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8-2019学年新疆哈密市石油高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5/9/16 14:0:22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学一路走来,当初混沌的面容、模糊的概念,已经被网络平台细化为玄幻、都市、历史等频道。随着网络文学的产业链条运作日臻成熟,优秀网络文学作家的作品成为影视、动漫等改编的对象,但市场反响不一。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开放的网络环境降低了发表文学作品的门槛,网络文学作家日更的过程,也是接受读者的建议调整思路的过程。互动拉近了作家与读者的距离,但读者在交流互动中的批评建议多是随感式、点评式的,只言片语中有赞赏也有恶搞。文学评论不是对纸质出版物、影视改编IP的关注,那只是浪花朵朵,而是要关注网络中的文学海洋。面对体量巨大的网络文学作品,专业的文学评论的声音略显微弱、滞后,缺乏正能量的导向指引、有深度的客观评价,无法对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及时引导。文学评论要拉近与网络的关系,网络文学也要拉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对于网络文学来说,网络只是载体,文学才是核心。有些网络文学作家迎合读者的阅读趣味,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注水,冲淡了作品的品质,众多批量生产的“鸿篇巨制”也多是付费阅读的产物。网络文学的盈利模式对网络文学的题材、体裁影响很大,突出表现在两方面:在创作题材方面,频道细化让创作范围收窄,甚至套路横行;在创作体裁方面,收费模式让长篇小说一家独大。如果网络文学作家以市场价值为旨归,在叙事方面无法打破写作的类型化桎梏,网络文学就会陷入衰退的境地。
          网络写作求快,快是把双刃剑,作品在求得热度的同时,也失之于精致,有时甚至会因灵感短路而用现成的套路救场。精品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典化之路需要耐烦的功夫,金宇澄在《繁花》出版之后,还多次修订。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武侠小说也是连载的,后来成书的时候,作家也会大幅删改。
          国家相关文件明确指出,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新兴文艺类型繁荣有序发展。同时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这为新时代网络文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网络文学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形象才能展现网络文学的生命力、发挥网络文学的影响力。网络文学应该发扬可读性强的长处,在打磨上下功夫,当快速码字能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感知、表达出内心世界的倒影、让读者回味蕴藉的诗意、渗透出高尚的人文精神,这种故事精彩、文本精致的作品距离精品就已经不远了。
    (选自《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被细化为玄幻、都市等频道,其后果是创作范围收窄甚至套路横行。
    B.网络文学作家与读者的交流互动,拉近了作家与读者的距离,但对网络文学的帮助有限。
    C.端正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需要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和文学评论者的科学引导。
    D.网络文学在故事、文本上失却了精致,其根本原因是一味迎合读者的阅读趣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文学评论要拉近与网络的关系,是按从主观到客观的顺序逐层推进的。
    B.文章将网络文学切分为“网络”与“文学”,以厘清各自在创作中的地位差异。
    C.文章指出看待网络写作求快要从两个方面着眼,并论证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D.文章采用了举例、类比等论证手法,以阐述网络文学同样需要潜心地精耕细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快速码字无法创作出故事精彩、文本精致的作品,打造精品需要在耐烦打磨上下功夫。
    B.网络文学作家只有把旨归从市场价值转向作品的生命力、影响力,才能走上经典化之路。
    C.由于开放的网络环境降低了发表文学作品的门槛,网络文学往往更能够贴近现实生活。
    D.推动网络文艺健康发展需要正能量的导向指引,更需要规范市场秩序,优化网络环境。

    组卷:14引用:2难度:0.8

二、古代诗文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赵立,徐州张益村人。以敢勇隶兵籍。靖康初,金人大入,盗贼群起,立数有战功,为武卫都虞候。建炎三年,金人攻徐,王复拒守,命立督战,中六矢,战益厉。城始破,立巷战夺门以出金人击之死夜半得微雨而苏乃杀守者阴结乡民为收复计金人北还立率残兵邀击断其归路夺舟船金帛以千计军声复振。乃尽结乡民为兵,遂复徐州。
          时山东诸郡莽为盗区,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会金左将军昌围楚州急,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宣抚使杜充命立将所部兵往赴之。且战且行,连七战胜而后能达楚。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既入城休士,而后拔镞。诏以立守楚州。明年正月,金人攻城,立命撤废屋,城下然火池,壮士持长矛以待。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金人选死士突入,又搏杀之,乃稍引退。五月,兀术北归,筑高台六合,以辎重假道于楚,立斩其使。兀术怒,乃设南北两屯,绝楚饷道。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始受围,菽麦野生,泽有凫茨可采,后皆尽,至屑榆皮食之。
          立遣人诣朝廷告急。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欲遣张俊救之,俊不肯行。乃命刘光世督淮南诸镇救楚。高宗览立奏,叹曰:“立坚守孤城,虽古名将无以逾之。”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金知外救绝,围益急。九月,攻东城,立登磴道以观,飞炮中其首,左右驰救之,立曰:“我终不能为国殄贼矣。”言讫而绝,年三十有七。众巷哭。金人疑立诈死,不敢动。越旬余,城始陷。
          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入楚。为人木强,不知书,忠义出天性。善骑射,不喜声色财利,与士卒均廪给。每战擐甲胄先登,有退却者,捽而斩之。仇视金人,言之必嚼齿而怒,所俘获磔以示众。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金人不敢斥其名。讣闻,辍朝,谥忠烈。
    (节选自《宋史•赵立传》)[注]①张敌万:盗贼首领。②擐(huàn):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六矢,战益 厉:激烈。
    B.立率残兵 邀:阻截。
    C.立介居其间,威名 流:传布。
    D.忠义之声远近皆下之 倾:钦佩。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立“敢勇”的一组是
     

    ①城始破,立巷战 ②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
    ③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 ④立斩其使
    ⑤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人楚 ⑥每战擐甲胄先登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立巷战夺门以出/金人击之死/夜半得微雨而苏/乃杀守者/阴结乡民为收复计/金人北还/立率残兵/邀击断其归路/夺舟船金帛以千计/军声复振/
    B.立巷战/夺门以出/金人击之死/夜半得微雨而苏/乃杀守者/阴结乡民为收复计/金人北还/立率残兵邀击/断其归路/夺舟船金帛以千计/军声复振/
    C.立巷战/夺门以出/金人击之死/夜半得微雨而苏/乃杀守者/阴结乡民为收复计/金人北还/立率残兵/邀击断其归路/夺舟船金帛以千计/军声复振/
    D.立巷战夺门以出/金人击之死/夜半得微雨而苏/乃杀守者/阴结乡民为收复/计金人北还/立率残兵邀击/断其归路/夺舟船金帛以千计/军声复振/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立军事才能突出。在徐州保卫战中,他临危受命,抗击金军;绝地血战后及时整合乡民和残部的力量,击溃撤退中的敌军,收复徐州。
    B.赵立为人正直,治军严明。在孤守楚州期间,虽然被金军重重围困,粮草、野菜全部吃光,但他和部下宁愿吃磨碎的榆树皮,也不扰民。
    C.赵立屡建战功,威名显赫。皇帝看到他的奏章后,为他坚守孤城而感叹,认为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无法超越他。金人甚至不敢直呼其名。
    D.赵立一生都怀有忠义报国之心。他痛恨金人,临终前还为自己不能继续为国杀敌而悲愤叹息。对于他的忠义,朝廷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②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

    组卷:1引用:1难度:0.6
  •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孟子
    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商鞅
    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注:王安石因推行新法受到了多方责难,有人指责他违背先王之道,舍弃王道讲霸道。本诗即为此事而做。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虽逝,但他的文章遗留后世,阅读这些文章可想见其风度与品格。
    B.尽管很多人指责王安石迂腐,但孟子阔达乐观的性格足以给他慰藉。
    C.商鞅重视诚信,言出必行,取信于民,为治理国家留下了宝贵经验。
    D.作者认为商鞅能够让政令得到贯彻执行,告诫人们不要对商鞅非议。
    (2)请简要概括这两首咏史诗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

    组卷:59引用:5难度:0.5
  •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过零丁洋》)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赤壁赋》)

    组卷:3引用:1难度:0.9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节选)
    曹雪芹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说着便命紫鹃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方得一首。黛玉看时,只见写道: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众人看去,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是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
          忽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众人跟去因问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忽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有删改)[注]①鳏鳏(guān guān):因忧愁而张目不眠的样子。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黛玉说的“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B.香菱爱陆放翁的诗有趣,黛玉却说其诗“浅近”,入了这个格局便再也学不出来,这说明陆放翁诗格调不高。
    C.《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读到的“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的判词写的是香菱。
    D.文章中黛玉主张作诗要“不以词害意”,立意第一要紧,词句是末事。这种观点和巴尔扎克的“文采来自思想而不是辞藻”不谋而合。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虚实结合讲述了香菱从“读诗”到“品诗”再到“作诗”的艰辛的学诗过程,正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有肯付出才能成功。
    B.“这个人定要疯了!……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既从侧面表现香菱学诗之“苦”,又照应题目中的“苦吟”二字,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C.文章准确描写了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香菱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表现了香菱对诗歌的追求及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赞美了她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
    D.香菱从王维的诗句中品到了诗的韵味,以绝妙的比方“念到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似的”显现了她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且从艺术通感角度描述了诗歌的形象特征。
    (3)《红楼梦》中,多愁、多病、多思是林黛玉的主要形象特点,但在本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林黛玉,请简要分析。
    (4)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请结合文本概括总结。

    组卷:41引用:7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组卷:4引用:3难度:0.9
  •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组卷:8引用:6难度:0.9
  • 8.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在传承与发扬历史文化的过程中,网络文学经历了从观望、研读向体验、领会的转变。广大网民赋予这一领域充分的动态和活力。历史类网络文学创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实与想象的双向贯通,赋予网络小说向更高精神境界开拓的动力。
    ①不再一味追求戏剧性和场景壮丽
    ②强调情感和逻辑真实
    ③而是以虚构空间为广阔创作天地
    ④摆脱了早期的英雄梦
    ⑤并逐渐演化出戏谑与平实双峰并立的幻想共同体

    组卷:28引用:1难度:0.6

  • 9.请根据如图的两幅图,介绍“海心塔”所在的位置,并描述“海心塔”塔身的形状特点。要求:连标点符号不超过60字。

    组卷:4引用:5难度:0.8
  •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37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①
     
    。”王富仁先生对此作了独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②
     
    。这个精神素质便是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③
     

    组卷:135引用:27难度:0.7

四、写作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郑重地向同学推荐近期出版的《中国精神读本》。这本书精选了从晚清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的华文传世名篇,为读者展现出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精神进化史。其中既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孙中山的《国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也有入选中学教材的林觉民《与妻书》、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多数同学纷纷表示要认真阅读,但也有同学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请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3引用:9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2.0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