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湖北省仙桃中学、天门中学优录班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

发布:2025/7/28 0:0:17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含泪奔跑的少年
    布衣粗食
          在他的记忆里,他从未离开过生养他的大山。他那年初中毕业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在城里,他这个年纪还是个孩子,还要在父母面前撒娇。然而,他俨然是个大人了,就在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冷暖过后,仿佛一夜成人。
          父亲在他初中毕业后第一个星期,突遭车祸,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肇事司机也在车祸中死亡,父亲的死没有得到任何赔偿。母亲天生患有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跛的,生活勉强能够自理。
          起初,他和母亲商议着辍学,但母亲坚决不同意。为了下学期的学费,为了以后的生活有个着落,母亲决定带他到县城谋生。
          进了城,他才知道,城市人山人海,高楼林立,但这些繁华不属于他们。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稻花的香甜。母亲在城市边缘,租了间铁皮房,用木板搭了张床,然后找两块红砖架个小铁锅,算是在城里落下了脚。母亲从工厂找到店铺,从店铺找到垃圾收购站,可没有人愿意收留一个瘸子。无奈之下,母亲做了个烧烤车,还给他钉了个刷皮鞋的木箱。
          每天,他们从铁皮屋里出来,一个推着车,一个挎着刷鞋箱。趁着昏黄的路灯还没有熄灭,他们匆匆地赶到市里繁华的公园门口,占个地,摆个摊。等到公园里的最后一拨人散去后,他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他心里其实有一万个不愿意,可是为了读书的梦想,他又能够说些什么呢。
          大多数的日子,他就蹲在母亲的烧烤车边给人刷皮鞋。一天,他看到很多人在公园里,边看着孩子玩,边招呼人刷鞋,他心动了。他知会了母亲一声,便走进了公园深处。偏偏是这一天,城管突然来巡查,公园门口所有的小摊小贩一窝蜂地溜走了。走路一瘸一跛的母亲因为跑得慢了些,被城管逮了个正着。在和城管的纠缠中,烧烤摊被推倒了,烧得红彤彤的木炭倒在了母亲腿上,一股焦肉的味道让好心的路人愤怒了,城管见势不妙,很快怏怏离去。这天夜里,一对苦难的母子推着车,走在回家的路上,闪烁的街灯照在清冷的马路上,留下一对孤独的含泪的影子。影子一长一短地走着,成了一道痛苦抽搐的风景。
          劳碌了一天的母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他却怎么也睡不着。
          他看着母亲翻了个身,腿上被烧焦的皮肤通红一片,有些地方还留下了水泡。他用手触碰了一下,感觉连心的痛。所有的委屈化成了泪水,从他的眼里流到了嘴里,涩涩的。
          时钟已经指向了夜里 11 点多,他还是睡不着。为了赚够学费,他和母亲除了一日三餐外,其他的开支减了又减,实在要买点什么,也是选一些地摊货。而刚刚,母亲连一盒烫伤膏也舍不得买,硬说擦点酱油就好了。这样一想,他的心更痛了,他失去了父亲,他不能再失去母亲了。他穿好衣服,走上街,向附近的药店跑去。
          他跑进药店的时候,药店准备关门了。他很快选定了一盒 26 元的烫伤膏,他把烫伤膏揍紧在手里,就在掏钱的时候,他才发觉自己只是带来了今天全部的劳务费 15 元。他站在柜台前犹豫了很久。
    “你到底要不要买啊,我们要关门了。”店主催促他。
    “要的,要的,只是……只是,我没有这么多钱。”他吞吞吐吐。
    “那就明天来吧。”
    “哦不……我欠你 11 元钱可以吗?我明天下午一定还。”他快急哭了。
    “那……”
    “求求你吧……我妈妈她……”他心底的那点坚强终于崩溃了,泪雨滂沱。他把自己和母亲的遭遇说给了店主。
    “那你,把药拿走吧,不够的钱,算是我资助给你的吧。”店主说,“快些回家吧,不要让妈妈等急了。”
          母亲腿上的伤很快就愈合了。他也如愿在县城读完高中,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
          当他和母亲要离开县城,打算到省城继续谋生的时候,他整理好铁皮屋里所有的行李,突然一张药费单抖落了出来,他露出了笑容,他知道,上面写着——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冷暖之间,我不能只是流泪,我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结构严谨。开篇写到“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这只是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B.小说善用对比来凸显人物形象。例如“他”开始不情愿在城市打工而后来却主动去找擦鞋人体现了“他”在来到城市之后心智不断成熟。
    C.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影子一长一短地走着,成了一道痛苦抽搐的风景”“所有的委屈化成了泪水”,通过这些描写揭示出主人公内心的痛苦。
    D.小说中的“他”和母亲是城市中农村务工人员的缩影,小说通过他们在城市的“冷暖”遭遇,反映了农村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
    (2)请简要分析“城管巡查”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3)请概括分析小说主人公“他”的形象。

    组卷:2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使得其在千年的风云际会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
          讲好敦煌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和包容性。而善讲故事又是一种高明的对外传播手段,也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所以讲述好敦煌故事,对于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
          文化的传承不是空泛的,也不一定要高端、抽象。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需要一种容易理解且愉快轻松的传播方式。所以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剥离复杂和抽象的部分,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
          古老的文化就放在这个地方,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它,如此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生态。而文化的删繁就简,就是让人看得见,也让人看得懂,如此才更能激发人们了解一种文化的兴趣,也更便于人们去探寻敦煌与众不同的美。
    (摘编自陆玄《让敦煌文化在自信和包容中更具活力》)材料二:
          在敦煌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物种类繁多,莫高窟更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世界艺术宝库”,虽然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坚守,但长期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敦煌文物进行监测保护,让文物“延年益寿”;另一方面,要有效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合理控制参观游客的人数,不断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文物被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诉说”曾经的沧桑和辉煌。
          敦煌文化瑰丽奇特、博大精深。除了要加以保护,还要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讲好敦煌故事,需要继续挖掘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不断满足群众需要和高标准的审美需求,开发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创作多彩融合的文艺作品,增强敦煌文化的艺术吸引力。同时,要借助数字化、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开发更加多样的传承载体,拓宽传播渠道,将敦煌故事打造成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
    (摘编自孟庆川《把敦煌故事越来越自信地讲给世界》)材料三:
          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一方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也有过贫穷和饥饿,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远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敦煌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对“此岸”的肯定和重视替代了对“彼岸世界”的玄想,从而凸显了人自身的现实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可以说,敦煌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关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也在向人们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
          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敦煌本土文化、中原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等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共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值得关注的是,敦煌文化并不是将各种文化简单相加,而是将这些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依存、多元统一的文化整体。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正是敦煌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应从整体上理解敦煌以及敦煌文化。
          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大。敦煌文化是融合、吸收了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其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等价值共识,对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从宏观和精神的层面入手,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提供支撑和帮助。
    (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文化能够成为世界上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四大文化体系之一,与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B.之所以要传承弘扬敦煌文化,是因为敦煌文化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在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有非凡意义。
    C.保护敦煌文物,要从利用现代科技对文物进行监测保护、处理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等方面入手。
    D.只有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才能让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好敦煌故事,需要挖掘和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在讲述的过程中体现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包容。
    B.敦煌文物的长期保护任重而道远,但并不意味着只进行保护,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敦煌故事打造成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
    C.材料一和材料二均提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材料一重点论述讲好敦煌故事的意义和如何讲好故事,材料二则重点论述文物保护问题。
    D.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讲我们应如何传承敦煌文化,材料三则侧重从四个角度阐释敦煌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材料一所强调的传承敦煌文化的方式的一项是
     

    A.编制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以及室内情景体验剧。
    B.培养高素质的讲解队伍,向游客讲述敦煌文化的深厚内涵。
    C.建设“数字敦煌”项目,满足人们欣赏、研究等方面的需求。
    D.设立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保护受损严重的壁画和雕塑。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三则材料均谈到敦煌文化的传承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

    组卷:44引用:26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假如
    B.假舟楫者,非能 水:游泳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疾:强,此指声音宏大
    D.锲而不舍,金石可 镂:雕刻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望矣 蟹六跪二螯
    B.木受绳 人死,曰:“非我也,岁也”
    C.为轮 私见张良,具告
    D.使然也 蚓无爪牙
    (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青出于蓝”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努力学习,学生就能超过老师。“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B.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提高。
    C.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D.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辑”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
    (4)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组卷:71引用:9难度:0.5
  • 4.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1)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
    (2)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组卷:34引用:8难度:0.7
  • 5.名句名篇默写。
    (1)韩愈《师说》中,赞扬李氏子蟠能冲破时俗,从师学习的句子是“
     
     
    ”。
    (2)韩愈在《师说》中表明自己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奖掖之心。
    (3)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组卷:133引用:4难度:0.9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冰川成为热门科研课题,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冰川球苔。它们的栖息地范围有限,只有在冰岛等国的少数冰川上才能见到它们。①
     
    ,但是它们只要出现就一定是成群结队的。在冰川表面白色背景的映衬下、毛茸茸、鲜绿色的冰川球苔格外显眼,任何首次看到它们的科学家都会感到惊讶: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  )
          科学家通过解剖发现,冰川球苔的核心一般是一颗岩石,苔藓围绕岩石生长成球状。因为,②
     
    ,所以球苔只存在于有碎石的冰川上。一些乘风旅行的苔藓孢子最终附着在冰川碎石上,并在其上生长。③
     
    ?冰川球苔向下坡移动时会捕捉风中的灰尘并吸收融水,长出越来越厚的苔藓,石块的上表面变得越来越圆润,并在风的吹动下翻动,这样一来,石块原本朝下的表面也有机会被苔藓孢子附着,整个石块就变得越来越接近球形,并更加容易在风力下滚动。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竟然会有如此鲜活的生命!
    B.怎么会有如此鲜活的生命?
    C.不可能会有如此鲜活的生命。
    D.鲜活的生命是不可能存在的。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引用:3难度:0.6
  • 7.请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这首小诗所运用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凝在枫叶上,露珠闪闪发红;
    而在莲花中,它却像泪珠般苍白晶莹。
    (《环境》,美国意象派女诗人洛艾尔)(1)修辞方法:
     

    (2)表达效果:
     

    组卷:8引用:5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写作。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时代。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写一个主题论证段,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200字。

    组卷:17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2.0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