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年湖南省怀化市麻阳一中高考语文仿真试卷

发布:2025/8/4 23:0:25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诗概念是西方学者根据“荷马史诗”等资料归纳总结的,其要素有三:是长篇巨制、有神话故事、有作者。这样的概念标准适用于西方史诗,对中国汉语史诗却并不适用。19世纪,黑格尔曾在《美学》中断言“中国人却没有民族史诗”。20世纪,中国学者对此观点提出了种种意见,但仍是以西方史诗理论为依据进行探讨解释,均不够准确。
          汉语史诗形成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五帝时代,发展于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夏商西周三代,繁荣于中华文明转型的春秋战国时期,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西方史诗的内涵特征。其一,汉语史诗独立发展于氏族部族血缘内部,如虞族内流传的是《韶》乐,夏族内流传的是《九歌》,商族内流传的是《商颂》等,而西方史诗融合发展于氏族部族血缘之间,如《荷马史诗》反映了爱琴海周边众多部族的故事。其二,汉语史诗因中华文明的农耕生产、血缘管理等基础原因而在内容上表现为“天体日月崇拜史诗”“山川土地崇拜史诗”“祖先世系崇拜史诗”等类型内容,与西方史诗仅仅表现为“英雄史诗“不同。其三,汉语史诗因中华文明的各种仪式、通神法器而表现为早期的“图”“话”结合到后期的“图”“书”结合的世代传承方式。“图”是永恒不变的史诗主题,“话”与“书”则是不同时期的具体演述。
          西方的史诗既可以在宗教场所演述,又可以在民间集体聚会场合演述。中国的汉语史诗,在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只在宗庙社坛中演述,是宗教、政治、伦理的三合一,所表达的是血缘族群共同的集体意识。也正因为如此,原始时代的神话思维、原始意象在中国的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一直延续保存下来,并通过在宗庙现场的演述实践而发扬光大。而西方氏族社会的神话思维、原始意象在进入文明社会后便不再延续。由于在宗庙里演述,包含宗教、政治、伦理等内容,所以汉语史诗又称“颂诗”“雅诗”。此外,据甲骨文、青铜铭文可知,汉语史诗还被称为“祝”“典”“册”“史册”“作册”“再册”等。总之,汉语史诗在内涵、外延、称谓、特征等方面都与西方史诗有很大不同。
          古希腊轴心文明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代表原始神话思维的史诗被代表理性思维的哲学所取代。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三卷表示,要把荷马等诗人驱连出他的《理想国》。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指出,这是因为“柏拉图处在希腊文化由文艺高峰转向哲学高峰的时代”。而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农耕生产、血缘管理长期延续发展,宗教、政治、伦理三合一传统有很强的惯性力量,神话思维、原始意象仍有深刻影响,因而史诗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繁盛;另一方面,社会开始转型,理性思维张扬,宗教、政治伦理逐渐分离,出现了诸子争鸣、百花齐放的哲学繁荣景象。
          从五帝文明起源到夏商西周文明早期,血缘部族内独立发展的汉语史诗,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融合转化,创新形成汉语新史诗、颂诗。这些汉语新史诗、颂诗,既继承了以往2500多年史诗的原始意象、集体意识等,又发展了理性精神、个体意识、哲学思维。汉语新史诗、颂诗这两方面的融合,体现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家国一体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深刻影响了其后2500多年间中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今天,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科学借鉴西方史诗理论,概括汉语史诗概念、术语,构建中国特色汉语史诗理论体系。
    (摘编自江林昌《建构中国特色汉语史诗理论体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史诗”这一概念源于“荷马史诗”,包括三个要素,但其标准并不适用于中国汉语史诗。
    B.对于黑格尔中国人“没有民族史诗”观点,中国学者虽持反对意见,但立论依据不正确。
    C.汉语史诗与中华文明密不可分,在内涵外延、称谓、特征等方面与西方史诗相去甚远。
    D.西方史诗可以在宗教场所和民间集体聚会场合演述,而汉语史诗只能在宗庙社坛中演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文化比较的视角阐述汉语史诗与西方史诗的不同,澄清了对汉语史诗的错误认识。
    B.文章在论述汉语史诗的三个内涵特征时,除了与西方史诗进行对比外,还运用了例证法。
    C.文章引述柏拉图和朱光潜的观点,有力地论证了古希腊轴心文明是西方史诗的高峰时期。
    D.文章末段归纳了汉语史诗发展史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与影响,指出如何对待汉语史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史诗独立发展于氏族部族血缘内部,内容多样;而西方史诗融合发展于氏族部族血缘之间,内容单一。
    B.汉语史诗的“颂诗”“雅诗”“祝”“典”等称谓包含了宗教政治、伦理等内容,体现了其在宗庙里演述的特点。
    C.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转型时期,在此期间,不仅史诗发展繁盛,而且哲学也呈现出繁荣景象。
    D.汉语史诗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家国一体等价值观念,促进了其后中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

    组卷:20引用:9难度:0.4

一、(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吃完药就幸福了 秦德龙
          当幸福药片问世的时候,汉斯正在街头荡漾。他看见那么多人正在排队买东西,便忍不住好奇,凑了过去。“原来,你们在买药啊。”汉斯笑了起来。
    “笑什么笑!这是好药!吃了它,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对什么事儿都可以淡定如 水!”
    “请问,这是什么药啊?这么神奇!”“这就是传说中的幸福药片!如果你是个好斗分子,经常提意见或者写揭发信,要把谁投入到监狱里去,那么,你最好服用这种药片。幸福感会让你油然而生,你就不会再对那些肤 浅的问题感兴趣,你会报以宽容的微笑!”
          汉斯的心咯噔了一下。对方是怎么看出来的,他怀有冷箭意识?没错,汉斯曾经为许多 问题而困扰,看什么都不顺眼,写了许多举报信。他认为,这个世界的信仰大厦正在倾斜。
    “还犹豫什么?快去后面排队吧!”
          汉斯摇了摇头。他才不买药片呢!这辈子,他还没吃过药呢。“他这个人,怎么无动于衷!”
    “很简单,他不想重新做人了!”
          听了人们的议论和嘲笑,汉斯只能报以冷笑。他知道,自己正在被一群疯子包围着,而 自己是个健康的人。
          回到家,他惊异地发现,父亲正拿着药片,准备吃药。汉斯连忙夺过父亲手中的药片:“爹,您老人家为什么要吃药呢?”
          父亲抢过药片,一口吞了下去。然后,慢条斯理地说:“我有病,我为什么不吃药?”“您有什么病?我怎么不知道?”
    “你真的不知道吗?你总是批评我,说我不能看电视,一看电视新闻,我就骂,从上头骂到下头,从国内骂到国外!难道,我这不是病吗?”
          汉斯一时语塞。父亲的这种状况,确实存在。他曾经批评过父亲,说父亲脑子有病。
    “现在好了,吃了药,我什么都不骂了,看什么都顺眼了,心平气和多了!儿子,你要不要吃一粒呢?满大街的人都在排队购买,你不知道是什么药吗?我告诉你,是幸福药片。吃了 这种药,会感到分外宁静!”父亲说完,倒在床上呼呼地睡着了。
          汉斯盯着父亲憨睡的模样,默不作声。
          也许,父亲说得对,他需要吃药。吃了这种药,从此不会再陷入无谓的争端中,比起那些无意义的反抗所引起的巨大痛苦,不是更有积极的意义吗?但是,他不能,不能苟且偷生。
          家人都不理会汉斯,纷纷把药片吞服了下去。
          汉斯无奈地叹了口气。他走上街头,望着一扇扇临街的窗口,里面的人,正在吃药。那是一些花花绿绿的药片,无疑,包括玄妙的幸福药片。
          难道,只有吞服幸福药片,才会感到幸福吗?
          汉斯用冷峻的目光扫视着一切。遗憾的是,万事万物并不因为他的目光而改变,从来就不改变。
          汉斯走进了供职的单位。他发现,一些人的桌子上摆着药片,这表明,人们已经吃过药,或正准备吃药。汉斯拿出茶杯,去饮水房接了一杯水。突然,他把接好的水倒掉了。不喝单位的一滴水,防止有人暗算。他这么想着,神态像是一位坚定的灵魂卫士。
          其实,单位的人早就讨论过了,怎样让汉斯吞服幸福药片?他这个人,处处和单位对着 干,真令人难受!只有让他吞服幸福药片,他才能变成一头温良恭俭的小绵羊。人们这么说 着,却并不动手做什么,因为,吞服药片这件事,说到底,还得看本人自愿。
          人们想破了脑袋,还是拿汉斯没办法。
          好在汉斯受到了上帝的指引--他经常到小酒馆去,一个人坐到半夜。就让酒精麻醉他吧。人们都这么想。
    可是,人们想错了。汉斯虽然到小酒馆去,并不酗酒。他喜欢小酒馆的氛围。人们喝醉了酒,总要高腔大嗓地说话。酒后吐真言啊。听着人们畅谈,汉斯感到心里特别舒坦。他独坐在酒馆里,常常在想,人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魔鬼呢?
          后来,他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了行动。这就是唱歌。对,就是那种激情澎湃的歌。他唱着歌走路,唱着歌上下班,唱着歌回家。他相信,自己的歌声能拯救人类,能唤醒人类。
          没多久,人们都知道了,这个城市,有一个唱歌的疯子。这个疯子,拒绝吃任何药片,包括幸福药片。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汉斯得知人们排队是为了买药时笑了起来,是因为他知道传说中的幸福药片完全是无稽之谈,买药的都是疯子。
    B.面对父亲,汉斯的内心也产生了矛盾和怀疑,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痛苦的反抗而不是幸福的顺从。
    C.单位的人都希望汉斯吞服药片,但始终没有行动,说明人们虽不喜欢汉斯的个性但还是理解他的选择。
    D.小说刻画人物采用了写意手法,不求细致,只用简单的语言、动作、肖像描写,寥寥几笔 将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
    E.小说虽然情节荒诞,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压制不同声音追求自欺欺人的平静和谐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嘲讽和批判。
    (2)小说中的汉斯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
    (3)在小说结尾汉斯经常到小酒馆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分析说明。
    (4)做一个吃药的幸福的人,还是做一个拒绝吃药的疯子?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3引用:1难度:0.5

一、(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从科学角度来看,合餐极易导致疾病传染,部分通过唾液、呼吸道、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如流感、结核病、幽门螺杆菌等,只要就餐人中有人感染此类疾病,就有可能导致其他就餐者感染。”山西省健康管理师协会专家曹思毅说,在我国,许多人由于过分饮食,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水果、蔬菜摄入过少,导致肥胖、营养缺乏等问题,从而对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分餐可以根据每人每餐所需的营养,搭配饭菜,保证每餐有适量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同时控制进食量,保证营养均衡。
    (摘编自马黎《“分餐制”,不能再说“不”》《山西日报》2020年2月14日)      材料二:
          这些年,公筷、分餐等一直没能大范围推广,一个毋庸讳言的原因是有些人觉得此举太矫情,属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不符合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理念,可实际上,“分餐制”并非什么“舶来品”,在过去的几千年历史当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一直都是“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分餐制,不少流传千载的文献和画作都对我国古代“分餐制”有详细生动的描述,从5代10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可以看出,画中一人一桌,桌上食物也是一人一份。这种饮食方式在往上追溯,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民族文化时代,在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木质食案,长仅1米,宽30厘米,仅供一人使用,被认为是分餐制的产物。只不过,此后由于生活方式变迁,民族融合等原因,“合餐制”逐渐成了国人日常餐饮习惯的“主流”。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2月29日,《除了禁食野味,还有一项“餐桌革命”迫在眉睫》)      材料三:
          从整个社会来看,只有少数人有分餐饮食,而很多人没概念,想分餐或使用公筷反而“另类”。新华网对近2万名网友的问卷调查显示,4成网友赞成分散制推广,而3成网友则表示反对,很多人没有建立起使用公筷的习惯,有的饭店会在每个餐位上放两双筷子,但大多数客人都没有将两双筷子交替着用,有时吃着吃着就忘了,对餐饮企业来说,推广公筷的成本不会很高,且无须破坏菜品外形,但之前绝大多数餐饮企业都没有采用“公筷制”,主要因为经营者觉得“反正不会用”“放了也是白放”,传统文化也成为一个制约分餐制的重要原因,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合餐,分餐显得有些“高冷”“不合群”“有见外之嫌”。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推广公开制和分餐制的难度较大,还有一些企业担心,分餐制会提升餐厅成本,一些特色菜品不宜分装,多为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厨师或服务员分餐的方式,势必会增加人力物力成本,且一些需要雕花、摆盘特殊技艺的菜品需确保上菜时的完整性。
          此外,记者梳理发现,此次疫情之前,不少地方都出台过关于推进分餐制的指导政策,但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条例缺乏强制性和实施细则,随着时间推移很多规定和抗疫,最后不了了之。
    (摘编自信网传媒2020年3月25日,《疫情成推广分餐制契机“舌尖上的文明”需各方同筑》)(1)下列关于“分餐制”和“合餐制”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合餐制”极易导致疾病传染,部分通过唾液、呼吸道、消化道传播的疾病,聚餐中只要有人感染疾病,就会导致其他就餐者感染。
    B.“合餐制”后来成为中国人日常餐饮习惯的“主流”,主要是由于漫长历史中生活方式变迁、民族融合等原因。
    C.“分餐制”可以根据每人每餐所需的营养搭配饭菜,保证每餐有适量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同时控制进食量,保证营养平衡。
    D.“分餐制”并非是专属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是符合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理念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中国人都喜欢热闹,认为分餐显得有些“高冷”“不合群”“见外”。
    B.“席地而坐,分餐而食”的分餐制是过去几千年历史当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
    C.顾客“吃着吃着就忘了”使用公筷公勺,主要原因是餐饮业没有宣传引导,因此推行公筷制,餐饮业更重要。
    D.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农村地区推广公筷制和分餐制的难度较大。
    (3)当前分餐制、公筷制难以得到有效推广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组卷:6引用:5难度:0.5

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B.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C.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D.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厢:古代庙堂东侧的厢房。后泛指正房东侧的房屋。文中指正房东侧的房屋。
    B.门生:东汉时原指转相传授学业者,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业者为门生。晋、南北朝时指世家豪族的依附人口。
    C.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多用来交代写作文章的缘由、目的或介绍作者情况。序的种类很多,有诗序、书序、赠序等。
    D.《道德经》:又名《老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是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他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感遗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②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5)文中哪些事件可以看出王羲之为人率性,不世俗?请结合文本概括。

    组卷:35引用:2难度:0.6

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羽林陶将军
    唐•李白
    将军出使拥楼船,江上旌旗拂紫烟。
    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
    莫道词人无胆气,临行将赠绕朝鞭
    【注】①羽林:禁军名,唐有左右羽林军,各置大将军。②绕朝鞭:指有先见的谋略,典出《左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句就写出了将军出使的气派:坐拥高大的战船,指挥若定;江面上旌旗招展,紫气东来,昭示着陶将军将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B.陶将军将深入虎穴之地,去迎头痛击敌军,此行凶多吉少,以致于陶将军呼酒买醉,舞剑自壮,壮烈诀别。
    C.诗作不仅写陶将军壮怀激烈、英勇出征,在尾联中亦写诗人自身,心情也是十分激动。
    D.诗人充满“胆气”,一反送别诗常有的感伤情调,写得豪情四溢,壮怀激烈,真有令人拔剑起舞之势。
    (2)此诗在写作技巧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诗句略作赏析。

    组卷:6引用:2难度:0.5

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6.古文默写及美文默写
    (1)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2)
     
    。师者,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4)
     
     
    ,其险也如此。
    (5)
     
     
    ,银瓶乍破水浆迸。

    组卷:1引用:1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在学校举办的唐诗宋词朗诵会中,有一位选手的参赛篇目是柳永的《雨霖铃》。如果你是主持人,请你为这名选手写一段话以引出节目。(100字左右)

    组卷:7引用:3难度:0.7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钙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人们需要通过来自外在环境的供应来补充每日固定流失的钙,①
     
    ,如牛奶、酸奶等奶制品;鱼虾等海产品;还有绿叶蔬菜、豆类、粗粮等。如果食补无法达到推荐摄入量,②
     
    。市面上的钙片种类繁多,从钙源组成来看,可以分为三类:③
     
    。无机钙主要包括碳酸钙和磷酸钙,这类钙片需要借助胃酸分解为钙离子才能被机体吸收。优点是含钙高,价格低廉。有机钙如氨基酸螯合钙,具有好吸收的优点。有机酸钙的代表有柠檬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具有吸收率高的优点,且对服用时间没有要求,随时随地都可以服用。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A.缺点是尽管钙含量高,但是容易产生沉积,吸收率低,服用过多有可能会引起肾结石。
    B.尽管缺点是钙含量高,但是容易产生沉积,吸收率低,服用过多有可能会引起肾结石。
    C.缺点是尽管钙含量高,但是吸收率低,容易产生沉积,服用过多有可能会引起肾结石。
    D.尽管缺点是钙含量高,但是吸收率低,容易产生沉积,服用过多有可能会引起肾结石。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1引用:1难度:0.7
  • 9.阅读如图的一幅漫画,完成后面的问题。

    (1)请从比喻、拟人、排比、对偶中至少选择一种修辞手法,对画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不超过50个字。
    (2)用简明的语言写出漫画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2引用:2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声音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
          请结合材料,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组卷:16引用:33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2.0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