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2024年同步练习卷(4)
发布:2025/11/22 9:0:17
一、默写
-
1.根据原文填空
(1),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
(2),衣冠简朴古风存。 (《游山西村》)
(3),松间沙路净无泥。 (《浣溪沙》)
(4)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5)自康乐以来,。 (《答谢中书书》)
(6)山重水复疑无路,。 (《游山西村》)
(7)横看成岭侧成峰,。 (《题西林壁》)
(8)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 (《周庄水韵》)组卷:1引用:1难度:0.9 -
2.默写。
(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
(2)词原来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又称“长短句”。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两句中,借用典故,以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3)在浩瀚如海古诗歌中,处处能听见“报国建功”的铿锵之音,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一寄之》中“,”充分表达了词人的雄心壮志。
(4)《满江红》(小住京华)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句子,表达词人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的语句是“,!”
(5)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寥廓的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组卷:25引用:1难度:0.8
二、古诗词赏析
-
3.课外阅读。
春宿左省①
杜甫
花隐掖垣暮②,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③,因风想玉珂④。
明朝有封事⑤,数问夜如何?【注】①宿:指值夜;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②掖垣: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③金钥:即金锁,指开官门的锁钥声;④珂:马铃;⑤封事: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得名。
(1)这首诗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宁静幽美而又巍峨清丽的,按照的空间顺序和利用的手法。
(2)这首诗前两联具体描写春宿左省之景,技巧突出,请结合诗句予以赏析。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值宿所见所闻写起,由近及远,描写自然真切。两句字字点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和“栖鸟”点明“宿”。
B.颔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C.颈联,描写夜中值宿情形,实写听到开宫门的锁钥声与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两句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
D.全诗八句,自暮至夜,自夜至将晓,自将晓至明朝,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表现了他居官勤勉,一心为国的精神。
(4)诗的尾联有什么含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组卷:18引用:2难度:0.3 -
4.阅读白居易的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乙】
轻肥① 意气骄满路,鞍马②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③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④溢九酝⑤,水陆罗八珍。果擘⑥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注释】①轻肥:轻裘肥马,指达官贵人的奢华生活。②鞍马:指马和鞍上华贵的金银饰物。③朱绂(fú):系官印的丝织绳带,这里指服色。④樽罍(léi):酒器。⑤九酝:美酒名。⑥擘(bò):剖,分开。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画线句分析其作用。组卷:28引用:1难度:0.5 -
5.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甲】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乙】登金陵凤凰台①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②,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③,长安不见使人愁。【注释】①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②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③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两首诗词都在说“愁”,但“愁”的内涵各不相同。请加以赏析。组卷:175引用:5难度:0.1 -
6.古诗词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的典故,表达的感情。
(2)请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妙处。组卷:108引用:3难度: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