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4-2025学年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九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发布:2025/7/11 18:0:6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15引用:1难度:0.8
  • 2.下列词语中的字形书写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37引用:3难度:0.8
  •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学生而言,家庭是劳动教育的重要_____.从叠被子、打扫卫生到洗衣做饭,千万不要小瞧这些身边的生活_____,它们看似琐碎,却是孩子们_____自我的第一道门槛。独立自主处理事务的能力和品性,也就从这一伸手一弯腰、一根线一粒米的家务琐事中,得到了_____和激励。

    组卷:277引用:5难度:0.9
  • 4.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组卷:1059引用:8难度:0.7
  • 5.阅读《水浒传》片段,完成问题。
          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的词调,便唤酒保,索借笔砚。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乘其酒性,磨得浓墨,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山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写罢,掷笔桌上,又自歌了一回,再饮数杯酒,不觉沉醉,力不胜酒,便唤酒保计算了,取些银子算还,多的都赏了酒保,拂袖下楼来,踉踉跄跄,取路回营里来。开了房门,便倒在床上,一觉直睡到五更。酒醒时,全然不记得昨日在浔阳江楼上题诗一节。当日害酒,自在房里睡卧,不在话下。
    (选自《水浒传》第三十九回)(1)这一片段写的是“浔阳楼宋江吟反诗”。作者借助哪些描写手法使宋江的醉态跃然纸上的?写出其中两种。
    (2)从选文宋江写下的诗词中,你能读出他怎么样的内心状态和情绪?
    (3)联系《水浒传》内容,说说宋江“刺文双颊”是因为哪件事?他又是什么时候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的?

    组卷:191引用:6难度:0.7
  • 6.默写古诗文。
    (1)
     
    ,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2)
     
    ,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曹操《龟虽寿》)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将对早春景象的喜爱之情融于莺歌燕舞之中的诗句是:
     
     

    (5)李白在《渡荆门送别》这一首诗歌中用游动的视角来表现景物变化的诗句是:
     
     

    (6)树树皆秋色,
     
    。牧人驱犊返,
     
    。(王绩《野望》)

    组卷:210引用:2难度:0.8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60引用:1难度:0.7
  • 8.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各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与“才美不外见”中的“见”读音和释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义勇为
    B.图穷匕
    (2)学习古文要善于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请说出下面的两句话应分别读出什么语气。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其真不知马也!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选文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出两文作者的看法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
    短歌行(节选)
    曹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注释】①青青子衿: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组卷:10引用:1难度:0.5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 9.议论文阅读。
    从小学生“读书等身”说开去      ①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②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改进教育方式,十几年来,开展每日午读、亲子读书会、阅读等活动,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小学6年的时间,一个孩子竟能读1700本课外书。阅读不仅让孩子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成绩,还锻炼了口才和思维,跟爸爸妈妈在家里相处也变得更加融洽。
          ③有感于读书给孩子带来的变化,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位家长突发奇想,让孩子与读过的书合一张影,结果发现书堆起来,跟孩子身高一样高。如果要解码该校一些小学生“6年读170本书”的奥秘,或许正源于学校通过改进教育方式,让这里有了更多“读书等身”的孩子,其实现路径就是挤时间读书——“只要每天坚持花20分钟时间,就能在小学6年读完1700本书。”
          ④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与2017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比例下降;在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2.1%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6.3%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比较多,37.8%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一般,41.5%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成年国民阅读数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忙没时间”。相比小学生“读书等身”,我们是否有点汗颜?
          ⑤古人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抗战名将彭雪枫常告诫自己:“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我会输给工作的。”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不论行军作战多么艰苦,都坚持每日读书,常常手不释卷、挑灯夜战。他的名言是“知识之在于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座右铭是“苦读苦读一百个苦读”,约法三章是“每日决学两小时”。今天我们各方面条件都比过去优越得多,即使工作再忙,其实也不难发现有一些碎片时间。比如在公交、地铁等车时,在银行排队时,或者睡前20分钟,都能成为自己专享的读书时间。
          ⑥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对读书人而言就是应该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碎片。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是拿手机刷屏,还是读电子书或者手不释卷,是对我们读书习惯与学习定力的考验。如果在碎片化时间看碎片化信息,那么浅表、庸俗就会无形放大;如果在这期间读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修养和才干就会不断累积。所以,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其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同时读纸质书和读电子书也并不相悖。
          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早已为我们指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新时代,人人都想“下笔如有神”,取得像大文豪们那样“著作等身”的成就。然而,梦想不会从天而降,还需先静下心来,多挤点时间,“读书破万卷”,才能厚积薄发、梦想成真。作为普通人,纵然我们做不到“著作等身”,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也能做到“读书等身”。
    (有删改)(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第②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仔细阅读第⑤段,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4)根据本文观点,说一说在今天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怎样读书。(答三点即可)
    (5)下面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爱上了阅读,也让更多孩子“读书等身”。
    B.第④段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意在告诉我们:成年人纸质阅读量明显不足,原因是工作忙没有时间。
    C.选文第⑦段论述了读与写的关系:读是写的前提,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厚积薄发。
    D.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组卷:471引用:22难度:0.8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睡前拖延”是荷兰学者Kroese等人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习惯性地推迟其预定的就寝时间的行为。这一概念在国内常被称为“晚睡强迫症”或“习惯性熬夜”。已有许多研究表明,习惯性睡前拖延带来的睡眠不足会导致激素异常和免疫力下降,使人们患糖尿病、肥胖症、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和慢性感染等各种疾病的风险加大。
          由于每个人的生物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其睡眠——觉醒节律也不同。睡眠——觉醒节律代表了个体对睡眠和清醒时间的偏好差异,表现为不同的睡眠类型。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睡眠——觉醒节律与睡前拖延存在关联。偏晚睡晚起型的青少年更倾向于推迟就寝时间,偏早睡早起型的青少年更不易于睡前拖延。偏早睡早起型的人更容易考虑他们行为的未来后果,采取更具策略性的行动,懂得延迟满足,即不用熬夜的方式来满足某种愿望;而偏晚睡晚起型的人则更容易冲动和冒险,寻求即时满足,更看重眼前而不顾长远。
          研究显示,睡前拖延特别容易发生在个体心理能量不足或自我控制力弱的状态下,因为决定去睡觉的时间点本来就是在一天结束时,而那时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通常都是比较匮乏的,所以往往会自我调节失败,不能按预期的时间去睡觉。
    (摘编自李露、孙慧敏《睡前拖延研究综述》)材料二:年长、年轻两辈作息规律及认识比较
    年长一辈 年青一辈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规律。 华灯初上,我的精彩才开始。
    按照中医养生来说,23点开始肝脏排毒,是子午觉的黄金时期。 西医认为,人的生物钟不一样,只要整体睡眠时间够就行。
    遵守自然规律,天黑了睡觉,天亮了起床,这样才健康。 根据个体习惯自定规律,我的时间我做主,适合自己就好。
    “萤火虫族”的六大特征
    年轻化族群构成 因为职业选择和互联网影响,以90后、95后、00后年轻群体为主。
    主动熬夜为主 他们熬夜是工作或个人原因的主动熬夜。
    越夜越欢,享受夜时光 习惯夜晚,享受夜晚。
    在夜间发光发热 在夜间,通过工作和消费切实为中国夜间经济发展创造价值。
    多样化夜间生活 夜间活动丰富多彩,有的在奋斗,有的在工作,有的在享受,各得其乐。
    不断扩大的“萤火虫部落” 随着00后、10后互联网一代的成长,群体不断扩大,并形成独具属性的“夜间”社群。
    (摘编自《2020中国睡眠指数报告》)
          材料三:
    《2020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国人平均睡眠时长为6.92个小时,接近六成的人每周熬夜超过3次,拥有深度睡眠的不到1/3,睡得晚,睡得短,睡得浅成为当代国民的三大睡眠现状。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光污染打破睡眠节律,职场、社交和社会阶层压力导致身份焦虑和群体孤独,失眠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干扰睡眠的因素不断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2019年我国手机网民达8.47亿。某科技公司数据则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在移动设备上花费6.2个小时,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娱乐文化的繁荣和对自由时间的把控欲让熬夜成为一种主动行为,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报复性熬夜”“解压式狂欢”是职场人在内心焦虑状态下带有证明性的自我宣誓,此外,00后和年轻妈妈也是“萤火虫族”中的典型人群。00后学生党娱乐学习两手抓,而年轻妈妈处于职场和家庭双重压迫中,在“工作+带娃”的模式下过着双面黑洞的生活,20%的人甚至发生天天熬夜的现象。
    (摘编自《2020中国睡眠指数报告解读》,消费日报网)(1)下列关于“睡前拖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荷兰学者Kroese等人提出的“睡前拖延”,是指个体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习惯性地推迟自己预定
    的就寝时间的行为。
    B.偏早睡早起型的人更容易考虑他们行为的未来后果,采取更具策略性的行动,懂得延迟满足,即使熬夜也会补足睡眠。
    C.睡前拖延可能会影响激素和免疫力水平,增加人们患上糖尿病、肥胖症、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感染等各种疾病的风险。
    D.决定去睡觉的时间点就是在一天结束时,而那时自我控制资源通常比较匮乏,往往会导致自我调节失败,引发种种睡前拖延现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年长一辈信奉中医“子时入眠、肝脏排毒”的自然规律,而年青一代认为这并无科学道理,更愿意按照自己的习惯自由安排睡眠时间。
    B.受职业选择和互联网影响,萤火虫族以90后、95后、00后年轻群体为主,年轻妈妈是“萤火虫族”中被动性熬夜的典型人群。
    C.萤火虫族的夜间活动丰富多彩,他们或为工作而努力奋斗,或为享受夜晚生活而消费的同时,为我国夜间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D.20%的人甚至发生天天熬夜的现象,这反映了当代国民睡得晚、睡得浅、睡得短的现状。
    (3)根据材料,概括人们习惯性熬夜的原因。

    组卷:33引用:3难度:0.3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济南的冬天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④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⑤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ㅤㅤ⑥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ㅤㅤ⑦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同学们打算要美美地朗读这篇课文,提出了一些朗读意见,下列各句朗读处理你觉得不妥当的一项是
     

    A.“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一句中,“温晴”重读,能突出济南冬天的鲜明特点。
    B.“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一句中,“觉得”后停顿,“有了着落”和“有了依靠”连读,这样能读出冬天里济南人的安全感、温暖感。
    C.“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一句用欣喜、赞叹的语气来读,节奏轻快些,这样,“妙”的韵味就出来了。
    D.“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一句中,“济南”重读,强调济南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与众不同,更能突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
    (2)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句中加点的两个“卧”字有何妙处?)
    ②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3)阅读下列语段,向答问题。
    [甲]ㅤ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老舍《济南的冬天》)[乙]ㅤㅤ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选自老舍《济南的秋天》)同样是写济南的山,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异同?

    组卷:24引用:7难度:0.5

四、写作(50分)

  • 12.阅读下面材料和要求,完成作文。
          一
          小明:临近中考,听说你每天晚上用功读书,直至凌晨1点睡?
          小刚:这很正常呀,古人都不是悬梁刺股、凿壁借光苦读的吗?
          二
          父亲:正常人开车过斑马线,看看如果没有探头就闯过去,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女儿:可是这不正常呀!
          每个人对一件事正常与否的判断可能会有所不同。上面的对话场景可能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你眼中的“正常”是怎样的?请结合你的经历与看法,写一篇文章。你可以叙述自己身边的故事,谈谈你对“正常”的理解;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论证自己的看法。
    【要求】(1)题目自拟,不得写成诗歌;
    (2)字数不得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的班级和你的姓名。

    组卷:17引用:1难度:0.5
  • 13.作文。
          新时代我们都做这样的人!认真负责再多一分体贴,技术精湛再多一分关切,做好本职再多一分热心,敢拼敢上再多一分担当。比本分多一分,生活就会多一分幸福,多一分快乐,多一分温暖,多一分美好。
          以“多一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信息。

    组卷:8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2.0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