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5/7/18 14:0:21

一、积累运用。(21分)

  •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③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
    (2)请在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和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组卷:13引用:1难度:0.9
  •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甲】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许多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如“言外之意”出自《六一诗话》;“浩浩荡荡”出自《尚书》;深恶痛决出自《孟子》;(qiè’ér bù shě)出自《荀子》……成语承着厚重的人文内涵,非常具有文化价值。
          【乙】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报歉……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kuì zuò)。
    (1)根据甲乙两段文字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qiè’ér bù shě
     

     

    kuì zuò
     

     

    (2)甲乙两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改为
     

     
    改为
     

    组卷:1引用:2难度:0.5
  • 3.系统找不到该试题

二、阅读。(49分)

  • 4.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日啖刍豆 珠可历历也(《核舟记》)
    B.揽辔未 求其能千里也
    C.初不甚 虽乘奔御风,不以也(《三峡》)
    D.欲毙然 思而不学则(《论语》)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此 其 赛 取 易 盈 好 逞 易 穷 驽 钝 之 材 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乙】两文表面上写的是马,实际上写的是人才。其中【甲】文第②段重点讲的是人才的
     
    ,作者想借此谴责是
     
    ;【乙】文重点讲的是
     
    ,说明岳飞是一个
     
    的人。

    组卷:18引用:1难度:0.5
  • 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黎峨道中
    [清]查慎行
    青红颜色裹头妆,
    尺布缝裙称膝长。
    仡佬打牙初嫁女,
    花苗跳月便随郎。
    (选自《新编清诗三百首》,王英志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注释】①黎峨道中:自云南黎州至峨山县的途中。②仡佬(Gē lǎo)打牙:即打牙仡佬,少数民族仡佬族中的一种。③花苗:苗族。
    【材料二】
          由商到周,一般统治者和奴隶,衣长齐膝似乎是一种通例。商代贵族平时常穿彩色丝绸衣服,还加上种种织绣花纹,用个宽宽的花带子束腰。平民或奴隶的头饰有裹巾子作羊角旋斜盘向上的,有包头以后再平搭折成一方角的,还有其他好些样式,都反映在玉、铜、陶人形俑上,样子多和现在西南居住的苗、瑶族情形差不多(这不是偶然巧合,事实上很多三千年前古代图案花纹还可从西南兄弟民族编织物上发现).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橡斗已用来做染料,并且还种植了蓝草,能染出各种不同的青蓝色,种茜草和紫草专染红、紫诸色。
    (选自沈从文《古人的文化》,中华书局2013年版,有删改)【材料三】
          苗族,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民族,因为苗族服饰最美丽。苗族服饰所凝聚的,是历史的记忆。苗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迁徙史。
          古籍记载,苗族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便被视为苗族的先祖。涿鹿大战,蚩尤兵败,战死冀州,九黎部落群龙无首,不得不向黄河以南迁徙。
    不久,一个新的政权--三苗国,建立在江淮河湖地区。然而,历史赋予这个民族的命运是悲惨的。当苗族的先民们总算在相对理想的环境中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继续发展的机会,又相继遭到尧、舜、禹的长期征伐,三苗被迫迁徙到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中。大约从公元3世纪起,苗族先民又开始了较大规模的迁徙。他们大部分沿乌江西行,进入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即使是最悲伤的时刻,苗族先民们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眷恋、热爱和对美的歌颂、追求,没有放弃为昨天、为历史留下永恒的见证:
          让我们摘下路边的野花
          插在姑娘的头上
          让我们割下树浆
          染在阿嫂的衣上
          让我们把涉过的江河
          画在阿妈的裙上
          不要忘记这里有过我们的胎盘
          时刻记住祖先用汗水浇过的地方
          在林林总总的苗族服饰中,有一种叫做“兰娟衣”的女装。其来历,有这样的传说,说兰娟是古代的一位苗族女首领,在带领苗族同胞南迁时,为了记住南迁的历程,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离开黄河时,她在自己的左袖子上用黄丝线缝上一根黄线;渡过长江时,她在右袖子上绣上一根蓝线;渡过洞庭湖时,她在胸口处绣上一个湖泊状图案。以后,每渡一条河,每翻一座山,她都要在衣服上缝下记号。记号越来越多,竟然从领口一直缝到裤脚,密密麻麻,陆离斑驳。后来,她的女儿要出嫁了,她按照所记的符号,重新用各种不同的彩线,精心绣制出一套特别精巧漂亮的女装,作为女儿的嫁衣。“兰娟衣”从此流传开来。
          就这样,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苗族同胞“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让自己的服饰承担了其他任何服饰都不能够承担的沉重使命,并最终让它变成了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有一种风俗,就是老人去世后,必须要穿上绣有传统图案的寿服。
          在苗族的观念里,人死后,只有穿上这种衣服,才能被祖先所承认,灵魂也才能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那是壮丽而神圣的“还乡”!
    (选自韦荣慧《云想衣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有删改)(1)请简要描绘诗人在黎峨道中看到的场景。
    (2)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苗族服饰有哪些特点。
    (3)顺顺在博物馆看到一件绣有牡丹花的古代苗族衣裳。牡丹产于北方,西南并不生长。顺顺很奇怪。你阅读上述材料后,向顺顺谈了自己的理解。(请写出五点)

    组卷:105引用:6难度:0.5
  •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 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3)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组卷:68引用:10难度:0.7
  • 7.朗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
    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是谁?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大堰河怎样的思想感情?

    组卷:0引用:1难度:0.5

三、作文。(50分)

  • 8.也许,你在家里,父亲一个欣赏的眼神,母亲一声关切的叮咛,慈爱的阳光就会充满你的心房;也许,你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满怀困惑,倾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关爱的阳光就会驱散你心灵的迷茫;也许,你倚在教室窗旁,捧着书本,读着名著,吟诵唐诗宋词,文学的阳光就会照亮你成长的方向;也许……
    请以“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说真话,抒真情;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组卷:132引用:16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2.0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