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4年四川省南充市高考语文一诊试卷

发布:2025/11/22 5:0:2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龙涎香      龙涎香是一种名贵的动物香料,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它与麝香的香韵一样,几乎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既含有麝香气息,又微带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着一种特别的甜气和莫可名状的奇异香气。其留香性和持久性更是其他香料所不可比拟的,要比麝香长一倍,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保持其香气长达数百年。历史上流传有龙涎香“与日月共长久”的佳话。据说在英国旧王室中,有一房间因为涂有龙涎香,历经百年风云,至今仍香飘四溢。
          那么,如此美好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呢?《星槎胜揽》中记载:“龙涎屿,独然南立海中,波击云腾,每至春间,群龙所集,于上交戏,而遗涎味……其龙涎初若胶脂,黑黄色,颇有鱼腥之气,久则成就土泥。”由此可知,先人相信龙涎香是“龙之唾液”。这种说法当然是不科学的。
          后经反复研究,海洋生物学家才真正解开了龙涎香的诞生之谜。原来,它源于抹香鲸的体内。抹香鲸最喜欢吞吃章鱼、乌贼、锁管等动物,而章鱼类动物体内坚硬的“角喙”可以抵御胃酸的侵蚀,在抹香鲸的体内不能消化,如果直接从体内排出的话,势必割伤肠道,于是在千万年的进化中,抹香鲸慢慢地适应了这种“饮食”习惯,它的胆囊能够大量分泌胆固醇进入胃内将这些“角喙”包裹住,形成罕见的龙涎香,然后再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体外,有的抹香鲸也会通过呕吐排出。稀世香料就这样产生了。
          奇怪的是,刚刚诞生的龙涎香不仅不香,还奇臭无比。它需要在海波的摩挲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在空气的催化下,臭味才能慢慢消减,然后淡香出现,逐渐变得浓烈;颜色也会由最初的浅黑色,渐渐地变为灰色、浅灰色,最后成为白色。白色的龙涎香品质最好,只是它往往需要经过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将杂质全漂出来,方可“修”成上品。
    (1)下列对龙涎香的介绍,准确的一项是
     

    A.龙涎香因其香气独特而享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和麝香的香韵一样,它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
    B.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有一种特别的甜气和难以形容的奇异香气,它含有麝香的气息,又带有壤香、海藻香、木香、苔香等较浓的混合香气。
    C.龙涎香的留香性和持久性是其他香料不可比拟的,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以保持香气数百年之久。英国的旧王室中一间涂有龙涎香的房子历经百年仍香飘四溢,就是一个真实的例证。
    D.刚刚诞生的龙涎香是浅黑色,无香气可言,而且奇臭无比,它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和漫长的时间,香气才逐渐散发出来,最后成为香料中的珍品。
    (2)下列对龙涎香的来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星搓胜揽》中提到的“土泥”就是龙涎香,它是“龙的涎水”积久而成的。这种说法虽然不科学,但对海洋生物学家真正解开龙涎香的诞生之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B.《星槎胜揽》中的有关记载对龙涎香的来源作了生动的描述,给神奇的龙涎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反映了我们的前人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C.海洋生物学家认为:龙涎香源于抹香鲸的体内,被抹香鲸吞吃的章鱼类动物体内有坚硬的“角喙”,这些“角喙”不能被抹香鲸分泌的胆固醇消化,于是在抹香鲸胃内存积下来,它们是形成龙涎香的基本原料。
    D.抹香鲸排出被胆固醇包裹的“角喙”有两条途径:一是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二是通过呕吐排出。“角喙”被排出后,芳香袭人的稀世香料龙涎香就诞生了。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涎香“修”成上品,需要许多条件,如海波的摩挲,阳光的照射,空气的催化,海水的浸泡等。因此可以说,龙涎香是大自然的美妙杰作。
    B.白色的龙涎香是龙涎香中的上品,因此鉴定龙涎香的纯度和品质,从色泽上进行观察是最基本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C.龙涎香来之不易,它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岁月,因此这种罕见的植物香料一定非常昂贵,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D.龙涎香的持久性虽然很强,但历史上流传的龙涎香可“与日月共长久”的佳话不过是夸张的说法而已,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组卷:0引用:1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格桑梅朵      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地向我扑来。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
          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临走时,也不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可军人出生的父亲,却板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
          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滴泪,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每年春夏时节,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的热闹。纤细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在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上蠕动;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摇着清脆的铃铛,从我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些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辗转到别的草场……
          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这段28公里长的川藏线是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得起来去清理路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
          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任着自己,我要让我的父亲知道,是他毁了我的一生。
          直到有一天,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着是李大姐的呼喊:“幺妹儿,快起来,要出人命了。”我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只见几个藏族老乡抬进来一个老阿妈,呼吸急促,脸色乌青。我被这慌乱的场面吓住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老阿妈的呻吟瞬间战胜了我的犹豫,我从床下拿出急救箱,给老阿妈吸上氧,打针,拿药,倒水,喂药,一连串的动作再自然不过了。
          不一会儿,老阿妈终于缓过气来,她忽然跪在我的面前,不停地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吓得我直往李大姐的身后躲。
          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百无聊赖地坐在道班的屋顶上看远处盛开的格桑花,一个部队的车队从道班门口浩浩荡荡驶过。这时,一辆军车靠边停了下来,从车上跳下一个年轻的士兵,对正在修路的李大姐他们比划着什么。
          忽然,李大姐抬起头,朝我大喊,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从房顶上跳下来问:“喊我干啥子?”
          那个士兵递给我一个栽有格桑花的罐头盒说:“谢谢你救了我阿妈,这是生长在五千米雪山上的格桑梅朵,送给你。”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跑掉了。
          我只知道这花叫格桑花,却不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格桑梅朵,好有诗意的名字。我把那盆格桑花放在窗台上,问李大姐:“格桑梅朵是什么意思?”
          李大姐说:“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你那盆花在藏族人眼里就是吉祥幸福的花。”
          以后的日子,那个藏族士兵每次进藏都要为我带回一个栽有格桑梅朵的罐头盒。渐渐的,娇艳的格桑花开满了我的窗台,在花香里,所有的烦恼抑郁全都逃遁了。
          终有一天,为我送格桑梅朵的不再是那个满脸高原红的藏族小兵,而是他的战友。我问他的战友,那个小兵哪儿去了?战友先是支支吾吾,最后才说,他牺牲了。
          战友红了双眼,哽咽道:“就是这次进藏,突遇暴风雪,道路塌方,嘎旺他们的车就翻下了悬崖……”
          我不知道那个战友是何时离开的,我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李大姐安慰我说:“别伤心,在这几千里的川藏线上这样的事已是家常便饭。你爸爸曾说过,我们守路的人一定要守好这条路,才能让行路的人更加安全,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幸福美满。”
          整整齐齐摆在窗台上的格桑梅朵,在暖暖阳光下,绽放着。似乎在告诉我,父亲和千千万万的养路工人是在用生命浇灌着更多人的格桑梅朵。
    (选自《2014中国微型小说年选》)(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描写的自然环境,写出了川藏公路线环境的恶劣,表现了“我”进藏的无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公路养护工形象,作者以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他的强势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C.小说以“我”睡懒觉、不出工、放任自己与李大姐等养路工人天不见亮就起来去清理路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养路工人的繁忙和“我”的懒惰与任性。
    D.“我”起初不愿去高原,感觉人生灰暗,后来经历了给藏族老阿妈治病,藏族士兵给“我”送格桑花及藏族士兵的牺牲这一过程,我的思想发生转变,对以后的人生充满希望。
    (2)为什么小说在第4段要极力描写春夏时节川藏公路的热闹景象?
    (3)小说主要描写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概括。

    组卷:10引用:2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交往见人品
    周国平
          ①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②人们常常误认为,那些热心于社交的人是一些慷慨之士。泰戈尔说得好,他们只是在挥霍,不是在奉献,而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
          ③那么,挥霍与慷慨的区别在哪里呢?我想是这样的:挥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东西拿出来,慷慨是把自己珍惜的东西拿出来。社交场上的热心人正是这样,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有什么价值,所以毫不在乎地把它们挥霍掉。相反,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宁愿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
          ④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一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它是马丁•布伯所说的那种“我与你”的相遇,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相反,后一种交往则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它如同尼采所形容的“市场”,既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相遇是人生莫大的幸运,在此时刻,两颗灵魂仿佛同时认出了对方,惊喜地喊出“是你!”人一生中只要有过这个时刻,爱和孤独便都有了着落。
          ⑤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性情的原则,就是尊重他人,亲疏随缘。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还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⑥从一个人如何与人交往,尤能见出他的做人。这倒不在于人缘好不好,朋友多不多,各种人际关系是否和睦。人缘好可能是因为性格随和,也可能是因为做人圆滑,本身不能说明问题。在与人交往上,孔子最强调一个“信”字,我认为是对的。待人是否诚实无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一个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对其中一个朋友有背信弃义的行径,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是否真爱朋友,因为一旦他认为必要,他同样会背叛其他的朋友。“与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时之私欲,却是做人的大失败。
          ⑦在一次长途旅行中,最好是有一位称心的旅伴,其次好是没有旅伴,最坏是有一个不称心的旅伴。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第⑦段说“最好是有一位称心的旅伴”,请阅读全文,概括出“称心的旅伴”的特征。
    (2)除了道理论证,第③段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请你举出一个能证明“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的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组卷:7引用:2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4.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完成各题。
          六国破灭,非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非不利,战不善 兵:军队
    B.六国互丧,赂秦耶 率:全都
    C.不赂秦 义:正义
    D.始祸焉 速:加速
    (2)下列各句与例句文言特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洎牧以谗诛
    A.加之以师旅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C.技经肯綮之未尝
    D.戍卒叫,函谷举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开篇入题,作者斩钉截铁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点出了赂秦的危害,又设问自答,体现了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B.第二段的论证集中在“赂秦”上,否定了韩、魏、楚三国割地赂秦的行为,采用了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C.第三段阐述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原因,在夹叙夹议中,表达了对这三国的深切赞赏、惋惜之情,后以假设申说,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文章最后两段融抒情议论为一体,感情强烈,气势充沛,不单纯评说历史,而是借古讽今,表现了作者的历史感慨和现实关怀。

    组卷:3引用:3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夔州重阳
    陆  游
    夔州鼓角晚凄悲,恰是幽窗睡起时。
    但忆社醅接菊蕊,敢希朝士赐萸枝
    山川信美吾庐远,天地无情客鬓衰。
    佳日掩门君莫笑,病来纱帽不禁吹。
    【注】①陆游46岁时,任夔州通判,前后近一年半时间,此诗写于其到任后次年重阳节。②语出杜甫《九日五首》:“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谓君恩难得。③语出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④纱帽:古代君主或官员戴的帽子,后代指官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实写:重阳日暮,自己于“凄悲”的鼓角声中勉强起身,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颔、颈联,化用杜甫诗句和王粲赋文,丰富了诗歌的韵味,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C.尾联语带调侃,实则沉痛,末句交代了“佳日掩门”晚起之因,也暗含理想难以实现之憾。
    D.本诗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均以重阳节为发端,思想感情与表现手法也基本相同。
    (2)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诗人内心“凄悲”的原因。

    组卷:6引用:2难度:0.6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每空1分,共6分)

  •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过零丁洋》)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赤壁赋》)

    组卷:3引用:1难度:0.9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3年7月,成都将迎来一场①_______的体育盛会——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本届成都大运会的吉祥物,是一只名叫“蓉宝”的大熊猫。众所周知,大熊猫是四川的对外传播标识物,是天府之国②_______的个性名片。随着成都大运会的日益临近,使“蓉宝”频频“出圈”,勇担向世界传递中国友好的声音的义务。
          “蓉宝”,以大熊猫“芝麻”为原型,手持“31”字样火焰的大运火炬欢快奔跑。它的脸脱胎于川剧脸谱,耳朵、眼睛、尾巴都呈火焰形态,胸的正中央则是蕴藏着太阳神鸟意蕴的“U”型会徽。设计者对火焰元素的巧妙使用,令人③_______。其将热情的火焰元素与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形象融为一体,全方位多视角凸显了“火”这一天府文化中的重要标签:它是火锅美食滚沸的动力,升腾出令世界嘴馋的麻辣鲜香的“成都味道”;它是川剧吐火绝技惊艳的点睛之笔,制造出全世界拍手叫好的“成都惊喜”;它是成都人热情奔放的象征,传递出令世界难以忘怀的“成都温度”。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修改文中画横线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组卷:2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对爱妻深情地诉说:“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两弹元勋王淦昌为了科技攻关隐姓埋名,与家人失去联系17年,曾被子女埋怨不像个父亲……
          这些仁人志士、功勋楷模的人生选择与作为都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基因与血脉。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历史的声音在今天依然回响,同频共振。
          如何在这个时代中理解“我”的意义与价值,找到“我”的时代坐标?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与启发。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2引用:5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2.5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