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5/8/1 18:0:27

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莓园里
    洪放
          彩霞每天一进园子,就能看见那个身影。但今天没有。看来,父亲是真的让他回去了。事实上也不是回去。在这个村,还有隔壁的村,他是个香饽饽。
          他从农科所回到这村子里,开了间草莓医院。这名字多新鲜,彩霞当时就觉得有意思。她是在草莓医院开了几天后的一个黄昏,悄悄去看了一眼。他身材中等,皮肤白净,脸上总挂着笑。他虽然开了医院,却从不坐诊,只出诊。他到每家每户的园子里,像个医生般的诊断,下药,驱虫,清火……他的腰躬在架子旁的样子,就像被无数的草莓给拉扯着,又像是在和它们说着悄悄话儿。
          彩霞让父亲也请了他过来。渐渐地,彩霞就想听懂他和草莓说的话了。她问他:你们说啥呢?
          我问它是不是生虫子了?哪里疼啊?天下的植物跟人都一样。要仔细听听,它们病了,也在喊疼。再仔细看看,也在皱着眉头,低着腰。一旦把病治好了,它们就舒展开了,结的果儿也更抻更水灵了。
          这么多学问?彩霞前些年在外面打工,去年才回到村里,跟着父亲种草莓。她知道草莓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可她不知道这里面头头道道的事。她跟在他后面,看他开方子,拿药。药下去后,第二天,第三天,他指着草莓的叶子说:你看,它们都在笑着呢。
          去年,草莓赶上了大年。全县全镇全村的草莓,几乎都满趟儿地赚大发了。彩霞家原来没盖起来的二楼,又开始盖上了,还里外装修了一遍。父亲说:等今年的莓季下来,就把婚事办了。
          彩霞鼓着嘴:我不办。
          父亲提高了声音:人家酒都吃了,能不办?给我听着,等莓子收了,就办,热热闹闹地办。
          我不。彩霞说着扭头进了莓园。她正好看见他站在架子边上,用放大镜照着草莓的叶子。她有些没好气地说,就知道天天照照照,除了跟草莓说话,还知道啥?
          真不知道啥。我不就是干这个的吗?
          哼。彩霞往园子深处走去。到了最里面,架子挡住了她。她鼻子一酸。但到底没哭出来。她摸着草莓叶子,说:他跟你们说话,你们能不能把我的话再告诉给他?
          草莓叶子微微摇曳着。
          一连三天,他都没到园子里来。彩霞便去问父亲:他呢?
          我今年没请他了。去年全村草莓大丰收,没请他的,一样长得旺,生得多。何必再花那冤枉钱?我这种了好几年,路子也都熟了。再说,农技站也能请到人。还有,也免得你整天丢了魂儿似的。
          我怎么丢了魂儿?彩霞说,这跟请不请他有啥关系?去年要不是他,中间那次虫灾,我们家的园子就整个没了。
          不可能。我有把握。还有,他提出要在园子里搞什么莓艺。这是啥玩意儿?能提高产量?我看他是想在园子里做花,拖着你。这事万万不成。
          父亲性子倔,他定了的事,除了合作社的老社长外,没人能干涉得了。
          彩霞便去请老社长。老社长听她一说,便道:他这人就这样,接受不了新事物,我回头找他谈谈。
          彩霞回来时,顺道去了他的草莓医院。进了屋子,就他一个人。彩霞问:真不去了?
          你父亲说了,不要我去了。
          我没说。
          可你们家,你父亲说了算。
          你……彩霞脸上绯红,说:我就问你,还愿不愿意去搞那什么莓艺?
          当然想。我都计划好了,有些基础工作,都做了。
          都做了?我怎么看不出来?
          你当然看不出来。等到全做好了,你就看出来了。他有些神秘地望着她,说:那可是个好看的秘密。真的好看!
          老社长也不知用了什么法子,晚上,父亲吃饭时对彩霞道:明天,让他再过来吧。不过有前提:你得到城里打工去,等腊月回来就办婚事。
          果子销得最旺的时候,彩霞回来了。她跑到园子里,却被他给挡住了。他说:再过两天。再过两天!马上就好了。
          彩霞朝里面望着,说:我怎么什么也没看见?
          他笑着,有些调皮,又有些羞涩。他说:如果今年成功了,明年,我会在全村推广。到时候,外来摘莓子的人,可就不仅仅是摘莓子了,还能……啊,差一点说漏了。过两天你就知道了。
          父亲晚上开始喝两杯小酒。彩霞知道,那是父亲心里因为收成而积攒的高兴,他得借着酒劲儿好好挥发。父亲说:明年,给你买台车子,再过两年,你弟弟大学毕业,给他在城里买套房子。父亲抿了口酒:你结婚后还来这园子,明年再租个十亩二十亩地。
          我不结婚。彩霞想了想,终于说道。
          父亲“嚯”地站了起来,望着彩霞:要悔婚?我丢不起那人!
          我已经跟那男孩子说好了,他也同意。你就是去把事情说明了就行。父亲气冲冲地说:好端端的婚事,怎么就……要退了?我看还是园子里那个他给搅的。是不是,你说?
          是。彩霞不知怎的,一下子勇敢了。她觉得心里藏着他要给的秘密,因此有底气了。父亲颓然坐下,喝酒,叹气,不说话。
          过了两天,到了揭晓秘密的时候。彩霞一大早就到了园子,他和父亲正在讨论草莓明年的品种问题。
          看见彩霞,他的眼神兴奋而清澈。他指着园子里一些高高的架子,说:你们到上面去看看。彩霞和父亲先后登上架子,放眼望去。
          啊,彩霞看着,心就像早晨那颗迫不及待要跃出来的草莓果,她只想把目光定在那莓架上。然后,她任着自己的目光,从莓架上,慢慢地,定在了他的身上。
          父亲张着嘴,好一会儿,才说:没想到,还能弄出这玩意儿。到处都是呢。
          彩霞用手机拍了一组图片。下了架子,父亲看着彩霞和他,突然冒出句话:明天,我就去把亲给退了。
          很快,草莓论坛上发出了一组彩霞拍的莓艺图片——大片的莓架上,那些成熟的草莓,组成了无数个心形。红红的,正在像梦一般地跳动……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1月18日14版)(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他”到农户家园子里诊断草莓生长问题的场景,展现了“他”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和痴迷于园艺的专业精神。
    B.“父亲”自以为已掌握了草莓种植路子,不再需要指导,对技术员搞莓艺一事也很反感,这说明他易满足且排斥新生事物。
    C.“就知道天天照照照,……还知道啥”,从彩霞的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彩霞也开始对“他”的技术能力与水平产生怀疑。
    D.“彩霞看着,……她只想把目光定在那莓架上”“父亲张着嘴,……到处都是呢”,表现了父女俩对莓艺的惊喜和赞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倒叙手法,先从彩霞未见到“他”写起,再写“他”被“父亲”邀请和辞退的情况,从而使小说更具艺术张力。
    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以作者的视角来讲述技术员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C.小说不直接交代“他”搞的园艺是什么,到最后才解开谜底。这种延宕叙事法,放慢了叙事节奏,激发了读者兴趣。
    D.小说对技术员的语言描写十分精当,准确地表现了他专业水平高而又有创新精神、为人朴实且有点羞涩的形象特点。
    (3)小说将彩霞的故事和草莓种植技术员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简要分析小说结尾段中“梦”的含义。

    组卷:6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文化为何能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为中华民族走向未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这与中国历史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及其形成的独特优势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这种独特优势。
          崇尚善治。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开展了丰富的政治实践,积累了深刻的治理经验。国家治理是中国人高度重视的经世之学,推行善治、“知人安民”则是一以贯之的政治追求。例如,强调正已修身、为政以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施行仁政、政得其民的思想,对改善百姓生活、恢复和发展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治理理念,至今仍能给人以智慧启迪。
          以民为本。中国历史文化自古就高度重视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尚书》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总体而言,儒家学说十分重视改善百姓的生活状况,强调人民满意与否直接关系到天下安危,主张“务令(百姓)家给人足,庶几教化可兴,此万世治平之基也”。可以说,以民为本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世代相传并历久弥新。
          改革创新。将中国古代社会视为停滞、将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守旧,是近代以来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偏见和曲解。事实上,改革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始终,创新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周易》中已有“变易”的思想。《汉书•礼乐志》载:“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近代以来,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变革更成为中国人的重要主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将中国人数千年的变革精神、创新激情升华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
          以文化人。中华民族自古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礼记•祭法》云:“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礼记•礼运》中所描述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等景象,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与建设确立了标杆,即道德高度发达、人民充分自律,这也成为后世统治者的共同政治理想。通过对百姓实施教化,进行道德培训和规范,以文化人、安社稷而定天下,是古代中国为政施治的基本途径。
          协和万邦。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兼爱非攻”等理念,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在处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关系上,主张以“协和万邦”为交往原则,以“天下大同”为追求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鉴往知来。中国人自古就重视历史,善继善述。自先秦时期起,中国人就开创了记述、传承和借鉴历史的传统,《尚书》《左传》《国语》等经典文献中保存了大量历史叙事。以《史记》《汉书》为龙头的二十四史,比较完整地记述了古代中国盛衰隆替的轨迹。记述历史的目的是鉴古知今,用历史思维、历史智慧启迪未来。“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的历史名句,“述往事、思来者”的治史情怀,是中国古人重视历史、借鉴历史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人民具有鲜明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的充分体现。
          上述这些方面,只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但足以体现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的历史文化,浩瀚而宽广、博大而精深,既铸就也展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价值和风范,是弥足珍贵、足以垂之久远的精神财富,是伟大中华民族拥有坚定自信的底气所在。
    (摘编自高翔《中国历史文化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材料二: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不仅是国家的政策目标和文化期待,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这与当下火爆“出圈”的国风文化浪潮息息相关。国风文化“火起来”,需要挖掘我国宝贵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它对于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国风文化是一种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彰显传统文化精神、体现中式审美特色、突出中华历史文化偏好的现代文化形式。国风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它通过新奇的创作手法和符号修辞策略,将音乐、服饰、造型、场景等传统民族文化符号与青年文化、流行文化符号进行提取、编织、组合,并以青年惯用的符号传播和互动模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再生产和广泛传播,成为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
          国风文化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彰显,它的本质特征和优势就在于通过新奇思维和创意方式,激活、重述和再现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活起来”。同时我们应当明确,国风文化“火起来”的根本价值指向在于使传统文化“活起来”。
          当下青年具有“爱表达”的特性,他们极具个性、参与性和时尚性,具有探索精神,乐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从而掀起国风热潮。而“国风热”的背后,是国风文化能够满足青年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慕、对中华民族基本精神的追逐和对社会正能量的追寻,能够实现青年对民族身份的自我呈现、对民族文化自信的热切表达、对民族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期许。
          由此我们看到,传统文化“活起来”是国风文化“火起来”的必然趋势。国风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时尚化重构和生活化传承,实现了文化底蕴、现代思维和创意形式的统一,将发展文化产业与保护传统文化生态、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形成了有机对接,这既为开拓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同时也借助前沿科技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寻得了时尚的传播介质,开辟了大众化叙事策略,创设了新的发展空间,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些都必将促进传统文化进一步“活起来”。
    (摘编自人民网《创新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滋养并为其走向未来提供强大动力的是中国历史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传统。
    B.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协和万邦”为原则,以“天下大同”为目标来处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
    C.我们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自信和底气,它来源于我们拥有的浩瀚而宽广、博大而精深的悠久的历史文化。
    D.通过新奇思维和创意方式,激活、重述和再现传统文化的国风文化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彰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务令(百姓)家给人足,庶几教化可兴,此万世治平之基也”,是为了论证儒家学说十分重视改善百姓生活。
    B.近代以来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历史文化存在偏见和曲解,他们将中国古代社会视为守旧、将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停滞。
    C.中国人民善于鉴古知今,用历史思维、历史智慧启迪未来,他们“述往事、思来者”,具有鲜明的文化自觉意识。
    D.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的国风文化是一种现代文化形式,它体现中式审美特色,突出中华历史文化偏好。
    (3)中华民族自古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文化人、协和万邦。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论据证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劝学》)
    B.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C.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D.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5)根据材料,谈谈新形势下应该如何做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活起来”。

    组卷:6引用:2难度:0.1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昭德,京兆长安人也。少举明经,累迁至凤阁侍郎。长寿二年,增置夏官侍郎三员,时选昭德与娄师德、侯知一为之。是岁,又迁凤阁鸾台平章事,寻加检校内史。长寿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门又城外郭皆昭德创其制度时人以为能。初,都城洛水天津之东,立德坊西南隅,有中桥及利涉桥,以通行李。上元中,司农卿韦机始移中桥置于安众坊之左街,当长夏门,都人甚以为便,因废利涉桥,所省万计。然岁为洛水冲注,常劳治茸。昭德创意积石为脚,锐其前以分水势,自是竟无漂损。
          时则天以武承嗣为文昌左相,昭德密奏曰:“承嗣,陛下之侄,又是亲王,不宜更在机权,以惑众庶。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间犹相篡夺,况在姑侄,岂得委权与之?脱若乘便,宝位宁可安乎?”则天矍然曰:“我未之思也。”承嗣亦尝返谮昭德,则天曰:“自我任昭德,每获高卧,是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承嗣俄转太子少保,罢知政事。延载初,凤阁舍人张嘉福令洛阳人王庆之率轻薄恶少数百人诣阙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则天不许,庆之固请不已,则天令昭德诘责之,令散。昭德便杖杀庆之,余众乃息。
          时朝廷谀佞者多获进用,故幸恩者,事无大小,但近谄谀,皆获进见。有人于洛水中获白石数点赤,诣阙辄进。诸宰相诘之,对云:“此石赤心,所以来进。”昭德叱之曰:“此石赤心,洛水中余石岂能尽反耶?”左右资笑。是时,来俊臣、侯思止等枉挠刑法,诬陷忠良,人皆慑惧,昭德每廷奏其状,由是俊臣党与少自摧屈。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长寿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门又城外郭/皆昭德创其制/度时人以为能
    B.长寿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门又城外郭/皆昭德创其制度时/人以为能
    C.长寿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门/又城外郭/皆昭德创其制/度时人以为能
    D.长寿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门/又城外郭/皆昭德创其制度/时人以为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西安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的名称,也是我国古代对某些大型都市的称谓。
    B.明经,唐代科举中科目之一,与进士科并列,主要考试经义;清代用作贡生的别称。
    C.凤阁,官署名,武则天时改中书省为凤阁,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最高长官称内史。
    D.太子少保,是太子太保副职,负责保护太子,与太师、太傅及其副职都属东宫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昭德年少有才,为官治事有方。他曾经参与都城改建事务,广受人们赞誉;又巧妙地运用积石分流,解决了桥梁漂损问题。
    B.李昭德很有见解,深得女皇信任。他说服武则天解除武承嗣的机要大权;而武承嗣对他的诬陷,则被武则天坚定地予以反驳。
    C.李昭德生性强直,不畏权贵皇亲。在王庆之聚众奏请立武承嗣为太子一事上,李昭德主动问责,态度强硬,最终杖杀王庆之。
    D.季昭德痛恨谀佞,敢于揭露指斥。来俊臣等歪曲刑法,诬陷忠良,人人惧怕,李昭德常于朝上奏其恶行,使其党羽略有收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我任昭德,每获高卧,是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
    ②昭德叱之曰:“此石赤心,洛水中余石岂能尽反耶?”左右皆笑。
    (5)李昭德是如何劝说武则天不要将重权交给武承嗣的?

    组卷:28引用:6难度:0.4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道逢文通北使归[注]
    王安石
    朱颜使者锦貂裘,笑语春风入贝州。
    欲报京都近消息,传声车马少淹留。
    行人尽道还家乐,骑士能吹出塞愁。
    回首此时空慕羡,惊尘一段向南流。
    [注]①嘉祐五年元月,王安石担任送辽伴使北上。此时上年冬使辽的沈文通回国已达贝州,王安石认为途中可相遇,但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相会,王安石只得作诗寄给沈文通。②文通:沈遘,字文通,北宋嘉祐年间出使契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实写,写出了我对朋友文通红润美好的容颜和亮丽的衣着的夸赞。
    B.诗中“笑语春风”“回首此时”前后呼应,交代出诗人羡慕的来由。
    C.“传声车马少淹留”一句暗含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相会的背景。
    D.颈联一“乐”一“愁”,两者形成对比,用还家之乐来反衬自己还需北上,远离家乡的愁苦。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组卷:2引用:3难度:0.5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锦瑟》中,描写“月明珠”和“蓝田玉”的优美典雅的一句是
     
     

    (2)《阿房宫赋》中,对六国和秦灭亡的教训进行总结后,对当时统治者提出警告的一句是
     
     

    (3)
     
    ,食之不能尽其材,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韩愈《马说》)

    组卷:1引用:1难度:0.8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一簇红艳艳的杜鹃花从高大的老松上旁枝逸出,各色的绿色植物衬着它,可谓(烘云托月)。我不清楚,周围杂树丛生,藤蔓交错,它要经过多少的阻碍才能跃上这苍劲、伟岸的老松?它不顾一切地攀援而上,是为了照亮这茫茫群山,照亮这一路追寻的脚步吗?是的,它熠熠生辉,光彩夺目,你不由地被它牵引着,不由地为它心驰神往!
          看着这一株昂然绽放的杜鹃,我不禁想起在井冈山黄洋界看到的那高高矗立的石碑,上面刻着毛泽东同志龙飞凤舞的八个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年,革命的火种就是从井冈山上传播出去,传遍神州大地,并且熊熊燃烧起来,形成了不可阻挡的力量,照亮了万里河山。
          这一枝红艳艳的杜鹃,并不因游人的驻足或惊叹而改变姿态,它依然那么静静地燃烧着。最深最美的情愫,在它的花蕊叶尖上流淌着。井冈山杜鹃,静静绽放着,已经唱成一首歌;它为生命歌唱,为自由歌唱,为胜利歌唱!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几点钟?”米考伯先生问道,“我可以——”“八点钟左右吧。”昆宁先生回答。(《大卫•科波菲尔》)
    B.夜空沉寂灯光传递着一个信念——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C.经济关系不管受到——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D.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荷花淀》)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3)请结合材料中“杜鹃”的内涵,补写下面这首小诗。
    恍惚中,
    这一株杜鹃,
    化作了汩汩流淌的源泉,
    ①____,
    化作了熠熠生辉的灯盏。
    这一株株杜鹃,
    汇成了奔流千里的波澜,
    汇成了凌云直上的烽烟,
    ②____。
    把井冈山的火种带下山,
    把井冈山的精神带下山,
    ……

    组卷:2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袁隆平院士写给已逝母亲的信,请阅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_①_,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风雨如晦、_②  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从南京到赣州再到德安,没有您的执着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_③  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是一粒梦想的种子,也是一粒智慧的种子,更是一粒信念的种子!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噼啪作响,水田在夕晒下泛出橙黄……
          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啊,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写到自己的母亲,称呼由“妈妈”转为“母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本文情感浓烈、真挚动人,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请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

    组卷:7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清代文学家袁枚有一首赞美青苔的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末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对于这两句诗,有人认为其中的“学”字很重要,因为有榜样才会有方向,在榜样的激励下,青苔才有勇气开出自己的“花”来;可也有人更赞誉其中的“开”字,认为它显示了青苔自己的行动与作为,倘若没有行动,没有实践,青苔永远不会受到他人的赞美。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组卷:16引用:2难度:0.2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2.0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