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江苏省南京二十九中高考生物三模试卷

发布:2025/7/23 21:0:27

一、解答题(共18小题,满分36分)

  • 1.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病,这种疾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  )

    组卷:56引用:5难度:0.7
  • 2.蜘蛛丝(丝蛋白)被称为“生物钢”,有着超强的抗张强度,可制成防弹背心、降落伞绳等。科学家将蜘蛛的丝蛋白基因导入羊的受精卵中,就可从转基因羊奶中提取大量丝蛋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16引用:1难度:0.7
  • 3.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是由嗜盐细菌合成的一种胞内聚酯,它具有类似于合成塑料的理化特性,且废弃后易被生物降解,可用于制造无污染的“绿色塑料”。科学家从某咸水湖中寻找生产PHA菌种的流程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取湖水→②接种在培养基上→③培养→④挑取单菌落,分别扩大培养→⑤检测菌的数目和PHA的产量→⑥获得目标菌株

    组卷:53引用:4难度:0.7
  • 4.如图中①和②表示发生在常染色体上的变异。①和②所表示的变异类型依次属于(  )

    组卷:233引用:9难度:0.5
  • 5.传说杜康的儿子墨塔在一次酿酒时发酵过头,直至第21天开缸时,发现酒液已变酸但香气扑鼻,酸甜可口,于是他结合“甘一日”和“酉”字,给这种酸水起名为“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48引用:5难度:0.6
  • 6.人体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机体细胞在甲状腺激素作用下被动员起来,增强代谢、抵御寒冷。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通过如图所示调节过程进行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卷:55引用:5难度:0.6
  • 7.驻守高海拔地区的边防战士通过大棚种植技术解决了新鲜蔬菜短缺问题。下列措施不能增加蔬菜产量的是(  )

    组卷:19引用:3难度:0.8
  • 8.某同学利用不同形状的材料(分别代表五碳糖、磷酸基团和不同的碱基)制备的双链DNA分子结构,相关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13引用:2难度:0.6
  • 9.研究人员制备哺乳动物膀胱生物反应器,用其获得人体特殊功能蛋白W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43引用:6难度:0.7
  • 10.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两图中各有几处错误(  )

    组卷:5引用:5难度:0.9
  • 11.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使大肠杆菌生产人的胰岛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38引用:3难度:0.7
  • 12.下列关于无氧呼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组卷:6引用:1难度:0.9
  • 13.研究发现,癌细胞能够分泌F蛋白,F蛋白与T细胞表面的L蛋白结合后,抑制T细胞活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卷:51引用:5难度:0.7
  • 14.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卷:13引用:5难度:0.7
  • 15.以前,奎宁被用来治疗疟疾,可以和疟原虫NA结合形成复合物,现在,青蒿素可以有效地治疗疟疾,其机理是青蒿素与血红素产生反应形成“血红素青蒿素合成物”,疟原虫一般都将它的“家”安置在富含血红素的红细胞中,而“血红素青蒿素合成物”正好可以消灭红细胞中的这些寄生虫,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卷:29引用:7难度:0.9
  • 16.下列关于神经递质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34引用:10难度:0.9
  • 17.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对于维持机体稳态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激素的应用过程中,既要考虑单个激素的直接作用,又要考虑激素间的相互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45引用:3难度:0.7
  • 18.兴趣小组为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NAA)对绿豆芽生长的影响,选取长势相同的绿豆芽,用不同浓度 NAA溶液和清水分别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测量不定根数量和胚轴长度,计算NAA处理组减去清水组的差值,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组卷:17引用:3难度:0.7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4题,每题3分,共计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 19.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产生的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科研人员用黄曲霉毒素B(AFB1)的结构类似物——豆香素(C9H6O2)筛选出能高效降解AFB1的菌株,实验过程如图中的①一④。已知菌体对有机物的降解途径有胞外分泌物降解和菌体吸附降解两种。对降解菌的培养液进行离心,发现上清液中AFB1的残留率明显低于菌悬液中的残留率。检测发现上清液中含有蛋白质K,为验证蛋白质K是降解AFB1的有效成分,进行实验⑤:在A中加入水解蛋白质K的酶、B中加等量的蒸馏水,充分反应后在两试管中均加入等量的豆香素(C9H6O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43引用:5难度:0.7
  • 20.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有(  )

    组卷:7引用:1难度:0.6
  • 21.如图①~④表示人类精子产生过程中染色体的部分行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1引用:2难度:0.7
  • 22.某公司利用ATP存在时荧光素酶催化荧光素氧化发光的原理生产荧光检测仪,为节约荧光素酶的用量,该公司测定了使荧光素发光的荧光素酶溶液最佳浓度,结果如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荧光素酶浓度(mg/L) 0 10 20 30 40 50 60
    发光强度(×104RLU) 0 5.2 8.8 11.3 13.1 13.1 13.1

    组卷:19引用:2难度:0.7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6题,共计52分

  • 23.中国农业大学某实验室在某果蝇品系中发现了一只卷翅突变体,经不断选育获得了紫眼卷翅果蝇品系(甲品系)。为了研究该品系相关基因的传递规律,研究人员做了一系列实验。
    (1)甲品系果蝇与纯种野生型(红眼正常翅)果蝇进行杂交,结果如图1所示。

    ①分析果蝇的眼色遗传,紫眼和红眼为一对相对性状,其中红眼是
     
    性性状。
    ②实验正反交结果相同,由此可知果蝇的翅型属于
     
    染色体遗传。
    ③根据F2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测,决定
     
    性状的基因纯合致死。进一步研究发现,果蝇的正常翅基因(+)和甲品系的卷翅基因(A)位于2号染色体上,该染色体上还分布有某隐性致死基因(b)及等位基因(B)。甲品系内果蝇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均为卷翅,如图2所示。请根据该实验结果,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标出F1中相关基因在2号染色体上的位置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2)像甲品系这样能够稳定保存两个致死基因的品系称为平衡致死系。研究人员从北京大学某实验室获得另一果蝇平衡致死系(乙品系),其表现型为红眼卷翅,已知该品系果蝇的卷翅基因(A’)和隐性致死基因(b’)同样位于2号染色体上。甲、乙品系果蝇杂交,子代中卷翅与正常翅的数量比约为2:1。
    ①根据子代中出现了表现型为
     
    的果蝇,可判断b和b’不是相同基因。
    ②由实验结果推测,两个品系的卷翅基因A和A’是等位基因。两个纯合致死的等位基因存在互补和不互补两种关系:若互补,则同时含有这两个基因的杂合子能存活;反之,则不能存活。根据(2)实验结果推测:A和A’
     
    (填“互补”或“不互补”)。

    组卷:36引用:3难度:0.6
  • 24.为研究某一时相细胞的代谢、增殖、基因表达或凋亡,常需采取一些方法使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时相,这就是细胞同步化技术。表是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主要生理变化和检测点,它是一类负反馈调节机制,对细胞周期过程中是否发生异常加以检测,如有异常,控制系统将阻断细胞周期前进。回答下列问题。
    时期 主要生理变化 检测点监测内容
    G1 为遗传物质DNA的合成做准备 G1末期:营养物质、生长因子,细胞大小
    S DNA合成
     
    G2 主要完成蛋白质的合成,为进入分裂期做准备 G2后期:DNA 复制,DNA损伤的修复
    M 核膜消失,染色体等发生变化 在M中-后期交界处:染色体与纺锤丝的连接
    G0 静息状态,细胞不生长,也不分化
     
    (1)如图为某动物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时长。已知向细胞培养液中加入过量胸苷(TdR),处于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洗去TdR后可恢复正常分裂,而处于其它时期的细胞不受过量TdR影响。根据这一特性,可用TdR双阻断法使细胞周期同步化。第1次加入过量TdR,等待足够时间后将其洗去,再在合适时间范围内第2次加入过量TdR。
    ①由图可知,一个细胞周期所经历的时期依次是
     
    (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
    ②第1次用TdR阻断处理至少
     
    小时后,所有细胞都停留在S时期。第2次阻断要使细胞均停留在G1/S交界处,加入过量TdR的时间范围应该在第1次洗去TdR之后的
     

    ③当DNA损伤时,细胞将不能通过
     
    点,被激活的调节机制会及时中断该周期的运行,而损伤被修复后细胞周期将会
     
    ,这样可以避免
     

    ④珍珠贝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时一般停留在减I中期,待精子入卵后完成后续过程。这是自然状态下的细胞同步化吗?
     
    (填“是”或“否”)。细胞松弛素B能阻滞细胞分裂而导致染色体数加倍,可用于诱导三倍体。现有3组实验:用细胞松弛素B分别阻滞卵母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和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请预测三倍体出现率最低的是
     
    ,理由是
     

    (2)若将洋葱(2n=16,细胞周期约为12h)根尖分生区细胞群置于含适宜浓度秋水仙素的培养液中培养24h,据上表中检测点分析,该细胞群将停留在
     
    ,其原因是
     
    。在观察前制作临时装片的主要步骤是
     

    组卷:25引用:1难度:0.4
  • 25.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推动了免疫学和畜牧业的发展。
    (1)制备单克隆抗体需要借助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其过程中与植物不同的方法是使用
     
    诱导,融合细胞首先需要经过
     
    培养获得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
     
    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用专一抗体检验呈阳性才可获得足够数量的
     
    ,再进行体内或体外培养,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
    (2)对大面积烧伤病人,借助
     
    技术可获取大量自身健康皮肤用于移植。培养的条件需要
     
    、合适的营养、适宜的温度、通入
     
    混合气体。
    (3)用细胞核移植技术繁育良种牛的培育过程需要进行胚胎移植,移植前需要对受体牛进行
     
    技术处理,对外来胚胎基本不发生
     
    ,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组卷:2引用:2难度:0.7
  • 26.科研小组欲将拟南芥的某种抗病基因导入番茄细胞而获得抗病植株。请回答:
    (1)利用PCR技术大量扩增拟南芥抗病基因的原理是
     
    ,扩增该抗病基因的前提是
     
    ,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
    (2)PCR反应体系中含缓冲液、模板DNA、dNTP(包含dATP、dCTP、dGTP、dTTP)、引物及
     
    酶,引物应选用下图中的
     
    (填图中标号)。

    (3)将抗病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
     
    上,通过
     
    的转化作用使抗病基因进入番茄细胞。
    (4)将含目的基因的DNA探针与转基因番茄提取出来的mRNA进行杂交,显示出杂交带,并不能说明转基因番茄具有抗病特性,理由是
     

    (5)为避免抗病基因通过花粉进入其他植物而导致“基因污染”,应将抗病基因导入到
     
    (填“细胞核”或“细胞质”)。

    组卷:2引用:1难度:0.6
  • 27.在玻璃温室中,某研究小组分别用三种单色光对某种绿色蔬菜进行光源(补光)试验,结果如图1所示,补光的光强度为150μmol•m-2•s-1,补光时间为上午7:00~10:00,温度适宜。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补光效果最好的补光组是
     
    。若该补光组在9:00突然停止补光,则短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将
     

    (2)根据光合色素吸收光谱分析,不同单色光补光后结果不同的直接原因是
     

    (3)科学家研究了不同光质对芹菜光合作用的影响,分别设置了白光(W)、白光+红光(WR)、白光+蓝光(WB)、白光+红光+蓝光(WRB)四种处理。然后测定了单位时间内叶片吸收的CO2量和RuBP羧化酶(一种与CO2的固定有关的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如图2。
    ①该研究中作为对照组的是
     
    ,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
     

    ②如果要测定单位时间内芹菜叶片光合作用消耗的CO2总量,还需要测定
     

    ③实验结果表明:增加
     
    (填“红光”或“蓝光”)可增强芹菜光合能力,原因与
     
    有关。

    组卷:9引用:1难度:0.7
  • 28.乙酰胆碱和NO都是重要的神经递质,图1为二者作用机理示意图。

    (1)如图1,乙酰胆碱以
     
    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后发挥作用;NO进入突触后神经元激活鸟酸环化酶,催化GTP生成
     
    ,后者是重要的胞内信号分子,发挥多种作用。
    (2)为研究NO是否在学习记忆过程中发挥作用,研究人员将健康状况相同的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海马区注射微量L-NA(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以Y型电迷宫(图2)检测学习记忆能力。一支臂不通电并有灯光信号表示安全区,另外两支臂通电。两组均于注射后第4天进行测试。
    Ⅰ学习测试:将大鼠放入迷宫箱,适应环境后训练其逃至安全区,记录学习达标所需次数。
    Ⅱ记忆测试:学习测试24小时后,测试大鼠记忆达标所需次数。
    测试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海马区NO含量。
    A组 55.78 28.11 64.33
    B组 29.50 12.70 90.20
    实验开始时,电迷宫中的灯光是
     
    刺激,当大鼠移动至迷宫通电臂时,足底受到电击,引起神经元Na+
     
    ,形成动作电位,兴奋传导到
     
    产生痛觉。多次重复后动物学会分辨信号逃避电击,即形成了
     
    反射。

    组卷:23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2.0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