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天门市八校联考实验班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5/7/27 20:0:13
一、积极与运用(22分)
-
1.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高尔基说过:要爱惜自己的青春,世界上没有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没有比青春更珍贵的了!_____,也是我们一生的转折点。组卷:14引用:0难度:0.9 -
2.下面画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82引用:5难度:0.8 -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45引用:3难度:0.8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911引用:6难度:0.9 -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0引用:2难度:0.6 -
6.系统找不到该试题
-
7.根据原文填空
(1)
(2)
(3)
(4)庭下如积水空明,
(5)自康乐以来,
(6)山重水复疑无路,
(7)横看成岭侧成峰,
(8)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组卷:1引用:1难度:0.9
二、阅读(48分)
-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组卷:166引用:9难度:0.3 -
9.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问题。
甲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①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秋水》)乙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鹇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②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鹇鹪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③!’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选自《庄子•秋水》)【注】①笥:盛放物品的竹器。 ②练实:竹子所结的子。③吓:拟声词。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愿以境内累矣 累:使……劳累 B.往矣 往:去 C.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国家 D.非梧桐不止 止:停止,栖息
①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②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3)两文中庄子的话,都能表现出他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组卷:24引用:1难度:0.5 -
10.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相关的内容。
一部《水浒传》塑造了多少流传百世的英雄形象,点亮了多少闪耀天空的罡( gāng)煞之星。话说梁山第十四条好汉武松,为兄报仇怒杀①组卷:146引用:4难度:0.7 -
11.非文学性文本阅读。
中国石拱桥
(节选)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鹜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1)去掉加横线的词语对句子的含义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A.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
B.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C.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D.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文中三处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②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③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A.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
B.引用、列数字、作比较
C.打比方、举例子、引用.
D.列数字、打比方、引用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赵州桥的结构巧,主要体现在“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B.作者在介绍赵州桥时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行文结构。
C.赵州桥虽有很高的技术水平,但艺术价值却很低。
D.这篇文章,语言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准确、周密、严谨。组卷:115引用:5难度:0.4 -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林徽因传(节选)
张清平
①1920年初夏,林徽因伴随父亲来到了欧洲。
②各处景物走马灯似的从眼前流过,各种印象叠加在了一起:巴黎街头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空气,罗马游览胜地绿色松林如波涛般望不到尽头,阿尔卑斯山上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法兰克福一碧如洗的蓝天上盘旋的鸽群,钟声、鸟鸣、树林、草地组成了和谐的交响,风情万种;遗址、遗迹如珍奇宝石穿成的项链,浪漫多姿;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色泽古黯的织锦,散发着久远的高贵的气息。
③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敞开心灵摄取吸收来自这个新世界的印象和知识,纷至沓来的杂驳信息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同时,远离祖国,远离同龄伙伴的她又时常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所适从。在父亲频繁外出的时间里,孤零零的她时常想,父亲出去给别人演讲些什么呢?他讲的那些问题有那么重要吗?他怎么根本就不在意近在身旁的女儿呢?
④一个人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偎在壁炉旁,一本接一本地阅读英文版的书刊。此时,她才对北京培华女子中学严谨的学风心怀感激。来到英国后,她没有怎么费力就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和用英语阅读。她读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读丁尼生、霍普金斯、勃朗宁的诗,读萧伯纳的剧本。刚开始,她的阅读还带有学习英语的目的,可读着读着,这些书就引领着她进入了一个令她心醉神迷的世界。尽管其中的一些作品她早在国内就看过林琴南的中译本,可如今读过原著,她才知道那些文言的译本是多么蹩脚,简直不能传达原文的情致于万一。徽因天性敏感细腻,文学唤醒了她对生活的种种体验,激起了她强烈的共鸣。
⑤伦敦的天气仿佛永远只有好坏两极。春夏之际,太阳明媚而艳丽。垂柳柔柔的枝条在风中软软地飘荡,星星点点的野花点缀着青葱绵密的草坪,一切都有着鲜明的色彩,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这时节,徽因总爱跟着女房东一同外出。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徽因常和她一道出去写生、作画。她最爱去的地方是剑桥一带,那里有画不完的各种建筑和景致。徽因拿着一本书,坐在草坪上,四下望去,皇家教堂富丽庄严,皇家学院散发着宁静、幽雅的气息,“三一学院”图书楼上,拜伦雕像风神潇洒地凝视着遥远的天际。
⑥在国内,徽因随着家庭的搬迁,南来北往走过许多地方,出国后跟着父亲也到过一些城市。可只有在这里,在尽情领略了英国剑桥脱尽尘埃的景色后,她才恍然觉察,那无边青青的碧草、潺潺奔涌的流水、窈窕玲珑的睡莲、明艳灿烂的朝晖晚霞,好像可以随着空气、星光一起渗透进人的灵魂。
⑦她想起小时候住在祖父家,看过好多宋元名家的山水画。那时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画卷上,总是画着那么雄奇的山川,那豆大的房舍和米粒大小的人物。如今她懂了,人在自然的怀抱里真是很小,小到只想变成一株草、一朵花、一滴露珠。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徽因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懂得了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果然就对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⑧从这时起,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
(1)第②段画线句“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色泽古黯的织锦,散发着久远的高贵的气息”,表达了作者
(2)第③段中提到“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的感受主要有两个方面:①
(3)下列对结尾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徽因喜欢欧洲优美的风光,因此产生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
B.林徽因领悟了建筑学的真谛,从而萌生了成为建筑学家的愿望。
C.林徽因立志成为建筑学家与身为建筑师的女房东有一定的关系。
D.林徽因的立志源于她领悟了中国传统美学和欧洲建筑艺术的共性。
(4)结合文章内容,我们知道,林徽因的成就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请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80字左右)组卷:146引用:5难度:0.7 -
1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②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①;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③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②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④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⑤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⑥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材料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有删改)注释:①服膺:这里是指道理牢牢记在心里,衷心相信并佩服。②曾子易箦:《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弟子曾子病重卧床,他没有做过大夫,无意中用了大夫专用的席子。弥留之际,他认为死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是“非礼”。命令儿子更换掉与自己身份和地位不符的席子,刚换完,他就无憾而终了。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用传统来维持的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B.礼是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养成的一种做得对的行为。
C.礼与法律、道德都不同,礼是由社会舆论来维持。
D.礼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要求自己服从传统习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社会要求人们“克己”,主动服从于社会成规。
B.礼治是传统社会的产物,在现代社会里是不可能存在的。
C.礼治是礼俗社会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而进行的社会管理。
D.在社会管理中“自律”与“他律”是礼治与法治的根本差别。
(3)根据材料内容,文中画线句中的“克”“约”两字的意思分别是A.战胜 节俭 B.约束 节制 C.雕刻 阻止 D.限定 约定 组卷:3引用:2难度:0.5
三、写作(50分)
-
14.按要求作文。
你最欣赏的某个人,也许就在你身边,也许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在某部文学作品里……你欣赏的或许是他的美德,或许是他的睿智,或许是他的个性……
请以“我最欣赏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写出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个人信息相关的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组卷:289引用:13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