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皖北五校联盟高考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5月份)
发布:2025/11/22 1:0:22
一、现代文阅读I(18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拉萨的黄昏
刘宏伟
ㅤㅤ①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曾到过很多的城市,欣赏过无数的美景,或欣喜若狂,或惊叹不已,或黯然感伤,无论哪一种,都带给了我无限的享受。但要提及钟爱,唯有拉萨的黄昏。
ㅤㅤ②我在拉萨的日子,一直住在拉萨晚报社的总编楼。它位于江苏路上,一栋独立的二层小楼,门前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据说已有超过百年的树龄,旁边有一棵矮小的小桃树,每到夏天,桃树上便会密密麻麻地挂满又脆又甜的小桃子。
ㅤㅤ③我住的小楼,有一扇朝西的窗户,每天傍晚,都能看见血红的夕阳,从我的窗前慢慢滑落。三三两两晚归的人们,穿过金色的余晖,走过我窗前的银杏树,消失在小院旁的一栋高楼里……从我居住的小楼二楼的窗台望出去,夕阳就挂在不远处的檐角后,金色的光芒无力地从远方投射而来,先是将附近的山峦映照出几片暗影,到了跟前,就只剩下一片柔和的昏黄了,为眼前的那片低矮的房屋染上了一层朦胧的光亮。如果你睁大眼睛,仔细地瞧瞧,能清楚地看见夕阳的轮廓,和上面色彩纷呈的光斑。每当此时,我总爱斜身坐在二楼的窗台,任凭几缕穿过浓密的银杏树叶的阳光,温暖地打在我的脸上,静静地看着温顺的夕阳,缓缓地落到远处的屋檐后……
ㅤㅤ④欣赏拉萨城的黄昏,还有另一个无人知晓的绝妙去处。
ㅤㅤ⑤晚饭后,顺着江苏路走一小段。然后沿着解放东路一直前进,就到了拉萨河边。一座拱形的大桥,把桥另一头的荒岛(现在叫仙足岛)与城区连在了一起,桥上一对对深情相拥的情侣,沐浴着金色的夕阳余晖,对着桥下奔流的拉萨河水,尽情地述说着彼此心中的思念和爱意。
ㅤㅤ⑥除了一所中学和一个度假村外,偌大的岛上很难见到其他建筑的痕迹。偶尔会有晚归的藏族同胞同行。沿着河边向东,步行十来分钟后,就进入了一片林荫覆盖的山坡,上行二三百米,有一片开阔的平地,在那棵最大的松树前停下来,回转身,就能将河对岸整个拉萨城的轮廓尽收眼底。
ㅤㅤ⑦夕阳血红地挂在西天,余晖笼罩下的拉萨城,弥漫着一片暗红和金色的光晕,与缭绕升腾的暮霭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片人间秘境。远处的拉鲁湿地偶尔泛出一片白光,低矮的建筑从拉萨河边一直延伸到对面的山峦,稍微宽敞一点儿的街巷里,三三两两的人影在晃动。山峰上终年不化的一圈积雪,如同给山戴上了一顶雪白的帽子。除了河水的流淌,听不见任何声音。眼前的一切,是那样的真实,却又没来由地感到一阵虚无,甚至夹带着几丝恐慌,为内心某个涌动的欲望。
ㅤㅤ⑧这样的时候,最好什么也不要想,就这样安静地坐着,就地随意找个地方。置身这样的风景中,本身已成风景,没有远山与近景的区别。如果你一时还无法安静,也没有关系。看看远处褐色的山,那些寸草不生的砾石直指苍穹,把你的思索连同空冥一起投进那些龟裂的缝隙,无论是顷刻的豁然,还是更加绝望,都属于生命最本原的领会。如果此刻,你依然感到有些烦躁,没有关系,回望近前的那些树吧,那些把翠绿和金黄染遍高原的树,在天地间直棱棱地矗着,只为给白云留出一丝飘忽的空间,而任凭风的挑逗和奚落。
ㅤㅤ⑨当你的目光穿透白亮亮的河水后还残留着几缕忧伤,那就伸手摸摸身旁的小草吧,望着那些在粗糙的砾石上匍匐的小叶片,还有零星夹杂在它们中的那些微微昂起头的藤蔓,你会不会觉得能哭、能笑、能自由地行走,已经很幸福?如果你觉得这一切依然与你无关,那就请你用心地听听远处传来的隐隐的钟声吧,再用力地吸一口空气中的湿润,然后闭上眼睛,问一个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吧,你就能听见来自心灵最深处的回答。
ㅤㅤ⑩当夕阳散尽最后一抹金光,踏着残存的几丝暮色,和隐隐吐露的星光,舒一口长气,起身回家。四周一片沉寂,唯有拉萨河水,依然在纵情地吟唱着欢快的歌谣……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采用衬托的写法引出本文要写的风景——拉萨的黄昏,引人遐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第⑤段写了桥上一对对深情相拥的情侣,意在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为下文写仙足岛是另一个无人知晓的绝妙去处做铺垫。
C.作者认为仙足岛是一个绝妙的去处,并非因为仙足岛有多美,而是由于仙足岛尚未开发,平时人少,能够让心灵在这里得到休憩,感受到心灵深处的真实声音。
D.文章借写拉萨的黄昏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寓情于景,拉萨黄昏的静美,一如作者内心的平静,表现了作者对恬静、淡泊生活的追求。
(2)文章两处写欣赏拉萨城的黄昏,作者对两处黄昏的感悟有什么不同?
(3)文章重点描写了仙足岛上的黄昏景色,请探究第⑦⑧⑨⑩段写景的特点。组卷:2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轼与白居易虽然相去近两百年,但在人生经历、出处行藏等方面多所相似。二人早年都热衷于政治,仕宦之路波折不断,而且在频繁的迁谪中,他们的人生观和处世心态都曾产生巨大的转折和变化。白被贬后,深思人生价值和出处问题而转向独善一路,苏被贬后注目人生与社会、宇宙的关系。在苏轼诗文中,“慕白”的表述屡见不鲜,明显流露出对白居易的倾慕与神往。
除行迹上的相似外,苏、白二人更重要的相似点在于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的接近,尤其是在超越意识上的接近。所谓超越意识,既是一种人生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盖指主体在历经磨难后承受忧患、理解忧患并最终超越忧患以获取自由人格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士人虽身处逆境,却能不为所累,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无所挂碍的境界。
这种超越意识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白氏在久经宦海沉浮之后,面对日益剧烈的政治倾轧,决计抽身退步,高蹈远引,其思想意识已从对理想的执着走向了求取闲适的超越。他走向超越的方法大抵有三:一是“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安心思想;二是“吾道寻知止”的知足观念;三是“应似诸天观下界”的看破态度。对自白居易才开始凸显的这些超越意识,苏轼可谓体验深切,已得白氏超越意识的要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打消各种贪欲,以自得自乐之心对待外物和自我,与世无争,来去自如。正因为有了这种人生态度,所以人的成就已经无足轻重,成败荣辱只是人生整体的不同方面。对苏轼来说,自然不必完美,历史也不必公正,人可以在沉思中得到安宁。
苏轼与白居易的关联还体现在对陶渊明的效法上。早在元和八年,41岁的白氏因丁母忧而退居下邦金氏村,即创作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两年之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而陶渊明所居柴桑即在江州。地域的巧合,加上夙昔的仰慕,使白对陶的关注和热情益发加大,并明言“予夙慕陶渊明为人”。从此期他的一系列诗作可以看出:不愿受世网羁绊,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然境界,追求人生的自由洒脱,乃是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白与陶在历经仕途坎坷后所共有的特点。
与白居易相比,苏轼的学陶更向前推进一步,并在其中融入了白居易的影响因子。其诗云:“渊明形神自我,乐天身心相物。而今月下三人,他日当成几佛。”可见仰慕之深,期许之高。到了晚年,身处贬所的苏轼更将效法的对象锁定陶渊明,尽和陶诗一百余首,所谓“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就是此期苏轼学陶的写照。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谓:“东坡在岭海间,最喜读陶渊明、柳子厚二集,谓之‘南迁二友’。”据此可知,苏轼的学陶、效陶,并不只是出于对陶诗风格的向慕,更重要的是对陶人格上的心悦诚服。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总之,白居易是陶渊明的第一个知音,而苏轼全面接受陶渊明,亦未尝没有掺杂白居易这位中介人物的重大影响。
(摘编自尚永亮《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材料二:
白居易是“中隐”观念的发明者,他的《中隐》诗中,把“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的中隐生活描绘得十分安闲惬意。白居易这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进退裕如的生活态度广为北宋士大夫所效仿。
苏轼就是学习白居易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苏轼一生处于新旧党争的矛盾夹缝之中,屡遭贬谪,但多年的流放并没有摧垮他,反而加深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吸收融合,在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不以谪为患、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的处世态度,构建了可仕可隐的为官方针。不过苏轼性格上“稍露锋锷,不及太傅(白居易)混然无迹”,故一生挫折较白居易更多。绍圣四年,苏轼在惠州写了《纵笔》诗云:“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据说当时宰相章悖看见了此诗,认为苏轼在惠州太舒适,又把他贬到更远的儋州。其实这主要源于苏轼善于治苦遣怀,所以始终能以超然的态度看待官场升沉穷达。
与白居易相比,苏轼克服了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的一面,从而做到了身在官场,却不以利禄萦心,更为超然洒脱。苏轼认为“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用时无需大喜,贬时也无需大悲。在他的诗中时常表现出恬淡悠闲的心境。可以说,苏轼将白居易付诸实践的“中隐”文化心态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达到中国封建士人“贬谪心态的最高层次”。白居易通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影响了苏轼人生态度的方向,苏轼从内在精神、襟怀风致上学习白居易,借白居易的“闲适”人生观为自己寻求解决穷愁困境的一剂良方,那么,他的学白在本质上也必然融汇了自己特有的人生体验、情感追求和生活哲思,必然继承了有宋一代发展而来的独特精神。
(摘编自毛妍君《论苏轼对白居易“闲适”人生观的受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比白居易晚了近两百年,与白居易一样早年热衷于政治,同样仕途不顺,但被贬后思考与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
B.苏轼和白居易在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比较接近,都具有超越意识,这方面的相似点比二人行迹上的相似更加重要。
C.白居易选择抽身退步,高蹈远引,执着走向求取闲适的人生之路,本质的原因是他久经宦海沉浮,遭遇了政治倾轧。
D.苏轼是北宋士大夫中学习和效仿白居易的一个典型,他积极吸收融合了包括白居易“中隐”思想在内的思想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苏轼与白居易之间的文化承继关系,但二者着眼点有差异。
B.苏轼、白居易二人对陶渊明都有效法,苏轼对陶渊明的接受相比白居易而言要更进一步。
C.苏轼《纵笔》一诗暴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适,宰相章悖因此将他贬到了更远的儋州。
D.苏轼诗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蕴含相似思想。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未成小隐成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五)
B.不作太白梦日边,还同乐天赋池上。(苏轼《池上二首》其二)
C.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
D.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4)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陶渊明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述产生这一影响的原因。
(5)苏轼对白居易既有学习,又有突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8引用:4难度:0.5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责;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材料二:
项脊轩志(节选)
归有光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B.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C.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D.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与材料二中“吾妻来归”两句中的“归”字含义相同。
B.“而必精以旨”与“夫夷以近”(《游褒禅山记》)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C.“是岁南方旱”与“是鸟也”(《逍遥游》)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D.“述诸小妹语曰”与“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两句中的“诸”字含义不同。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梅圣俞为了得到这篇悼妻的铭文,除了亲临欧阳修的家门,还一年中给欧阳修写了七八封信,非常执着。
B.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又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堪称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谢氏关注百姓疾苦。
D.归有光亲手种下的枇杷树,现在已亭亭如盖,睹物思人,作者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痛失爱妻之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②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组卷:2引用:3难度:0.6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李白①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四载(745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愧”字照应了“未就”,说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C.“葛洪”的典故表面是规劝李白潜心炼丹求仙,实则暗示李白不要为现实处境伤感。
D.此诗简洁凝炼,遗貌取神,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惋惜等复杂情感。
(2)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组卷:19引用:7难度:0.6
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用一个反问句来说明百姓如果挣扎在死亡线上,将没有空闲讲求礼义,即“,”。
(2)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将很难实现,即“,”。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天姥山时隐时现的句子是“”,通过赤城山和五岳侧面展现天姥山高峻雄伟的句子是“”。组卷:0引用:2难度:0.9
六、语言文字运用I(9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 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 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 ,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 学生,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组卷:37引用:15难度:0.6
七、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电商平台“618”促销活动期间,国产品牌销售额占比超过70%。
首钢园区内,前往非遗文化体验基地、陶瓷艺术馆的人们① 。顺应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要求和时代审美潮流的发展,体现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中国智造”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因“无缝对接”的“国潮”是中国传统文化品牌与新时代潮流文化交融的产物。
近年来,围绕“国潮”打造的优秀文艺节目也不断涌现,依靠三维、5G+AR等现代科技将传统文化与未来想象相结合,通过幽默诙谐的创作手法,“唤醒”历史文物,让“橱窗中的历史”走向“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的历史”,演绎出与年轻群体个性特征相契合的IP,尽可能地贴近我们现实生活,使之变得② 。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教授胡钰表示:“‘国潮’不仅是国货之潮,也是国力之潮,更是国运之潮。”其彰显的不仅是年轻人对国潮消费品的认可,更是涵养在骨子里的那份文化自信。当前许多“老字号”③ ,主动去满足年轻人的个性化消费需求,让老品牌焕发新活力。“老”与“新”的结合让传统文化与国货品牌实现了融合创新,既助力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筑就出无限生机与新的活力,也做到了品牌自身的革新重生。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组卷:8引用:3难度:0.7
八、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组卷:356引用:27难度: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