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普通高中高三(上)质检语文试卷(9月份)

发布:2025/7/16 2:0:1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焦裕禄两份珍贵手稿8月10日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书画展”上展出。这两份手稿是近日在杞县档案馆新发现的,首次向外界展出。
          杞县组织专人整理核对后初步发现,两份手稿均写于1952年11月,《杞县一区谢砦乡第一步工作报告》共14页,约5600字;《杞县一区谢砦乡地主站队强化专政情况的报告》共8页,4100余字。两份手稿记录了1952年冬30岁的焦裕禄在杞县谢砦乡(今邢口镇)开展土改复查工作的情况。
    (节选自《河南杞县发现焦裕禄近万字工作手稿》,新华网,2022年8月13日)材料二:
          今年是焦裕禄诞辰100周年。在2021年公布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共有46种伟大精神入选,焦裕禄精神便是其中之一。
          焦裕禄精神曾被多次搬上银幕,其中,电影《焦裕禄》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展现了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普通党员干部形象。时隔三十余年,《我的父亲焦裕禄》与观众见面,该片以焦裕禄子女的视角描绘了他与家人相处时的温情点滴,再现了一位言传身教的好父亲、温柔体贴的好丈夫、至孝至诚的好儿子、任劳任怨的好书记的形象。
    《我的父亲焦裕禄》与1990年电影《焦裕禄》形成了较好的互文关系,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丰满立体地刻画了焦裕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我的父亲依裕禄》既有精神内核和现实主义美学品格的历史延续性,也呈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品格。该片从宏大叙事中抽身,转向对个体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描摹。
          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为英模片创作带来启示意义。与会专家谈到,一是对待英模人物的电影创作态度上,要注重化理为情、变官为民,在情感上打动观众,拉近英模人物与观众的距离;二是在叙事策略上叠加平凡事迹成不凡;三是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展现出立体性;四是在人物特征及评价的描写上,注意运用当代民间话语和流行的口语去评价;五是在思想的提质上,注意深挖人物性格的传统根源。也有专家认为,该片在英模人物的塑造上有很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我的父亲焦裕禄》写出了焦裕禄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塑造,特别是英雄人物的塑造,要敢于面对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从而让人物形象与观众有更多沟通和对话的可能。
    (摘编自许莹《精神不谢幕——“纪念焦裕禄诞辰100周年暨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创作总结座谈会”侧记》,《文艺报》,2022年4月13日)
    材料三:
          我们党在辉煌奋斗历程中孕育形成的红色文化,是当代宝贵的精神财富。基层文化建设要自觉运用好红色资源,传播好红色文化,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开展系统研究,丰富红色内涵。以红色资源助力基层文化建设,做好研究工作是基础。要积极开展革命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研究工作,加强革命历史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我们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积极搭建合作研究的新平台,探索建立跨地区、跨专业、跨部门研究的新机制,有效整合优化县文化馆、群众艺术馆,镇(乡)综合文化站、图书馆等各方研究力量和资源,逐步实现将分散的研究转化为整合的研究,推动形成系统研究红色资源的强大合力,促进研究阐释不断提质升级,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价值,以理论研究成果推进红色文化融入农村风俗、农村文化、农民艺术的发展。
          强化教育功能,传承红色基因。红色资源浸润基层文化建设,应突出价值引领、强化教育功能。图绕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显时代特色,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建设红色资源宣传教育网络平台,通过网络视频、网络动漫等新颖形式,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等,激励人们铭记党的光辉历程、传承光荣革命传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擦亮红色标识,形成特色品牌。让红色资源“活”起来,需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红色文化传播发展。建设培育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红色旅游,加大地方、区域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投入力度。积极调动农村文艺人才积极性,挖掘用好乡村文化能人,创作更多农民喜爱的红色文化精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革命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努力将铁人王进喜、人民公仆焦裕禄、雷锋等红色故事转化为生活化视角和网络化表达,吸引更多人成为红色故事讲解者、红色精神传播者。打造延伸红色文化产业链,擦亮具有地方特质的红色文化特色品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相得益彰,引导群众增强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节选自马吉芬《用好红色资源,助力基层文化建设》,《光明日报》,2022年8月8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模人物的电影创作态度
    重视
    化理为情,变官为民,情感上打动观众
    目的
    拉近英模人物与观众的距离
    B.艺术作品中塑造英雄人物
    必要
    面对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必然
    人物形象与观众有更多的沟通和对话
    C.红色资源助力基层文化建设
    基础
    做好研究工作
    作用
    以理论研究成果推进红色文化的发展
    D.擦亮红色标识形成特色品牌
    路径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传播
    表现
    建设红色文创产业、发展红色旅游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焦裕禄精神曾被多次搬上银幕,且入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都反映了焦裕禄精神不会谢幕。
    B.《我的父亲焦裕禄》再现了作为父亲、丈夫、儿子、书记的焦裕禄的形象,它比1990年单纯展现党员干部形象的《焦裕禄》的叙事更宏大。
    C.红色文化是当代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红色文化,要重视对广大群众的教育引导,突出价值引领,使他们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
    D.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感人故事,吸引更多人成为红色故事的讲解者、红色精神的传播者,因此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3)当今时代用好红色资源的价值有哪些?以焦裕禄为例,根据材料进行概括和分析。

    组卷:9引用:2难度:0.9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在梧州看水
    黄咏梅
          地处桂江和浔江交汇处的梧州城,傍山依水。两江交汇,相互依偎,难分难舍,直到逐渐融为一体,汇成一条颜色介于黄绿之间的西江。
          水是梧州人的另一种血脉。水路,从梧州的历史上看来,等同于财路、生活之路。水路的发达,成就了梧州自古以来的“百年商埠”。梧州人还喜欢到江中游泳,到江边看看水、吹吹风,跟遇见的熟人聊聊天,就像走亲访友一样平常。喜欢看水的梧州人顺势在这两江交汇处,建起了长廊和孖亭。岸边榕树婆娑、柳树依依,岸下两江鸳鸯戏水,此处便被称为“鸳江春泛”。不要说外地人,就连土生土长的我们,也把这里视为节假日看水的好去处。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被父母牵着,跨过大桥,穿过热闹的珠山隧洞,到鸳江春泛看水。离水越近,越能感受到两江交汇所形成的湍急。激流扇动起来的风带着湿润的水汽,钻进衣裙里,黏在皮肤上,清凉清凉的。当然,对于我来说,去鸳江春泛看水的吸引力最终还是为了吃。岸边的大榕树下摆着一溜小吃摊,小木桌、矮竹凳,男女老少围坐一起,嗍田螺、嚼酸嘢、串牛杂……炒一碟牛肉河粉,蒸一条刚钓起的河鱼,盛一碗明火白粥,灼一盆盐水菜心。江风徐徐,两江拍岸的声音会从脚底升上来。这些时候,父亲会给我开小灶。他从矮板凳上起身,漫不经心地走开,几分钟后从对面凉伞下的冰柜里,给我买回一根红豆冰棒,或一支冰镇维他奶。如此甜蜜的美好光阴,成为我人生中第一次,愿时光停留在此刻的记忆。
          由于与江水为邻,所以梧州人祖祖辈辈都在生活中预留了水的位置。进入本世纪之前,江水上涨,洪水浸街,在梧州时有发生。这固然给生活带来影响,但在梧州人看来并不罕见,应对起来也经验丰富。我见过洪水浸街时的光景:船只安然来往,人们摆渡到地势高的茶楼去饮早茶、吃冰泉豆浆和龟苓膏。咿咿呀呀的粤剧唱腔从茶楼里传出来,广播里12点依旧准时开讲《杨家将》……大约过了个把星期,水慢慢退回河滩的时候,人们穿着高筒雨靴,拿着长长的竹扫帚,大街小巷去扫水。那些被水淹到的家庭,一趟趟跑到某个“西水借用”的聚集地,领回寄存的家居物什。“西水借用”那张纸片,时常贴在我家附近的中学、文化馆等门口,那里是免费提供给人们的安置场所。
          那年,我从学校毕业后去广州工作,父亲送我。一个夕照满天的傍晚,我和父亲拎着重重的行李,站在港运码头向岸上目送的母亲挥挥手,然后登上了正在鸣笛的“红星号”客船。父亲坐在窗边,对着岸边后退而去的街道指指点点,话很多,我却嫌船开得慢。出于对新生活的期盼和忐忑,我坐在船舱的大通铺里,混在嘈杂的旅客和拥挤的行李中,毫无看水的心情。我甚至暗暗埋怨父亲为什么不选择陆路,321国道上飞驰的大客车五六个小时就能到广州,而这艘“红星号”顺着西江,需要多出一倍多的时间。船开过那座江心小岛系龙洲之后,熟悉的街道便看不见了,再开一阵,广播里报出了封开的站名。父亲告诉我,我们已经离开梧州,进入广东,西江就要流入珠江了。父亲拉我到船尾看水。太阳已经落入江面,剩下几朵染着余晖的云朵卧在我们来时的方向。父亲指着那个方向说,在那里,梧州现在叫作你的故乡了。父亲说出这句话时,眼眶湿润,如同过去许多次跟我们提起他的故乡时那样动情。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这艘“红星号”将我送达异乡,这个小城将成为我频频回首望见的那个地方。一片沉默中,我和父亲在船尾站了很久,直望到云彩彻底消失,逐渐看不到远处的水平线,感觉不到船的速度。
          进入21世纪后不久,绵延梧州城区近二十公里的防洪堤建成,江水被牢牢框定在堤坝下。洪水浸街的景象已经成为记忆。在这个提速的时代,那艘曾经载我离开故乡的“红星号”已经停运,321国道上的车流逐渐稀少,高速、高铁穿过这座小城,将人们带到更远的远方。但梧州城商埠的本色没有改变,江水担负着不因速度而被取代的使命,一条三千吨级内河航道的“水上高速公路”去年开建,直通粤港澳,水路依旧是这座城市的发展之路。梧州人也依旧喜欢看水,站在防洪堤漂亮的绿化带上,远看、俯瞰,江水涛声依旧,而小城已经扩大了版图,改变了模样。
          一座城和一个人的关系,刚开始是命运,接着更多的是情感。在“籍贯”这一栏我很多次写下这个城市的名字,在文学作品里我用书写的方式反复回到这个城市,甚至在一阵潮热的空气里我都能闻见这个城市的气息。人到中年,逐渐体会“故乡”深藏的意味。无论身在何处,在曾经驻足的珠江边,还是我现在生活的钱塘江边,我总是要找到一个水流的方向,眺望。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交代梧州成为“百年商埠”的原因,将梧州的历史与水路的发达关联起来,突出了水对于梧州城和梧州人民的重要意义。
    B.文章详细描写洪水浸街时梧州人的生活光景,暗示西江水在成就梧州城的同时,也曾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C.文章通过叙写父亲送“我”坐船去广州工作的经过,以及拉“我”去船尾看水的细节,表现了父亲对水和梧州城的眷恋之情。
    D.文章结尾提到“红星号”的停运和高速、高铁穿城而过的现实,是把交通工具的变迁作为一个缩影以礼赞梧州城的今昔变化。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交代梧州城地理位置开篇,确定写作角度,即从城与水的关系入手,重点回忆了几次看水经历,选材看似随意,实则颇具匠心。
    B.作者写“江水担负着不因速度而被取代的使命”,意在强调西江之水世世代代与梧州人命运相关,在新的时代它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C.作者笔触由西江边而珠江边而钱塘江边,最后以“向水流的方向眺望”作结,表达故土之思,并赋予“看水”行为丰富而隽永的意蕴。
    D.作者行文平实质朴,通俗直白,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中对流变的生活图景的展示,反映了对传统情感价值观的回望、守护和期待。
    (3)作者回忆儿时到鸳江春泛看水时,对“吃”的叙写费了一番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4)《羊城晚报》曾经评价作者的创作“颇具年代感”,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

    组卷:16引用:2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龚鉴,字明水,浙江钱塘人。早与同郡杭世骏齐名。雍正初,以拔贡就选籍,授江苏甘泉知县。县新以江都析置,故脂膏之地。鉴耻为俗吏,一以子惠黎元、振兴文教为己任故某侍郎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史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巨室延饮,又拒之。于是大江南北盛传甘泉令不近人情。鉴益自刻苦,无一长物。县境邵伯埭受高、宝诸湖之水,地卑下。鉴谓当于农隙运土筑高埂沿堤为防,以徐议沟血。堤上即植桑,兴蚕事。其西境地高,浃旬不雨即龟坼,宜每一里为水塘以蓄之。如是则高下之田俱无患。大吏韪之,然不能行。邵伯埭下有芒稻河,设闸泄水尤要。值大水泛溢,鉴冒雨至,呼闸官泄之。闸官以盐漕为言,不可。会总河嵇曾筠视河至,鉴直陈,厉声诃闸官,曾筠即令启闸。又用鉴言,定盐漕船过湖需水不过六尺,过即启闸,无得藉口蓄水,为民田患。每岁晏,江都之鳏寡孤独多入甘泉部中。西湖圣因寺僧明慧者,恃前在内廷法会恩宠,干求遍于江、浙。一日以书币关白,鉴杖其使而遣之。事流传,上闻。世宗召明慧还京,锢不许出。当是时,甘泉令声闻天下。在任六年,以父忧去官,贫,至无以葬。河南巡抚尹会一故为扬州守,雅与鉴善,招之,欲使主大梁书院,以修脯助葬。遂卒于河南。鉴湛深经术,能摘先儒之误,顾书多未成。所成者毛诗疏说,阐明李光地之说为多。
    (选自《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B.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C.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D.故某侍郎子与有旧入谒有所嘱/拒之/有同城官为大吏所昵/令伺察属吏者有挟/而请/又拒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盐漕,盐运和漕运的合称。用河道运输食盐和粮食分别称为盐运和漕运。
    B.书院,古代官学机构,是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长沙岳麓书院。
    C.经术,又称经学,是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义理的学问。
    D.疏,古籍注释体例之一,是对旧注所作的解释。文中是指对毛诗的注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鉴才德出众,早有盛名。他早年与同郡名士杭世骏齐名,后来以拔贡身份入仕;他对经学有深透的研究,能指出先儒的错误,并著有毛诗疏说,阐明前人学说。
    B.龚鉴廉洁无私,清贫自守。他所供职的甘泉县是富庶之地,而他生活俭省,不贪不占,家无长物,连为父亲办理葬事的钱都没有,这在当时社会中难能可贵。
    C.龚鉴性情耿直,刚正不阿。大水泛溢之际,他向河道总督直陈闸官不作为现象,并当面厉声呵斥闸官;受皇帝恩宠的僧人派人求见他,他不但不见,反而杖责来使。
    D.龚鉴为官有道,享有盛誉。他对故交、官员的请托和豪门的宴请一律拒绝,在大江南北广受赞誉;他治理有方,江都一带很多生活无依的百姓纷纷投奔到甘泉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鉴耻为俗吏,一以子惠黎元、振兴文教为己任。
    ②恃前在内廷法会恩宠,干求遍于江、浙。
    (5)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龚鉴“子惠黎元”的具体表现。

    组卷:24引用:6难度:0.4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怀素草书歌(节选)
    李白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忧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题和诗句来看,本诗属于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韵脚都比较自由。
    B.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
    C.诗中作者既是写自己的观感,又是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
    D.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表明其造诣非凡。
    (2)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并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本诗与李白诗作的相似之处。

    组卷:47引用:19难度:0.5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名篇名句默写。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李白蔑视权贵、不苟合于世的诗句是:“
     
     
    ?”
    (2)杜甫《登高》中,诗人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来感受秋天的气息,他眼中的落叶、江水是:“
     
     
    ?”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借助对听者和江中月影的描写来侧面表现琵琶音乐动听的诗句是:“
     
     
    ?”

    组卷:188引用:4难度:0.8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

  • 6.请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这首小诗所运用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凝在枫叶上,露珠闪闪发红;
    而在莲花中,它却像泪珠般苍白晶莹。
    (《环境》,美国意象派女诗人洛艾尔)(1)修辞方法:
     

    (2)表达效果:
     

    组卷:8引用:5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没有一把尺子,能够量出夜的厚度。乌倦了,归巢后叽叽喳喳地吵闹一阵,在枝丫中慢慢安静下来。大山和森林站在村庄外面,一下子变得远远的,在黑夜中显得更加突兀和肃穆。百虫的歌声越来越力不从心,唱到后来见无人理会,声音越去越远,最后悄然钻进大地中去了。仿佛谁在晚归的路,上一跺脚,(  )。一粒星子掉在了大地上,幽蓝的光焰划过长空,把夜色撕开了一个口子,又迅疾合上一到底撕不开如此厚重的夜。
          捉迷藏的孩子,在夜色中越走越远,慢慢消失于无处不在的夜的缝隙。有的走着走着就迷迷糊糊地走到了自家的楼屋,头一歪倒在床铺上,掉进了另一个更加深沉的黑夜,把自己丢失在伙伴们的游戏里。有的走着走着便走到别的村庄或是鬼魅出没的森林中去了,从此深陷在这个梦境中,再也没有出来。还有的走着走着,倚在一堆苞谷蓬或是稻草垛中就睡着了。夜凉如水,也不知过了多久,一滴巨大的露珠把他喊醒,他才恍恍惚惚地回到屋里,兄弟姐妹们横七竖八地躺了一排,月光已经晒白了整个大地。他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众人皆睡唯我独醒的恐惧和孤独,赶紧掀开一角棉絮钻进去,把自己裹得紧紧的。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地一片静寂,满地虫鸣顿时被踩灭了。
    B.顿时踩灭了满地虫鸣,大地一片静寂。
    C.顿时被踩灭的是满地虫鸣,大地一片静寂。
    D.大地一片静寂,顿时踩灭了满地虫鸣。
    (2)反衬重在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反衬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主干成分为:“捉迷藏的孩子消失于夜的缝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组卷:25引用:6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11月28日,身着蓝色航天服的邓清明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面带微笑,信心满满地回答记者提问。这是他第三次出现在问天阁。不同的是,这次是他成为航天员后首次以主份的身份在这里亮相。为了这一刻,56岁的他等了整整24年10个月。而我国当年并肩进入航天员大队的首批14名航天员,另外8人圆梦太空,5人早已停航离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