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新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四单元 莫里哀与〈伪君子〉》2021年单元测试卷(2)

发布:2025/8/28 17:0:20

一、基础攻坚

  • 1.关于与古体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70引用:6难度:0.9
  •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7引用:1难度:0.4
  • 3.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组卷:123引用:11难度:0.9
  • 4.下列关于元代杂剧的术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63引用:6难度:0.9
  • 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组卷:172引用:11难度:0.9
  • 6.下列各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项是(  )

    组卷:34引用:1难度:0.6
  • 7.下列对戏剧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4引用:2难度:0.9
  • 8.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01引用:4难度:0.8
  • 9.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6引用:7难度:0.9
  •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引用:1难度:0.6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2)且臣少仕伪朝,
     
    ,本图宦达,
     
    。(李密《陈情表》)
    (3)
     
    ,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组卷:1引用:1难度:0.5

三、翻译题

  • 12.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组卷:0引用:1难度:0.8

四、古诗文阅读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客  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中记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表露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心绪,“日暖南山石”属于虚写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B.颔联“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C.颈联中诗人用“四时”、“三年”强调了自己离开家乡和故国的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不易,为诗人尾联抒发情感蓄势。
    D.本诗颔联“平原客”和尾联“屡弹铗”运用典故,将历史人物的经历与诗人的人生际遇相联系,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2)杜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家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两者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组卷:38引用:4难度:0.6
  •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叙事,直接点明围猎时间、地点、人物,写出了射猎准备充分,场面壮阔,为全诗铺写了一个背景,画面感很强。
    B.三、四两句色彩鲜明,气势阔大。第四句由壮丽场景转到英雄人物出场,由此而下,写作重心转为这位骁勇骑士。
    C.五、六两句是动作描写,描绘了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抽”见其手势的利落,“控”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翻身”再展其英姿。
    D.第七句极言围观者之众,第八句中的“寒”既点明时令,又渲染了雁飞之高,突出了射手能够射中的神妙。
    (2)请简要分析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手法表现主人公高超的射技。

    组卷:6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2.0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