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甘肃省酒泉七中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7/19 20:0:16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
1.系统找不到该试题
-
2.古诗文默写。
(1)《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2)《使至塞上》中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
(3)《野望》一诗中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表达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诗句:
(4)烈士暮年,
(5)组卷:6引用:1难度:0.5
二、名著阅读(5分)
-
3.名著阅读与感悟。
ㅤㅤ人生犹如调色板,可以有千万种颜色,但唯有底色不能轻易改变。人生的底色就是一个人从小养成的人生信仰、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人生底色健康向上的人,定能在漫漫旅途中无惧风雨,抵挡诱惑,守住本心。请从下列人物中选择其一,简要分析其童年经历对其人生底色的影响。
A.施耐庵《水浒传》
B.王冕《儒林外史》
C.简•爱《简•爱》组卷:15引用:2难度:0.5
三、综合实践活动(5分)
-
4.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ㅤㅤ朱德出身佃农,家境贫寒,然而,他的母亲非常勤劳且善良。她一天到晚地忙碌着,却从不抱怨;自己过得艰难也不忘周济更贫苦的人,在人格上远高于那些为富不仁的地主。朱德性格宽厚,闲时喜欢干农活,这与他母亲的言传身教和不辍劳作有很大的关系。
(1)解释语段中划线的词语。
①周济:
②不辍:
(2)朱德深得母亲的教益,我们青少年也要学习朱德的报国之志。请把下面的六个词语组成合适的对联以明志。
一片心 振翅 少年 九万里 报国 鲲鹏
上联:
下联:组卷:6引用:1难度:0.8
四、现代文阅读(21分)
-
5.老汪栗子
明前茶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1)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
晚开店→
(2)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⑥段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此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中的老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
(6)如果你是文中被老汪资助的大学生,在拿起被压在簸箕底下的钱的一刹那,你会怎么想?组卷:7引用:1难度:0.1 -
6.阅读《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完成下列各题。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①“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出自《吕氏春秋•诚廉》,意思是说:石头可以被碾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本色。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
②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认为这是人的“正性①”。大雪压枝,不改四季青葱的本色,是松柏的品节;狂风席卷,不改九天翱翔的征程,是鲲鹏的志向。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认为天地之间,虽然品物万殊,但皆有其正性。人的正性就是“人间正气”。
③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文天祥便是典范。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兵败被俘,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贞不渝品质的表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他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
④ 。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高原寒、炊断粮、风餐露宿的条件下,在面对围追堵截、伤亡巨大的情况下,若没有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若没有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信念,红军就不会成就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闻名世界的壮举。
⑤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这种“人间正气”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取材于姜广辉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注:①[正性]最根本的品性。
(1)下列词语中,对理解本文中心论点起关键作用的两个词语是
名节操守 理想志向 不可改变 人间正气 大义凛然 出生入死
(2)根据上下文的论证过程,在第④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甲】既然个人如此,群体理应也是这样
【乙】个人尚且如此,一个群体更是这样
【丙】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
(3)请你从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文天祥除外),借这个人物说说你对“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的理解。组卷:153引用:3难度:0.3
五、古诗文阅读(17分)
-
7.阅读古文,完成下列题目。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视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①姓:子孙。 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 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 ⑤骊(lí):纯黑色的马。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才美不外见:
③三月而反:
(2)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C.可告以天下之马 不敢出一言以复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耶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5)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方能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组卷:1引用:1难度:0.5 -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繁江竹枝词
(清)杨益济
锦江桥畔白沙堤,杨柳千条夹岸低。
最是晚烟横练①后,游人都爱山城西。【注】①横练:(水面)白绢摇曳。
(1)同言及“柳”,本诗和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本诗较好地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创作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其妙处。组卷:48引用:1难度:0.3
六、写作部分(50分)
-
9.人生的路千万条,但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己立意;③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但要文体明确。
【注】须遵循下列要求:①不要使用网络语言;②全文不少于600字,但不要超出所给字格;③文中如出现校名、人名,请用育英学校、思齐学校,小刚、小志、小芳、小晶代替。组卷:5引用:1难度:0.5 -
10.辛弃疾说:“少年不知愁滋味”,难道少年真的没有品尝过烦恼的滋味吗?答案是否定的。作业多完不成是烦恼;家长监控是烦恼;两代人思想上不能沟通是烦恼;独立做事,遭遇挫折是烦恼……请以“烦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题目:组卷:23引用:11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