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联盟校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5/7/29 9:0:30
一、语言文字运用I(18分)
-
1.下列各项对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1引用:2难度:0.6 -
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1引用:2难度:0.8 -
3.对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11引用:5难度:0.6 -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组卷:73引用:9难度:0.9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了一种时尚文化,( ),使人们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了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民间艺术已经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土文化正_____地走向世界。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踌躇满志 饱经沧桑 B.轰轰烈烈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霜 C.轰轰烈烈 趋之若鹜 胸有成竹 饱经风霜 D.方兴未艾 纷至沓来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组卷:173引用:48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一)课内古代诗文基础知识(15分)
-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1引用:1难度:0.9 -
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引用:1难度:0.5 -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1引用:2难度:0.5
-
9.阅读下面王维的诗歌和《红楼梦》(节选),完成各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接舆:春秋时楚国人,一位狂人、隐士;诗中是接舆比裴迪。
《红楼梦》(节选)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1)对《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景,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动静结合。
B.三四句写人,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隐者的安闲。
C.末句“五柳”写景,兼用陶渊明“自号”的典故。
D.这首诗炼字炼句,表达含蓄委婉,境界旷远壮阔。
(2)对“上”和“依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依依”与前一句“远人村”呼应,写出了远处的炊烟隐约而轻柔的样子。
B.“依依”将“我”融于景物之中,传形又传神,表现了田园的宁静安闲,表达了对田园的热爱。
C.“上”用细描手法,写出炊烟缓慢升腾的样子,极具动态感、画面感(立体感),使人如临其境;
D.“上”,是一幅无我之境,更显淡泊,更让人回味无穷。
(3)此处《红楼梦》的节选部分表现了黛玉的某形象特点,此形象特点在《红楼梦》整本书中是前后统一的,请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任一内容,对此加以分析。内容写出概略即可。组卷:2引用:3难度:0.6
(二)名篇名句默写(10分)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并序》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的诗句是:“
(2)《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是:“
(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组卷:2引用:2难度:0.9
(三)诗歌鉴赏(13分)
-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
题齐安城楼
杜 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末句的数字运用之妙历来为人称道,试简要分析。组卷:4引用:1难度:0.7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 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
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
C.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
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
(2)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组卷:119引用:26难度:0.2
(四)文言文阅读。(10分)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劝学》《师说》中的句子。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组卷:8引用:2难度:0.9
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长久远的农耕文明史。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物证的。物证在哪里?湖南南部的永州有一个地方,叫作玉蟾岩,当地的土话叫“蛤蟆洞”。在这个洞里我们发现了上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种子。这是一个让全世界轰动的发现,也是华夏先民非常远古的村落的物证。这足以证明,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上万年农耕文明史的古国。
②“村落”一词,在魏晋以降的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就越来越高了。村落与村落文化的内涵虽不尽相同,但关联紧密。“文化”是个舶来词,源自拉丁文“cultura”。这个词的原始词意具有耕种、居住、敬神等多重意义。由此可知,村落和文化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而且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村落是基础,文化是内涵。
③中国传统村落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双重特征,不同地域的自然物产资源与气候条件,往往决定着不同地域适宜人居的建筑形制;而不同的民族村落建筑,又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与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不仅存留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核精神,而且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文理想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正是历朝历代无数传统村落中的原住民,通过代以相继的身体力行、忠实践行,使得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光大和创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铸就了我国传统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社会品质和国家民族文化精神。
④从某种意义上看,我们更需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活证”与“实证”。当然,我们需要崇尚在书斋中静心“读万卷书”,但同样需要崇尚“行万里路”。路行万里的田野考察,能让我们所有的学人学子从知识的“盲区”中走出来。叶舒宪先生在论及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时说:“几百万、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山河大地,也可以当做一部大书来看和读。”其实,成千上万的中国传统村落,何尝不是一部部鲜活的、并正在续写着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大书”?中国传统村落文化这部“大书”,散藏着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活态的“第三重证据”。这部大书是可以给予我们全新的知识视野、文化视角和思想启迪的。
⑤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和全面深入研究,既是当前我国文化传承、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需求,更是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直面的课题。一个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是不能出现断层的。
⑥试想,当所有的传统村落连同那些承载着大量文化信息的古老遗物,都消失殆尽;当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步步逼进下,呈现日趋渐微的态势之时,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文明古国的文化优越性还能在哪里得以体现?
⑦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尽可能地保存、抢救、记录传统村落遗物,将村头田边的文化遗存纳入学术研究的殿堂,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和华夏文明的重要构成,应当成为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的重任和学界、学者、学子们共同的学术良知。
(摘编自《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内涵与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湖南南部永州“蛤蟆洞”发现的上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种子,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上万年农耕文明史的古国。
B.村落与村落文化的内涵完全不同,但关联紧密,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中村落是基础,文化是内涵。
C.中国传统村落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双重特征,不同地域适宜人居的建筑形制,往往是由不同地域的自然物产资源与气候条件决定的。
D.成千上万的中国传统村落,就是一部部可以给予我们全新的知识视野、文化视角和思想启迪的“大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观点时,主要采用了说理的论证方法,分析深刻,见解独到,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B.文章引用叶舒宪先生的话在于说明传统村落文化可以给予我们全新的知识视野、文化视角和思想启迪。
C.文章第⑥段,在论证时主要采用了假设论证,反面说理,强调了传统村落的重要性和文化意义。
D.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层次分明,结构完整: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不断传承、光大和创新,是因为历朝历代无数传统村落中的原住民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以相继的身体力行和忠实践行。
B.存留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核精神的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文理想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
C.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和全面深入研究,是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直面的课题。
D.如果所有的传统村落连同那些承载着大量文化信息的古老遗物,都消失殆尽,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文明古国的文化优越性就没有地方体现出来。组卷:8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永远的顾先生
贺捷生
顾骧先生比我大五岁,我称他“顾先生”,是由衷的。这些年知识界推崇“民国范儿”,以我的童年在民国受到的教育,“先生”在我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崇高的,不怒自威。在路上遇到,像我们这些小女生,无论在疯跑还是在谈笑,都得迅速回到学子的位置,躬身而立,向先生问好。我认为顾先生就是一个有民国范儿的人。他爽朗、豁达,知识渊博,出现在什么场合,都是一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样子。
2009年11月,顾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说鉴于世风愈下、道德泯失,需要文化人通过对文化的坚守,唤起社会的良知、社会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为此商务印书馆和他商量,拟选十位品德高尚的散文界高手编一套“文化人散文随笔丛书”,请他担任主编。他推荐入选的十位作家中,有我的名字。我吓了一跳,忙问另外九位作家都有谁,他说有铁凝、肖复兴、徐小斌、邵燕祥、于是之、袁鹰、吴冠中……我马上打断他,说不行不行,你选的这些人,不仅品德高尚,也不仅是散文界高手,有些还是业内大家,我写的好些小随笔、小杂感,怎么能跟他们比?他一听这话,不高兴了,直呼其名说:“贺捷生,你怎么这样没有自信?凭你的人生经历,你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有你与众多老一辈革命家的情感联系,谁也不能取代。你以为我推荐你,仅仅因为你是元帅的女儿吗?不是的。”然后不容争辩地说:“你听我的,就这么定了,加紧准备作品吧。”
放下电话,我心里很不平静。那年我74岁,虽然积累了许多资料,也动过再写点什么的念头,可毕竟年纪不饶人,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对未来的写作不敢抱多大的希望。当我把十几年来陆续发表在报刊上的长篇短章汇集在一起时,心里竟有些莫名的激动。我从小爱好文学,爱好写作,还在湘西隐姓埋名求学的时候,就想当一个女记者或女作家。但之后几十年,一路艰辛,一路坎坷,到古稀之年回过头来检点这些文字,却是那么贫瘠,那么荒凉,让我心生愧意。不过,文学在我的心里,依然是崇高的,依然像花朵那样艳丽,流水那样清纯。人老了,我庆幸这些文字还能让我敝帚自珍,让我觉得心里有梦、有念想。正因为如此,我把我一生中第一部散文随笔集,定名为“索玛开花的时节”。
《索玛开花的时节》出版后,顾先生比我还高兴,马上提出召开作品研讨会。他说他的许多朋友给他打电话,一些读者还给他寄来热情洋溢的信,说这本书有立场、有品位,在文学界独树一帜。我知道他这是在鼓励我,坚决不答应。我说,顾先生,你即使借我一个胆,我也不敢开研讨会。别说在文学界、散文界,即使在这套丛书的十位作家中,我也师出无名,甘拜下风。顾先生又一番谆谆教导,最后,架不住他的反复劝说,我同意开一个小范围的答谢会,请他和长期帮助我的张抗抗等人,还有几个部队的朋友吃一顿饭。可是,不知通过什么渠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上将也得到了消息,说要来参加。我没有退路了,只好临时借餐馆的一个会客室,在饭前举行了一个小型座谈会。
在这个原本没有计划的座谈会上,顾先生有备而来,率先发言,对我这本小书进行了认真又不失专业的评点。让我感动的是,他第一次不直呼其名,改称我“贺大姐”。那种姿态,就像毕业班的老师对学生发表临别赠言。他说:“我赞同李继耐主任进来时说的,贺大姐的《索玛开花的时节》,是一本历史和艺术相结合的有价值的精品。她把这本书交给我们出版,使这套文化散文随笔丛书越发显得沉甸甸的。它有历史价值、思想价值,也有审美价值,而且文笔很优美,因而,在此,我要说一句冒昧的话,她这本书,在当今的军旅文学中,恐怕也是佼佼者。甚至,我们还可以说,贺捷生大姐不但是一名著名的军旅作家,也是当今文坛的一名受人尊敬的知名作家……”
听着这席话,我心惊肉跳,热泪盈眶。虽然我心知肚明,知道顾先生对我的称赞,仍然是先生对学生的称赞。如今,事过多年,想到我的写作能持续到今天,我才理解,他当年说的那席话,对我的写作和今后的路,还有“扶上马,送一程”的意思。
那天,我记得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是一个幸福的人”。但我想说却没有说出来的一句话是:顾先生,您是我永远的“先生”。(节选自《炎黄春秋》,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顾先生爽朗、豁达,知识渊博,出现时总是一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样子,符合知识界推崇的“民国范儿”。
B.“文化人散文随笔丛书”入选的十位作家中,其他九人品德高尚,是散文界高手,有些还是业内大家,作者认为自己无法与之相比。
C.作者将自己的书定名为“索玛开花的时节”,原因是在她心里文学是崇高的,像花朵般艳丽,流水般清纯,让她有梦、有念想。
D.《索玛开花的时节》出版后,作者本不打算召开研讨会,后在顾先生的反复劝说下,才答应举行一个小型的座谈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称顾骧为“先生”是发自内心的,在路上遇到他时,无论自己在疯跑还是在谈笑,都会马上躬身而立,向他问好。
B.顾先生主编“文化人散文随笔丛书”,目的是让文化人通过对文化的坚守,唤起社会的良知、社会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
C.座谈会上,顾先生对《索玛开花的时节》作出了高度评价,称赞这本书是当今军旅文学中的“佼佼者”,作者也因之成为知名作家。
D.听了顾先生的一席话,作者十分震惊,同时也十分感动,多次说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顾先生是自己永远的“先生”。
(3)作者为什么称顾骧为“永远的‘先生’”?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
答:组卷:0引用:2难度:0.7
五、作文(60分)
-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家“双减”政策落地,众多教育培训机构都遭受了冲击。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为了企业生存开启求变的道路——宣布成立“东方甄选”,进军直播带货。斯东方转型做农产品直播带货,一直不被看好,受到了不少网友的冷嘲热讽,且旗下“东方甄选”直播间的带货效果一直不理想。
6月10日,新东方主播“双语卖牛排”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主播一边卖牛排,一边流利说英语,如此幽默风趣、令人耳目一新的直播方式吸引不少网友驻足观看,“新东方老师边带货边教英语”话题迅速登上热搜,直播间的粉丝数迅速上涨,爆火出圈。打开斯东方的直播间,仿佛置身于一场免费的直播课,与其说是直播带货,更像是在上课的间隙顺便推销一下产品。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2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