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蚌埠第一实验学校七年级(上)第一次质检语文试卷
发布:2025/7/29 4:0:18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
1.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③《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④《破阵字•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⑤《送东阳马生序》:
⑥《桃花源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⑦《周庄水韵》: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
⑧《天净沙•秋思》深红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组卷:8引用:1难度:0.9 -
2.阅读朱自清的《背影》第6自然段,完成后面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写出能概括上文所写事情内容的小标题。
(2)文中描写父亲的衣着时,为什么要特别突出他带的帽子、穿的马褂和棉袍的质地都是“布”的?
(3)父亲“心里很轻松似的”原因是什么?
(4)“我赶紧拭干了泪”,“我赶紧去搀他”两句分别表现的作者的心理活动是什么?
(5)在你的成长中,父亲也一定对你倾注了无尽的爱,请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句感谢父亲的话。组卷:8引用:1难度:0.4 -
3.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横线上。
厚德栽物自强不息,心无旁鹜锐意进取。组卷:0引用:1难度:0.9 -
4.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灿烂的中华文明,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根据你对汉字的了解,按要求做题。
(1)请根据汉字字体发展演变的过程,为“国”字发展演变排序。
排序:
(2)下列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汉字各字体特点不同,如小篆结构稳定,线条圆转,粗细一致,而楷书则字形方正,笔画规整平直。
B.现存的最早可识读的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祖籍烟台福山的王懿荣在甲骨文的发现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
C.王羲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后人评他的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兰亭集序》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D.汉字的构成方式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雨”“春”“洋”都是象形字。组卷:36引用:2难度:0.6 -
5.系统找不到该试题
-
6.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雨,好像是千万支魔指;好像是千万条琴弦,弹出了千变万化的声音。春雨柔软,夏雨 ( ),秋雨苍凉,冬雨肃杀;因季节变化,情调各异。而且,雨色一样美丽,雨声一样动听。在图画音乐和诗歌里,有许多描写雨的佳作。线条色彩和音乐旋律,空灵剔透。轻细的雨花,像飘忽的雾,白茫茫的,轻吻着人的脸,微微觉着痒;又轻轻濡湿着衣裳。雨伞仿佛是风帆,在雨色蒙蒙中载浮载沉;也像一只只大翅膀,东南西北,无边无垠,因风四处飘航。沉默的雨,无声胜有声;逗人的雨,真叫人喜悦。可以不必穿雨衣,在户外踯躅漫步,雨似蜜似酒,( )着心灵。--这梦幻似的雨,这奇异的雨,梦幻似的教人幻想。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粗犷 粗莽 浸润 滋润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组卷:11引用:2难度:0.8
二、阅读。(55分)
-
7.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问题。
文本一:父与子(节选)王开岭 ①有一条街,父亲总不让儿子挨近,总要找个理由,悄悄绕开。原来,这条街窝藏着全城的狗肉馆,一年到头,街边放满了栅笼,一只只憔悴的狗趴在里面,充当活物招牌。那条街上有股怪味,是恐惧的味道,是动物临终的味道,是血蒸发的味道,是告别身体的鲜毛皮在风里抽泣的味道……
②这是个高尚的父亲。
③他怕孩子吸入不良空气,他怕孩子的眼睛受伤,他怕幼小的心灵侵入毒素。他最怕的是,孩子在慢慢适应后变得坦然,在一次次惊愕和无能为力后变得麻木,最终,变成那些路人中的一个。
④我不知道,这对童话般的父子,在东躲西藏的世间能躲多久,在绕来绕去的路上能走多远。但他们的存在,如金子般贵重。他们改变了人群的成分,重新编辑了我对人间的印象。
⑤我想起一个高山上的习俗:一个猎人,在和野兽搏斗后,要用泉水和树叶洗净脸再回家,以免眼里有未散尽的凶煞,附体在婴儿身上。孩子断奶前,猎人不能捕杀哺乳期的动物,不能带沾血腥的兽皮回家,否则,孩子长大会成为歹人。
⑥这是个美丽的迷信。大凡迷信,都有这种特点:后果不成立,但禁忌中包含的精神主张却是高贵的。
⑦深夜,我欲搭一段美好时光入眠时,常把丰子恺的书搁在枕边。读漫画《趁爸爸不在》《瞻瞻的脚踏车》《爸爸回来了》《妹妹新娘子,弟弟新官人》,总忍不住笑出声,头重脚轻的小人儿,如雀、如花、如蜜饯,芬芳的童音、玻璃球似的吵闹、向日葵般的手臂……被他们簇拥着,几乎忘了那个时代的愁苦与险恶。在丰子恺眼里,婴幼儿才是真的人,童年才是未被篡改的人生。
⑧我常想,一个时代的气质和日常生活,若染上一点“丰子恺味道”,该多好,该多好。
⑨人生美学和美德,在儿童身上是存量最大的,只有思想成熟并保持一颗童心的人,才是美的成年人。
⑩一个国家,若能从孩子对家长的使唤中发现公民的权利,从父母对骨肉的垂怜中认证自己的义务,从他们的彼此互爱中找到国与民的逻辑,从他们的亲热和信赖中反省自己的冷漠与隔膜……若将一个家庭放大无数倍,若天下之人是由一群群“丰子恺”和其“孩子们”连缀而成……那么,一个健美的时代莅临了,“国家”就有了“家国”的基因和属性,该生存共同体的气质和细节变了,道德、风尚也就变了,变得简明、温美、清纯、风和日丽。
⑪看一个民族的生活美学,看一个时代的精神雅量,有个重要线索:要看它缔造和收纳了多少童话,看它的世俗文化和游戏规则是否激励、佑护童话人生,是否滋养童话发展,是否欣赏有儿童人格的成年人。表面上,童话是大人备给小儿的礼物,而更深层的真相是:童话乃成人对儿童的审美作业,反映了“大”对“小”的鉴赏力,本质上是“小”对“大”的馈赠。一个社会,若成人的精神系统里没有童话成分,若大众生活提前告别了童话,甚至贬低和嘲笑童话,那这个时代势必极度实用、功利、枯燥,人群也定是险恶、龌龊、粗戾的。
⑫儿童稀少,人堆里即缺少氧气和光线。童话衰落,一个国家的黄昏即早早降临。
⑬由于新闻职业,我每天要浏览大量媒体和网络信息,有一点是我担忧的:美和干净的事物太少,专心生活和认真说话者太少,能让孩子消费的东西太少,“热爱生活”的依据太少……我知道,这并非全部事实,而是兴趣和注意力所致,我们被自己的对立面绑架了。对于美,不仅生产能力锐减,更可怕的,我们丧失了消费能力、消费愿望和消费传统。
⑭那天,我在微博上说:“中国是个麻团型社会,让人纠结的事太多,‘忧愤’近乎日常表情。但我以为,一个优秀的时代人群里,应同时存在鲁迅和丰子恺这样反差极大的生命类型,对两者的消费应同样旺盛和隆重,甚至,随心灵艺术和生活主题的复位,后者应该居上。”
⑮当代中国有种精神危机:由于粗鄙和丑陋对视线的遮挡、对注意力的劫持,我们正逐渐丧失对美的发现和表述。这其实很危险,让生活有荒废的可能。我们从不乏思想的榜样,但鲜有生活的榜样,纯真意义上的生活,摆脱羁绊和干扰的生活,聚精会神、全心全意的生活。我们缺少生活的专业户。
⑯如此背景下,我们拿什么送给孩子?除了绝版的“动物世界”,除了文学史上那些经典童话,我们还有能力讲一个美好的故事吗?我们唇齿间还能挤出温情的语调和口吻吗?
⑰想起了埃•奥•卜劳恩,这位德国人虽然身在最黑冷的年代并被其吞噬,却献出了温暖的《父与子》。巧得很,《父与子》最早的中译本,序言作者正是丰子恺。他们的精神相遇了,这是神奇的缘分,这是两个伟大父亲的会师。
文本二: 就像一份丰盛大餐,它的丰饶和美味,几乎照顾到了我肠胃的每一层褶纹。题材之丰浩、细节之精准、纹理之细密、精神发现之独特、关怀视野之阔大、言说的锐度和思路的延展性……盖超乎我的想象。
王开岭的文本显然属于一种手工,属于一种慢活。这使他的笔调又多了一种罕见的诚实和耐性。更要命的是,除了要求理性的精准,他还唯美。如果用形象表达的话,我想说,王开岭的文本散发着一种鲜见的紫檀气质。
在王开岭理性精神的背后,我感受强烈的还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浪漫:性情的浪漫,心灵的浪漫,目光的浪漫。这浪漫就像菌种,极大生动了他的体悟和才华。看得出,王开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即使在他最具现实性和批判性的文本中,也影影绰绰闪烁着生命审美。王开岭使你很难重复他,你可以重复其材料,搬运其观点,但你无法模仿其纹理和气质。他不仅贡献了思想,还贡献了思想的最好的形式。
(节选自吴散人《<精神自治(序)>——阅读的盛宴》)(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不让儿子挨近狗肉馆给“我”的心灵带来了震撼,文本一第④段中用“童话般”一词说明了父亲此举的珍贵,“东躲西藏”则暗示了世界的黑暗。
B.“我”从这对童话般的父子联想到高山上的习俗,衔接自然,一方面表现了“我”对迷信的批判,另一方面很好地体现了父爱的深沉和温暖。
C.童话与成人精神体系之间是有辩证关系的,童话表面上是成人送给儿童的礼物,本质上却是在用儿童的眼光审视、批判实用、功利的成人世界。
D.文本一用丰子恺的漫画谈自己的阅读体会,也用卜劳恩这个榜样父亲激励天下的父亲,要保护孩子童话般的纯真;二者跨越时空界限,丰富了文章内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是一篇针砭时弊的散文,由日常故事引入,阐述了对于呵护儿童、涵养童心重要意义的深刻思考;文章结合现实情景,既意旨明确,又深入浅出。
B.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议论、抒情:叙述展现情景,议论阐明观点,抒情增强感染力。叙述简明,褒贬分明,情真意切;笔法多变,意蕴丰富。
C.文本一第⑫段将“儿童”比作“氧气”“光线”,比喻新奇。“氧气”给人生命活力,“光线”让人满怀光明、希望,其强调了“儿童”之于人类社会不可取代的价值。
D.文本一使用设问,“我们拿什么送给孩子”“我们唇齿间还能挤出温情的语调和口吻吗”,以犀利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质疑与忧思,体现出作者强烈的责任感。
(3)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辨别出下列哪一项都是王开岭的文字
①我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锤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迭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
②是的我们必须仰望点什么。必须时常提醒自己,让疲倦的视线从物面上移开,从狭窄而琐碎的槽沟里昂起,向上,向着高远,看一看那巍峨与矗立,看一看那自由与辽阔、澄明与纯净……
③我觉得,人类应干两件好事——一是点亮黑夜,一是修复黑夜。同属文明,一样伟大。
④世上圆滑标准的人很多,但出类拔萃的人极少,而往往出类拔萃又隐藏在卑琐狂荡之下。在形式上我们无法与既定的世俗争斗,而在内心我们都是自己的国王。
⑤一个辜负了动物信任的人,很容易辜负他的同类撕毁人间契约。
⑥那么,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冷静思考。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⑦当一个人的灵魂因饥饿而狼吞虎咽——并因不节食而变得臃肿,他就真的衰弱了,生命亦变得可疑,就像煮熟的扇贝,你已听不到涛声,嗅不出海的气息了。
A.①②③⑤
B.③④⑥⑦
C.①⑤⑥⑦
D.②③⑤⑦
(4)文本一在写“父与子”的关系时,多次提到丰子恺这一人物形象,分别有什么作用?
(5)文本二说“王开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即使在他最具现实性和批判性的文本中,也影影绰绰闪烁着生命审美”。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是怎么理解他的“现实性和批判性”“生命审美”的。组卷:10引用:2难度:0.5 -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成都的雨
侯志明
①对我这样一个在荒漠草原出生并长大的人来说,成都的雨是别致的。
②成都的雨完全不同于家乡的雨。除夏季的极端天气外,多数时候是润物无声的小雨。
③在我的家乡,年降雨量在一百三十毫米左右,雨是相对稀缺的资源。一滴雨下来,无论是经过树梢还是穿过空气,都会在泥土中滴出小小的坑,大如纽扣,小似黄豆。即使滴在石头上,也要带上泥土的印迹。或许这是雨的踪迹吧,仿佛在告诉人们:“这次我们下得不少呢!”
④成都的雨不是这样的。成都一年的雨量,几乎是我家乡的十倍。雨中没有尘土,每一滴雨落到地上,不会留下明显的痕迹。
⑤家乡的雨总是和冷空气裹在一起,下着下着,雨就变成了冰雹;也总是和风裹在一起,所谓风雨交加,形容家乡的雨很是贴切。成都偶尔也会有疾风暴雨,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⑥家乡的雨,经常雷声大雨点小。有时候浓云密布电闪雷鸣,眼看要下雨,却只滴了几滴,就随风而去,无影无踪。如果说家乡的雨是急就的,那成都的雨就是充分酝酿的。先把云彩一块一块地铺开,一层一层地摞起,再慢慢地下。或许正是因为准备充分,所以雨一下就是两三天甚至更长时间。
⑦在成都的雨中漫步,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你会看到挂在尖尖青草上的雨滴,那样晶莹剔透;你会看到紧紧抓住一朵莲花而不松手的一连串的雨滴。落在花上的雨滴,几乎都是一串而不是一滴。不知是花迷住了雨,还是雨迷住了花。
⑧淅淅沥沥的小雨,下起来就没有要停的意思。成都的市民早已熟悉成都的雨的习性,经常不等雨停就走出家门。他们会在公园里面、小巷深处撑一把大伞漫步,或者坐在湿不了身的屋檐下,穿着短裤汗衫,摇着蒲扇,品茶、打望、摆龙门阵。成都的雨温柔绵软,即使冬天也没有多少冷意。细雨中,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也不像往常那么夺目耀眼,紧张的生活节奏随之放慢。
⑨细雨中,成都的乡村也会展示出油画般的美景。农家人站立在雨中,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点缀在花草中。这让人不禁想到王建的诗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描写的不正是这样的场景吗?
⑩如果没有在成都雨中漫步的经历,那么是无论如何都读不懂成都的这种诗意与情调的。这种诗意与情调,只能酝酿在成都的雨中。
⑪有人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若问为什么?答,这里既宜居又宜业,既有很多好吃的又有很多好玩的。而我却以为这样的答案不够完整,至少还得加上一句:成都有诗意有情调。当然,包括这雨中的诗意与情调。
⑫成都的雨是恰到好处的,让整座城市浸染在诗画里,令人陶醉。
(1)作者说“成都的雨是别致的”,请结合文章分点概括“别致”的地方。
(2)赏析文中划线句。
①一滴雨下来,无论是经过树梢还是穿过空气,都会在泥土中滴出小小的坑,大如纽扣,小似黄豆。即使滴在石头上,也要带上泥土的印迹。
②不知是花迷住了雨,还是雨迷住了花。
(3)文章⑤⑥两段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到家乡的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雨是大自然的杰作。刘湛秋说“雨”是“使人爱恋的”(《雨的四季》),本文作者说“雨”是“令人陶醉”的,请你结合两篇散文的内容主旨说说作家为什么钟情于“雨”?组卷:43引用:4难度:0.5 -
9.阅读《马说》,完成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食之不能尽其材 林尽水源 山穷水尽 B.策之不以其道 虽有至道 背道而弛 C.是马也 亦若是则已矣 年年如是 D.食不饱,力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何足挂齿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选文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用三个“不”,有什么表达效果?
(4)选文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栱桷①。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②掩其功,割政分机③,尽其所有。
(节选自李世民《审官篇》)【注释】①栱: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件。桷:方形的橡子。②瑕:这里指过错。③割政分机:国家(君王)在国政与机构上设置官职、划分职责。组卷:6引用:1难度:0.5
三、写作。(55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世间万物,都是遇见。当温暖遇见寒冷,便有了雨;当春天遇见冬季,便有了岁月;当天空遇见地面,便有了永恒;当男人遇见女人,便有了爱。生命中总有一些遇见是难以忘怀的。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①感情真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②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③书写正确、工整,卷面整洁。组卷:164引用:13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