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 台阶》2022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5/11/23 21:0:20
一、积累与运用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阅读经典,就是和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藤野先生》中鲁迅笔下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形成一座富士山,除下帽来则“油光可鉴”,他对此深恶痛绝,便来到仙台学医;不① 劳作、宽厚仁慈的朱德母亲让人感动;为镭② 的居里夫妇给我们极大的震撼……阅读这些经典,不仅可以培养审美情趣,还可以洗涤心灵。
(1)文中填入①处的字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填入文中横线②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缀 tiáo B.辍 tāo C.辍 dí D.缀 dí
A.筋疲力尽
B.心力交瘁
C.孜孜不倦
D.殚精竭虑组卷:11引用:1难度:0.5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组卷:554引用:3难度:0.8 -
3.选出下列关于《昆虫记》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
组卷:827引用:9难度:0.9 -
4.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目前,常见的可能导致食物钟紊乱的饮食习惯有:不吃早餐、节食等。
②食物钟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如果发生紊乱会影响健康。
③日常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会扰乱食物钟,甚至造成食物钟紊乱。
④研究发现,食物钟紊乱会导致胰岛素紊乱,可能增加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还与心血管疾病存在一定联系。
⑤由此可见,保持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维持良好的食物钟。组卷:42引用:6难度:0.7 -
5.下列语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22引用:1难度:0.9 -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48引用:1难度:0.7 -
7.课文整体感悟。
我看 第一、二节 以“我看”引领,描绘出一幅① 第三、四节 写出对大自然的② 第五节 抒发了诗人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③ 的美好愿望。组卷:16引用:2难度:0.9 -
8.指出下列各句对人物描绘所采用的手法。
(1)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2)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便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3)他一手拿着布,的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组卷:59引用:4难度:0.8
二、阅读理解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第二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发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小语课外阅读发现了下面这篇名家散文,作为第二单元的拓展阅读,邀请大家和他一起思考探究。
温馨
梁晓声 ①那夜失眠,倚床而坐,将台灯罩压得更低,吸一支烟,于万籁俱寂中细细筛我的人生,看有无温馨之蕊风干在我的记忆中。
②从小学二三年级起,母亲便为全家的生活去离家很远的工地上班。每天早上天未亮便悄悄地起床走了,往往在将近晚上八点时才回到家里。若冬季,那时天已完全黑了。比我年龄更小的弟弟妹妹都因天黑而害怕,我便冒着寒冷到小胡同口去迎母亲。从那儿可以望到马路。一眼望过去很远很远,不见车辆,不见行人。终于有一个人影出现,矮小,然而“肥胖”,那是身穿了工地上发的过膝的很厚的棉坎肩所致,像矮小却穿了笨重铠甲的古代兵卒。断定那便是母亲。在路灯幽蓝清冽的光下,母亲那么快地走着。她知道小儿女们还饿着,等着她回家胡乱做口吃的呢!于是边跑着迎上去,边叫:“妈!妈……”
③如今回想起来,那远远望见的母亲的古怪身影,当时对我即是温馨。
④小学四年级暑假中的一天,跟同学们到近郊去玩,采回了一大捆狗尾草。采那么多狗尾草干什么呢?采时是并不想的。反正同学们采,自己也跟着采,还暗暗竞赛似的一定要比别的同学采得多,认为总归是收获。母亲正巧闲着,于是用那一大捆狗尾草为弟弟妹妹们编小动物。转眼编成一只狗,转眼编成一只虎,转眼编成一头牛……她的儿女们属什么,她就先编什么。之后编成了十二生肖。再之后还编了大象、狮子和仙鹤、凤凰……母亲每编成一种,我们便赞叹一阵。于是母亲一向忧愁的脸上,难得地浮现出了微笑……
⑤如今回想起来,母亲当时的微笑,对我即是温馨。那些狗尾草编的小动物,插满了我们破家的各处。到了来年,草籽干硬脱落,才不得不一一丢弃。
⑥上了中学的我,于一个穷困的家庭而言,几乎已是全才了。抹墙,修火炕,砌炉子,样样活都拿得起,干得很是在行。几乎每一年春节前,都要将个破家里里外外粉刷一遍。今年墙上滚这一种图案,明年一定换一种图案,年年不重样。冬天粉刷房子别提有多麻烦,再怎么注意,也还是会滴得到处都是粉浆点子。母亲和弟弟妹妹们撑不住盹,东倒西歪全睡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细细地擦、擦、擦……连地板都擦出清晰的木纹了。第二天一早,弟弟和妹妹们醒来,看看这儿,瞅瞅那儿,一切干干净净有条不紊,看得他们目瞪口呆……
⑦如今想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在我心里,他们眼里有种感动,我心里有种快乐。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里温馨重重。尽管那时还没生火,屋子挺冷……
⑧参加工作了,将老父亲从哈尔滨接到北京。十几年的一间筒子楼宿舍,里里外外被老父亲收拾得一尘不染。经常地,傍晚,我在家里写作,老父亲将儿子从托儿所接回来。但听父亲用浓重的山东口音教儿子数楼阶:“一、二、三……”所有在走廊里做饭的邻居听了都笑,我在屋里也不由停笔一笑。那是老父亲在替我对儿子进行学前智力开发,全部成果是使儿子能从一数到了十。
⑨有天下午我从办公室回家取一本书,见我的父亲和我的独生子相依相偎睡在床上,我的儿子的一只小手紧紧揪住我父亲的胡子——他怕自己睡着了,爷爷离开他不知到哪儿去了……那情形给我留下极为温馨的印象。
⑩后来父亲患了癌症,而我又不得不为厂里修改一部剧本。我将一张小小的桌子从阳台搬到了父亲床边,目光稍一转移,就能看到父亲仰躺着的苍白的脸。而父亲微微一睁眼,就能看到我。十月的阳光照耀着我,照耀着父亲。他已知自己不久于世。然而只要我在身旁,他脸上必呈现着淡对生死的镇定和对儿子的信赖。一天下午一点多我突觉心慌极了,放下笔说:“爸,我得陪您躺一会儿。”尽管旁边备有我躺的钢丝床,我却紧挨着父亲躺了下去。并且,本能地握住了父亲的一只手。五六分钟后,我几乎睡着了,而父亲悄然而逝……
⑪如今想来,当年那五六分钟,乃是我一生体会到的最大的温馨。感谢上苍,它启示我那么亲密地与老父亲躺在一起,并且握着父亲的手。真的感谢上苍啊,它使我们父子的诀别成了我内心里刻骨铭心的温馨……
⑫温馨虽融解在日子里了,却并没有消亡,而是在光阴和岁月中渐渐沉淀,等待我们不经意间又想起了它。
(选自《梁晓声散文精选》,有删改)(1)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表格。
(2)请从词语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时间 温馨的画面 动人的情感 小学二三年级 寒夜中我看到母亲归来的身影 对家人的惦记 小学四年级暑假 ① 贫穷中的欢乐 上了中学 夜里,我一个人将家里收拾干净 ② 参加工作了 父亲用浓重的山东口音教儿子数数 对孙辈的慈爱 后来父亲患了癌症 ③ 刻骨铭心的温馨
“见我的父亲和我的独生子相依相偎睡在床上,我的儿子的一只小手紧紧揪住我父亲的胡子——他怕自己睡着了,爷爷离开他不知到哪儿去了……”
(3)小语发现最近学习的几篇文章中,都写到了与亲人的诀别,但作者的感受不同,邀请你一起探究。原文摘录:
真的感谢上苍啊,它使我们父子的诀别成了我内心里刻骨铭心的温馨……
——梁晓声《温馨》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作者情感 分析原因 梁晓声与父亲的诀别 刻骨铭心的温馨 ① 史铁生与母亲的诀别 悔恨悲痛 “我”没想到母亲病的那么重,还自暴自弃让她操心,所以“我”感到悔恨悲痛。 我的感受 ② 组卷:14引用:1难度:0.5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兄 长
梁晓声
①几天前,在精神病医院的院子里,我面对我唯一的哥哥,心底便忽然冒出了“兄长”二字。那时我忧伤无比,我暗自祈祷:“上天啊,请保佑我,也保佑我的兄长。”【批注1:“祈祷”是对哥哥深沉的爱,是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
②我的兄长大我六岁,今年已经六十八周岁了。从二十一岁起,他一大半的岁月是在精神病院里度过的。他是那么渴望精神病院以外的自由,而只有我是一个退休之人了,他才可能有自由。我祈祷他起码再活十年,不病不瘫地再活十年。我也祈祷上天眷顾于我,使我再有十年的无病岁月。这样,他才或许能过上十年左右精神病院以外的较自由的生活。假使我的乞求被恩准了,哪怕在我的兄长离开人世的第二天,我的生命也必须结束的话,我绝不后悔!
③在我头脑中,我与兄长之间的亲情记忆就一件事:大约是我三四岁时,我大病了一场,高烧,母亲后来是这么说的。【批注2:“我”对这件事印象深刻。】我却只记得这样的情形——某天傍晚我躺在床上,对坐在床边心疼地看着我的母亲说我想吃蛋糕。之前我在过春节时吃到过一块,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外边下着瓢泼暴雨,母亲保证说雨一停,就让我哥去为我买两块。我却哭了起来,闹着说立刻就要吃到。于是当年十来岁的哥哥脱了鞋、上衣和裤子,只穿裤衩,戴一顶破草帽,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冒雨去为我买回来。母亲被我哭闹得无奈,给了哥哥一角几分钱,于心不忍地看着哥哥冒雨冲出了家门。外边又是闪电又是惊雷的,母亲表现得很不安,不时起身走到窗前向外望。我觉得似乎过了挺长的钟点哥哥才回来,他进家门时的样子特滑稽,一手将破草帽紧拢胸前,一手拽着裤衩的上边。母亲问他买到没有,他哭了,说第一家铺子没有蛋糕,只有长白糕,第二家铺子也是,跑到了第三家铺子才买到的。说着,哭着,弯了腰,使草帽与胸口分开,原来两块用纸包着的蛋糕在帽兜里。那时刻他不是像什么落汤鸡,而是像一条刚脱离了河水的娃娃鱼。【批注3:人物描写极其生动形象。】那时刻他也有点儿像在变戏法,是被强迫着变出蛋糕来的。变是终归变出来了,但却委实变得太不容易,所以哭了。大约因为觉得自己笨。
④母亲说:“你可真死心眼儿,有长白糕就买长白糕嘛,何必多跑两家铺子非买到蛋糕不可呢?”
⑤他说:“我弟要吃的是蛋糕,不是长白糕嘛!”
⑥还说,母亲给他的钱,买三块蛋糕是不够的,买两块还剩下几分钱,他自作主张,还为我买了两块酥糖……
⑦其实对于我,长白糕和蛋糕是一样好吃的东西。我已几顿没吃饭了,转眼就将蛋糕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
⑧而母亲却发现,哥哥的胳膊肘、膝盖破皮了,正滴着血。当母亲替哥哥用盐水擦过了伤口,对我说也给你哥吃一块糖时,我连最后一块糖也嚼在嘴里了……
⑨是的,我头脑中只不过就保留了对这么一件事的记忆。每每我恨他时,当年他那种像娃娃鱼又像变戏法的少年时的样子,就会逐渐清楚地浮现在我眼前。于是我内心的恨意也逐渐地软化了。【批注4:我对哥哥的“恨意”从何而来?又为何会逐渐“软化”?】
⑩千真万确,我是多次憎恨过我的哥哥的。
⑪从初中起,他一直在为考上大学而学习着。除了过年过节和星期日,我们平时白天是不太见得到哥哥的。即使星期日,他也不常在家里。每月四十元的生活费远不够母亲和我们五个儿女度日的。母亲最常干的是连男人们也会叫苦不迭的累活儿脏活儿。我则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从小学二三年级起就开始做饭、担水、收拾屋子,做几乎一切的家务。由于不堪重负,我开始逃学了。老师亲自到家里来了,母亲明白了真相后,沉默良久;而哥哥却生气极了。那会儿,我是恨我哥哥的。他一向以学校为家,对于家事,却所知甚少。
⑫哥哥考上了唐山铁道学院——他是为母亲考那所学院的。那时底层人家出一名大学生,全家都是受尊敬的。大饥荒来了,哥哥给家里的信总说一切安好。但第二个学年初,家里收到了一封他学校发来的电报:“梁绍先患精神病,近日将由老师护送回家。”电文是我念给母亲听的。
⑬母亲呆了,我也呆了。
⑭对于绝大多数的人,人生本就是一堆责任而已。参透此谛,爱情是缘,友情是缘,亲情尤其是缘,不论怎样,皆当润砾成珠。【批注5:这段话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⑮对面的大娘问:“是你什么人呀?”
⑯我回答:“兄长。”话一说出口,自窘起来。现实生活中,谁还说“兄长”二字啊!
⑰大娘耳背,转脸问大爷:“是他什么人?”
⑱大爷大声冲她耳说:“是他老哥!”
⑲我问大娘:“你们来看望的是什么人啊?”
⑳她说:“我儿子。”
㉑大爷说:“为了给他续上住院费,我们把房子卖了,老两口住女婿家去了……”
㉒我心接着一疼。这一次,疼得格外锐利。
㉓我又暗自祈祷了:上天啊,您眷顾他们吧,您拯救他们吧!【批注6:“祈祷”不同于篇首,别有深意。】
(选自《小人物走过大时代》,有删改)(1)请简要概括【批注2】中提及的这件“印象深刻”的事。(限15字以内)
(2)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完善【批注3】。
(3)请你解答【批注4】的疑问:我对哥哥的“恨意”从何而来?又为何会逐渐“软化”?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⑭段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5)文章结尾处加点的“祈祷”有何深意?说说你的理解。组卷:59引用:3难度: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