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 邓稼先》2022年同步练习卷(1)
发布:2025/11/27 17:0:15
一、单选题
-
1.下列句子中,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组卷:0引用:0难度:0.8 -
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223引用:5难度:0.8 -
3.“人无信不立。”“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学校围绕“信”开展了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题目。
《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本义是语言真实。后引申为诚实有信用。字源组的同学从“信”的字源出发,了解“信”的传统内涵,探究“信”的现代意义。下列词语中“信”的意思表示诚实有信用的一项是( )组卷:660引用:8难度:0.8 -
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175引用:3难度:0.7 -
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523引用:7难度:0.7 -
6.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ㅤㅤ)
组卷:7引用:1难度:0.8 -
7.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7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_____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②各地援鄂医疗队逆行出征,以忘我投入和惊人业绩_____了医护人员不惧生死、敬佑生命、为民族担当高贵品格之内涵。
③线上学习令我们获得了应对学习困难的经验,_____历练了我们自主学习、自律自制的品质。组卷:444引用:6难度:0.8 -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45引用:3难度:0.8
二、填空题
-
9.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此节选自《艾青诗选》的
组卷:166引用:3难度:0.7 -
10.给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1)应和
(2)澄清
(3)心绪
(4)混为一谈组卷:6引用:2难度:0.8 -
11.课文《美丽的颜色》整体感悟。
组卷:14引用:2难度:0.8
三、语言表达
-
12.《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的内涵应该是多元的,除了以上所说的君子自强不息,能心怀家国天下之外,还可以从道德修养、品行爱好等多角度考虑。请你在下面的三句名言中选择一句,仿照示例分析君子的内涵。
示例:如孔子所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为君子通常处事明达,而小人却常忧惧;可见,君子是心胸开阔,包容通达的。
(A)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B)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矣。(《论语•卫灵公》)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组卷:2引用:1难度:0.8
四、现代文阅读
-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 树 你站着,你就这么站着,你就这么孤零零地站着,站在荒漠无边的旷野里。
那一片片飘舞着你生命旗帜的树叶呢?那小憩你的枝头又远走高飞的小鸟呢?那从远方匆匆赶来读你满脸深刻皱纹的风风雨雨呢?
几度悲欢离合,一切都已远去,只有你无言地伫立着,撑起一片清淡高远的天空。
从你日渐稀疏的枝叶,我知道你衰老了。
不是么,你那遒劲的根须裸露在地面上,是丧失竭力扎向泥土深处的欲望么?而在你嶙峋的脊背里除了浓缩多少人都无法经历的年轮外,不也留下风雨剥蚀的伤疤,不也刻下岁月沧桑的印记么?!现在,我就静静地坐在你的根上,让苍茫的落照和无边的旷野作为背景,细细感知你的生命之轻,感知你的生命之重!
黄昏来了,冬季也已临近。
在黄昏的风里,我低吟起一句名诗:“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吟着唱着,我思想的汁液顺着你的根须仿佛就要抵达冬的深处,我知道,当杨柳风后,杏花雨间,你刻满皱纹的脸上定会绽出几星嫩绿的笑颜!
(1)文章第一自然段连用了“站着(在)”,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什么?
(2)文章第五段划线处“生命之轻”、“生命之重”中的“轻”、“重”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①“轻”的含义是
②“重”的含义是
(3)作者在最后一段中不直接写“当春天来临时”,而写成“当杨柳风后,杏花雨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三项是
A.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老树的寂寞和顽强。
B.“黄昏来了,冬季也已临近”,渲染了一种悲凉、萧条的气氛。
C.作者引用雪莱的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D.作者对老树表现了无限的伤感和同情。
E.文章大量使用问句,作用主要是把读者引进营造的氛围中去。
F.“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与本文的旨趣最为接近。组卷:4引用:2难度:0.5 -
1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1)文中“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高原的(空旷、辽阔、平坦)。
(2)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第二段的第一个和第三段破折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4)你怎样理解第三段?“普通”和“不平凡”这两者在文中是怎样统一起来的?组卷:64引用:5难度: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