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6课 散文二篇》2023年同步练习卷(4)
发布:2025/11/22 23:0:17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组卷:21引用:2难度:0.9 -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308引用:5难度:0.7 -
3.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2021年9月16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神舟十二号飞船已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将于9月17日返回地球,在东风着陆场着陆。三个月的历程展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_____显出航天大国的实力。
中国航天的不断飞跃,源自每一代航天人。60年前,钱学森、邓稼先、梁思礼等学界精英,_____经艰难回到祖国。在航天事业蹒跚起步时,他们面对既无基础也无外援的情形,不是推卸责任、拈轻怕重,而是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攻_____难关。他们是奠基者、先行人,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zhuó mán B.zháo mán C.zháo pán D.zhuó pán A.①彰 ②历 ③克 B.①章 ②历 ③刻 C.①章 ②厉 ③克 D.①彰 ②厉 ③刻 组卷:15引用:2难度:0.8 -
4.下面是校通讯员小文同学写的一则消息,请你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浣江文学社10月31日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进一步提升同学们的精神品质,涵养高尚的精神风貌,我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共学时代精神”系列活动。此活动将持续一个月,希望我校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一场全国人民翘( )首以盼的盛会。曾经,一代又一代先辈们为国家的建设A____(释义:指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无不zhāng( )显着中国人民不屈的奋斗精神,并取得了足以juān( )刻史册的辉煌成就。如今,时代精神的最强音B_____(释义:指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正值青春年华的同学们焕发出盎然的活力。这一系列活动将鼓舞浣江学子谨记先辈们的谆谆教诲,脚踏坚实大地,胸怀浩hàn( )宇宙,自信自强,勇毅前行。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翘首以盼
②zhāng显
③juān刻
④浩hàn
(2)根据括号中的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A
B组卷:3引用:2难度:0.8 -
5.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
当代著名女作家创作的《百合花》,这篇小说构思巧妙以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抒写了军民鱼水情。按故事情节的一般规律,可分为、和三部分。组卷:1引用:2难度:0.0 -
6.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
(2)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组卷:15引用:2难度:0.7 -
7.下面文段中,第②③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语文学习既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其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②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你们搭建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③你们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享受语文。④这样,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1)第②句修改意见:
(2)第③句修改意见:。组卷:505引用:29难度:0.7 -
8.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黄海中学九年级(1)班决定开展“会诗词•咏经典”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会诗词】在班级举行的赛诗会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朗诵了一首词。请你结合学过的古诗词知识,为这两首词选择正确的词牌名,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甲)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
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
人在武陵微醉。
(乙)
远远游蜂不记家,
数行新柳自啼鸦,
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
燕归无语傍人斜,
晚风吹落小瓶花。A.卜算子 B.浣溪沙 C.如梦令 D.相见欢
甲:乙:组卷:184引用:14难度:0.7 -
9.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组卷:222引用:6难度:0.8 -
10.阅读课外散文,完成问题。
母亲的夏天江雪 ①我一直觉得,太行山的夏天是在觊觎成熟的小麦的香气里到来的。当沉甸甸的麦穗翻卷着犹如海浪一般扑向你时,瞬间就能感受到热浪扑面而来——夏天来了!
②热辣辣的太阳被午后的黑云飞速遮挡,一阵风起,万木飘摇,天空传来隆隆雷声,一场瓢泼大雨瞬间而至。麦收时节总伴着这样的雷雨天气,所以故乡人称收麦为“龙口夺食”。我曾亲历过大雨连阴。一片一片被风吹倒的麦子歪七扭八倒伏着,弥漫着植物尸体的腐烂气息,麦秆早已沤黑发霉。雨过天晴,农人嘴角的惋惜含着欲哭无泪的无奈。
③“鹏丽,鹏霞……拿上镰,跟我去割麦子。”母亲在院子里点将一样喊我们的名字。那是1984年的麦收时节,剪着短发穿着白底蓝碎花衬衣的母亲那年43岁。
④春忙夏忙,坐家绣女下床。记忆里的母亲,总忙得像飞速旋转的陀螺。承包田里种上了玉茭、栗子,麦田里插种红豆、芸豆、豇豆,锄过玉茭地的草,间过粟田的苗,金黄的麦浪已经开水锅一样在夏风里翻滚。多少年,多少回,我们跟屁虫一样扯着扛着锄头回家的母亲的衣角,口里念经一样喊着“肚饥了”。母亲放下锄头,走进屋内,从墙上高挂的簸箩里拿出一个褐色的糠窝窝或者麸馍馍递给我们——僵硬的糠窝窝一咬一排白牙印,使劲嚼,粗糙的糠皮仿佛粘在了口里难以下咽。饥饿的我们掉着眼泪。如今,承包田里的麦子成熟了,那是雪白的馒头,是面条,是油果子,是我们不再跟着母亲喊饿。
⑤二姐割麦没有我快。她单膝跪在地上,割一刀挪一下膝盖。她不习惯弯腰,觉得腰疼。母亲说,杀猪杀尾巴,个人有个人的拿法。好汉怕有个小帮手,只要二姐坚持不懈,也能出活儿。二姐干活不说话,咬着嘴唇,下的是狠劲。在姐妹几个中,二姐算最能吃苦的。
⑥为了拉麦,父亲找木匠做了一辆小平车。父亲因为要上班,母亲成了小平车的唯一“驾驶员”。平车前面拴有一根核桃粗的麻绳,麻绳长过两个车把,一头挽一个环。母亲把胳膊从麻绳的环里穿过去,两手抓起车把,头低下去,脚使劲蹬地,比人还高的装满麦穗的平车开始向打麦场进发。满满一车麦子,从后面看,只能看到车,看不到并不高大的母亲,似乎是载着麦穗的车在自己跑……
⑦打下的麦子,一袋一袋堆积在堂屋内。麦子打下来,并不意味着麦收结束。那时候,因邻村有个造纸厂,他们每年夏收后会向四周的乡村收购麦秸作原料。村里的男人用平车拉了麦秸去卖,一车三毛钱。要强的母亲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于是喊了我:“走,跟妈去卖麦秸!”
⑧母亲不歇晌,她得抓紧时间。造纸厂收够了一年需要的量就会停止收购。母亲自己装车,自己用麻绳捆绑。不大的平车,被母亲装得高高的,像一个移动的方方正正的麦秸堆。母亲拉着平车,我跟在旁边,小跑步才能追上母亲。母亲低着头,像一头拉车的牛,绳索深深嵌进薄薄衬衣下的肉里。我看到汗水在母亲红黑的脸上流淌,看到母亲的衬衣被汗水打湿,看到母亲肩膀上血红的勒痕……43岁的母亲那时是多么有力量啊!
⑨从村里的打麦场到那个村庄大约七八里路。记忆中那段路是那么长。我对母亲说:“妈,渴死了!”母亲气喘吁吁,听到我喊渴,从麦秸中偏过头看看我说:“等会儿卖了麦秸,给你买个冰棍吃。”
⑩卖秸秆的人很多,一车车秸秆排着队。我们在烈日下等着,跟着人流一点点挪动。终于等到我们入场时,母亲跟收麦秸的工作人员吵起来:“为什么男人一车三毛,而我一车是两毛?”收麦秸的人说,“你也不瞧瞧,你一个女人,也给你三毛?”“女的就拉得少?”母亲很想让收麦秸的人好好看看,她并没有偷工减料,并没有比男人拉的麦秸少,但收麦秸的人并不容母亲辩解,喊着:“不愿意卖就拉走,想卖的人多的是!下一位!”母亲在后面男人们的哄笑中接过两毛钱,用衣袖擦一把额头的汗,紧紧抿着嘴,低头去卸车。
⑪我舔着干裂的嘴唇,紧紧跟着母亲,再没敢提让母亲买冰棍的事,尽管一个冰棍只有两分钱。
⑫岁月多快啊,母亲如今已经81岁。现在母亲的头发雪花一样白,沟壑纵横的脸依旧像年轻时一样黑,格外黑的还有她鬓角的老年斑。雪白的馒头,如今母亲只能吃四分之一。母亲昔日强壮的身体,如今佝偻着,那么瘦小,仿佛谷田里吓唬鸟雀的假人,衣服空荡荡地飘。
⑬已经有多少年没再割过小麦了?现在故乡的田野上,连小麦的影子几乎都找不到了。很少有人种麦子了。这个时节,到处是拔节的玉米。种玉米省事。如今的乡村,吃白面跟城里人一样,只需到粮店去买。很多年轻人根本没见过小麦,分不清麦苗与韭菜。他们认为小麦生来就是白的,粮食似乎是从粮店里长出来的。
(选自《文艺报》2023年06月29日,有改动)
(1)文中主要写了母亲带我们收麦的过程,具体内容为:
(①)——(②)——打麦——(③)
(2)品味语言。
①当沉甸甸的麦穗翻卷着犹如海浪一般扑向你时,瞬间就能感受到热浪扑面而来——夏天来了!(从用词角度分析加点词)
②母亲低着头,像一头拉车的牛,绳索深深嵌进薄薄衬衣下的肉里。(从修辞角度)
(3)文章主要写母亲,第⑤自然段为什么写二姐呢?
(4)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母亲的夏天”?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组卷:26引用:3难度: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