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7/11 3:0:16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十月,在全国各族人民的首企盼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人都息凝神,期待着新一届中央委员的产生,因为他们将成为未来五年引领全党、带领全国人民(jiàn)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向(biāo)。回望我党的历史,光荣的共产党人一直(míng)记历史,心怀热忠心,用智慧为中华民族(juān)刻发展的新信念,显着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新高度。
    (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翘qiào
    B.屏bǐng
    C.炽chì
    D.彰zhāng
    (2)文段拼音处应填写的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贱
    B.践
    C.践
    D.贱

    组卷:32引用:1难度:0.8
  • 2.对以下片段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片段一)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片段二)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
          (片段三)他带领部下突破了几万敌军的层层防线,在长征路上一路攻克战略要冲,为主力部队保证交通,最后胜利进入陕西,在西北苏区根据地找到了栖身之地。6000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走过来的,常常把马让给走累了的或上了岁的同志骑。

    组卷:127引用:2难度:0.8
  • 3.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沿池环水四周,新筑一道长600多米的环池路。       还有那修复完美的明代遗迹,“临流亭”,四周环水,兀立池中,游客观望,流连忘返。
    ①形态各异的飞禽雕塑,浮游水面。
    ②水上画舫往返,笑声朗朗。
    ③路面铺设的鹅卵石,在碧波辉映下,色彩鲜艳,晶莹闪烁。
    ④路边垂柳依依,清风送爽。

    组卷:574引用:10难度:0.9
  •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65引用:2难度:0.9
  • 5.某班为“倡导低碳生活,宣传垃圾分类”发出倡议,下列有关校园垃圾分类的倡议,不合适的一项是(  )

    组卷:18引用:2难度:0.7
  • 6.经典诗文积累。
    (1)请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后四句写在下面横线上。
     
     
     
     

    (2)依据课文填空。
    ①夜阑卧听风吹雨,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根据提示默写。
    ①赵师秀在《约客》一诗中描写江南雨季特别的景致,颇具闲情的诗句是:
     
     

    ②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挫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精神犹在的诗句是:
     
     

    组卷:1引用:1难度:0.8

二、阅读(45分)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ㅤㅤ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ㅤ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ㅤ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ㅤㅤ七年,入见,帝(宋高宗)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岳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不受。介(甲)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解脱)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拦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所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①帝:宋高宗赵构。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mò)喂食。⑤甫始,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食尽粟一石
     
    ②食之不能尽其
     
    ③初不甚
     
    ④介而
     
    (2)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褫鞍甲不息不汗
    A.抟扶摇上者九万里(庄子《北冥有鱼》)
    B.潭西南望(柳宗元《小石潭记》)
    C.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魏学咿《核舟记》)
    D.鸣之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4)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才”的良马具有“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5)【甲】【乙】两文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组卷:7引用:2难度:0.5
  •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收蜂
    傅菲
          ①大茅山之巅,五峰连绵,形似笔架,山麓古树参天,是山蜂安居之所。安顺每年冬季上结猪岭和笔架山刮山蜂蜜,从三月挂蜂房,他便盼着刮蜜的日子。
          ②第一年上笔架山刮蜜,他到了山顶,才知道积雪未化。白雪皑皑,雪重重地压在树冠上。山巅之下,森林苍莽。冬日高悬,阳光凛冽。在高空之下,他觉得自己是那么矮小,小如一棵珍珠楠。他察看了一下,十二箱蜂房有三箱收来了山蜂。蜂房是一个圆水桶,由底桶、继桶、桶帽(盖)组成,是他自己箍的。他打开干桶帽,抱出继桶,看见数千只山蜂在蠕动,他惊讶了。大雪之下,山蜂在顽强地活着,在暖暖的蜂房里冬眠。他抽出底桶,开始刮蜜。密封冻着,奶酪一般,白如麦芽糖浆。
          ③刮一箱蜜,用了他半个多小时。他把底桶套回去,看见桶底的一窝蜂蛹已被冻死了。安顺掏了蜂蛹,不再刮蜜了,他心疼那一坨坨的蜂蛹。
          ④山区有职业掏蜂蛹的人,不分季节,四处找马蜂、胡蜂的蜂窝。一个大的蜂窝,可以掏出二十多斤蜂蛹。蜂蛹以猪肉价的八倍,卖给餐馆。掏蜂窝,晚上去树林里,戴着大头夜灯,用床单包住蜂窝,摘下来,放在热热的大锅里滚。三滚五滚之后,蜂被活活烫死。掏蜂蛹的人捉着蜂窝,往冷锅里抖,蜂和蛹一起抖下来。
          ⑤安顺从不掏蜂窝,也不掏蜂蛹。作为一个收蜂人,他知道蜂的珍贵。他选择天暖的冬日刮蜜,这样蛹不会冻死。收山蜂一年,一箱可刮十二斤蜜,他刮八斤下山,蜂房里留三斤,桶帽涂一斤。他给蜂留下足够的过冬口粮。
          ⑥他对蜂舞声很敏感。他坐在屋檐下晒太阳或打瞌睡,耳朵像绽开的鸡冠花。蜂舞声是一种奇妙的声音,“嗡嗡嗡”,像森林轻音乐,万物和谐宁静。蜂箱有了第一只黄蜂,有了第一批蜂,有了家族,有了成千上万只蜂。要死掉无数只蜂,蜂才有大家族。昆虫生命短暂,蜂也无法脱离这个法则。大自然安排了世界的一切秩序,万物才得以相生、相融。大自然让有翅膀的、有长途奔袭体力的物种迁徙,让有根须的物种安营扎寨迎接枯荣,让有鳍的、浮游的物种随波逐流。它们彼此竞生彼此谦让,以独特的面貌、姿态、个性存活于大千世界。
          ⑦在大茅山,他放了六十多个蜂房,但大多是空箱,没收到野蜂。蜂在树桠、在树洞、在石缝、在农家瓦檐筑巢,或大如筐箩,或小如囊袋。在山坞,尤其在岩石峰嶙峋的向阳处,我时常看到蜂箱。我看过一处悬崖壁下,悬着八个蜂箱。在一栋旧屋,檐廊并列挂了六个蜂箱,但无蜂进出,蜂箱落满了灰尘,蜂孔都被堵塞了。蜂门沿板上,有几只死蜂,如一粒粒豆豉。蜂视高贵、洁净为生命,不会在肮脏的地方营巢。只有高贵、洁净的生命,才可以酿出存放千年而不变质的蜜。
          ⑧安顺不养家蜂,只收野蜂,由蜂自己安养生息。他要刮天然的蜂蜜,纯正的蜂蜜。有一年上山刮蜜、下山时,天突然下蒙蒙雨,野路溜滑,他踩在一块滑石上,重重地摔了一跤。当时,如果他扔掉手上的蜜桶,双手抱住树,就不会滑下岩石。但他舍不得那一桶蜜,数万只蜂一年的辛劳,全在这里。
          ⑨野蜂活动无定所。他每年都要走一遍大茅山。走山是极度消耗体力的全身运动,刮蜜也是。他已经收了二十三年的野蜂了,林中数不清的弯弯野路,消耗着他的腿骨和腿骨支撑的肉身。他想,刮了今年结猪岭的蜜,以后就不上结猪岭了,把山腰以下的四五十箱蜂房看管好就算了。当他刮山蜂蜜时,草涩的芬芳蜜香扑着他,他忍不住舀一勺子送进嘴里,舔吮着,咂舌,对自己说:高山之巅出好蜜,我拄着拐杖也要上山刮蜜
          ⑩每次上山收蜜、刮蜜,安顺都走得艰难。他站在院子里,看见冬阳暖照下来,阳光慢慢铺满山坞,茅竹摇动着金色的光线,落叶从空中飘旋下来,群山慢慢收拢,聚成一个高昂的山尖,鹞子凌空盘旋。他穿上船底形的大头皮鞋,毫不犹豫地上山刮蜜了。安顺不想辜负被自己收服了的野蜂。野蜂满腔热情地活,虽然它们的生命很短暂。
    来源:《微型小说选刊》2023年第3期,命题需要,原文有删减(1)阅读选文,完成下面的表格中的空白处。
    收蜂
    情节 心 理
    冬日收蜂见蜂
     
    刮蜜见冻死的蜂蛹
     
     
    舍不得
    收蜜刮蜜很艰难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草涩的芬芳蜜香扑着他,他忍不住舀一勺子送进嘴里,舔吮着,咂舌,对自己说:高山之巅出好蜜,我拄着拐杖也要上山刮蜜。
    (3)文中写“收山蜂一年,一箱可刮十二斤蜜,他刮八斤下山,蜂房里留三斤,桶帽涂一斤”,请探究安顺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4)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请你谈谈本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组卷:15引用:1难度:0.5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成由节俭败由奢      ①俭,即节俭,不靡费。因为节俭,所以清心寡欲,没有贪念,心地坦荡,正气长存。俭,犹如一面镜子,映出了国与家的兴衰,也映出了人生的成败。
          ②首先,俭可以治国。墨子有言:“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明太祖朱元璋倡导节俭,看到臣子送他的镂金床,非常气愤,说:“这与后蜀亡国之君孟昶用金银装饰便壶有什么区别?”立刻命人将它捣毁,又说:“即使富有了,又岂能放纵?即使显贵了,又岂能奢侈?”一国之君,抑奢倡俭,上行下效,节俭之风由此盛行全国,明朝国势日益昌盛。
          ③其次,俭可以持家。司马光在家训中,把勤俭节约当作教子的第一要务。他在《训俭示康》中告诫儿子:“有德者皆由俭来。”汉朝的杨王孙虽然家境富有,却对当时大办丧事的陋习深恶痛疾,在病重时立下遗嘱:“吾以羸葬(羸葬:不用衣衾棺椁下葬),将以矫世也。”他用裸葬自己的行为树立了节俭的家风。以俭教子,家风淳正;以俭治家,家业兴旺。春秋时期的齐相晏婴,用一生书写了“俭朴”二字。他穿的是粗布短衣,吃的是粗茶淡饭,上朝时乘坐的是劣马拉的破车,却婉言谢绝了景公赏赐他的骏马豪车。他身居高位,却能抑制奢侈之心,力求俭朴,“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俭能兴家;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侈能败家。可见,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与能否厉行节俭息息相关。
          ④再次,俭可以修身。“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清代封疆大吏于成龙崇尚节俭,把“俭以成廉,侈以成贪”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为官几十年,他始终保持两袖清风的清廉本色。在富甲天下的江南做官时,他常年布衣蔬食,被当地民众戏称为“于青菜”。他俭约不贪,克己修身,以节俭的行为塑造了大清廉吏的形象。反观当今落马的那些贪官,有多少人因为生活奢侈,滋生贪欲,总觉得钱不够花,而伸出贪婪的双手,最终走上腐败的不归之途。这正应了颜真卿所说的“不节则志倾”。
          ⑤一个国家弘扬节俭之风,就会风清气正,长治久安;一个家庭传承节俭之风,就会兴家立业,蒸蒸日上;一个公民保持节俭本色,就会一身正气,受人敬重。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
    (原文有改动)(1)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请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②~④段的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5)下面两则材料哪一则适合充当选文第②段的论据?说说理由。
    【甲】隋炀帝依仗国力富强,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开凿大运河后,为了出游更舒适方便,他特意建造了高大华丽的“龙舟”。每次出游,他都要带着数十万随从,还下令沿途百里内的百姓都要贡献食物,劳民伤财。他的奢靡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亡国。
    【乙】清代和珅,凭借乾隆的信任和手中的权力,肆无忌惮地索取贿赂,盗窃国库,财富多到了难以统计的程度,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嘉庆即位后,和珅被绳之以法,身败名裂。

    组卷:407引用:5难度:0.7
  • 10.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________: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来个180°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在巢沿上,而扑楞着翅膀,像直升飞机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时间和自己的精力。
    (1)第一段空白处与上下文衔接得最好的一句是
     

    A.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本领
    B.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
    C.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翔技能
    D.燕子还具有高超的飞翔技巧
    (2)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严密。第一段加粗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3)概括出燕子的特点(连同标点不超过18个字)。
    (4)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一条环保标语。

    组卷:60引用:3难度:0.7

三、作文(50分)

  • 11.写作。
          孩子是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用纯净之心去创造、去发现、去感悟,你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礼物。
          请以《礼物》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组卷:2引用:2难度:0.7
  • 12.根据下面语境,展开联想或想象,按要求将语段扩写成一篇文章。
          ……
          16岁的我,茫然地走在小路上……
          ……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心持勇气,怀揣梦想,我将继续前行!
    要求:
    ①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 5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组卷:94引用:6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2.0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