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发布:2025/7/8 8:0:2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如图是两个关于水的实验,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组卷:111引用:5难度:0.7
  • 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比较不正确的是(  )

    组卷:24引用:1难度:0.9
  • 3.如图所示是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纯净物的是(  )

    组卷:323引用:15难度:0.9
  • 4.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是(  )
    ①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硫  ③一氧化碳  ④二氧化氮  ⑤稀有气体.

    组卷:55引用:5难度:0.7
  • 5.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科学家们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以下科学成果中与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有关的是(  )

    组卷:3引用:1难度:0.8
  • 6.下列四个图像中,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组卷:399引用:4难度:0.6
  • 7.小明旅游时经常使用轻便易携带的纸锅煮面,如图所示,请问纸锅不会被烧掉的原因是(  )

    组卷:69引用:4难度:0.6
  • 8.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组卷:55引用:6难度:0.8
  • 9.如图是甲转化为丁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卷:62引用:4难度:0.5
  • 10.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组卷:6引用:2难度:0.9
  • 11.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中,某同学做了以下对比实验: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Ⅰ)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Ⅱ)第二朵小花喷上水,(Ⅲ)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Ⅳ)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花的颜色变化.下列关于该组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组卷:33引用:4难度:0.7
  • 12.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

    组卷:7引用:2难度:0.5
  • 13.下列图标不属于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的是(  )

    组卷:240引用:10难度:0.8
  • 14.下列依次是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制备、收集、验满、性质实验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组卷:66引用:2难度:0.7
  • 15.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充入a个CO和a个O2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设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则容器内碳原子与氧原子个数之比为---(  )

    组卷:54引用:4难度:0.7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小题7分,第17小题8分,第18~21小题各10分,共55分。

  • 16.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碳”减排、“碳”封存、“碳”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一些途径。
    (1)“碳”减排:节能减排是我国基本国策。过多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2)“碳”封存:将二氧化碳气体压缩成液态或固态,然后压入地下玄武岩中。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气体能被压缩成液态或固态的原因。
    (3)“碳”利用:以CO2和H2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CH3OH和H2O,请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组卷:33引用:2难度:0.5
  • 17.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下列原理:
    (1)实验室用酒精作燃料
     

    (2)正常雨水的pH值约为5.6的原因
     

    组卷:12引用:2难度:0.6
  • 18.小丽同学将过氧化氢溶液倒入盛有铜粉和氧化铜的烧杯中,发现有大量的气泡产生,经检验确认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小刚和小明两位同学对此颇感兴趣。进而展开了他们的探究之旅。
    (提出问题)是哪种物质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大胆猜想)猜想Ⅰ:剩余固体中的氧化铜加快了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
    猜想Ⅱ:剩余固体中的
     
    加快了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
    猜想Ⅲ:氧化铜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验证)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分析及结论
    实验一: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5mL 5%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 带火星木条不复燃 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产生氧气的量很少,不足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二:向盛有5mL5%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1g氧化铜固体,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待反应结束后将试管里的剩余物进行
     
    、洗涤、干燥、称量。对比反应前后氧化铜的质量
     
    ,称得固体质量为1g
    猜想Ⅰ成立,反应前后氧化铜的质量相等
    实验三:向盛有5mL5%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1g
     
    ,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没有气泡产生,带火星 木条不复燃。 猜想Ⅱ
     
    (填“成立”或“不成立”)
    (讨论交流)小刚同学认为,根据实验二得出的两个结论就能判断Ⅲ成立,你是否支持他的观点?并简述理由。答:
     

    组卷:9引用:2难度:0.5
  • 19.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名称:a
     
    、c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其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
     
    ,若从控制反应效率和节约药品的角度考虑,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编号)。
    (3)D、E、F、G都是实验室中气体的收集装置,其中不能用来收集氧气的是
     
    ,收集二氧化碳选择
     
    收集装置(填字母编号)。
    (4)与集气瓶配套使用的玻璃片一般一面为光滑面,另一面为磨砂面,收集气体时用玻璃片的
     
    盖好集气瓶(填“光滑面”或“磨砂面”)。
    (5)若用如图所示的G装置收集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填“e”或“f”)端导口,若
     
    ,说明氧气已满。
    (6)在“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中,某同学取一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绑上火柴。当
     
    时,将铁丝伸入集气瓶中。将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
     
    ;然后在自己收集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请分析此实验失败可能的原因
     
     
    (写出两条即可)。
    (7)二氧化锰是不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唯一催化剂?对此小明设计了如下探究方案。
    【提出问题】红砖粉末能否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如果能,效果如何?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Ⅰ、 A中无明显现象,B中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产生的气体是
     
    ;红砖粉末能改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Ⅱ.向B试管中重新加入5%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停止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滤渣 B中
     
    现象;滤渣质量等于
     
    g。
    红砖粉末的化学性质、质量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Ⅲ、 ③两试管中均产生气泡,且D试管产生气泡的速度更快。
     
    催化效好(填二氧化锰或红砖粉)。
    【反思】
    小明在实验时发现试管内有许多水雾,由此推断过氧化氢分解是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组卷:28引用:1难度:0.5
  • 20.以电石渣(主要成分为Ca(OH)2,含少量MgO等杂质)为原料制备高纯活性纳米CaCO3的流程如下:
    【资料】①氨水的pH约为11.7,氢氧化镁完全沉淀的pH约为10.87。
    ②CaCl2+2NH3+H2O+CO2=CaCO3↓+2NH4Cl

    (1)操作A的名称是
     

    (2)加入NH4Cl将溶液酸化,说明NH4Cl溶液的pH
     
    7(填“>”、“=”或“<”);酸化浸取时Ca(OH)2和NH4Cl反应生成氯化钙、氨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向滤液1中通入NH3调节溶液pH,主要目的是;①使滤液2能吸收更多CO2;②
     

    (4)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NH3
     

    组卷:159引用:4难度:0.3
  • 21.宁波为我国最早的原始茶产地之一。西汉时,四明山中有大茗,时以鲜叶晒干成茶,即有绿色珍珠之雅称。茶叶中富含茶多酚(化学式为C17H19N3O),它具有抗癌、防治心血管疾病等药理作用。
    (1)1个茶多酚分子中有
     
    个原子。
    (2)茶多酚中碳元素与氮元素的质量比
     

    (3)茶多酚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组卷:0引用:0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2.0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