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5课 白杨礼赞》2023年同步练习卷(3)
发布:2025/11/23 21:0:20
一、选择题
-
1.下列句子有语法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8引用:1难度:0.7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2引用:2难度:0.8 -
3.下列句子中配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读小说,实际上也就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之中。
②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
③当然,想象不要太离谱,要尽可能遵循原作的思路。
④其实,这种想象的快乐不是小说家的专利,也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尝试来获得。
⑤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组卷:699引用:36难度:0.7 -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48引用:3难度:0.8
二、基础知识
-
5.给加点的字注音。
作揖 带挈 兀自 菩萨 相貌 攥 簇拥 桑梓 组卷:24引用:2难度:0.9 -
6.读句子,从句中各找出一对反义词。
(1)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也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
(2)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组卷:0引用:2难度:0.5
三、综合读写
-
7.学校组织以“善待汉字,热爱母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搜集到如下资料:
①“汉语热”在世界各地迅速升温,目前全球已有525所“孔子学院”(国外学习汉语的学校)。日本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练习汉字书法,韩国练习汉字书法的民众逾十万人。
②在我国一个有600多人参加的高级翻译大赛中,许多选手英译汉时错字连篇,词不达意,词汇贫乏。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文字流畅、词汇丰富的二等奖得主竟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评委普遍认为,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③国内某网站做了“我国汉字应用现状调查”,数据统计如下:
(1)请将你阅读探究后的结论写出来。(不超过30字)调查内容 喜欢敲键盘,不愿动笔写 常提笔忘字,常写错别字 字体不美观,从未练书法 数据统计 57% 83% 79%
(2)针对材料③及中考网上阅卷的形势,向班里提出一项活动建议;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语。
(3)下面是某同学演讲词中的两段文字,阅读后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我与汉字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忧伤时,汉字为我擦泪;欢乐时,汉字为我鼓掌。;课下写作时,携汉字低声吟唱。
(乙)①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得到复兴,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文化的精华,而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血液。③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丢了笔杆”,不能让汉字沦为失落的文明。
①请结合甲文内容,仿照画线句,补全空缺内容。
②乙文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来并说明修改意见。
第句,修改意见:组卷:26引用:2难度:0.7
四、解答题
-
8.阅读课文《大雁归来》,回答问题。
作者开始写大雁之前,为什么先写主红雀和花鼠?组卷:10引用:0难度:0.9 -
9.《山米与白鹤》中山米和祖父相处的这一段时间里,他们之间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组卷:6引用:1难度:0.5 -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漠河的冰雪
冯祉艾 ①夜里,细细密密的雪开始洒落,在窗台上浅浅地铺上一层。窗户上结了几片冰花,让屋内的人感知到冬天来了。
②看着窗上的冰花,我想到了在漠河第一次触摸冰花的经历。
③漠河在中国的最北端,九月份左右,漠河就开始进入冬季。漠河的初雪阵仗比南方大得多。九月份开始,初雪从大兴安岭开始蔓延,漠河市在寒风凛冽的傍晚迎来第一场雪。一大片一大片的白色绒絮从天上落下来,风从四面八方吹来,雪花还没有来得及落地就又被吹到空中。小小的绒絮摇身一变成了鹅毛,直到累得气喘吁吁的风再也吹不动,它们才肯安心落下来。
④雪成功落下,安静地停留在窗台上,成了一张浅浅白白的纸。可仅仅是一顿晚餐的工夫,浅浅白白的纸就变成了松松软软的棉花被。冰花就在那时出现了。屋子内外极大的温差让水汽在窗户上形成奇妙的视觉景观,一片片冰花晶莹剔透,仔细看,可以看得到冰花触角的毛棱。在温差更大时甚至可以看到冰花形成的过程,那细细的毛棱在窗户上蔓延,仔细听还有嘎吱嘎吱的声音。这是属于大自然的艺术。
⑤这种极端的气候曾是漠河人生存的威胁,现在则成了振兴漠河经济的机遇,每年来这里观看极光和冰雕的人很多。漠河每年十一月末、十二月初就开始大规模的采冰活动。为了建造冰雕,每年最少也要采两万块冰。
⑥漠河的冰面可沉积几米厚,用切割机在冰面上划出深深的口子。切割机摩擦冰面产生的冰碴子飞溅到空中,和人们呼出的热气融合在一起,让周围都变得白蒙蒙一片。人们顾不上抖落身上的冰碴,几人跪伏着去捞水面的大冰块,用绳子绑好后,几十人协力去拉。
⑦采冰员冻得泛红的脸藏在绒帽里,仅露出眼睛和半张嘴巴,吆喝声有节奏的起伏。整个采冰过程需要上百人配合。采冰的人大多都是周围的护林员,技术娴熟。冰块被人们拉出水面,那一刻非常壮观,巨型冰块从一望无际的冰面剥离,一块块整齐地堆积在冰面上,一块冰在阳光下就像一面镜子闪耀着耀眼的光,成群的冰块如同一座冰的宫殿。
⑧漠河人很热情,他们的热情可以融化零下四五十度的寒冷,让你一进屋就感受到温暖和舒适。
⑨采冰到下午一两点结束。漠河的夜很长,天早早就黑了。周围的住户在观赏采冰后,有些会邀请采冰的人到家里吃饭。漠河在每年很早就开始供暖,一打开门就可以感受得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反差,特别是在屋外风雪交加的时候,屋内变得格外的舒适。吃饭时,将土豆和山菇简单洗洗,再把鸡肉切成块,一起放到大铁锅里煮,只需撒上适量的盐就可以,那本身的鲜美已经盖过平日里的各种调味品。揭开锅盖,顿时满屋飘香。锅碗瓢盆一一摆好,实在的大盘没有南方的小巧精致,却十分贴合这粗犷辽阔的环境。酒满上,一碟花生,几颗蒜头,客人和主人天南海北地畅聊,整个屋子都变得热闹起来。
⑩窗户上冰花的触感将我从漠河冬天的记忆中拉了回来,等我回神再看窗外,雪已经停了……
(有删改)(1)简要概括作者对漠河冬天的记忆有哪些?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小小的绒絮摇身一变成了鹅毛,直到累得气喘吁吁的风再也吹不动,它们才肯安心落下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②酒满上,一碟花生,几颗蒜头,客人和主人天南海北地畅聊,整个屋子都变得热闹起来。(体会这句话中“热闹”的内涵。)
(3)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采冰的场景?
(4)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组卷:49引用:1难度:0.3
五、现代文阅读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谁能让我带走星空
迟子建 ①年过完了,我也要返城了。每次离开故乡,家人都会让我带上各色绿色食品,野生的蘑菇木耳,磨坊磨出的黑面,各类江鱼、韭菜花、风干肠、小笨鸡、山野菜等等,够我吃小半年的。因为这半个冬天在哈尔滨被PM2.5所害,太向往新鲜空气了,我这次最想带走的,不是故乡的吃食,而是星空!因为带走这样的星空,就有了蓝天,有了好空气,有了温柔的梦乡!
②可是谁能让我带走星空呢?我们又是在哪里失去了灿烂星空呢?
③祭灶前夜,我回到故乡。想必半个冬天在哈尔滨为雾霾所困,没过多少有蓝天的日子,也没呼吸多少空气,眼睛和肺子空前亏着了,所以下了火车进了家,一顿酒肉下肚,见午后阳光甚好,窗外是白雪世界,也不顾旅途劳顿,冒着零下四十度的严寒,就去户外散步了。
④我没戴口罩,大口大口呼吸着来自山野的新鲜空气。踩着白雪走在街上,听着“咯吱--咯吱--”的回声,如闻天籁。抬头看天,它是那么的蓝,蓝得不真实似的,让人怀疑自己被罩在水晶玻璃里,直想用一把大锤,砸向那片蔚蓝,看它是不是天!百货商场前的小广场,成了爆竹、春联和灯笼的专卖场。卖主们一边招揽生意,一边跺脚御寒。不跺脚也不行啊,他们穿得再厚,也厚不过寒风的脸皮。我心想,这红红火火的春联和灯笼,要是变成一汪炭火该多好啊!可惜我不是魔法师。
⑤腊月的街市,一派忙年的情景。街角卖花生瓜子的汉子,在外站了多半天了吧,他的黑胡子挂着霜,成了白胡子了!卖糖葫芦的女人,冻得嘶嘶哈哈的,脸颊比糖葫芦还鲜艳!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拉着三轮车奔跑的大黄狗。三轮车上载着一个老头和他采买的年货。狗跑得一身热气,眼睑处雪茫茫的,而老头叼着烟袋,自在地吸烟。联想起在城里看到的那些被主人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宠物狗,我对这条大黄狗,无比怜惜。但转而一想,这狗参与了忙年的事务,有新鲜空气可吸,能为主人出力,兴许还很快乐呢。
⑥这场雪中漫步,使我受了风寒,当夜就咳嗽起来。咳得睡不着的时候,我关掉灯,站在窗前望星空。窗外的山峦原野,此刻被白雪统帅着,即便下弦月的日子,半个月亮加上满天繁星,也把它们照亮了。故乡的星空显得很低,星星仿佛枝头的花朵,花团锦簇的。我也曾无数次站在城市窗前望星空,可那里空气一年不如一年,我见到的星月,容颜也就越来越憔悴。月亮常常乌蒙蒙就出来了,像是多日没洗脸似的;而星星稀疏极了,混沌的大气中,有一张看不见的嘴,吞噬了太多的星星。所以每次回乡,我最惬意的,就是望星空。
⑦第二天母亲推门而至,见我重感冒了,埋怨我不该一下火车就去散步,待她看到我夜里没拉窗帘,“啊呀--”叫了一声,说我这是犯着星星了!在她眼里,星星不都是好东西,有心肠坏的,夜里缠魔在人身上,会让人害病。明明是寒风犯下的错儿,母亲非算到星星身上,我心里直为它们叫屈。星星知道自己落了埋怨吧,我生病的那几天,它们忙碌极了,频频来我床前探视。没有一个夜晚,我不是沐浴着星光入睡的。这样的星光就是一味芬芳的药,很快治好了我的病。
⑧我的故乡并不是世外桃源,因为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罪恶,有腐臭和腥膻。所幸它的广阔和它的不发达,给这里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即便是冬天,哪怕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哪怕吸进肺子的是冰碴。这清冽的空气是多么令人留恋啊。
⑨三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篇童话《拾月光》,说是一个少年背着桦皮篓,带把小铲子,每天去冰面拾月光,把月光带到冰屋子里,当柴来烧。那时的我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被月亮朗照着,所以写出了这样的童话。而如今身处之境越来越污浊,怕是这样的幻想,再不会在心中发芽了。
⑩如果我们不能给下一代一个美丽星空,我们眼前的繁华,都将化为尘埃。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设置了疑问,既吸引读者,引起阅读兴趣,又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B.文章从作者过完年离开故乡返城写起,由能带走家乡的绿色食品却带不走家乡的星空引出了文章主题。
C.第④-⑥段写一回故乡就迫切呼吸家乡的新鲜空气,以致受了风寒,为下文写母亲对我的关爱作铺垫。
D.“直想用一把大锤,砸向那片蔚蓝,看它是不是天!”通过刻画作者的内心感受,衬托故乡天空蓝得纯净。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故乡的星空显得很低,星星仿佛枝头的花朵,花团锦簇的。我也曾无数次站在城市窗前望星空,可那里空气一年不如一年,我见到的星月,容颜也就越来越憔悴。月亮常常乌蒙蒙就出来了,像是多日没洗脸似的;而星星稀疏极了,混沌的大气中,有一张看不见的嘴,吞噬了太多的星星。
①赏析画线句子:
②赏析加点词语:
(4)请简要概括最后一句“如果我们不能给下一代一个美丽星空,我们眼前的繁华,都将化为尘埃”的含义。
(5)文中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请写出两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组卷:22引用:1难度: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