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7-2018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5/8/2 2:0:21

一、语言文字运用(36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组卷:32引用:4难度:0.9
  •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张教授:
          我是记者小王,发邮件是想跟您预约一个访谈。收到您  ① 的大作,连夜  ②,深为您深刻的思考、透辟的见解  ③,所以想就您书中谈到的家风建设的话题做一下深度交流,希望您  ④。冒昧打扰,敬请 
     
    A 赠予 速读 感动 知无不言 海涵
    B 惠赠 拜读 折服 不吝赐教 谅解
    C 赠予 赏读 叹服 万勿自谦 原谅
    D 惠赠 捧读 打动 指点斧正 宽恕

    组卷:13引用:7难度:0.9
  •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5引用:4难度:0.9
  • 4.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辨析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58引用:9难度:0.8
  • 5.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9引用:3难度:0.9
  •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58引用:1难度:0.8
  • 7.下列对小说故事情节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9引用:3难度:0.8
  • 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组卷:8引用:4难度:0.7
  • 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组卷:1引用:2难度:0.8
  •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生命燃烧的火焰是绿色的吗?我不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最终不但他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且他自己也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①这个人毕其一生,想要改变自然,在自然中留下一些个人的痕迹
    ②有的时候我感到它是死者生命的延续,灵魂的表白
    ③那燃烧是无声的,唯其无声,方显执着
    ④而在他的墓上,绿草葳蕤地生长,如熊熊的火焰
    ⑤有的时候我又觉得,它只是自然在平静地昭示的一个真理
    ⑥一个人的躯体,不管化不化成灰,都要埋入地下,化成肥料

    组卷:0引用:1难度:0.7
  • 11.下列各个选项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组卷:3引用:2难度:0.9
  • 12.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7引用:7难度:0.9

二、文言文阅读(17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入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B.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C.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D.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史记》五种体例之一,一般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
    B.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C.士,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后统称统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
    D.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中的“山东”就是这个意思。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是对北宋统治者“以贿求和”的妥协政策予以讽谏。
    B.苏辙在文章开篇便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相继被秦灭亡,是因为他们“不知天下之势”。
    C.苏辙认为当时天下所重应为六国团结,而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导致六国先后灭亡。
    D.两文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外部威胁的形势下借古讽今发表议论的,都表达了积极抗战的主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5)请简要阐述苏辙为六国构想的“自安之计”。

    组卷:7引用:9难度:0.6

三、古诗词鉴赏(9分)

  •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此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窅(yǎo)然”,远去貌。
    (1)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以“问”起,问者当是所谓“俗人”;二句应答而“笑而不答”,表现出一种矜持与几分神秘,也使诗增添了一分曲折美。
    B.后两句写“碧山”之景,实是对“何意栖”的回答。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曲折、含蓄的韵味。
    C.“心自闲”是诗人山居心境的一种写照,这种“闲”情皆因所栖“非人间”,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傲、高洁。
    D.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其有问有答,用笔有虚有实,语言质朴,转接轻灵,情绪诗意淡远而蕴意幽邃。
    (2)下列诗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的情调相近的一项是
     

    A.风樯水槛尽飞花,一曲春波潋滟斜。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D.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组卷:14引用:2难度:0.6
  • 15.按要求填空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在评价《国风》、《小雅》作品风格的基础上评价了《离骚》的作品风格,能表现这一内容的句子是: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概括《离骚》的行文特点(文辞)和内容特点(志行)的句子是:
     
     
     
     

    (3)《屈原列传》中用比喻的手法赞美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4)《过秦论》中写秦国有统一天下野心的句子是:
     
     
     
     

    (5)《过秦论》中用夸张手法写秦国毫不费力就打得诸侯疲惫不堪的句子是:
     
     

    组卷:54引用:3难度:0.9

四、小说阅读(20分)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之将丧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阑珊,情绪萧索。前年他想着,世态一年不如一年,《春秋》写到这也够了,愿上天再容我几年,把《易经》整理好,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哪知到了现在,《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那张伴着他流浪的古琴如今挂在壁上,着了灰尘,结了蛛网。黄昏时分,他倚窗望日,房子里会发出一种苍茫的音调。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远行的远行,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
          二十年前,正是他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独登泰山,澄滓太清,不觉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泰山依旧,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有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
          他的头脑眩昏,泰山似乎也旋动起来。——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他频然坐在阶上。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可辨,是子贡。他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光芒,迎上去,紧紧握住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子贡见他的神色、言语,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先生……——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是因货殖之事,顺路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我昨夜做了一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泰山有崩堕的一天吗?——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赐呀,这是什么在叫?
          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拿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用我一天。终于我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父母的坟茔已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我悔不该回到故乡,故乡于我,失尽了它的意味了。
          ——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边,地也无涯,我种种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后世呀,不可知的后世呀……
          ——后世,一定有认识先生的人……子贡寻不出另外可以安慰先生的话。这淡如白水的慰语,丝毫没引起仲尼的注意。
          ——我为什么回到故乡呢?为什么不死在匡人、陈蔡人的手里呢?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时候,有颜回、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路岔开。
          ——先生,该是午餐的时候了吧?
          ——先生的精神太疲劳了!
          ——先生到房子里休息休息。
          ——我到莱圃里去剪一些菜,为先生煮汤吧!
          子贡一步三顾,不知将来究竟要发生什么变故,走到房后的菜园里去了。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得使人听着了万籁的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修完《春秋》后,孔子本打算整理《易经》,将他的哲学思想传诸后学,却因回乡后耳闻目睹之种种而迟迟未曾着手。
    B.二十年前,孔子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带领颜回、仲由等一众弟子奔走于卫楚陈蔡之间,试图于乱世实现自己的理想。
    C.孔子返乡时,颜回、仲由都已不在人世,活着的人也多在远方,各自忙各自的事,只有子贡常来探望,侍奉其饮食起居。
    D.孔子多次梦到泰山崩堕,所以一看到子贡便急切地询问他的看法,当得到了“不会崩颓”的答案后,激动地落下眼泪。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意味阑珊”“情绪萧索”点明了孔子的精神状态,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呼应文题。
    B.语言含蕴丰富,“日日锱铢为利”既点明子贡善于经商,又表明孔子因弟子能人尽其才而欣慰。
    C.“泰山”是孔子生命的隐喻,“登泰山”喻其壮,“梦泰山”喻其颓,“云霭蒙余脉”喻其将丧。
    D.冯至突破性使用破折号,以破折号引出人物语言,使文面简洁明晰,体现了作者独特的风格。
    (3)冯至笔下的孔子是孤独寂寞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孤独寂寞的缘由。
    (4)王寰鹏说:“历史是中国现代作家倾心审视与观照的一片邈远、深沉的疆域。”请结合现代文阅读I材料二,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以文见史”传统的。

    组卷:4引用:2难度:0.6

五、作文(70分)

  •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中,提到了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江南忆”以机器人作为整体造型,又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了杭州的历史人文、自然生态和创新基因,彰显着时代气息。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2.0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