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4年上海市普陀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5/11/22 5:0:22

  •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孤寂凄凉,便觉时光难捱,而在《醉花阴》中“
     
     
    ”借袅袅香烟、阴沉天色写因愁浓而怨天长。
    (2)在《逍遥游》中,庄周用水与舟的关系,来形容大鹏飞翔必须依赖天空的广阔的句子是:“
     
     
    。”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到自己刻苦求学并自得其乐,所以无视物质生活贫乏的句子是“
     
    ”,以“
     
    ”一句总结自己求学的经历,发人深省。

    组卷:34引用:4难度:0.8
  • 2.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____,有时____,有时____,有时___。

    组卷:2引用:1难度:0.7
  • 3.在日常交际中,谦敬有礼、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敬辞谦语。
    例:询问长者年龄,为表达对老人的尊重,可以说:“您老人家高寿?”
    (1)对别人有所请求,说的文雅一些,可以说:“我有个
     
    。”
    (2)向别人请教问题,可以说“麻烦您指点一下”,也可以说:“请您
     
    。”
    (3)与朋友分别,把自己的照片送给好友留念,可以在照片上题写:“某某
     
    。”

    组卷:2引用:2难度:0.7

一、现代文阅读(一)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诗经》是周代诗礼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礼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礼乐文明建构的重要途径。就《诗》与礼这两个异质元素的融合形态而言,在以“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五礼”为核心内容的礼仪制度规范定型化过程中,在以“君臣”“夫妇”“父子”“兄弟”“朋友”等“五伦”为核心内容的伦理道德规范定型化过程中,诗人常常都会以歌功颂德方式,将二者融合为一个有机体;在“五礼”“五伦”社会化过程中,诗人往往都会以讥失匡恶的方式,将二者融合为一个有机体。而使《诗》与“礼”融合的介质,则是“乐”。这就是《诗》与“礼”这两个异质元素融合的内在机制。前者以《周颂》与《大雅》《小雅》中的大部分诗篇为代表,后者以十五“国风”中大部分诗篇为代表。故孔子谓“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记•孔子闲居》)。
          在“国风”透露出“五礼”“五伦”相关信息的诗篇中,除了《周南》《召南》《豳风》主要采用歌功颂德方式之外,其他诗篇大多采用讥失匡恶方式。这些以讥失匡恶方式来透露“五礼”“五伦”相关信息的诗篇,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化的“礼”,更是通过艺术途径来干预社会生活而重建礼制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通过“讥刺”方式来维护礼制的具体表现。这充分表现出诗人在国运兴衰、政治清乖的危急关头,具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浓郁的政治情怀,从而展现出他们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比如,郑庄公寤生继立之后,弟共叔段依恃母武姜之宠,初居于京,城邑建制超出定制,既而扩张至西鄙、北鄙,且私下聚粮草、缮甲兵,欲以武姜为内应来突袭庄公。段之举实属不义不暱,其后果确如庄公所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其无厌之贪为人所讥。然则,事态发展至京城民众皆叛段,段逃至共,庄公为君、为兄之责亦失,自段贪念初起时便放之纵之,未尽规劝戒止之职,其过失当在讥讽之列。像《郑风•叔于田》所讥为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之事,然美共叔段之“仁”“好”“武”,且刺庄公失教之过。尽管郑庄公在位期间,与齐僖公盟于石门,开启春秋“霸权”政治格局,但其以谋略逐弟囚母而率先挑战王权这些违背传统礼制的行为,依然受到诗人的讥刺。
          正是由于春秋时期人们认识到“无礼”之危害性,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反复强调恪守礼制之重要性。卫卿士宁速认为,“夫礼,国之纪也;亲,民之结也;善,德之建也”,故以“礼宾”“亲亲”“善善”为“三德”;齐大夫晏子认为:“天子无礼,则无以守社稷;诸侯无礼,则无以守其国;为人上无礼,则无以使其下;为人下无礼,则无以事其上;大夫无礼,则无以治其家;兄弟无礼,则不同居。”故诗人们在自己的诗篇里指出:“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鄘风•相鼠》)。这些看似诅咒式的言辞,实际上是意在呼唤人们重新建构礼制形态的自觉意识。
          当然,就“国风”中刺诗产生的宏观社会背景而言,自周平王东迁(前770)之后,王权渐次式微,社会开始动荡,“诗教”“礼教”“乐教”逐渐缺失,趋于礼崩乐坏的境地。毫无疑问,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中创作的诗篇,自然会以忧国伤时与讽刺腐政为主旨,必然会发挥匡救时恶、警诫后世以维护礼制的社会功能。
    (摘编自王志芳《<诗经>与礼制秩序的重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周代诗礼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实现礼乐文明建构的重要途径,其中“乐”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B.《周颂》《大雅》《小雅》中的诗篇大多采用歌功颂德的方式将处于规范定型中的礼仪制度与伦理道德融合。
    C.孔子认为“诗之所至,礼亦至焉”,是因为《诗经》中大部分诗篇都体现了社会中的礼仪制度、伦理道德。
    D.虽然共叔段谋逆不义,但庄公作为兄长,未尽规劝之责,亦有悖于礼法,所以也受到诗人的讽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直接提出观点,然后深入分析理由,并运用例证法、引证法等来论证观点。
    B.就《诗》与“礼”两个元素的融合问题,文章详细论述了融合途径和融合介质的价值体现。
    C.文章侧重借助“国风”中讥失匡恶的诗篇,来论述其在礼乐文明建构过程中的作用。
    D.文章引用宁速和晏子的话,是为了论证恪守礼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对古代礼乐文明的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今天,其匡救时恶、维护礼制的社会功能相对弱化了很多。
    B.《诗经》中的一些言辞,看似有很强的诅咒意味,实则体现了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批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C.《诗经》中对礼制与道德的表达主要有歌功颂德与讥失匡恶两种方式,其中后者对社会的功用及产生的效果更为明显。
    D.越是动荡的时代,礼乐文明就越容易缺失,也就容易出现更多的忧国伤时、讽刺腐政、匡救时恶等类型的诗歌。

    组卷:7引用:4难度:0.6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费(节选)
    王愿坚
          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并且利用个别动摇分子破坏我们,有一两个村里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于是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
          一到黄新同志家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什么都买!咱不要,咱不要!”
          妞儿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地倚在她妈的身上。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还是一个劲儿地扭着她妈的衣服要吃,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看了这情景,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一进门我就说:“阿嫂,你这就不对了,要卖嘛,自己的孩子吃根菜也算不了啥,别屈了孩子!”
          她看我来了,又提到孩子吃菜的事,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这年头盐比金子还贵,哪里有咸菜卖啊!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儿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儿困难。这刚刚凑齐,等着你来呢!”
          我想起来了,第一次接头时碰到她们在择青菜,就是这咸菜啊!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的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
          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轻轻地敲着门,急乎乎地说:“阿嫂,快,快开门!”
          拉开门一看,原来就是第一次来时见到的择菜的一个妇女。她气喘吁吁地说:“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现在,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我再通知别人去。”说罢,悄悄地走了。
          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
          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儿走?快想法儿隐蔽起来!”
          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因为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我上了阁楼,从楼板缝里往下看,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既然敌人已经发觉了,看样子是逃不脱这一关了,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八角坳的党组织还在,反‘夺田’已经布置好了,我们能搞起来!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就是刚才来的那个女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
          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或者带到外地去养着,将来咱们的红军打回来,把她交给卢进勇同志。”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还有,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
          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白匪敲门了。她慢慢地走过去,开了门。四五个白鬼闯进来,劈胸揪住了她问:“山上来的人在哪儿?”她摇摇头:“不知道!”白鬼们在屋里到处翻了一阵,眼看着泄气了,忽然一个家伙发现了那一箩筐咸菜,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白鬼用刺刀拨着咸菜,似乎看出了什么,问:“这咸菜是哪儿来的!”“自己的!”
    “自己的!干吗有这么多的颜色!这不是凑了来往山上送的?”那家伙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说:“给我翻!”
          就这么间房子,要翻还不翻到阁楼上来?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
          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
          我原来想事情可以平安过去的,现在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得去!凭我这身板,赤手空拳也干个够本!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
          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
          这句话使我想到刚才发生情况时她说的话,我用力抑制住了冲动。但是这句话也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啊!
          当天晚上,村里平静了以后,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我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
          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
          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
          他写不下去了。他停住了笔。在他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常见的严肃的神情。他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然后掏出手巾,蘸着草叶上的露水,轻轻地,轻轻地把孩子脸上的泪痕擦去。
          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
          是的,一筐咸菜是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一个党员献身的精神怎么能够计算呢?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讲述了“我”与黄新会面,黄新为保护“我”而牺牲的故事,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B.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主人公的形象非常成功,比如女儿忍不住抓了一根腌豆角,但被黄新硬拿了回来,令人印象深刻。
    C.“听妈妈的话”,这是“我”听到的黄新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主要体现了黄新被抓走时仓促中对女儿的教诲和不舍。
    D.魏政委之所以没有写出黄新缴党费的数目,是因为黄新所体现的共产党员对党无限忠诚和奉献的精神,无法用数字计算。
    (2)关于文中白匪到来前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这一细微情节,符合当时情况下的人物的身份。
    B.起初我对黄新不允许孩子吃腌豆角有误解,认为她不该为了赚钱而欺骗幼小的孩子。
    C.妞儿“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这一肖像描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群众生活的艰辛。
    D.小说通过“我”的回忆补充了首次接头时黄新她们做咸菜的过程,前后情节照应自然。
    (3)请概括文中黄新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生活真实”要求文学作品必须符合生活内在逻辑、反映社会生活本质,“艺术真实”要求文学作品对生活重新进行选择、组合、补充和移植。有作家认为,写人物必须写出他在生死关头的一刹那间的动摇,才能显得真实,人物才能活起来,只有给英雄人物加一点缺陷,才能避免公式化、概念化。王愿坚的《党费》塑造了一位集各种崇高品质于一身的女共产党员的形象,你认为这一人物形象是否真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17引用:4难度:0.5

三、诗歌阅读

  • 6.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问题。
    水龙吟
    辛弃疾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注】①本词为辛弃疾被罢官后退居瓢泉时作。②参差:仿佛。③直饶:即使。④东山:指东晋名士谢安,他曾隐居东山,后又被朝廷起用,成功指挥了淝水之战。
    (1)下列对作品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中一见”,作者借忆梦反映自己对陶渊明的追慕。
    B.“欲歌还止”,唏嘘之中流露出作者内心的不满情绪。
    C.“须信”两句,是说如果陶渊明还在,也会被现实震怒。
    D.“富贵”三句,与孔子视富贵如浮云的态度有相似之处。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白发西风”是对陶渊明曾有终老于官场的想法表示惋惜。
    B.“折腰五斗”表明作者与陶渊明一样痛恨坐享朝廷的俸禄。
    C.“应别有”意在指出那流传已久的对陶渊明的认识是错的。
    D.“东山何事”显示出作者的内心仍然期待着能被朝廷起用。
    (3)作品借“高山流水”引陶为知音。结合词句分析,辛、陶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组卷:44引用:1难度:0.6

四、文言文阅读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阎毗,榆林盛乐人也。毗七岁,袭石保县公,邑千户。及长,仪貌矜严,颇好经史。受《汉书》于萧该,略通大旨。能篆书,工草隶,尤善画,为当时之妙。周武帝见而悦之,命尚清都公主。高祖受禅,以技艺侍东宫,数以雕丽之物取悦于皇太子,由是甚见亲待,每称之于上。寻拜车骑,宿卫东宫。上尝遣高颎大阅于龙台泽,诸军部伍多不齐整,唯毗一军,法制肃然。颎言之于上,特蒙赐帛。俄兼太子宗卫率长史,寻加上仪同。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炀帝嗣位,盛修军器,以毗性巧,谙练旧事,诏典其职。寻授朝请郎。毗立议,辇辂车舆,多所增损。帝尝大备法驾,嫌属车太多,顾谓毗曰:“开皇之日属车十有二乘于事亦得今八十一乘以牛驾车不足以益文物朕欲减之从何为可?”毗对曰:“此起于秦,遂为后式。开皇平陈,因以为法。”帝曰:“何用秦法乎?大驾宜三十六,法驾宜用十二,小驾除之。”毗研精故事,皆此类也。长城之役,毗总其事。及帝有事恒岳,诏毗营立坛场。寻转殿内丞,从幸张掖郡。高昌王朝于行所,诏毗持迎劳,遂将护入东都。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毗督其役。及征辽东,以本官领武贲郎将,典宿卫。时众军围辽东城,帝令毗诣城下宣谕,贼弓弩乱发,所乘马中流矢,毗颜色不变,辞气扬抑,卒事而去。后复从帝征辽东,兵部侍郎斛斯政奔辽东,帝令毗率骑二千追之,不及。从至高阳,暴卒,时年五十。帝甚悼惜之,赠殿内监。
    (节选自《隋书•阎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开皇之日/属车十有二/乘于事亦得/今八十一乘/以牛驾车/不足以益文物/朕欲减之/从何为可
    B.开皇之日/属车十有二乘/于事亦得/今八十一乘/以牛驾/车不足以益文物/朕欲减之/从何为可
    C.开皇之日/属车十有二乘/于事亦得/今八十一/乘以牛驾/车不足以益文物/朕欲减之/从何为可
    D.开皇之日/属车十有二乘/于事亦得/今八十一乘/以牛驾车/不足以益文物/朕欲减之/从何为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恒岳,即恒山,与泰山、衡山、华山、嵩山并称“五岳”,传说为群神所居之地,历代帝王多前往祭祀。
    B.爵,又称封爵、世爵,专指古代君主对贵戚的封赐,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
    C.节,指符节,古代朝廷派遣使者、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时用作凭证的东西,用竹、木、铜等制成。
    D.运漕,古代指将所征粮食押送至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主要是水运,间或有部分陆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阎毗尊崇祖制,注重礼仪教化。他仔细研究历朝典章制度,建议对帝王的车、轿及仪仗等立规,但因违背皇上裁减天子车驾的意愿而被否决。
    B.阎毗治军有方,法令制度严明。皇上曾经派高颎在龙台泽举行盛大阅兵,各军队伍多不整齐,只有他统率的军队风纪严明,他因此受到皇上的赏赐。
    C.阎毗博学多才,技艺出类拔萃。他喜欢经史典籍,曾向萧该学习《汉书》,篆、草、隶皆通,尤其擅长绘画,深得周武帝赏识,被选为清都公主的驸马。
    D.阎毗性情沉静,临危镇定自若。征战辽东时,他奉皇上诏令到城下宣读谕旨,虽然所乘坐的马被敌人射中,但是他面不改色,语气高低有节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以雕丽之物取悦于皇太子,由是甚见亲待,每称之于上。
    ②此起于秦,遂为后式。开皇平陈,因以为法。
    (5)被贬为奴婢的阎毗,因何重新得到任用?请简要说明。

    组卷:11引用:8难度:0.5

四、文言文阅读(二)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本文三、四两段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组卷:2引用:3难度:0.5

五、写作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道:“才欲其大,志欲其小。才大,则任事有余;志小,则愿无不足。”意为人的才能越大越好,而志向却不一定要立得高远。而后来的左宗棠则教育子女“读书做人,先要立志”“务期与古来圣贤豪杰少小时志气一般”。这是教导子女要立大志,以古代圣贤豪杰为榜样。两位名人所说各有道理。
          人生在世,有人有志,有人无志,有人志大,有人志小。读了上述材料,你产生了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立志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7引用:14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2.5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