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024年同步练习卷
发布:2025/11/24 1:0:17
一、积累与运用
-
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组卷:110引用:2难度:0.9 -
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709引用:5难度:0.9 -
3.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8引用:5难度:0.9 -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标号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ㅤㅤ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①为了这一天,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②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ㅤㅤ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③组卷:122引用:6难度:0.7 -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组卷:34引用:2难度:0.9
二、文章阅读
-
6.一棵小白杨
朱金平
①“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②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白杨哨所奔去。那个在歌声中被传唱了多年的北疆哨所,最标准的名称是:塔斯提边防连。
③远远望去,矗立在一座山岗上的小白杨哨所,在逶迤高耸的雪山映衬下显得那么不起眼。
④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⑤十八岁那年,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就和18位新战友乘坐一辆卡车,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向边防线上的小白杨哨所驶去。哨所矗立在一座陡峭的山顶上,四周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卡车喘着气怎么也上不去。大家下车使劲去推,车子还是爬不动,无奈之中他们又返回了营部。三天后,他们再次出发。谁知融化的冰雪在山下通往哨所的小路上划出一道七八米宽的口子,冰块和着泥水汹涌奔流,载着他们的卡车又打道回府了。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此时,连队在冬天里已被冻裂的水管还没来得及维修,他们上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十里外的河里挑水回来用。洗脸、洗衣服,都是冰凉的雪水,小伙子们的手很快就被冻肿了。大雪封山,连队官兵也吃不上新鲜蔬菜。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
⑥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充满了力量。
⑦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但边防连的主要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可王克怀不这么想: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2014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一起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随着一阵阵枪响,报靶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王克怀,五十环!”小白杨哨所自1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考核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
⑧作为一个优秀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他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他带领的四班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次射击比赛中名列前茅。
⑨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为了能靠爱人更近一点,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还有60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这样,母子俩几个月就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⑩三岁多的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跳下床,光着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再拉也不行。于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喊着“一二一”的口令。
⑪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硬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横流:“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⑫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⑬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10棵小白杨树苗,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⑭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
⑮看着眼前普通而实在是不平凡的小白杨,《小白杨》优美的歌声仿佛再次响起,“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摘编自201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克怀是中国千千万万不畏艰难、忠于祖国的边防军人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B.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带领的四班在射击比赛中一次次名列前茅。
C.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如:妻子的事迹详写,战士探亲带回小白杨的事略写。
D.受到小白杨精神的触动,“我们”被深深地感染,离别前专门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2)王克怀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班长,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
②考核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句子中,加着点词的含义是什么?)
(4)文章写王克怀儿子的举动,有什么作用?
(5)文章以“一棵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含义?组卷:214引用:3难度:0.3
三、现代文阅读
-
7.白杨礼赞
①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②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③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④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⑤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⑦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⑧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⑨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罢,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原载《文艺阵地》月刊第6卷第3期,有删改)
链接材料一
①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②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翻神采。
③“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④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⑤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⑥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的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上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⑦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你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选自袁鹰《井冈翠竹》,有删改)
链接材料二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残部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两军计万余人,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此,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井冈山根据地大力发展党组织,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巩固扩大红军力量,建立湘赣边界工农政权,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第一个立足点。
(选自百度百科《井冈山精神》)
(1)选文第②段为什么用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
(2)白杨树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结合选文内容进行概括。
(3)选文第⑦段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种写法有什么效果?
(4)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楠木,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5)选文以白杨礼赞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6)选文第⑤段与材料链接一第②段两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有什么不同?
(7)结合材料链接一,分析为什么第⑦段说“井冈山的翠竹是革命的竹子”?
(8)试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上的竹根。组卷:61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
-
8.微写作。
ㅤㅤ五觉指我们人体的五种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觉法是指在绘景时,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受结合起来,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
ㅤㅤ十一月,秋已深,冬将至。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自然景物、人们穿戴等方面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请选取一个场景,运用五觉法,描绘你所感受到的长沙深秋之景。要求:不少于150字;至少运用人体三种感觉来描写。组卷:16引用:4难度:0.5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ㅤㅤ对于“习”字的本义和三个延伸义项,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以《习》为题写一篇文章。
ㅤㅤ要求:自定文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组卷:21引用:2难度: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