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7/18 5:0:15
一、知识积累和运用(共27分)
-
1.“人无信不立。”“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学校围绕“信”开展了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题目。
《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本义是语言真实。后引申为诚实有信用。字源组的同学从“信”的字源出发,了解“信”的传统内涵,探究“信”的现代意义。下列词语中“信”的意思表示诚实有信用的一项是( )组卷:608引用:8难度:0.8 -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31引用:1难度:0.7 -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3引用:1难度:0.9 -
4.下列各项中,对于修辞方法的使用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91引用:2难度:0.9 -
5.名著阅读。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组卷:482引用:11难度:0.5 -
6.下列选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73引用:1难度:0.5 -
7.(1)默写填空
①海内存知己,
②行到水穷处,
③采菊东篱下,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
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⑦予独爱莲之
⑧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仿佛
⑨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2)课外阅读积累
①人心齐,
②名著阅读
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为关羽斟酒壮行的人是组卷:7引用:1难度:0.7 -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组卷:26引用:3难度:0.5 -
9.名著阅读,判断对错。
A.《昆虫记》中,作者不但仔细观察食粪虫劳动的过程,而且不无爱怜的称这些食类虫为清道夫。
B.蟋蟀在《昆虫记》中被称为不会迷失的精灵。组卷:28引用:3难度:0.8
二、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共7分)
-
10.系统找不到该试题
三、阅读理解(共26分)
-
11.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马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病梅馆记
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①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②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注释】①斫(zhuó):砍,削。②鬻(yù):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B.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C.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D.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
B.执策而临之(临:靠近)
C.以欹为美( 欹:倾斜)
D.遏其生气 (遏:阻止)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千里马”无疑是悲剧的,造成它悲剧的根本原因是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B.【甲】文的文体是“说”,常用来表达对某个问题的见解,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借寓言故事、状写事物来说明事理。
C.【乙】文中,作者对“梅”被摧残成病态十分悲痛,并付诸行动来医治病梅,表达了作者追求个性解放的迫切愿望。
D.【甲】文和【乙】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组卷:10引用:1难度:0.5 -
12.阅读《说和做》选段,回答以下各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文段写了闻一多作为革命家所做的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对第三段“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所表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他作为一名进步知识分子,因不满于反动派的统治,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
B.后来他逐渐成为一名民主战士,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动员革命,争取民主反对独裁。
C.面对敌人的卑鄙行径,闻一多越讲越气愤,慷慨激昂,声调自然也越来越高。
D.从小声到大声,实际上是闻一多从学者到战士的转化,反映了他思想的转变过程。
(3)“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该句中“终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一句应怎样理解?组卷:118引用:6难度:0.6 -
13.课内现代文阅读。
济南的冬天
老舍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睛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④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本文作者抓住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2)阅读第④段,用一句话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3)赏析句子: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4)第④段划横线一句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它的本体、喻体分别是
A.本体是白花,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B.本体是树尖上顶的白雪,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C.本体是树尖上顶的白雪,喻体是白花。
D.本体是顶着白雪的树的样子,喻体是日本看护妇。组卷:6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表达(共40分)
-
14.逆风而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敢果决,也是不盲目跟风、有独立见解的清醒睿智,还是面对权威敢于质疑求真的赤诚无畏……这些文字,唤起了你什么难忘的回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激发了你哪些想象?请以“逆风而行”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纸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组卷:37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