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5/7/19 20:0:16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
1.默写。
ㅤㅤ同学们,让我们先来重温古诗文,平复一颗心。看一看“①组卷:3引用:1难度:0.5 -
2.阅读散文诗,完成任务。
步lǚ轻盈的□,站在诸多的节气中,显得爽心悦目。
她在悄悄提醒大家,脾气火爆的风,体力已经渐渐不济。
孩子们嚷嚷着,啃桃子,啃西瓜,齐心xié力,啃掉最后的暑气。
今天,看看究竟会是谁最先咬痛夏天的尾巴。
——徐继东《二十四节气》(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步lǚ
(2)加点字“济”在文中正确的读音是
A.jǐ
B.jì
(3)□里应该填二十四节气中的
A.立秋
B.秋分组卷:6引用:3难度:0.8 -
3.走进《骆驼祥子》,阅读回答问题。
“你想独自混好?”老人评断着祥子的话:“谁不是那么想呢?可是谁又混好了呢?当初,我的身子骨儿好,心眼好,一直混到如今,我落到现在的样儿!身子好?铁打的人也逃不出去咱们这个天罗地网。心眼好?有什么用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不有这么八宗事!我年轻的时候,真叫作热心肠儿,拿别人的事当自己的做。有用没有?没有!我还救过人命呢,跳河的,上吊的,我都救过,有报应没有?没有!
告诉你,我不定哪天就冻死,我算是明白了,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都有什么蹦儿?看见过蚂蚱吧?独自一个儿也蹦得怪远的,可是教小孩子逮住,用线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赶到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净,谁也没法儿治它们!你说是不是?
我的心眼倒好呢,连个小孙子都守不住。他病了,我没钱给他买好药,眼看着他死在我的怀里!甭说了,什么也甭说了!——茶来!谁喝碗热的?”
祥子真明白了:刘四,杨太太,孙侦探——并不能因为他的咒骂就得了恶报;他自己,也不能因为要强就得了好处。自己,专仗着自己,真像老人所说的,就是被小孩子用线拴上的蚂蚱,有翅膀又怎样呢?
(1)联系全书,说说祥子为什么要咒骂刘四、杨太太、孙侦探。
(2)《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以现实主义笔法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了祥子等一批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选文中的老人是谁?他的命运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组卷:260引用:3难度:0.5
二、阅读(65分)
-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阅读古诗,完成对话。
奇奇同学:同样表现高度,两位诗人各具巧思。甲诗中一个“割”字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你知道乙诗是如何描写飞来峰上的塔之高的吗?
妙妙同学:我知道
(2)登上高山,极目远眺,诗人往往有感而发。两首诗的最后两句所抒发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具体分析。组卷:95引用:4难度:0.5 -
5.阅读下列选文,完成问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永明十年,上表辞禄,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时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
(节选自《梁书•陶弘景传》)(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询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四时俱备 时沈约为东阳郡守 B.自康乐以来 自号华阳隐居 C.累书要之 便要还家 D.乃中山立馆 乃不知有汉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昔 汉 有 咸 阳 三 茅 君 得 道 来 掌 此 山 故 谓 之 茅 山
(4)【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中可以印证的具体语句是“
(5)【甲】结尾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有何言外之意?组卷:527引用:3难度:0.5 -
6.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问题。
【文本一】
有些中国人到欧美国家旅游,见宾馆里没有准备热水瓶,不免大惊小怪,甚至有点儿没着没落。他们如果不喝咖啡或酒,就只能在水龙头下接生水解渴,心里不是个滋味。好在现在情况有所改变。一是商店里有矿泉水出售;二是欧美国家有些宾馆为了适应东亚游客的习惯,开始在客房里配置电热水壶。
中国人习惯喝开水,没开水似乎就没法活。即使是在穷乡僻壤,再穷的中国人,哪怕穷得家里没有茶叶,也决不会用生水待客。烧开一壶水必定是他们起码的礼貌。这个情况曾经被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记在心上。他在《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一书中说:“中国人喝开水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这个传统为西方所缺乏。”
烧开水有利于饮用水消毒。开水喝多了,虽然可能失去欧洲人那样口舌对水的敏感,也不能像传说中的土耳其人那样细辨泉水、井水、河水、湖水的差别,但生病概率一定会大大降低。于是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代欧洲文明的宏伟大厦常常溃于小小病菌的侵蚀。黑死病、伤寒、猩红热等等,一次次闹得欧洲很多地方十室九空,以致掘墓人累得抬不起胳膊,满街是狗啃过的尸体——史学家们的这些记载至今仍令人惊心动魄。
中国人热爱开水,这一传统很可能与茶有关。中国是茶的原生地。
全世界关于“茶”的发音,包括老英语中的chaa以及新英语中的tea,分别源于中国的北方方言和闽南方言。《诗经》中已有“荼(茶)”的记载。汉代典籍中多见“烹茶”,可见饮茶必烹,必烧开水,此习俗的形成至少不会晚于汉代。喝开水传统还可能与锅有关。中国化铁为水的浇铸技术至少比欧洲早发明十个世纪。《史记》中有“鼎俎”一词,《孟子》中有“釜甑”一词,都表明那时已广泛运用金属容器。相比之下,游牧民族还处于饮食的烧烤时代,面包也好,牛排也好,架在火上烧一把了事,到喝水的时候,不一定能找到合用的加温器具。
中国古人还有农耕民族丰富的草木知识,进而还有发达的中医知识。宋代理学家程颐强调“事亲者不可不知医”。因为要照顾亲人,就必须求医问药,甚至必须知医识药,医学发展的人文动力也就这样形成。战国时代的中国就有了扁鹊这样的名医。成于汉代的《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等,更使中国医学高峰迭起。发展到了这一步,器具条件(如锅)有了,资源条件(如茶)有了,更重要的文化条件(如巫医分离、以孝促医等)也有了,喝开水保健康当然就成了一件再正常不过的小事。相比较之下,在少锅、少茶、少医的古代欧洲,喝开水的传统如何可能形成?欧洲也有优秀的医学,但按照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的说法,西医的成熟来得太晚,晚至抗生素发明的现代。他感慨,至十九世纪中期,人们才发现西医大部分是无聊的胡闹。这当然是指旧西医那些放血、灌肠、禁食之类的折腾,有时竟由修鞋匠、游民等胡乱操持,大多出自一些莫名其妙、怪诞无稽的想象。
作为中国保健传统的一部分,喝开水实为民生之福。
【文本二】
我讲一个关于茶叶的事例。1607年,荷兰人开启了欧洲进口中国茶叶的先河。不过英国政府对茶叶课以重税,导致只有上流社会人士才能喝得起茶。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左右了社会风尚,茶叶需求剧增,英属东印度公司开始大量进口中国茶叶。
很多人不知道,茶叶和工业革命颇有渊源。古代欧洲人没有喝开水的习惯,且卫生环境堪忧。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大量集聚到城市,快要到达工业革命临界点的时候,往往就会因为排泄物污染水源而导致疫病暴发,人口死亡和流散随之而来,待污染缓解,一切重启。
为利于长期保存,中国销往欧洲的多为经过充分发酵的红茶,而红茶必须用开水冲泡,这无形中消灭了一些重大致病源,对英国工业革命人口积累突破临界点起到了促进作用。茶叶在英国普及的过程,基本上和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合,这并非偶然。从17世纪到19世纪,茶叶用了200年惠及欧洲。因此,同处命运共同体内,诋毁、排斥不仅害人,更害已;认同、欣赏,确保的是我们的共同利益、共同价值。(《綦(qí)天柱:从“喝茶”到“防疫”,东西文明交流如何跨越文化鸿沟?》)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二提及了中国茶叶对西方社会产生影响的具体事例。
B.文本一对比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式,旨在说明中医在治病救人上更科学。
C.从文本一、文本二中我们得知,喝开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D.文本一、文本二的观点都很明确,而文本一的佐证材料更详实。
(2)文本一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上面两个文本都写到了茶,文本一略写,文本二详写,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组卷:3引用:1难度:0.5 -
7.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缝纫机中的素年锦时 ①我们兄妹特别幸福,有一位会裁缝的父亲,在节衣缩食的岁月里,我们过春节却一定能穿上父亲亲手为我们裁制的新衣。那些衣服上有温度、有关怀,也留存着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犹记得我八岁那年的春节前夕,雪季来得格外突然,父亲焦急地站在门口,说:“这雪怕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我还是出去一趟,买点儿棉布回来。”母亲正要拦住,父亲却已换了雨靴撑着伞出去了。天黑才见父亲拎着两包东西深一脚、浅一脚踩着厚厚的雪赶回来,到家后他就拿起软尺迫不及待在我们身上比画,比画完又平铺布匹,拿石膏笔在上面勾勒。线条每走一笔,布匹咝咝作响,宛若在和父亲私语。那画面那声音,至今记忆犹新。
②临近春节的前几天,每次开饭,母亲几乎都要三催四请,父亲才放下手中的布。匆匆吃完,父亲又赶紧坐到缝纫机前按照画好的线路裁剪,摇动缝纫机穿针走线。那时候,我家还没有通电,都是用罩子灯照明。罩子灯摆放在窗台上,光照范围狭小,父亲不得不趴到布料上,才能看清走线与拷边。母亲想把罩子灯凑近缝纫机,又怕不小心打碎了灯盏或烧坏了布料,只能任父亲继续地熬着眼忙至更深的夜。就这样,我们兄妹又一年穿上了春节新衣,站在皑皑雪地里和父母合影,记下那艰苦环境中的素年锦时。
③我曾质疑过父亲为什么是位裁缝,还私下里偷偷问过父亲,为什么缝纫的事情非要爸爸来做呢?他看着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轻轻拍拍我的肩,找出一个理由,说:“妈妈会用毛线给我们织毛线衣啊,妈妈还会炒菜做饭洗衣服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分工,你长大了就会知道。”其实,即使我没有长大,也知道父亲的这份手艺足以养家,还足以让我们年幼的虚荣心得到一次次满足。
④有一年开学,父亲给了我一只新书包。这书包不再是军绿色的帆布挎包,而是双肩背包。书包上印满漂亮的图案,有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还有一句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当我背着新书包上学时,一路上收到了无数艳羡的目光。我说:“我爸爸买的!”有同学不信:“你爸爸哪有钱买这么好的书包?”我对他们的话嗤之以鼻,昂起头反问:“怎么就不能买了?怎么就买不起了?我爸会做缝纫,能用缝纫机赚好多钱,还能给我们做最好看的衣服!你们爸爸能用缝纫机吗?”
⑤我们家的日子确实一天天好起来,那台缝纫机和我的父亲自然功不可没。父亲除日常工作之外,还经常接一些零散外包活儿,他做工精细,常被请去服装公司做大师傅。缝纫机虽小,但父亲却用它织出了我们全家的锦绣生活。
⑥素年或许艰难,但可以与父亲一起见证家境的变化,这份经历很珍贵。从我记事起的很多个夜晚,都是缝纫机旁的荧荧灯火伴我从睡梦中醒来,我常远远地、静静地看着父亲穿针引线,不知何时再度入眠。那晚,我清晰地看到他被针扎了手指,我们父子几乎同时“啊呀”出声,父亲一转头看到了我的惊恐,连忙忍住疼痛,让我快快睡觉。我不肯,说着已经走到父亲身边,“爸爸,你手被针扎破了!”他明明很疼,反而笑着说:“没有没有,爸爸打铁烧炉子,皮厚着呢!”
⑦“爸爸这又不是给我们自己做衣服,何苦这么一针一线地缝呢?”父亲顾不得扎得流血的手指,立即严肃起来:“工作可马虎不得,你偷一时懒,天晓得的!别人取走衣服,穿在身上给大家看,顾客晓得的!经年日久,行里人讲究口碑,众人都晓得的!兢兢业业做事,孩子你自己的心要晓得的!”我似懂非懂地返回床上睡觉,躲在阴影里看他把那只刺破的手指含在嘴里,片刻后又坐下踩动缝纫机。素年匆匆,但父亲谆谆教导的话语与缝纫机工作的声音一起回响耳畔,以至于后来独自行走在外不曾也不敢遗忘,家教的力度为我的成长定格出一个个锦绣时刻。
⑧前几年,我自己有了孩子。父亲又将缝纫机擦拭一新,向邻居要一些零零碎碎的布料做起孙儿的百衲衣、百家枕。当孩子穿着百衲衣出去玩的时候,总能赢得邻居们的赞叹,有人说孩子真可爱,有人说孩子身上的百衲衣真好看,还有好几个人问这百衲衣是从哪里买的……每一份真诚的赞美,都被父亲照单全收,他从自己的手艺里找到了无限的自豪。
⑨但后来,父亲害了青光眼,视力大为下降,再也无法坐在缝纫机前缝缝补补,织就他心中的锦绣生活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时常看到他在午后,用一块软布料小心擦拭那台缝纫机。在擦拭的过程中,那些美好的素年锦时就像一河清波荡漾在了我们的心头,潋滟着晴好暖阳,洋溢着美丽芬芳。
(作者:刘鹏。有删改)(1)本文记录了“缝纫机中的”哪些“素年锦时”,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素年:朴实岁月 锦时:美好时光(即难忘事件) 八岁那年的春节 ① 有一年开学时 ② 父亲加班的一个深夜 ③ 我自己有了孩子后 ④
小宇:第①段中刻画父亲“着急”的语句让我印象深刻。
小文:第①段中描写声音的语句让我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3)有同学认为文中的“母亲”所占篇幅很少,完全可以把相关片段删去。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理解。
(4)同学们都觉得本文结尾留有余音,请你从主题表达或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结尾段的妙处。组卷:14引用:2难度:0.5 -
8.现代文段阅读
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 我们的班主任姓李,是个相貌平平的老头,心肠挺好,教学也很有一套,可就是脾气怪怪的。
这天下午有节劳动课。李老师带着我们到学校的后山捡柴,让我们捡地上的枯树枝。
我和三名同学跑向后山顶,边跑边捡。在一棵大树旁,我发现了一堆枯干的小树枝,急忙奔过去。跑着跑着,我脚一滑跌进一个深深的坑里。坑太深,三名同学吓得大呼小叫,想尽办法也没能把我拉上来。
同学喊来了老师。李老师站在坑边上,盯了我许久,才沉着脸坚决地说:“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我们不拉你上来!”全班同学面面相觑,都没敢吱声。“老师,老师,我上不去!”我在坑里急得大叫。“在里面呆着吧,我们走!”李老师像陌生人一样大声扔给我一句话,带着同学们走了。
老师硬生生地走了,不管我的死活。我一屁股瘫坐在坑里,嘴一张,“哇哇”地大哭起来,“老师!老师!我出不去!”一边哭一边生气地在坑里打滚,滚着滚着无意间我看见了一道亮光。擦干眼泪,我坐起来向亮光处爬去。透出亮光的地方有一个洞,我钻了进去,越钻越亮,不一会儿到了山坡上,一挺身我跳了出来。
李老师和同学们都站在山坡上,随着我的出现,山坡上响起了真诚而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老师猛地抱起我原地转了两圈。我所有的不快,一扫而光,不解地问:“老师,你怎么知道坑里有洞能出来?”“老师看你没摔坏。”“老师在上面就看见光了。老师想让你自己出来。”没等老师开口,阳光下同学们晃动着聪明的小脑袋争着抢着告诉我。
李老师蹲在我面前伸出宽大的手掌拍掉我身上的尘土,亲切地抚摸着我的脑袋,重重地点着头。同学们探着身子,咧开小嘴上下打量我。这时,老师慢慢地站起来,环视一下四周,将一只手指竖到嘴边,示意我们安静。然后,他走到高处一字一句地说:“孩子们,记住,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一心寻求别人的帮助,常常会使人看不见自己脚下最方便的路。”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无法忘记儿时跌进坑里自己爬出来的经历,老师的话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直到今天,每当生活中遇到失败和意想不到的打击时,我总是这样提醒和勉励自己:________。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横线上补上一句话,使内容完整。
(2)联系全文,题目中的“向上看”指的是
(3)分析句子中加点字部分的表达效果。
李老师站在坑边上,盯了我许久,才沉着脸坚决地说:“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我们不拉你上来!”
(4)文章开头,“我”为什么觉得李老师“脾气怪怪”的?他确是一个脾气怪异的人吗?
(5)联系实际谈谈你阅读本文后所获得的启示。(字数60字以内,不少于50字)组卷:1引用:1难度:0.6
三、写作(60分)
-
9.作文。
题目:温暖浸润我心
要求:请根据题目完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不要出现具体人名、校名。组卷:5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