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 三峡》2021年同步练习卷(22)

发布:2025/11/23 10:0:21

一、选择题

  •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15引用:1难度:0.8
  • 2.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11引用:1难度:0.5
  • 3.下列句中,“之”用作代词复指前置宾语的一句是(  )

    组卷:0引用:0难度:0.9

二、课内阅读

  • 4.阅读下面诗文,完成问题。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积累。
    作品 文学常识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水调歌头 作者是宋朝的①
     
    (人名)
    甲词中“水调歌头”是词的②
     
    / /
    记承天寺夜游 月色户③
     
    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④
     
    (2)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词的小序和乙文的首句,都交代了作者写作的时间和缘由。
    B.甲词以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写出了自己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C.乙文巧用比喻写月光清澈透明,点染出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
    D.甲词和乙文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将复杂情感融于景中。
    (3)甲词有作者内心的伤悲、无奈等,乙文中“
     
    ”二字夹杂着作者自嘲、自解等况味,但两篇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作者虽身处逆境却仍
     
    的情怀。

    组卷:46引用:2难度:0.6
  • 5.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马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病梅馆记
    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注释】①斫(zhuó):砍,削。②鬻(yù):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B.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C.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D.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或尽粟一石(食:吃)
    B.执策而之(临:靠近)
    C.以为美( 欹:倾斜)
    D.其生气 (遏:阻止)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千里马”无疑是悲剧的,造成它悲剧的根本原因是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B.【甲】文的文体是“说”,常用来表达对某个问题的见解,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借寓言故事、状写事物来说明事理。
    C.【乙】文中,作者对“梅”被摧残成病态十分悲痛,并付诸行动来医治病梅,表达了作者追求个性解放的迫切愿望。
    D.【甲】文和【乙】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组卷:10引用:1难度:0.5
  • 6.文言文阅读。
    【甲】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乙】      贽曰: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园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凌,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南越尉佗自立为帝,召贵佗兄弟,以德怀之,佗遂称臣。与匈奴结和亲,后而背约入盗,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恐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赐以几杖。群臣袁盎等谏说虽切,常假借纳用焉。张武等受贿金钱,觉,更加赏赐,以愧其心。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呜呼,仁哉!
    (节选自《汉书•文帝纪》)【注释】①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吾 奉 先 帝 宫 室 常 恐 羞 之 何 以 台 为
    (2)据《古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文中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其山,不起坟。
     

    A.沿袭
    B.原因
    C.根据
    D.于是
    (3)翻译下列画线句子。
    ①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②张武等受贿金钱,觉,更加赏赐,以愧其心。
    (4)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文帝的形象。

    组卷:401引用:7难度:0.5
  • 7.[三]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陈寿《三国志•隆中对》)【注释】①先主:指刘备。②器:器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之不以其道 策:
     
    真无马邪 其:
     
    ④君与 俱:
     
    ⑤将军宜枉驾 顾: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3)【甲】文中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
     
    ”,【乙】文交代诸葛亮有超人才智的一个词是“
     
    ”。
    (4)【甲】文中的“食马者”和【乙】文中的先主对待人才分别是什么态度?

    组卷:30引用:1难度:0.6
  • 8.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注】:①比:副词,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③朝:早晨。④一旦:一天。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才美不外
     

    ②执策而
     

    ③愿还而视之
     

    ④去而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3)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两选文,完成下面的对联。
    ①上联:良马有幸遇伯乐
    下联:
     

    ②上联:世上岂无千里马
    下联:
     

    组卷:181引用:1难度:0.8
  • 9.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世有佰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敬之识才
          敬之尝为《华山赋》示韩愈,愈称之,士林一时传布。敬之爱士类,得其文章,孜孜玩讽,人以为癖。雅爱项斯为诗,所至称之,繇是擢上第斯字子迁江东人。敬之祖客灞上,见闵人濮阳愿,阅其文,大推挹,遍语公卿间。会愿死,敬之为敛葬。
    (注释)①敬之:杨敬之,文学家。②士林:士大夫。③项斯:晚唐著名诗人,台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④繇(yóu):古同“由”。⑤擢(zhuó):提拔。上第:前几名。⑥濮阳愿:人名。⑦挹(yì):提携。⑧会:正赶上,恰逢。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美不外见 敬之识
    B.不以千里
    C.马千里者 所至称
    D.食之不能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会愿死,敬之为敛葬。
    (3)用“/”给(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限断两处)
    斯字子迁江东人
    (4)(甲)文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分别比喻哪三种人?
    (5)(乙)文中杨敬之是个什么样的人?表现在哪几件事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写出三件即可)

    组卷:47引用:3难度:0.6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选自《韩诗外传》)【注】①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②尊盛;位高势盛。③畏:敬畏。④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⑤由:奉行,遵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非淡泊无以
     

    ②淫慢则不能
     

    ③险躁则不能
     

    其身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成王封伯禽 天下亦不轻矣
    B.守之恭者 子无鲁国骄士
    C.犹恐失天下 夫君子
    D.一沐三握发 公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表达了相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B.【甲】【乙】两文在殷殷教诲中都蕴含着父辈对子孙的深切期望。
    C.【甲】文中诸葛亮告诫儿子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D.【乙】文中周公告诫儿子伯禽:贵为郡王者,更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5)【甲】【乙】两文告诫孩子的中心内容分别是什么?

    组卷:518引用:2难度:0.5
  • 11.阅读《马说》,完成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食之不能其材 水源 山穷水
    B.策之不以其 虽有至 而弛
    C.马也 亦若则已矣 年年如
    D.食不饱,力不 为外人道也 挂齿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选文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用三个“不”,有什么表达效果?
    (4)选文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栱桷。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机,尽其所有。
    (节选自李世民《审官篇》)【注释】①栱: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件。桷:方形的橡子。②瑕:这里指过错。③割政分机:国家(君王)在国政与机构上设置官职、划分职责。

    组卷:6引用:1难度:0.5
  •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幕择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执政莫喻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寮,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因。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注】①晏元献公:晏殊,宋朝人,谥号元献。②阙下:京城。③赋草:所做赋的草稿。④燕饮:“燕”同“宴”,指宴饮聚会。⑤昆弟:兄弟。⑥东宫官:古代教育、辅导、保卫太子的官职。⑦中:这里指皇宫内。⑧批除:这里是皇帝下手谕晋升某人的意思。⑨杜:关。⑩质野:朴实率直,不加文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值御试进士
     

    ②有赋草
     

    ③公时贫甚
     

    至大用
     

    (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张文节荐之朝廷舜发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上极爱不隐间干二百里《三峡》
    C.执政莫喻山峦为晴雪洗《满井游记》
    D.正可东宫官是以众议举宠督《出师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
    ②上益嘉其诚实,眷注日深。
    (4)晏殊和曹刿同为国君委以重任的人选,他们被委以重任的原因有何不同?

    组卷:15引用:2难度:0.5
  •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乙】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满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涓人:宫里职位低下的小侍臣。②期年:满一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不饱,力不足 或尽粟一石
    B.虽有千里之 三年不
    C.虽有名马 而两狼之并驱如
    D.义报君知不足 然后能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段中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是“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
    B.甲段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C.甲段中由于“食马者”“不识马”,因此作者呼吁有才之士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D.两文段的“千里马”的遭遇不同,甲段的千里马被埋没,乙段的千里马受到赏识。

    组卷:22引用:1难度:0.8
  • 14.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食之不能尽其
     

    ③比行百里始奋迅
     
        ④褫鞍甲而不息不
     

    (2)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骈死槽枥之间苛政猛虎也
    B. 策之不其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C. 驽纯材也不以其道
    D. 此寡取易盈真无马邪?
    (3)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 学而时习之             B. 而吾以捕蛇独存
    C. 面山而居                D. 执策而临之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5)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然非精洁则不受。
    (6)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7)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反面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
     
    阐述,他们都希望优秀人才能够被识别和重用。

    组卷:7引用:1难度:0.5
  • 15.文言文阅读。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作者是
     
     
    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虽有名马
     

    ②一食尽粟一石
     

    ③不千里称也
     

    ④才美不外
     

    ⑤其真无马
     

    (3)翻译下面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千里马”比喻
     
    ,用“伯乐”比喻
     

    (5)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组卷:4引用:1难度:0.5
  • 16.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那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又何
     

    阡陌
     

    (2)翻译下列语句。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
    (3)甲乙两文各有一句话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组卷:271引用:4难度:0.8
  • 17.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服衣冠 晖夕阴
    B.时时而 又何
    C.我与城北徐公美 视之
    D.吾妻美我者 执策而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实际上就是对“受蔽”与“除蔽”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的中心来写的。
    B.文章末尾写齐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
    C.文章对邹忌的描写,不仅注重形体的细致刻画,而且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文章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4)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组卷:63引用:1难度:0.7
  • 18.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在文字中表露心迹或寄托理想。请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卷我屋上三
     

    ②才美不外
     

    (2)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高者挂罥林梢 教学相
    B.得广厦千万间 随遇而
    C.策之不以其 扬镳
    D.执策而 居高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翻译:
     
    ,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
     

    (4)两篇诗文前者表明理想,后者抒发不平之气。同样都反映出诗人的济世情怀。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雨袭茅屋显子美
     
     之胸怀
    下联:马失伯乐抒
     
     怀才不遇之愤懑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注释】①饥:饥荒。②黔敖:齐国富商。③食(sì):同“饲”拿饭给人吃。④蒙袂(měi):用衣袖蒙着脸。辑履(lǔ):身体物理迈不开步子的样子。⑤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⑥奉:捧着。⑦嗟:叹词,表示呼唤。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⑧唯:因为。
    (5)文言文学习要注重新旧联系、课内课外练习,根据已经掌握的文言词语推测出它在课外文言中的意思。如:《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食”是“吃”的意思,“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食”是“喂”的意思。根据以上所学并结合上下文,可以推测出“终不食而死”中的“食”
     
    是的意思。
    (6)文言词语的意思在成语中多有留存,学习文言词语可以和常见的成语联系起来以便加深理解。由上文画线句子生发出来的成语是①
     
    。读罢全文你觉得文中的饿者是一个②
     
    人。

    组卷:9引用:1难度:0.5

三、对比阅读

  • 19.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      (元佑)四年,(轼)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土里,为长堤以通行者。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注释】①当轴者:当权的人。②复得赐度僧牒: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③葑fèng:菰根,即茭白根。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轼恐不 清流底(《答谢中书书》)
    B.芙蓉、杨柳其上 亭亭净(《爱莲说》)
    C.有德 欲有求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杭人名“苏公堤” 岂能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②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仁 宗 初 读 轼 辙 制 策 退 而 喜 曰 朕 今 日 为 子 孙 得 两 宰 相 矣
    (4)(甲)文中的苏轼面对遭贬谪的人生际遇通过①
     
    的做法,来排遣苦闷,这体现了他②
     
    的性格。(乙)文中苏轼虽遭受贬低。但他任③
     
    (职务)期间治理大旱,饥荒和瘟疫,造福百姓,这体现了他④
     
    的形象。

    组卷:219引用:8难度:0.7
  • 20.文言文阅读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卖蒜老叟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石垦壤 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九十 焉置土石
    C.跳往助 旁睨而揶揄
    D.杂然相 陷入尺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一反焉(始:开始)
    C.观者如(堵:墙)
    D.老人鼓腹之(纵:放开)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5)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甲文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组卷:23引用:3难度:0.6
  • 2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
          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āo),麦陇朝雊 (g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雾将歇:
     

    ②古来共
     

    ③五色交辉
     

    ④临流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实欲界之仙都 中有深趣也
    B.未复有能其奇者 月上下
    C.复与疏钟相 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D.倘能我游乎 战则请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4)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5)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组卷:116引用:2难度:0.6
  • 22.郭元振为凉州都督。先是,凉州南北不过四百余里,吐蕃、突厥二寇频至城下,百姓苦之。元振于南界硤石置和戎城,北界碛中置白停军,控其路要,遂拓州境一千五百里。自是虏不复纵。又令甘州刺史李汉通置屯田尽水陆之利往年粟麦斛至数千,及元振为都督,一缣易数千斛,军食积数十年,牛羊被野,路不拾遗。为凉州五年,夷夏畏慕。
    选自《大唐新语》注:①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②缣jiān,丝织物。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之(以……为苦)
    B.元振为都督(到了……的时候)
    C.自虏不复纵(这)
    D.牛羊野(占据)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又令甘州刺史李汉通置屯田尽水陆之利往年粟麦斛至数千
    (3)结合选文,简要概括郭元振实行了哪两项策略,从而令“夷夏畏慕”。

    组卷:4引用:1难度:0.6
  • 2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住,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煜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注释】①卫律:与下文的“胜”“惠”“虞常”都是人名。②其事:指虞常与张胜私下交易谋反归汉一事。③左伊秩訾:匈奴的王号。④受辞:受讯。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岂不大丈夫 诚:
     
    ②往之 女:
     
    使卫律治其事 使:
     
    皆降之 宜: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B.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C.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D.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②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4)乙文苏武的行为符合孟子“大丈夫”的标准吗?请简要分析。

    组卷:87引用:5难度:0.6
  • 24.阅读下面的诗和文,完成问题。
    【甲】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周亚夫军细柳(节选)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1)以上诗、文都与战争有关,【甲】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
     
    》,【乙】文《周亚夫军细柳》的作者是西汉历史学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3)以下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实录真实事件,是首激荡人心的英雄战歌。
    B.【甲】诗表现我军将士攻占敌人城池时的勇敢无畏。
    C.【乙】文表现细柳营将士们以国事为重,军纪严明。
    D.【乙】文表现周亚夫治理军队严酷刻板,不近人情。
    (4)从选文看,【甲】诗描绘战争场面,【乙】文描绘
     
    场面;【甲】诗中的将士们和【乙】文中的将军亚夫都表现出了
     
    的可贵品质。

    组卷:117引用:5难度:0.3
  • 25.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问题。
    ㅤㅤ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ㅤㅤ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ㅤ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ㅤㅤ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ㅤㅤ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持沃灌 汤:热水
    B.春和 景:日光
    C.所使穷乏者我与 得:得到
    D.而或长烟一 空:消散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当余从师也 或异二者
    B.乡身死而不受 宫室之美
    C.呼尔与之 足肤皲裂不知
    D.然何时而乐耶  余缊袍敝衣处其间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廷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替君主担忧。
    B.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穿的不如人。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对于高官厚禄,如果不问它合不合礼仪就去接受它,那么高官厚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D.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译文:(我)每天在皇帝座位旁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天下的人也错误地称颂我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4)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三段短文,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追求:甲文表达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乙文体现苦学得乐的意趣;丙文论说坚守本心的意义。
    B.三段短文,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甲文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与下文古仁人之心对比;乙文“我”和同舍生学习条件的对比,突出“我”专心致学;丙文“弗受”“不屑”与“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对比,体现“义”与“利”面前不可丧失本心的重要性。
    C.三段短文,都运用反问的修辞,加强了语句表达效果:甲文“微斯人,吾谁与归”表现自己对古仁人的向往与敬慕,读之令人感喟;乙文“况才之过余者乎”体现了作者谦虚抑己的品格,表露出浓厚的感慨意味;丙文的“是亦不可以已乎”则表现出孟子对趋利弃义行为的强烈批判。
    D.三段短文,都以叙事为主:甲文范仲淹叙写自己登岳阳楼之事,见洞庭湖之景,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乙文宋濂“勤且艰”的求学让他位列公卿,四海称名;丙文“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贫贱不能移”的儒家之义。

    组卷:7引用:1难度:0.5
  • 26.【甲】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2]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4]馀甘:即橄榄。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划一处)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影颓然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浴汤池 ②三顾臣草庐之中
    B.①引喻失义,塞忠谏之路也 ②投
    C.①循山 戍死者故十六七
    D.①不得所止 如土石何
    (4)翻译下面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5)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组卷:108引用:5难度:0.7
  • 27.文言文阅读。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乙】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注释】①让:责备。②报:答复,给回信。③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蒙以军中多务
     

    鲁肃过寻阳
     

    ③拳勇
     

    ④寻南奔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B.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C.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D.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4)请结合【甲】【乙】内容,概括吕蒙、傅永有哪些共同特点。

    组卷:14引用:1难度:0.5
  • 28.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袁宏道《西湖》)注释:①棹:划船。②娥:美人的秀眉。③东阿王: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的封号,这里代指曹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湖中人鸟声俱
     

    ②从武林门而西
     

    (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简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有何不同。
    (4)一篇佳作,往往只在从容淡泊的片言只语之间,便能让你感受到静如湖面的言语之下,那翻滚涌动的暗流。《湖心亭看雪》便是这样的文章。这篇文章,解读“暗流”的关键全在一个“痴”字。那么,作者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组卷:21引用:2难度:0.5
  • 29.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太丘
     

    ②去后
     

    ③尊君在
     

    ④元方入门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一句。
    (3)文中特意强调“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有何用意?
    (4)面对“友人”责骂自己的父亲,元方是如何回答的?这表现出他怎样的特点?

    组卷:176引用:3难度:0.9
  • 3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山中与裴秀才迪
    唐•王维ㅤㅤ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ㅤㅤ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ㅤㅤ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鲸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因驮黄檗人往。山中人王维白。
    【注释】①裴秀才迪:指裴迪。能诗,王维好友。②足下:对朋友的尊称。③经:经书。④感配寺:寺名。⑤玄灞:玄,水色深青;灞,河流名。⑥辋水:车轮状的湖水。⑦曩(nǎng):从前。⑧朝雊(gòu):清晨雄雉的鸣叫。⑨驮黄檗(bò)人往:托运送黄檗药的人给您捎信。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村  墟  夜  舂  复  与  疏  钟  相  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然是中有深趣矣!
    (3)面对王维的盛情邀约,裴迪会接受邀请吗?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组卷:18引用:2难度:0.5
  • 31.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甚仓皇
     

    ②狼闻声四
     

    (2)请简单分析文中大狼的形象。

    组卷:14引用:1难度:0.5
  • 3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寝之台而还望其国曰:“美哉!后世将孰有此?”晏子对曰:“其田成氏乎!”景公曰:“寡人有此国也,而曰田成氏有之,何也?”晏子对曰:“夫田成氏甚得齐民。其于民也,杀一牛,取一豆肉,余以食士。终岁,布帛取二制焉,          。君重敛,而田成氏厚施。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胜数也,父子相牵而趋田成氏者,不闻不生。故曰:‘其田成氏乎!’”公泫然出涕曰:“寡人有国而田成氏有之,今为之奈何?”晏子对曰:“君何患焉?若君欲夺之,则近贤而远不肖,治其烦乱,缓其刑罚,振贫穷而恤孤寡,行恩惠而给不足,民将归君,则虽有十田成氏,其如君何?”
    (节选自《韩非子》,有删改)[注]①制:长度单位。②泫然:眼泪滴下的样子。
    (1)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其上下相联。
    (2)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田成氏杀牛后,把牛肉全部分给百姓,因此很得民心。
    B.齐景公认为自己太过于敛财而不注重施惠于百姓,所以下定决心改变。
    C.齐景公眼泪汪汪,他憎恨田成氏霸占了他的国家,已成为无寸土的流浪君王。
    D.晏子规劝景公不要过分担心,只要做法恰当,如亲贤远佞,减罚赈贫,施恩行惠等,就可以使民归顺。

    组卷:3引用:1难度:0.5
  • 33.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材料二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选自《上堂开示颂》)材料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选自《论语•学而》)【注】①尘劳:世俗事务的烦恼。②迥脱:脱离,超脱。③把:握,持。④有道:有德的人。⑤正:匡正,端正。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行乱其所为
     

    ②人恒
     

    (2)把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老师在讲解材料一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开篇为什么连举六例,而不是只举一两个事例呢?爱思考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4)同学们阅读完三则材料之后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完成探究活动。
          小金材料二中的“①
     
     
    ”两句诗可以概括材料一开篇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坎坷经历。
          小语这个发现很独特。我也发现了一点,无论是材料一中所讲的“治国”,还是材料三中所讲的“治学”,都强调了很重要的一点:②
     

          小金你可以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具体说说吗?
          小语对“治国”来说,③
     

          对“治学”来说,不贪求安逸,勤敏做事,谨慎说话,向有德的人学习,时时端正自己,方能使自己进步。

    组卷:18引用:5难度:0.4
  • 34.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丈夫之冠也,父
     

    ②往送之门,之曰
     

    ③所以心忍性
     

    于虑
     

    (2)翻译句子。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甲】乙】两文采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4)《孟子》中的至理名言,对我们为人处事、立业治国都有很好的借鉴和警示作用,读完【甲】【乙】两文,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组卷:13引用:2难度:0.7
  • 35.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湖心亭看雪(节选)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丙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下列加点词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与为乐者(思念)
    B.湖中人鸟声俱(隔绝)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边)
    D.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3)下列对选文文意理解概括与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选文都有叙事。甲文写的是夜游承天寺,乙文写的是到湖心事赏雪,丙文写的是游览小石潭。
    B.三则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了水中竹柏倒影的景致,乙文写天云山水一片混沌的景色,丙文写了水中鱼儿嬉戏的面面。
    C.三则选文都融情于叙事写景中。甲文抒发了苏轼贬谪的悲凉,乙文抒发了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丙文抒发了柳宗元贬官失意后的孤凄。
    D.画线句子写景各有千秋。甲文运用比喻手法,富有情趣:乙文采用白描手法,形神兼备:丙文动静结合,游鱼与潭水相映成避。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组卷:218引用:2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2.5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