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 驿路梨花》2022年同步练习卷(1)
发布:2025/11/22 21:0:18
一、选择题
-
1.下列对中年闰土的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
组卷:61引用:1难度:0.6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0引用:1难度:0.9 -
3.下面文段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翌日,我们抵达金华山。满山苍翠,古朴的建筑掩映林间。从正门拾级而上,轻抚镌刻在廊柱、碑林上的诗文,欣赏遒劲的书法,感受一代文宗陈子昂的风骨。离别在即,蓦然回望,余晖拥抱青山,古读书台宛如襁褓中的婴儿,顿觉宁静美好。组卷:86引用:1难度:0.8 -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家国天下”的文化自觉。家谱、家训、家书等各种物质的、非物质的产物,都______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______。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______出新的魅力。组卷:35引用:1难度:0.6 -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43引用:3难度:0.8 -
6.阅读《黑暗中的猜谜》,某同学发现一组很有趣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
②从名分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
③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
④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
⑤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组卷:37引用:2难度:0.7
二、语言表达
-
7.纵观《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的作者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你能发现作者成功的诀窍是什么吗?
答:组卷:8引用:1难度:0.9 -
8.诸子百家的思想源远流长,影响至今。从下列诸子的名言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1)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
(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组卷:129引用:3难度:0.8
三、综合性学习
-
9.综合性学习。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雅安芦山发生了里氏7.0级地震,这次地震距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里氏8.0级的地震将近五周年。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历经最严重的二次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既是国家和民族的伤痛,也是一个国家成长过程中的一次洗礼。国如何以民为本?民如何扮演好天下己任的角色?这些话题持热至今。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013雅安地震捐款一览表(节选)
材料二:在芦山县城,志愿者多到给人一种与灾民一样多的错觉,她们有的穿着裙子、拖鞋,有的抽着香烟,拿着相机准备救援。而且还有更多志愿者正从四面八方涌来。从雅安、荥经等方向通往芦山的道路无一例外都出现了严重的拥堵,原因就是社会救援的车辆实在太多了。导致生命通道不畅,救护车、消防车、军车与运送救灾设备的专业车辆被逼爬行甚至趴窝。这一幕与汶川地震时何其相似。让人难过的是,20日,一辆载着17名战士的军车在驶往芦山途中因为避让社会车辆爆胎翻车,2名战士牺牲。捐款时间 捐款人 捐款金额 4月20日 重庆市委市府 1000万元(人民币) 4月20日 云南省委省政府 1000万元(人民币) 4月20日 长安汽车集团 600万元(人民币) 4月21日 五粮液集团 1000万元(人民币) 4月21日 成龙 1000万元(人民币) 4月21日 赵本山 200万元(人民币) 4月21日 中国好人“磨刀老人”吴锦泉 将两年来磨刀积攒的一元硬币1714枚,五角硬币503枚,一角硬币7枚,共计1966.2元全部捐给灾区。
(1)阅读材料一,你从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我的信息:
(2)阅读材料二,你认为在对芦山灾区援助上还存在哪些问题?
存在的问题是:
(3)面对拥堵的道路,如果你是一名在场的志愿者,你如何劝导那些去救灾而又不守秩序的司机?
我的劝导:。组卷:1引用:1难度:0.7
四、现代文阅读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行军
程多宝 ①行军时多是白天里不走,尽往夜堆里钻。天刚擦黑,这支顶着高粱花子,扛着些“汉阳造”“老套筒”的百十号人的连队,坚决地执行着刘邓首长的命令,天天都在急行军。
②刚当上解放军的卢守坤有点搞不懂了,大家没日没夜地行军,怎么还精气神十足?卢守坤一路上脚板子急促促地可不敢停。就是瞌睡了,闭着一只眼睛,脚板子还照样走得直溜。这功夫练的,整个人就像是队伍里的一只零件。回回走到宿营地,兵们横七竖八地直打呼噜。当班长的得给大伙儿烧水烫脚,还要挨个儿挑脚泡。
③他的班长也是去年从那边举着手过来的,一年多就入党了。听他自己也说过,刚过来,哭过好几回,哭一次,人就清醒了一次,这边叫“挖苦根,倒苦水”。
④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三出陇海七战鲁西南的刘邓大军神出鬼没,于大踏步前进和大踏步后退之间拉出来不少的战机,一度使国民党军尴尬至极狼狈不堪。
⑤这又是一个晚上,天还是黑得像黑煤一样,零碎的冬雨叩在脸上生生地疼,前胸后背已经汗透了,外面的衣服冻得像是披了层盔甲,里面的贴肉小褂凉飕飕地冰着心窝子。队伍还在悄然流淌着,卢守坤有些累了,一路都是黄泥巴地走起来太费鞋了。虽说根据地老百姓送过来的黑布鞋,穿着好是好,不磨脚也很少打泡,一路如风还不带响声,可就是合脚的少,做的时候又没个尺码,都是一水的千层底,厚厚的掂上一掂,仿佛听到村长们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打布鞋时,那满院满屯满山洼子里呼呼啦啦吟唱一片的麻绳拉扯起来的乡土歌谣。一村一庄地收挪上来,太平车推过来这么一倒,一连连人马排过来,见人塞上一双,调换不到大小的只好凑合着对付。班长们就说了,大一点也不打紧,男人家扛枪弄炮的,脚大走四方嘛。
⑥卢守坤刚来有点不好意思,最后捡了双小的,这一双掂在手里,瘦得紧巴,脚趾头夹得生疼。他索性用刺刀挑了点鞋帮子,前几天还好,两天一过,一路的黄泥巴下来,鞋口说松就有点软塌了,这不,稀糊糊的泥巴地一粘,鞋子掉了。黑咕隆咚的不太好摸,还弄了一手泥。身子一弯下来,任队伍从旁边嗖嗖地过,班长跟了过来,小声地说;你别乱动,我来。
⑦班长就是班长,三把两把就摸到了。卢守坤伸脚一套,就是刚刚丢下的那只,鞋内暖暖的余温还在呢。
⑧脚底渐暖,夜色渐薄。卢守坤看到前面班长的步子隐约间一颠一颠的不大平稳起来。是刚才帮自己找鞋子时被后面的人撞了腿?还是脚底下生了泡?卢守坤有点不明白了,无奈行军的队列里也不好问话。班长有副好脚板,行军时总爱替别人扛枪,战士们向他夺,他都不肯放,还说:我有的是劲,不信你们谁有本事缴获老蒋一门山炮,我再扛给你们看看。
⑨班长的脚崴了?那也是给自己找鞋弄的。卢守坤心里毛了。班长呀班长,你这不是让我难受吗?
⑩前进的队伍像一把锋利的剪刀,把黑幕四合的天地犁开了一道缝隙,天色渐渐地明朗了。卢守坤这下看清楚了他的班长。班长的一只脚板上光光的,只是一层清湿的绑腿。那只鞋呢?再一看自己的脚上:怎么两只不一样呢?是班长的鞋?班长……班长你一路光脚呢,这么远的路,怎么走过来的?
⑪班长!卢守坤心头一热,他沿着班长王克勤同志的肩头放眼望去,冬雨已住,东方欲晓。一不留神的功夫,那轮1946年深冬的朝阳,早已跃上了这支队伍的头顶,一笑一笑的,亲亲这个又吻吻那个,没几下太阳的脸蛋就红得有些发紫了。
(选自《解放军报》2020年1月5日,有改动)(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⑤——⑪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我有的是劲,不信你们谁有本事缴获老蒋一门山炮,我再扛给你们看看。(班长为什么说“我有的是劲”?)
②怎么两只不一样呢?是班长的鞋?班长……班长你一路光脚呢,这么远的路,怎么走过来的?(为什么连用这么多的问句?)
(3)大家没日没夜地行军,怎么还精气神十足?请你结合文章谈谈原因。
(4)请仔细阅读选文,下列两个文段哪个更适合做选文的结尾?请简要分析。
(A文段)这支精神头十足的队伍,怎么这么长呢?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实在是太长了,越来越长了……
(B文段)解放战争结束以后,我和班长因工作原因,失去了联系,但我每每想起我的班长王克勤同志,都会热泪盈眶……
(5)行军中的一双旧鞋令人感动,同样,很多“红色经典”作品中都有感人瞬间,请从下面的经典作品中选择一篇,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感动你的原因。作品 感动瞬间 感动原因 A.《老山界》 ① ② B.《谁是最可
爱的人》① ② 组卷:14引用:1难度:0.3 -
11.阅读下面有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1)斯科特上校的日记表明了。
(2)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成“我的遗孀”,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3)斯科特遗体的姿势是怎样的?这表明了什么?
(4)为何要写“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5)最后一段文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组卷:11引用:4难度:0.4 -
12.阅读回答问题。
鸡毛汪曾祺ㅤㅤ①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是一个住在西南联大里的校外人,她又的确是西南联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ㅤㅤ②昆明大西门外有片荒地,联大盖新校舍,出几个钱,零星的几户人家便搬迁了。文嫂也是这里的住户,她不搬。可她的两间破草屋戳在宿舍旁,不成样子。联大主事的以为人家不愿搬,不能逼人家走,跟她商量,把两间草房拆了,就近给她盖一间,质料比原来的好。她同意了,只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
ㅤㅤ③宿舍旁住着这样一户人家,学生们没觉得奇怪,都叫她文嫂。她管这些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老实,没文化,却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ㅤㅤ④她的屋门是敞开着的。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她靠给学生洗衣物、缝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两棵半大的榆树之间栓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好的衣服夹紧在两绳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大太阳的天气,常见她坐在草地上缝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为避嫌疑,她从不送衣物到学生宿舍里去,让女儿隔着窗户喊。“张先生,取衣服!”“李先生,取被窝!”
ㅤㅤ⑤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青草里有虫儿种种活食,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去集市卖。蛋大,红润好看,卖得也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小块肉。
ㅤㅤ⑥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她觉得这女婿人好。他跑贵州、重庆,每趟回来看老丈母,会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ㅤㅤ⑦文嫂生活在大学环境里,她不知道大学是什么,却隐约知道,这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尽管先生们现在并没有赚大钱、做大事,好像还越来越穷。
ㅤㅤ⑧有个先生叫金昌焕,经济系的,算是例外。他独占宿舍北边一个凹字形单元。他不欢迎别人来住,别人也不想和他搭伙。他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些木板,把双层床的一边都钉了木板,就成了一间屋中之屋,成了他的一统天下。他怪异处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块肉。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铁丝上,领带、鞋袜、墨水瓶……每天就睡在这些叮叮当当东西的下面。再穷的学生也得买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边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这些通告、启事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也不顾文告是否过期。他每晚都开夜班,这伤神,需要补一补,就如期买了肉,切成大小相等的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用过鼎罐,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炉上炖熟,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功,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叮叮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ㅤㅤ⑨到了四年级,他在聚兴诚银行里兼了职。晚上仍是开夜班,搜罗纸片,吃肉。自从当上了会计,他添了一样毛病,每天穿好衬衫,打好领带;又加一件衬衫,再打一条领带。同屋的人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金先生不在乎,他要毕业了,在重庆找好了差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隔一个星期丢一只。文嫂到处找过,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大学里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ㅤㅤ⑩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她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ㅤㅤ⑪女儿走了,文嫂有点傻了。但她和女儿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毕业,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就多了。有的先生临走收拾好行李,总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叫来文嫂,随她挑拣。然后她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ㅤㅤ⑫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同屋的朱先生叫文嫂过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点值得一拣的东西。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照样替金先生打扫,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ㅤㅤ⑬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ㅤㅤ⑭“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ㅤㅤ⑮“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ㅤㅤ⑯“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ㅤㅤ⑰“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ㅤㅤ⑱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好像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苦和无助全都哭了出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说文嫂是西南联大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因为她住在学校宿舍楼边,也因为她的日常生活与联大息息相关。
B.金昌焕每晚剪布告栏的空白处,并且按纸质大小、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可见其勤俭节约,做事十分细致。
C.文嫂的女婿在文章中着墨不多,虽然生活艰难,但他仍然经常给文嫂带各种特产,并“答应养她一辈子”,体现了女婿的善良、孝顺。
D.金昌焕走后“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空空如也”,但“文嫂照样替金先生打扫”。“照样”一词体现了文嫂的善良,做事认真。
(2)小说标题为“鸡毛”,但鸡毛只在文末出现,有人说以“鸡”为题更合适。你怎么认为?理由是什么?
(3)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组卷:18引用:1难度:0.3 -
13.阅读课文《说和做》(臧克家)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②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③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④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⑤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⑥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⑦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⑧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⑩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⑪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选段有关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第①段中的“小声说”是指声音低吗?你怎样理解?
(3)找出文中与第③段划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4)第⑨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体现了闻一多先生什么精神?
(5)说说第⑪段的作用,并以“贝多芬”为对象仿写一个句子。组卷:63引用:7难度: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