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5/7/27 6:0:15

第一部分汉字(10分)

  • 1.象形字是一种古老的、有趣的文字,能见形知义。请猜看,下面这些图分别是什么字?
    (1)
     

    (2)
     

    (3)
     

    (4)
     

    (5)
     

    (6)
     

    组卷:1引用:0难度:0.5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yīn huì
     
    了。
    (2)掌柜说,样子太傻,怕shì hòu
     
    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3)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zì cán xíng huì
     

    (4)他其实只会做几首谈情说爱的山歌,时而说些huá zhòng qǔ chǒng
     
    的大话罢了,并没有什么大本领。

    组卷:21引用:2难度:0.8
  • 3.阅读回答问题。
          春惊二月,一声牛哞,惊醒了静谧的原野,春天来了。春天不像冬天那样咄咄逼人,花枝zhāozhǎn ①        的春是lăng②             润和软的,春之始是枝条吐出嫩芽,然后翠绿渐深,这绿又捧出了làn③          漫的花,澄净的蓝,艳艳的红,淡雅的黄,高贵的紫,素净的白,几乎所有的颜色和叶的绿色都能搭配起来且非常和谐。绿,心甘情愿地衬托着花;花,温柔和顺地依偎着绿,一年又一年,叶与花在枝条之上,相约,相见,让人喜出望外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静谧
    B.咄咄逼人
    C.淡雅
    D.喜出望外

    组卷:20引用:2难度:0.5
  • 4.填空。
    《十五夜望月》的第一联中能照应题目“望月”的景物是
     
    ,通过听觉觉察到的景物是
     

    《十五夜望月》是
     
    代诗人
     
    创作的一首以
     
    为内容的七绝。诗中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了
     
    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
     
    起到了铺垫作用。
    《十五夜望月》中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描绘月光皎洁的诗句是
     
     

    组卷:43引用:2难度:0.4
  • 5.系统找不到该试题

第二部分阅读(60分)一、群文汇读(18分)

  •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文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柳宗元《捕蛇者说》)
    乙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则久已
     

    ②呼嘘毒
     

    ③今死乎此
     
      
    ④小子
     

    (2)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两处。
    而 乡 邻 之 生 日 蹙。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今吾子又死焉!
    (4)甲文写乡邻三代悲惨遭遇,乙文写老妇人一家三代惨死虎口,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组卷:16引用:1难度:0.7

二、时文赏读(11分)

  •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漓江情韵
    从维熙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客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竟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觅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a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胧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备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1)文章题为《漓江情韵》,全文写了哪些“情韵”?请分条概括。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摇船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文中画线的句子“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为什么“我”想问却又张不开嘴?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4)最后一段再文中起什么作用?

    组卷:175引用:6难度:0.5

三、家教导读(1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汤小小
          ①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②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
          ③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④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⑤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
          ⑥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⑦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蔓延。
          ⑧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
          ⑨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⑩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⑪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
    ⑫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
    ⑬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
    ⑭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等待无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
    ⑮医院里并不太安静。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
    ⑯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⑰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抑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
    ⑱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
    (1)你从选文中读出了“儿子”与“女儿”的哪些共同品质?
    (2)请赏析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
    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3)细读选文第⑰段,说说为什么“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
    (4)选文有多处与文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相照应,请说说其表达作用。
    (5)从选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组卷:587引用:32难度:0.5

四、名著选读。(12分)

  • 9.家乡雨
    安琼
          我不习惯带伞,嫌烦,嫌多余。衣衫湿透,犹如落汤鸡一般,时常引发感冒,大人叱责,同学嘲笑,自己依然我行我素。工作之后,也不带伞。对雨季来与不来,也并不在乎,你要来就来吧,我以不变应万变,这雨砸在头上也不会砸出窟窿来,也就更加淡然视之。
          后来也开始躲闪雨水了。还是青春期时就发现前额的头发日渐稀少,就怀疑自己太不把头发乃至自己当一回事了,这雨也许是掉发的一大缘由。
          南方的雨,上海的雨,也真够绵密的。梅雨季节,身子老是有湿漉漉的感觉,雨伞也遮挡不住细雨纷扬。有一阵子是骑自行车上班的,那雨披裹在身上,像被包粽子似的,那雨帽还禁不住风的挑拨,时不时地掀开以示罢工了,感觉很是不爽。后来有车了,避开了不少风雨。当然,很多时候,还是有点厌烦这突如其来,频频造访的雨。雨,终是太多了,也迷蒙了天空,曾有过的诗意,也逐渐淡去。
          到了大西北,到了南疆,并且工作生活了几年之后,领略了这里的干燥缺雨,忽然就生发了另一种感受。
          一年四季,几乎见不到一场豪雨。也见识过雨滴。那是在公路上疾驰。还没听到什么动静,就听当地司机说,看,下雨了!在他的指点下,才发现车窗挡风玻璃上散落着几滴雨珠,浑浊黏稠。紧接着,又看见几滴弱弱地飘打在窗玻璃上,怯怯的,像一只只懦弱的小昆虫。后来也看见过雨势稍微强盛些的,密密匝匝地从天而降,但很是短暂,飘落的雨,沉没在虚土里,若有若无,显得孱弱而又委顿。
          那天南疆的日志,沙尘暴昏黄了纸页。像一只巨大的茧,密封了整个世界。雨,那轻灵的雨,在深夜也突然来临。以她透明的身躯,舍生取义。裹挟着猖狂的尘土,坠落,毫不犹豫。翌日,一个阳光的日子。破茧而出,仿佛凤凰涅槃。我想追寻这一场雨,但她已幻化成一种传奇。
          于是我十分想念家乡的雨了。
          南方的家乡的雨,春天,多半是淅淅沥沥的。飘洒在身上,有春天回归、大地回暖的感觉,舔一舔,也有些微甜润。而夏天,雨经常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晶亮清澈,对炎热一阵鞭打,酷暑多少退却了几分。那种凉爽清冽是难以忘怀的。
          但白天我能有一种期冀吗?是的,想在喀什,淋一场家乡的骤雨,这一次我不会撒腿就跑。南方的雨季里,有来自天朝的诏书,要让戈壁变成一片雨巷。那缥缈中,还会走出一株株的丁香。就让我自告奋勇,作一回喀什的舞者。在雨中湿漉漉地飞翔。
          后来终于有机会回家乡,一出机场就被湿润紧紧相拥了。深秋的雨,也在与树叶相嬉戏着飘落,抚摸着我的脸庞,扑打在我的衣裳。虽有一种萧瑟之意,但我仍感觉心旷神怡,温馨氤氲。
          我迎了上去。没有打伞,自然也不用雨披。
    (《人民日报》2016年3月28日,有删改)(1)结合选文,说说“我”对家乡的雨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情感变化】
    (2)结合选文说说家乡的雨和新疆的雨有什么不同?【内容理解】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句子赏析】
          那天南疆的日志,沙尘暴昏黄了纸页。像一只巨大的茧,密封了整个世界。
    (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谈谈选文末段的作用。【结尾作用】

    组卷:469引用:10难度:0.7

五、人生漫读(9分)

  • 10.阅读当代作家王剑冰的散文《吉安读水》,完成问题。
    吉安读水
    王剑冰
          ①江西的南部,有一条美丽的水叫章水,有一条精致的水叫贡水,两条水流合二为一形成了更加美丽精致的水叫赣江。宏阔的赣江一路北去,串起了一个个明珠,其中一个闪着耀眼的红、迷人的绿的明珠就是吉安。吉安是水带来的城市,古人依水而居,富足的水才会有富足的都市。秀丽而富足的吉安,使大文豪苏轼都不得不发出“此地风光半苏州”的慨叹。
          ②我以前没有到过吉安,不知道吉安有什么好。吉安的朋友朱黎生说,这里有以万瀑争妍的白水仙,以高山草甸为一绝的武功山,以道家文化名世的玉笥山,更有革命圣地井冈山,这里还有庐陵文化啊。黎生还说,吉安是一个红色的摇篮、绿色的宝库、文化的家园。我一下子就恍然了,只差了一声呼,原来都属吉安啊。我念着“吉安”的名字,觉得这名字实在是好。当我走进吉安,一步步深入,直让吉安给感染得思绪飞扬,情感迷恋。
          ③我去井冈山,红色的精神衬托以绿色的资源。云涛雾海,朝霞晚艳。狭路迂回,翠竹障眼。黄洋界惊心,五指峰动魄。英雄碑高耸,纪念馆震撼。十送红军的歌声催泪,五井后代的纯秀开颜。山间一条白练天降,降到下面就变成一个舞着的女子,这就是仙女瀑。井冈山,既让人感怀凌云壮志,更叫人神迷旖旎胜景。
          ④我去寻访一个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甲】         (a气脉 b气概)映照了多少年。车子越过赣江一路东去,远远看到一座古朴小村掩映于绿色,而我必须跨越的首先是一道水——富水。守着这样的一道水,文天祥得以横空出世。
          ⑤保留完好的古村落渼陂也是依傍着富水。毛泽东曾在这里住过,住的地方有一副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这副对联影响了他一生的生活。毛泽东在渼陂组织红军赤卫队攻城,挥洒出“十万工农下吉安”的豪情。
          ⑥我去访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纪念馆旁流着一条阔水是恩江,到他的祖地,门前流的是沙溪。中兴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家乡有一条水叫吉水,主持撰修《永乐大典》的解缙门前涌的也是吉水。这些水统统汇入了赣江。“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是黄庭坚在江边泰和快阁上留下的名句。
          ⑦赣江给了两岸太多的润泽,流过吉安时,又留下一个沙洲,洲上长了树,树上聚了白鹭,就叫了白鹭洲。有人依此建起了书院,成就了一代代国家栋梁。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就是从这里走出。周敦颐、程颐、朱熹等大师的讲学依然【乙】         (a回荡 b回环)有声。在白鹭洲上走,茂林修竹,曲径通幽。登上风月楼,青原扑面,风帆入怀。仍有学校在洲上,是江西省重点中学。学子们守着一洲白鹭,读书又读水。我俯视过吉安的地形图,发现赣江与富水勾勒出的,就是一只振羽而飞的白鹭。
          ⑧曾看到一条消息,在邻国海底打捞出一艘元代沉船,船上有中国瓷器近两万件,不仅有景德镇的产品,还有吉州窑的产品。原来吉州窑就在吉安。永和镇濒临赣江,有水又有瓷土,在宋代已是“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瓷城,现今世界许多博物馆都藏有吉州窑的精品。踏上吉州窑址,遗迹竟有24处之多,尚能感受到曾经的火热场景。
          ⑨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吉安古为庐陵郡地,素来享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盛誉。诸多资料告诉我,唐宋以降,吉安科举进士众多,曾出现过“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的人文盛况。这在中原是没有的。又有考证,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祖上是吉安。吉安诞生了几百位共和国将军。十大元帅中,有五个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⑩看着滔滔的赣江,我突然想起,在中国,众多的水是向东流的,而赣江的流向是北,向北流的还有湘江。毛泽东的“湘江北去”,一叹千秋。许多的风云人物、风云事件生活与发生在两江周围。这两条并行北去的大江,可有着某种喻示?
    赣江岸边,粗壮的榕树蓬勃成壮观的风景。自古这里就有“榕不过吉”之说。榕树再上边的堤岸,是垂丝绦绦的柳树,一个刚毅粗壮,一个婀娜柔曼。榕容同音,柳留谐意。那么,容与留就是吉安的特点了。它融合了一个深远厚重的庐陵文化,那么多的名人成长于此;它接纳了第一支红色队伍,让一星之火从这里燃遍全国。今天我依然看到它新起的一个个工业园,一个个旅游区,看到到处都写着的“欢迎”的标语。吉安人招商时这样说:“吉安在江西的中部,交通便利,吉安人以忠为本,诚实信用。吉安愿和衷共济,共谋发展。凡有朋来,吉安都会盛情以大盅款待。”中、忠、衷、盅[1],表明了吉安的胸怀。
    ⑫我在赣江边徜徉,看到那现代化的建筑【丙】          (a装潢 b装点)在赣江两岸,阳光洒了一江的光线,一只白鹭在水上盘旋了一圈,直直飞向了高远的天空。我感到我太喜爱这条江,生活在这条江的人是有福的,许多的人在江边说笑着,玩耍着,或者就那么坐着、站着,显现出安逸与自在,他们的表情充满水的光泽。我知道那叫满足。我又想到吉安的名字,那就是吉祥安和、吉泰民安啊!
    (选自《2009中国年度散文》,有改动)[注释][1]盅:饮酒或喝茶用的没有把的小杯子。
    (1)梳理这篇文章的作者游踪,并概括其间内容将答案填写在横线处。
    作者先走进井冈山,①
     
    ;接着到②
     
     
     
    等地,寻访名人遗迹;然后徜徉赣江岸边,③
     

    (2)在文中【甲】【乙】【丙】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并用正楷字体抄写在下面横线处。
    答:【甲】
     
    【乙】
     
    【丙】
     

    (3)有同学在读这篇文章时,联想到了相关文学常识,你认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⑤段中的毛泽东于1939年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以此表达对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的深切怀念。
    B.第③段中的黄庭坚就是明代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中的“鲁直”。
    C.第⑥段中的“欧阳修”,号醉翁,教材中收录了他的作品《卖炭翁》。
    D.第⑦段中“周敦颐”的作品有《爱莲说》,北宋周敦颐认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4)作者在文中慨叹吉安是赣江水系中的一颗明珠,请你结合全文概括说明吉安是如何体现“明珠”价值的?
    (5)这篇文章在叙述描写中饱含感情,请你结合第⑪段中画线语句对这段话作赏析。

    组卷:25引用:1难度:0.4

第三部分写作。(50分)

  • 11.作文。
          作品中,旷达的苏轼、行的高标闻一多、人格独立的鲁迅;生活中,恪尽职守的路警,睿智风趣的老师,热心热情的大妈……或是文中的人,或是身边的人;或是英雄人物,或是平凡之人,他的美好品格引导我们走向真、善、美。
          请你以《_______的他(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②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组卷:3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