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海市尚德实验中学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发布:2025/7/20 8:0:25
一、积累应用
-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2)杜甫《蜀相》中,写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
(3)杜牧《阿房宫赋》文采焕然,使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组卷:40引用:5难度:0.9
一、积累运用
-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组卷:8引用:4难度:0.7
一、积累运用
-
3.下面句子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组卷:13引用:4难度:0.7
二、阅读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一振聋发聩的提问,引发文艺工作者的诸多省思,也擂响了攀登文艺高峰的征鼓。
我感到,“文艺高峰”问题是个有深度、有难度、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特别是放在历史与今天、文艺与社会、文艺发展与创作规律等研究视野里,都会与此话题发生联系。沿着总书记关于“高原和高峰”这个形象化的比喻,我在想,“高峰”绝非可以短时间内堆垒而成,它是伟大的地球力量使然,是地球板块持续运动和撞击的结果。“造山运动”形成的山系往往以隆起的高原为巨大的底座,在漫漫高原的底座中心,一定会耸立着连绵不绝的高峰。也因此,真正的高峰都不是孤峰,他有众多可以比肩的兄弟,从而形成团结壮丽、向上升腾的景象。
文艺发展史上的“高原”和“高峰”,也可以当此理解。
推动形成文艺“高原”和“高峰”的那些力量,从根本上说,来自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力量。那些看上去仿佛出自个人之手、团队之手的一部部文艺作品,如果是“高原”和“高峰”,一定是对接、传递、参与、借助并以高超的文艺才华,深刻感受和充分反映了国家、民族和时代力量的作品。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力量,或早或晚,一定会选出其最佳的代言人,借腹生子,作为自己在文艺上的形象和表征。文艺作品不朽的灵光,来自孕育她的“母亲”,更来自那个仿佛无形的、不容易发现的、但可能更为关键的“父亲”。文艺家只有深深地融入时代洪流,深入生活的一线,如同那些崛起的伟大山系,在板块撞击最猛烈、最短兵相接的锋面中“受孕”,才可能诞生出具有传奇生命的巨子。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艺发展史,文艺作品高峰往往与社会历史有关:
一是国家、民族、人民面临巨大挑战或生死存亡的关键之际。社会的方方面面会激发出巨大的物质与精神力量,参与到全方位的应战当中。优秀的文艺家当然不会置身事外,而是冲锋陷阵到最前沿,用自己的作品凝聚民族和人民的力量,成为时代精神的化身。
二是开放的盛世。文明互鉴、文化融合,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变化,极大地解放人们的心灵,为文学艺术的创作开辟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可能,带来骤然绽放的创新和变化。而盛世的优裕、宽容和自信,会在文化冲突和融合中确立坚定的主体地位,在这时,消化和转化能力最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最为旺盛。
三是社会发展进步、变革变化的力量最为丰沛的时代。和停滞、封闭、沉闷、缓慢似乎已经凝固的历史时间相比,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飞跃、生产关系的变革变化、整个社会的日新月异,会带来一种历史速度、一种时代激情、一种强烈的希望。在这时,受到时代刺激和激励的文学和艺术,经受更多的春光雨露,也会成长得更加繁荣茂盛和多姿多彩。
我不及枚举更多,只是感到,文艺的“高原”和“高峰”的出现,可能具有滞后性,可能在尘埃落定、大浪淘沙之后。同时,高原和高峰,往往人烟罕至,并不容易得见和识别,真正触达需要耐心和韧性。文艺创作是历史力量和时代精神的沉淀。他是风之子,扶摇直上,冲在最前面;他也可能是殿后的那个人,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默默清扫巨大的历史留出的空场。
(摘编自《文艺高峰出现在大浪淘沙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明确表达了对我国当前文艺创作的极度不满,引发深思。
B.“高峰”是因地球板块持续运动和撞击才得以耸立在高原底座中心,并非堆垒而成。
C.充分反映国家、民族和时代力量的作品是国家、民族和时代力量文艺上的形象和表征。
D.开放盛世的文明互鉴、文化融合及盛世的优裕、宽容和自信共同促成了文艺作品高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习总书记振聋发聩的提问引出问题,既有现实针对性,又从政策层面引人重视。
B.文章多次提到“我感到”“我在想”等,表明作者并不确定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其严谨。
C.文章运用多处比喻,有力论证了是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力量推动了文艺“高峰”形成。
D.文章既有道理分析,又有史实总结,立足当下,纵观古今中外,层次清晰,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高峰”与多话题的联系性说明这的确是个有深度、有难度、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B.高原、高峰作品一定感受和反映了国家、民族和时代力量,同时也与个人、团队有关。
C.社会发展进步、变革变化的力量相对于凝固的历史时间,更能带给人以希望和成长。
D.作者认为,只有拥有耐心和韧性,才有可能真正看到文艺“高原”和“高峰”出现。组卷:10引用:1难度:0.7
二、阅读(二)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条大河波浪宽
刘建超 老街南有条大河,叫洛河。
洛河,又叫洛水,源头在秦岭龙凤山,从豫西熊耳山、伏牛山的崇山峻岭间奔泻,贴着老街蜿蜒而下,曲回折转在巩义汇入黄河。
老街有了这样一条大河,自然会有许多与这条大河相关的故事。
相传曹植在年轻的时候,看中了一位姓甄的姑娘,两情相悦。曹操却将此女指于二儿子曹丕。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王位。曹丕封甄夫人为皇后,后又娶了郭贵妃,对甄皇后逐渐冷淡,甄皇后在郁郁寡欢中去世。曹植怀念惨死的甄后,心神不定。曹植走出老街,来到洛河边,对着西沉的太阳和滔滔东流的洛河水出神,才思泉涌,便有了流芳后世的名篇《洛神赋》。
有一条在城市间穿行的大河已经令人垂涎了,偏偏又有了诸多的文化搅拌着浪花,让老街人靠着洛河生艳,滋长些许得意与自负。
水生提起洛河就满身得意,张口闭口都是洛河的故事,不管别人听他讲了多少遍,只要说起洛河来,他那张老脸就眉飞色舞,爱听不爱听都要给你絮叨絮叨。
当年水生爹洛老大在洛河捕鱼,鱼还没有见到,却看到沿河上游飘下一些烧焦的船板杂物。
兵荒马乱的时期,洛老大估摸是有船只失火出事了。
一只木盆晃晃悠悠从洛老大的眼前飘过,木盆里居然躺着一个婴儿。
洛老大截住木盆,抱起了襁褓中的孩子,是个带把的男孩,孩子脖子上挂着一枚如意玉佩。孩子的小肚兜兜上用毛笔写有“水生”二字。
孩子看到洛老大,咧开小嘴笑了。
洛老大说,看来是咱爷俩有缘啊。
洛老大给孩子取名叫水生。水生跟着洛老大在洛河上漂大。水生十六岁那年,洛老大告诉了水生他的身世,叮咛水生,这如意玉佩是你亲生父母留给你的,好生收着,说不准他们来找你呢。
水生连连点头。
水生还真的把这块玉佩弄丢过。
九月的洛河秋爽鱼肥,水生和巴义划着木船在河上捕鱼。巴义和水生是光屁股长大的好朋友,巴义大水生两岁。
一条十几斤重的白鲢鱼落网,鱼挣扎得厉害,小网有点吃不住力,水生跳进水中,扑腾着把鱼儿抓上船,发现自己脖子上的玉佩不见了。
水生扎了几个猛子也没有捞到,急了,急得要哭。
巴义找了几个石头片,系上鱼线,抛入水中,看着石片下沉的位置,划出一个区域,说,咱俩分班,轮流下去摸,不能慌啊。
两人从晌午摸到太阳偏西,巴义手举着玉佩浮出水面。
两人筋疲力尽躺在河滩上。水生说,这事,不能让家里人知道。
巴义说,嗯,不说。
水生说,巴哥,我欠着你。
巴义说,嗯,欠着。
河水在两人身边欢快地流淌,扯不住的岁月随水而逝。
水生划着木船,停靠在河心洲。
绿柳成荫的草坪上,巴义虎着脸在钓鱼。
水生不说话,挨着巴义坐下。
巴义盯着水面,我请你啦,脸皮咋恁厚呢。
巴哥,你不请我咋把竹墩儿都预备下了?
就你能,就你势张是吧?咱娃子的饭店你也敢去封?
巴哥,我就是在巡视的时候,看到河边水里有气泡冒出来了。我就知道肯定是有人又偷偷地往洛河里放污水了。我也是着急,就通知了环保。谁知道咱娃听说要停业就和环保动了手脚。
你就为了护住环保,脊梁上挨了娃一铁锨?亏不亏?活该不活该?
不亏,活该。
巴义从衣兜里掏出一瓶药,治跌打损伤的,祖传的,抹上两次就好了。
水生脱掉上衣,把背转给巴义,够不着。
巴义把药倒些在掌中,按在水生乌青的背上,轻轻地揉着,你也是七十岁的人了,弄事咋还恁起急?你该先来跟我说说,我去找娃说道。再说了,咱娃做个营生容易吗?你给封了,他能不急?
巴哥,咱俩光着屁股在洛河里扑腾大,扑腾老的。咱俩当年在洛河里玩耍,渴了,咕咚咕咚灌几口河水,饿了,啃着干馍,捞几只河虾嘎巴嘎巴就吃了。现在的河水,你还能喝吗?你和我一样心疼着这条河呢,我知道。
巴义给水生穿好衣服,就你这老脊梁,还能扛住几铁锨?
扛到哪是哪吧,谁让咱是洛河人哩。
巴哥看着水生脖子上的玉佩,亲爹亲妈的事,还找不?
水生指着洛河说,不萦系了。咱这洛河就是我亲爹亲妈。
巴义收拾起渔具。
水生掂起网兜,好家伙,这几条鲫鱼够大的了。让嫂子烧个鲫鱼豆腐汤,我陪哥喝两盅。
巴义夺过网兜,你想球的透美啊,我还请你喝酒?
水生说,我家稻花可是说了,今黑儿要是不在巴哥家混碗酒喝,就不让我进屋。
巴义笑了,娘们家都这德行,你嫂子也是说,要是不把水生兄弟带回家来喝酒,就不让我上床。那还癔症啥,走。
走。
夕阳坠在洛河的尽头,给波光粼粼的河水涂了耀眼的金黄,几只鹭鸟在河面上嬉戏。
巴义哥,咱洛河老是美啊。嗯,美着哩。
大河缓缓东去。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植写《洛神赋》的传说,增强了文章的传奇性和洛河的神秘性,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水生的故事。
B.“河水在两人身边欢快地流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两人年少时的深厚情谊,和后文两人产生隔膜形成对比。
C.小说的语言极具特色,“咋恁厚”“咱娃”等词语的使用,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文章显得质朴而亲切。
D.小说以“大河缓缓东去”的景物描写结尾,既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2)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3)文章标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组卷:41引用:3难度:0.5
三、诗歌阅读
-
6.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①上秋天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②白帝城: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临巫山县。
(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中“此别”“谪居”等词点题,“嗟”字和“问”字表现了诗人与两位朋友的关系非同寻常。
B.颔联“巫峡啼猿”“衡阳归雁”与“数行泪”“几封书”,既是情景交融之佳句,又深得虚实结合之妙处。
C.颔联“青枫江上”紧扣王少府贬长沙,“白帝城边”紧扣李少府贬峡中,“秋天远”“古木疏”意境高远雄浑。
D.尾联圣代雨露是古代文人诗中的惯用之语,指在圣明的时代,会多多沐浴皇恩,点明两位友人的处境不久即会改变。
E.中间两联在写法上有独到之处,连用了四个地名,体现诗人的情真意切,诗歌气势健拔,意境更为开阔。
(2)这首诗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其蕴含了哪些情感。组卷:30引用:12难度:0.5
四、文言文阅读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各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诉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隆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思小意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郐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祜谏曰:“法者,隆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祜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论。”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因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今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次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
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意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惯。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枯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
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思小意而存大信也。
②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组卷:18引用:3难度:0.6
四、文言文阅读(二)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洪迈字景卢。幼读书日数千言,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绍兴十五年中第。乾道六年,除知赣州。辛卯岁饥,赣适中熟,迈移粟济邻郡。僚属有谏止者,迈笑曰:“秦越肥瘠,臣子义耶?”寻知建宁府。富民有睚眦杀人衷刃篡狱者,久拒捕,迈正其罪,黥流岭外。
十一年,知婺州。婺军素无律,春给衣,欲以缗易帛,吏不可,则群呼啸聚于郡将之治,郡将惴恐,姑息如其欲。迈至,众狂前事,至以飞语榜谯门。迈以计逮捕四十有八人,置之理,党众相嗾,哄拥迈轿,迈曰:“彼罪人也,汝等何预?”众逡巡散去。迈戮首恶二人枭之市余黥挞有差莫敢哗者事闻上语辅臣曰不谓书生能临事达权
明年,召对,首论淮东边备六要地。谓宜修城池,严屯兵,立游桩,益成卒。又言:“许浦宜开河三十六里,梅里镇宜筑二大堰,作斗门,遇行师,则决防送船。”又言:“冯湛创多桨船,底平樯浮,虽尺水可运。今十五六年,修葺数少,不足用。”谓宜募濒海富商入船予爵,招善操舟者以补水军,上嘉之。
绍熙改元,进焕章阁学士、知绍兴府。过阙奏事,言新政宜以十渐为戒。上曰:“浙东民国于和市,卿往,为朕正之。”迈再拜曰:“整尽力。”近至郡,核实诡户四万八千三百有奇,所减绢以匹计者,略如其数。明年,再上章告老,进龙图阔学士寻以端明殿学士致仕。迈考阅典故,渔猎经史,极鬼神事物之变,手书《资治通鉴》凡三。有《容斋五笔》《夷坚志》行于世。所修《钦宗纪》多本之孙觌,附耿南仲,恶李纲,所纪多失实,故朱熹举王允之论,言佞臣不可使执笔,以为不当取规所纪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迈戮首恶/二人枭之市/余黥挞有差/莫敢哗者/事闻上/语辅臣曰/不谓书生能临事达权/
B.迈戮首恶二人/枭之市/余黥挞/有差莫敢哗者/事闻上/语辅臣曰/不谓书生能临事达权/
C.迈戮首恶/二人枭之市/余黥挞/有差莫敢哗者/事闻/上语辅臣曰/不谓书生能临事达权/
D.迈戮首恶二人/枭之市/余黥挞有差/莫敢哗者/事闻/上语辅臣曰/不谓书生能临事达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稗官虞初,文中借以指记载不见经传的轶闻琐事的著述。
B.秦越肥瘠,秦越两地相去遥远;比喻疏远隔膜,各不相关。
C.改元,改换年号。皇帝只有即位才能改元,即位的那年称元年。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其他说法还有致事、致政、休致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迈出身科举,官场履历丰富。他年轻时遍览群书,知识渊博,中第后入朝为官,在赣州、婺州等多地任职,恪尽职守,颇有政绩。
B.洪迈严格执法,维护地方管治。婺州军士不守军纪、无理取闹、恶意诽谤,洪迈设计逮捕了四十多人,把他们绳之以法,深得皇帝肯定。
C.洪迈迎难而上,施政以民为本。他坚持将篡狱拒捕的富民治罪;自告奋勇到浙东解决和市问题,核查出虚立的户头,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D.洪迈胸有韬略,建言加强边备。他提议开河筑堰以方便行师;募集富商的船只,招纳擅长划船的人补充水军,得到皇帝的赞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辛卯岁饥,赣适中熟,迈移粟济邻郡。
②迈考阅典故,渔猎经史,极鬼神事物之变,手书《资治通鉴》凡三。
(5)朱熹对洪迈编修《钦宗纪》有怎样的评价?理由何在?请简要概括。组卷:24引用:3难度:0.6
五、写作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的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分,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361引用:17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