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北京市平谷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5/8/1 5:0:26

一、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在京举行      3月7日,“先人与我们同行--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行。这是“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的一次精品展示。
          为深入挖掘中华经典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中国文联于2008年启动“中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
          咏诵会用演唱、舞蹈、朗诵等多种形式诠释经典,加深当下人们对传统经典的理解。推出后,受到观众热情欢迎。
          十年间,“中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先后推出了《道德经》《诗经》《孙子兵法》《论语》《孟子》《孝经》《大学》《屈原》和《王阳明》等10部舞台咏诵艺术作品。“先人与我们同行--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是从已推出的这10部作品中精选出4篇经典原文、7篇解读经典的散文和9首感悟经典的歌曲,经过精心编排而成的,集中展现了中华经典的精髓神韵。
          据咏诵会主办方介绍,对“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进行一次“巡礼式”的全面演绎,就是为了缅怀和祭奠先人先贤,感悟古圣先贤们博大精深的思想,感受他们洞悉宇宙万象的智慧,体味他们深刻入微的人文关怀,进而激励国人重视经典,阅读经典。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材料二:
    经典因性质相异而不同
          对于经典,可以分为两类:以社会认知、观点阐发为基础的“社会经典”类,比如《国富论》;另外是以文学才情、艺术灵感为主的“文学经典”。我的观点是文学经典的“必读性”一般会大于社会经典。主要原因在于优秀的文学往往可以独立于时代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而社会经典在开拓了时代的同时往往也会依赖其时代,写作背景的底色褪去也难免造成书页的泛黄。
          比如斯密的《国富论》一书,对于工业化肇始时期的西方世界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黄钟大吕般的声音,其书的的确确也对市场经济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经济学家们关心的早已不是斯密用尽半生心血所疾呼呐喊的理论,而是更加关注政府与市场分界线的具体划定以及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经济学教授对经济的认知能力都超过了斯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文字的历史价值不减,人格力量依旧,但是作为对社会的认知和阐释,当初的洞见已经被社会观念水位的上涨淹没,这部分的价值也就无形中被稀释消解,对于现代的读者而言,其增益也就远不能与作者创作的时代相提并论了。如果一个人想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那么今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一定比上述作品告诉他的更多也更符合社会的实际。当然,萨氏的这本著作虽然优秀,但也并非“必读”,我们还有众多的其它选择。
          与社会经典受制于时代不同,文学经典的魅力多见于情感和表述,受时代影响不大,甚至会随时间的流逝历久弥香。文学不同于社会学的另一个区别还在于后人不大容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再次开发和继续建构,也不太具有可替代性。例如,我们如果不读李白,就无法感受李白那种独有的天纵才情,这种感受杜甫无法替代,徐志摩也不能,反过来,李白也无法替代杜甫和徐志摩。极端的例子里,极致的文学作品甚至还会对后世造成一种压制。当初李白登黄鹤楼,正准备慷慨赋诗一首,抬头望见崔颢的大作《黄鹤楼》,不禁心生退缩,一句“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断了诗兴。所以文学类的经典一旦登顶便成“绝唱”,就算后世有相同主题的作品超越,也仅仅是锦外添花,而不会造成原作价值的折损,我们阅读的体验也不会受到影响。
    材料三:
    儒学经典的生命力来自于不断的自我更新      在思想史领域,儒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自我更新能力,表现最为突出。从原始儒学到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到陆王心学,改革、变革精神内在于传统文化之中,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儒学自我更新的历史。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是注重通变的典范。孔子为殷商后裔,但在文化选择上,他却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并受到儒家至高至尊的推崇,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被认为是能够认识并把握历史法则的人,是孟子所谓的“圣之时者”。
          儒家最强调变的经典,是五经之首的《周易》。“易经”就是变经,是对变革规律的总结。这是一部专门阐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与法则的经书。“易”之三义--简易、变易、不易,都以承认和重视外部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为前提。阴阳、刚柔、乾坤等,都是古代中国为描摹、探索宇宙、自然、社会等运行机制、变化规律所创立的概念。在其他儒学经典中,都充满着这种自我更新的意识,如《诗经》歌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记•乐记》借上古言变化:“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针对不同的历史境遇,儒学以其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回应了不同时代的挑战。其中,特别是在佛教盛行而“儒门淡薄,收拾不住”之际,成功应对了佛教的挑战,后来,它又遭遇了基督教的挑战。
          总之,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变革的文化、富有弹性的文化,富有巨大张力的文化,或者说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不是一个保守的文化、僵化的文化、封闭的文化。
    (摘自《中华读书报》)(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只是诠释经典的一种形式,我们要真正重视经典,体悟经典,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付出很多努力。
    B.随着社会的发展,斯密的《国富论》的洞见已经被社会观念水位的上涨淹没,书的价值也就无形中被稀释消解,它也就不再被后人看重而成为经典。
    C.材料二中列举了斯密和李白等事例,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作者的观点更具说服力,更容易让人理解。
    D.文学经典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和表述,一旦形成“绝唱”,就很难超越。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则材料有什么不同之处。
    (3)材料三说:“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儒学自我更新的历史。”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组卷:4引用:2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文本二: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B.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C.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D.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者,指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后泛指一般读书人。我国古代读书人推崇“儒者风范”。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或泛指官吏。中国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风俗,指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在古代,风俗多与法度相悖,立法度须变风俗。
    D.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三公”之一。始于西周,东汉后各朝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先阐明给司马光回信的原因和目的。既直陈二人分歧所在,也向司马光解释了为什么上次简短回复而这次“具道所以”。
    B.文本一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责难进行了辩驳。他先立后破,认为在名实相符这个前提下,司马光对他的种种指责都是没有根据的。
    C.文本二中,面对国内严重旱灾,王安石认为这些都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应以治理人事应对,皇帝对此表示赞同,并说自己也正为人事而忧虑。
    D.文本二中,王安石两度为相,两度被免。第一次被免,与变法招怨、被人诋毁有关;第二次被免,与自己心境变化、皇帝不再信任他有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②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
    (5)《王安石传》中说王安石“有矫世变俗之志”,何以见得?请根据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概括。

    组卷:14引用:6难度:0.5
  • 3.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各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指出下列划线字的注音,解释无误的一项
     

    A.转徙(tú移动) (zhé 降职)
    B.然(mǐn 忧郁) 人(jiá 商人)
    C.冷(sè滞涩) 讪讪(shàn形容声音很小)
    D.蟆(há,古地名) 嘲哳(zhāozhā,声音杂碎)
    (2)指出下列句子中“向”字,与“凄凄不似向前声”相同的一项
     

    A.天姥连天向天横。
    B.失向来之烟霞。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D.磨刀霍霍向猪羊。
    (3)选出对“别时茫茫江浸月”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A.告别友人时,心中一片茫然,江水中月影迷离,似弥漫着诗人的陶醉之情。
    B.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弥散着的是诗人挥洒不去的离愁别绪。
    C.情景交融,点洒出哀伤之别的幽愁怨恨像茫茫江水。
    D.诗人的心情已被融化在这一片迷离的月色之中。

    组卷:0引用:2难度:0.6
  • 4.阅读下面杜甫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注】①此诗是安史之乱后杜甫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时所作。②图南,鲲鹏:鲲鹏是传说中鲲鱼变化成的大鹏鸟。《庄子•逍遥游》写道:“(鹏)乃今将图南。”“图南”意为打算向南飞,后遂以“图南”比喻人的志向远大。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泊舟岳阳城下所见的江河千里、山城百层的阔大景象,气势宏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颔联上承首联,对仗工整,由近而远,描写了清江泊舟、冷风寒灯之景,衬托出孤独悲怆之情。
    C.颈联表明诗人虽留滞异地有才难展,但艰危之际胆气益增,临危无惧,志向弥坚。
    D.尾联借用典故,作者以《庄子•逍遥游》中能变化欲图南的鲲鹏自比,把情感推向最高潮并与前面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
    (2)本诗和诗人的另一首《登岳阳楼》相比,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组卷:14引用:5难度:0.6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逐客书》用“
     
    ,故能成其大;
     
    ,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十分形象。
    (2)《谏逐客书》善于使用假设论证证明观点。文章在列举了秦国先君借助客卿的力量实现了秦国的强大的事实后,使用假设论证,指出假如没有客卿的结果是“
     
     
    ”。
    (3)《与妻书》中写出了月夜下庭院美丽景色的句子是:“
     
     
    ”。

    组卷:6引用:3难度:0.5
  • 6.名著阅读。
          王蒙说:“这种写有情人初遇便“一见如故”“似曾相识”。一个惊在心里,一个说到口上,这就看出既相通相应相合又相区别来了。”请结合《红楼梦》前五回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惊在心里”和“说到口上”的分别是谁?
    (2)两人初遇便“一见如故”照应了开篇哪个神话故事?简要说说两人最终的结局。

    组卷:4引用:1难度:0.7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洲何处
    夏磊
          在我喜欢的古代诗词里,《西洲曲》算是背得比较早的。年少时我家住在长江中间的南京八卦洲,头上是天,四面是水。“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每次念到这两句,就会想到江边上的那个渡口,并同时在脑海里遐想着渡口外边的世界和不知在何处的西洲。
          后来,又读到温庭筠的“西州城外花千树,尽是羊昙醉后春”,这才知道,原来古代真的有一座城池叫西州。西州城建于东晋,因为宰相谢安病重时途经西州门,他死后,羊昙不再出入西州门。有一天醉酒后不觉来到西州门,禁不住伏鞍痛哭。虽然诗里的西州城早已无从找寻,但这个名字却是再也忘不了了,并且它也像《西洲曲》里的西洲一样,虽然相隔不远,却只能在心里梦想着彼岸。
          我其实也清楚,《西洲曲》里的西洲和温庭筠诗里的西州不是指的一个地方,但是我却情愿把它们拉近,我甚至相信渡口那边就是那个诗意的世界。
          那年的三月,我们举家迁往江西,江水几个起伏就把我们的小船带到了江心,回望已是故乡的江北,渡口码头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模糊在了江雾之中,眼泪在这时已经淌进了脖领。我知道,我要去寻找我生命中的另一个西洲,“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那里有乌桕,也有花千树吗?
          人的一生就是从一个渡口到另一个渡口,从一个彼岸到另一个彼岸。渐渐地,我也过了总是在脑子里幻想西洲的年龄,生命中路过了几个渡口,也到达了几个彼岸,可我还是没能忘记从前的那点儿梦想。我不想放弃每一个彼岸,有谁来渡我过去呢?
          我此刻没有徘徊在自己的渡口,我想去其他的渡口看看。
          那一次,我从武汉到长沙,走的路线大体上和屈原《涉江》里写的差不多。自从屈原“行吟泽畔”来到湘江岸边,后世文人在水边的喟叹抒怀就显得很小家子气了,没有谁可以直视“屈原问渡”的背影,也没有谁可以对他视而不见。那天屈原来到湘江边时,已是再次被流放了,“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他在水边踯躅,实际是到了思想和生命的一个渡口。飘然而至的渔父是一位高人隐士,也是一个“摆渡人”。只是屈原终于没有听渔父的话,没有到对岸去看看。他往故国方向走了一段,传来了亡国消息,遂万念俱灰,选择了投江,激起了千年波澜,中国的所有河流也跟着激荡起来。
          屈原投江以后的一百多年,贾谊也遭贬来到了长沙的这个渡口,他在水边写了篇赋,投到江水之中。在这篇赋里,贾谊用许多比喻来称颂屈原。然而又取了一条折中的路子,他一时感叹“呜呼哀哉,逢时不祥”,一时又说“何必怀此都也”,总之是说,对岸还是要去的,办法总归是有的。
          任何对屈原的评论都是多余的。他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他只是诗人,诗人眼前的路没有阡陌没有迂回,除了往前还是往前,渔父的道家处世方略是说服不了他的。屈原追随先贤彭咸而去,他没有渡到什么地方,却走到了天下人的心里。
          我没有遇见生命中的“渔父”。我在早些年曾多次投宿在富春江边上的桐庐,在“鱼梁渡头”停留过。读过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就想着寻访这个故地。一是因为它每每勾起我对老家渡口的怀念,还有就是我那时的工作压力很大,带着一百多人的团队惨淡经营,正是需要释放压力、探索出路的时候。
          郁达夫是在上海“接到了警告,仓皇离去”,回到老家富阳而来到了这个渡口的。在一位洗米少妇的指点下寻到这夜渡,高喊两三声,船就来了。到了对岸,黑黢黢的桐君观却呈现了极好的景致,尤其是这里的秀和静,使得他想就在这里结庐读书,颐养天年。像严子陵一样,管他什么高官厚禄、浮名虚誉。但他终于还是回到上海,加入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后来又参加了文化界爱国救亡活动。于是我们少了一个隐者,却多了一个战士。就是这样的能吟出“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江南名士,在去新加坡做抗战宣传时,写下了“抗战到底,一定胜利”这样的壮语。
          江对面的严子陵不知道那天晚上这里发生了什么,他还在安享范仲淹送给他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而我们知道了郁达夫的选择,也无须太多的评价。郁飞先生说过,他父亲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个文人。但是我想,我们也可以把“山高水长”送给郁达夫。他就是一个作家,他永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忠于自己的选择。他本可以效仿严子陵,在江边寻一处钓台“结庐读书,颐养天年”,而他最终成为了一名烈士。富春江边的那个渡口没有留住他,一江春水在送走他的同时,永远记住了他。
          站在富春江边看江水东去,我忽然想,渡口其实就在人的心里。追随自己的内心就无所谓此岸彼岸。于是,还是禁不住想起我的西洲了。
          我喜欢《西洲曲》,在我看来,不论是“登楼扶瑶琴”,还是“采莲南塘秋”,西洲是一个可以托付梦想,托付思念,可以托付爱的地方。我梦想着人生的每一个渡口都是用爱来摆渡的,而到达的也是爱的彼岸。
    [注]①羊昙:东晋名士,谢安的外甥,擅长唱乐,谢安十分欣赏他。②彭咸:商朝末年贤大夫,因为向纣王进谏不被采纳而投江。③严子陵:东汉高士,拒征召而归隐富春江衅,耕钓以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温庭筠笔下的美丽西州,意在表明作者年少时对家乡外面世界的诗意想象。
    B.江水“几个起伏”就把迁居的小船带到江心,简单的笔触中饱含离家的漂泊之苦。
    C.作者认为无需太多评价屈原、郁达夫的选择源于其深入了解文人正道直行的品格。
    D.文中写严子陵“安享”范仲淹的赞美,在调侃之中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排斥。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西洲曲》为线索结构全文,以对此诗的感受开篇,以表达对此诗的喜爱结束,中间多次引用此诗诗句,首尾照应,结构谨严。
    B.文章以“我”为叙述视角,围绕“我”的所思所感选材组材,羊昙、屈原、郁达夫三人虽然相隔千年,但都统一在“我”的视角之下。
    C.文章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充满情感的叙述之中,多次采用议论抒情之语展现作者对人生的认识与思考,增强了文章的思想厚度。
    D.“激起了千年波澜,中国的所有河流也跟着激荡起来”一句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显示屈原的巨大影响,语言生动隽永,富有感染力。
    (3)文中多次写到“渡口”,请结合全文,说明文中“渡口”的含意。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以“西洲何处”为题的作用。

    组卷:12引用:3难度:0.5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材、质、色在世界建筑史上        。绘制于这些古建筑之上的彩画是建筑物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建筑物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标识。中国古建筑彩画分为官式彩画与地方彩画,它们各具特色,既是中国建筑文化        的体现,也是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建筑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中国古建筑彩画的修缮保护仍沿用传统的人工修复方式,建筑彩画的技艺都是彩画艺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来传承,但由于彩画传统材料及传统技艺的逐渐缺少,古建筑彩画遗存濒临消亡,古建筑彩画遗存的科学保护与传承已        。近年来,专家们把数字技术应用于文物的数字存档,这既可对文物进行虚拟修复,又可对文物进行虚拟展示。龙门石窟三维数字化工程、各大博物馆开发的数字博物馆正是成功应用的        。运用数字技术完整记录、整理、修复、存储古建筑彩画遗存信息,(  ),搭建新的学习平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独树一帜 多样性 刻不容缓 案例
    B.自成一家 普遍性 事不宜迟 案例
    C.自成一家 多样性 刻不容缓 个例
    D.独树一帜 普遍性 事不宜迟 个例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建筑彩画的技艺传承都是彩画艺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但由于逐渐缺少彩画传统材料及传统技艺,古建筑彩画遗存濒临灭亡
    B.建筑彩画的技艺传承都是彩画艺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但由于彩画传统材料及传统技艺的逐渐缺失,古建筑彩画遗存濒临灭亡
    C.建筑彩画的技艺都是通过彩画艺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来传承,但由于逐渐缺少彩画传统材料及传统技艺,古建筑彩画遗存濒临消亡
    D.建筑彩画的技艺都是通过彩画艺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来传承,但由于彩画传统材料及传统技艺的逐渐缺失,古建筑彩画遗存濒临消亡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拾当的一项是
     

    A.既能拓展彩画艺术的展示时空,又能为教育提供更加便捷、直观的教学方式,还能为古建筑彩画的永久保存和科学修缮提供系统的数字化资料
    B.既能拓展彩画艺术的展示时空,又能为古建筑彩画的永久保存和科学修缮提供系统的数字化资料,还能为教育提供更加便捷、直观的教学方式
    C.既能为古建筑彩画的科学修缮和永久保存提供系统的数字化资料,又能拓展彩画艺术的展示时空,还能为教育提供更加便捷、直观的教学方式
    D.既能为古建筑彩画的科学修缮和永久保存提供系统的数字化资料,又能为教育提供更加便捷、直观的教学方式,还能拓展彩画艺术的展示时空

    组卷:11引用:1难度:0.7
  • 9.请以“学习的滋味”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小诗不超过150字,抒情文字150字左右。

    组卷:5引用:1难度:0.6
  • 10.微写作。
          班级召开“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古诗词”主题研讨会。请结合你在课内外读过的古诗词,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写一则简短的发言。要求:符合古诗词作品内容;条理清晰,语言简洁。

    组卷:6引用:1难度:0.8
  • 11.2017年印发的《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规定每年4月最后一周的星期六为“蓉漂人才日”,表现出成都对人才的高度重视。迄今为止,已举办了六届“蓉漂人才日”高峰荟活动。明年的“蓉漂人才日”高峰荟活动,还要展现成都灿烂的文化和善待人才的传统。请你围绕此目的安排活动的地点,并简述原因。100字以内。

    组卷:2引用:2难度:0.5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出自二十四史《南史•宋本纪》,意思是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古语是有力量的,它穿过悠悠岁月长河,历久弥新,指引着今天的我们。上文中的古语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5难度:0.5
  • 1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人生路途中,我们总能遭遇一些人、一些事。同学们已经在校园中生活、学习了许多年了,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呢?
          请以“记忆中的 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确定文体选择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组卷:0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2.0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