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7/28 7:0:13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 1.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_____,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_____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_____,_____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

    组卷:100引用:2难度:0.6
  • 2.下列各组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5引用:1难度:0.9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294引用:5难度:0.9
  •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82引用:12难度:0.7

二、现代文阅读.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梦想在珠峰之巅
    林嘉
          ①环境越来越险,猛烈的山风吹得人摇摇欲坠,登山鞋已经很难扎进坚硬的冰川,这使得每一次行进都变成了世界上最洁净也是最难以忍受的吃苦方式。罗丽莉必须用冰镐开路,努力挖出一个坑来才能小心翼翼地行走一步。尽管如此,脚下依然十分滑,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危险。在途中,她目睹了一名登山者在数百米下的一处石缝里挣扎,显然是站立不稳滑下去的。攀登雪山就是这么残酷!看着他艰难挣扎的身影,罗丽莉真想下去救他,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本无路可下,除非她也滑下去,然而这一滑,就不知会滑到什么地方了,也许是万丈深渊!她唯有默默地祝愿他自救成功。
          ②卓奥友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交界处,与珠穆朗玛峰相距仅100千米,海拔8201米,山体雄健陡峭,常年被积雪和冰川覆盖,攀登难度极大。“卓奥友”在藏语中的意思是“首席尊师”。迄今为止,只有20多年前一位当地的藏族女登山运动员成功登顶来此之前,罗丽莉已从资料上看到一个个伤心的故事:1999年,一位瑞典登山者成功登上了卓峰山顶,可是下撤到7000米的C2营地后,在睡梦中悄然死去;2001年,韩国一支登山队的队长因高山病死亡;2003年,猛烈的山风把一位登山者吹下山脊摔死……而登山伊始,卓奥友峰果然不断地给罗丽莉和同伴下马威:几名登山协作员从C2营地抬着一名登山者下山,他的双臂已被冻僵,毫无疑问,这双手臂将被锯掉;不久,又有一位瑞士登山者被扶着下山,他的鼻子已被冻得发黑,这只鼻子也将被切掉;在途中,罗丽莉还看到一个外国人在艰难地攀行,从他的腿部动作可以看出,这是一双假腿。罗丽莉认得他,5月份攀登珠峰北墈时就见过他,就是在那次攀登中,他的腿被冻坏了。“高山把他的腿收走了,但没有收走他的命,他还是要登山,真是让人受刺激啊。”罗丽莉百感交集,暗暗鼓励自己,“我一定要爬上去,完整地上去,完整地下来!”
          ③这时,两名照顾罗丽莉的高山协作员出现了高山反应,直叫头昏脑涨,罗丽莉只好放慢步伐反过来照顾他们。7700米处的C3管地看上去近在咫尺,却又似远在天涯一般难以接近。她崭新的登山靴并不合脚,脚后跟已经磨破了,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罗丽莉只能咬紧牙关,拼命地告诫自己要顶住、顶住!她开始出现高山反应了,晕沉沉的脑袋像要胀裂一般,每走一步都变得十分艰难……
          ④好不容易到达C3营地,休息到凌晨1点,罗丽莉开始向巅峰冲刺。半夜里,风力小了点儿,更容易站得稳一些,然而迷蒙的夜色让她无法看清前方的路,却是另一种危险。夜色中,罗丽莉挥镐使劲地挖,冰镐撞在冰川上迸出的火花都能清晰地看见。头顶的探灯,只能照出十米开外,前方怎么走?她的心里点儿底都没有,只有凭着感觉一步步地往上移。这时的罗丽莉,已经没有了时间概念,心里只有一种意识,那就是走,不停地走。
          ⑤天渐渐亮了。罗丽莉的脚底下出现了一抹抹红色,这是阳光照在低于她的平流层映射出来的迷人景象。突然,在挥镐将要挖下一个坑时,罗丽莉发现前方已没有坡,抬头一看,眼前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到巅了!8201米之巅!
          ⑥这位22岁的广西女孩、广西某公司的普通职员罗丽莉以业余选手的身份一举登上了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名副其实地成为“汉族女子登山第一人”。
    (选文有改动)(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2)文章开头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3)阅读第①段,想一想:罗丽莉目睹了一名登山者在数百米下的一处石缝里挣扎,为什么不去施救?
    (4)文章第②段讲“罗丽莉已从资料上看到一个个伤心的故事”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5)读了此文,你想对文中的罗丽莉说些什么?请说出你的心里话。

    组卷:102引用:2难度:0.5

三、古文阅读。

  • 6.文言阅读。
    (甲)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断2处)
    生 不 识 水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2)翻译下面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
     
    ,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
     
    。(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
     
    。(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4)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从其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组卷:31引用:3难度:0.5

四、填空题(共1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6分)

  • 7.古诗文名句默写。
    (1)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2)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4)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我们现在常用《别董大》的诗句“
     
     
    ”来鼓励朋友勇敢地走向远方,走向未来。

    组卷:2引用:1难度:0.4

五、现代文阅读。

  • 8.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越来越闷热      ①要明确地宣布任何一个时期最重要的科学进步是哪一项,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实际发现领域,因为一些发现的重要性在当时并不十分清楚。1944年,一位加拿大-美国籍物理学家奥斯瓦德•西奥多•埃弗里(Oswald Theodore Avery)发现,携带遗传信息的是脱氧核糖核酸(DNA),而不是蛋白质。这应是那年最重要的发现,完全应该获得诺贝尔奖。
          ②当时科学家还不能确信这一发现的重要性。然而,当明确意识到这是遗传学研究的转折点并导致这一领域发生一场革命时,埃弗里已经去世了。他没有得到及时的奖励。
          ③在现代科学发展领域,我提出的重要科学进步的候选者是在社会学方面,涉及到人类而不是发现。在1988年这一年,人们开始意识到被称为“温室效应”的问题。
          ④人类从19世纪50年代才开始有详细的温度记录。从那时算起,1987年总体来说是地球上最热的一年,1988年仍然比较热。
          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像一个热罩。白天阳光射向地面,它几乎不受任何干扰地穿过大气层并导致地表温度升高。晚上地球把这些热又辐射到空中。这种辐射以红外线的形式进行。地球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氧和氮,对红外线和对一般光线一样,是可穿透的。然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并把它向各个方向辐射。其中一些又返回到地表,从而使地表比大气中没有二氧化碳时的温度略高一点。
          ⑥这是一件好事。如果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地球将处于永久性冰期。另外,植物也需要二氧化碳来进行光合作用。空气中如果没有这种气体。也许除细菌以外地球上就没有了植物,也没有了生命。然而,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多,地球就会变得太热。
          ⑦在工业化时代以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约是0.027%,虽然很少,但却足以维持植物生长并使地球有一个适宜的温度。自此之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直在不断增加。到1958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已达0.030%,到1988年几乎为0.035%,并且还在增加。增加量看起来并不多,但它却足以使地球明显变热。
          ⑧1880年地球上平均温度(把白天和黑夜,冬天和夏天的温度平均)约为14.5℃,而现在是15.4℃,温度升高了0.9℃。表面上看来并没有增加多少,然而从别的角度来考虑,这种温度上升却导致了严重后果,即天气越来越热,热浪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干旱就越严重,持续的时间也越长。更糟糕的是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
          ⑨海平面上升部分是由于温度升高导致水体发生膨胀。海洋中有大量的水,即使温度升高1℃也会使其膨胀很多。自1900年起,海平面已经上升了大约6英寸,并且仍然在上升。较高的温度也会引起格陵兰和南极冰盖开始融化。
          ⑩如果冰盖全部融化(当然这需要时间),生成的水注入大海,海平面将会上升200英尺。荷兰、孟加拉国以及美国的特拉华州和佛罗里达州等地将会被完全淹没在水下。
    ⑪甚至还有恶性循环的可能。当水变暖,它溶解二氧化碳的能力就会降低。这意味着目前部分处于溶解状态的二氧化碳会被释放到空气中,这会使地球变得更热。
    ⑫这并不是1988年的一个突然发现。科学家们早已考虑到了温室效应,并且数年来一直在研究它。我自己也曾写过一篇文章,1979年8月发表在一本杂志上,文章里面写了许多我这里所说的话。换句话说,10多年前我已敲响了警钟,但是人们当然没有听见。
    ⑬由于1988年的热浪和干旱,人们现在已经熟悉了“温室效应”一词,并且开始倾听。然而,温度的升高和降低是不规则的,虽然总的趋势是升温,但接下去的两年会变得比1988年稍凉爽一点。假如果真如此,我想人们又会忘记温室效应,直到不远的将来某一年变得比1988年更热。
    ⑭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办法呢,首先,我们必须停止燃烧煤和石油。这种燃烧会不断地把二氧化碳注入空气中去(同时伴随有像硫化合物和氮化合物这样的污染物,它们也是一个热罩并且对肺有损害)。
    ⑮燃烧天然气所形成的二氧化碳比燃烧煤和石油要少。当把氢气用作燃料时根本就不产生二氧化碳。按我的观点,应该推荐核能而不是煤和石油,使用核能有它的危险,但只要非常注意,它可能是安全的,放射性废料也应安全处理。目前还没有什么办法使煤和石油的燃烧不造成危害。在那次的南极事故中,数百吨燃料流了出来。柴油比燃油的扩散和蒸发要快,但它是非常有毒的。
    ⑯当然,最好的能源是太阳能。来自太阳的光和热可到达地球。如果我们在热被地球吸收之前来利用它,它绝对不会增加地球的热量或者改变大气成分。
    ⑰从另一方面来看,一旦二氧化碳进入大气,我们是否能够再把它移走呢,最好的办法是增加种植森林。树木吸收二氧化碳,并能比其他任何植物更有效地生产出至关重要的气体:氧。
    ⑱我们还远远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做相反的事情。地球上的森林正在大量和快速地被砍伐,特别是在像巴西这样的热带国家。这种行为必须加以制止。主张一个国家在其国域内的所做所为是其自己的事,这实际上就是自我毁灭。森林的损失对人类来说不仅是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同时也在减少氧气的含量。这就是危害我们全球的一个实例,这个实例证明,不能允许任何一个国家我行我素,问题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解决。
    (选自阿西莫夫《新疆城》)
    (1)选文思路清晰,按照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对温度有详细的记录,同时也意识到“温室效应”的问题。
    B.第⑦、⑧自然段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具体说明了地球变热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C.种植森林,不仅会增加氧气含量,也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
    D.停止燃烧煤和石油,推荐使用太阳能,能有效地改善“温室效应”。
    (3)如果地球的温度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升高,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请结合选文和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组卷:6引用:2难度:0.6

六、综合读写。(8分)

  • 9.系统找不到该试题

七、作文(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ㅤㅤ对于“习”字的本义和三个延伸义项,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以《习》为题写一篇文章。
    ㅤㅤ要求:自定文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组卷:21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2.0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