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

发布:2025/7/8 1:0:21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从科学角度来看,合餐极易导致疾病传染,部分通过唾液、呼吸道、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如流感、结核病、幽门螺杆菌等,只要就餐人中有人感染此类疾病,就有可能导致其他就餐者感染。”山西省健康管理师协会专家曹思毅说,在我国,许多人由于过分饮食,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水果、蔬菜摄入过少,导致肥胖、营养缺乏等问题,从而对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分餐可以根据每人每餐所需的营养,搭配饭菜,保证每餐有适量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同时控制进食量,保证营养均衡。
    (摘编自马黎《“分餐制”,不能再说“不”》《山西日报》2020年2月14日)      材料二:
          这些年,公筷、分餐等一直没能大范围推广,一个毋庸讳言的原因是有些人觉得此举太矫情,属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不符合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理念,可实际上,“分餐制”并非什么“舶来品”,在过去的几千年历史当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一直都是“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分餐制,不少流传千载的文献和画作都对我国古代“分餐制”有详细生动的描述,从5代10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可以看出,画中一人一桌,桌上食物也是一人一份。这种饮食方式在往上追溯,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民族文化时代,在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木质食案,长仅1米,宽30厘米,仅供一人使用,被认为是分餐制的产物。只不过,此后由于生活方式变迁,民族融合等原因,“合餐制”逐渐成了国人日常餐饮习惯的“主流”。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2月29日,《除了禁食野味,还有一项“餐桌革命”迫在眉睫》)      材料三:
          从整个社会来看,只有少数人有分餐饮食,而很多人没概念,想分餐或使用公筷反而“另类”。新华网对近2万名网友的问卷调查显示,4成网友赞成分散制推广,而3成网友则表示反对,很多人没有建立起使用公筷的习惯,有的饭店会在每个餐位上放两双筷子,但大多数客人都没有将两双筷子交替着用,有时吃着吃着就忘了,对餐饮企业来说,推广公筷的成本不会很高,且无须破坏菜品外形,但之前绝大多数餐饮企业都没有采用“公筷制”,主要因为经营者觉得“反正不会用”“放了也是白放”,传统文化也成为一个制约分餐制的重要原因,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合餐,分餐显得有些“高冷”“不合群”“有见外之嫌”。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推广公开制和分餐制的难度较大,还有一些企业担心,分餐制会提升餐厅成本,一些特色菜品不宜分装,多为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厨师或服务员分餐的方式,势必会增加人力物力成本,且一些需要雕花、摆盘特殊技艺的菜品需确保上菜时的完整性。
          此外,记者梳理发现,此次疫情之前,不少地方都出台过关于推进分餐制的指导政策,但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条例缺乏强制性和实施细则,随着时间推移很多规定和抗疫,最后不了了之。
    (摘编自信网传媒2020年3月25日,《疫情成推广分餐制契机“舌尖上的文明”需各方同筑》)(1)下列关于“分餐制”和“合餐制”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合餐制”极易导致疾病传染,部分通过唾液、呼吸道、消化道传播的疾病,聚餐中只要有人感染疾病,就会导致其他就餐者感染。
    B.“合餐制”后来成为中国人日常餐饮习惯的“主流”,主要是由于漫长历史中生活方式变迁、民族融合等原因。
    C.“分餐制”可以根据每人每餐所需的营养搭配饭菜,保证每餐有适量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同时控制进食量,保证营养平衡。
    D.“分餐制”并非是专属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是符合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理念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中国人都喜欢热闹,认为分餐显得有些“高冷”“不合群”“见外”。
    B.“席地而坐,分餐而食”的分餐制是过去几千年历史当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
    C.顾客“吃着吃着就忘了”使用公筷公勺,主要原因是餐饮业没有宣传引导,因此推行公筷制,餐饮业更重要。
    D.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农村地区推广公筷制和分餐制的难度较大。
    (3)当前分餐制、公筷制难以得到有效推广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组卷:6引用:5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是一条经常被引用的史料。直观的解释,就是祭祀与军事,是一个国家最主要的两大事务。往深处考察,这样的释读则过于狭窄和简单化。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讲,这八个字乃是了解中国先秦历史及其特色的一把钥匙,因为其简洁扼要地道出了古代社会生活的两个根本要义:巫觇系统与政事系统的各司其职,相辅相成。
          在早期古代国家形成之前,政治与文化生态是“民神杂糅”的。这反映在权力结构中,也是神职事务与世俗事务执掌上的职责不分,混杂同一。
          殷商时期,神权政治在国家政治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深刻道出了统治者利用神权巩固王权推行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当时主要宗教仪式有自然崇拜、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神祀活动与世俗政务两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商王本人既是世俗生活中的最高领袖,同时也是最大的神的意志体现者。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在王朝官吏中,专职宗教神务官员队伍庞大,政治实力雄厚,在很大程度上对国家政治具有发言决策权,而且,商王的辅政大臣,即最高政务官,实际上也是专职或兼职的神职人员。宗教神职官员,还包括所谓的“贞人集团”、司理典册和册命人员(“作册”)以及掌管祭祀的“祝”“宗”。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商朝政治生活的神权色彩,换言之,商代世俗政治统治是依赖神权统治形式而得以实现的。“祀”与“戎”乃是“二位一体”。
          到了周代,即为“太史寮”与“卿事寮”两大系统的既独立运作,又相互配合。杨宽认为,“原始官职不外乎‘天官’和治民之官两大系统,西周中央政权之所以分设太史寮和卿事寮两大官署,当即由此发展而成。”两寮首长的地位与权力相接近,两者之间的职权经常混淆。
          同商代相比,西周的宗教文化事务官吏虽然地位依然很高,权力较大,但毕竟不及商代,这一点,杨宽先生也有指出,太史寮的重要性要“次于卿事寮”,太史乃是“次于太师的执政大臣”(同上)。何况西周宗教文化事务官在职责范围上,也更为广泛更为琐杂,性质上也已经开始由纯粹的神职人员向普通文化官吏过渡了。
          西周晚期,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演进,卿事寮为代表的政治势力有了进一步的增长,而以神权职责为中心的太史寮权限及影响则显著减弱。卿事寮地位增长的主要标志,是被系统中的三有司(司土、司马、司工)的地位和权力的迅速提高。
          在西周早中期,三有司不过是卿事寮系统的普通官吏,这可从金文《卫盉》《五祀卫昴》等得到充分证明,但在西周晚期,三有司却先后升为卿一级的大官。所以,尽管太史寮还是一个常设机构,还拥有一定的权力,但实际上其势力却不复如前,这种政治局势的演变,标志着在西周时代,“祭祀”多成为仪式上的象征,而“戎”,即以军事为中心的政务,则打破平衡,成为国家事务的主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缓慢地走向绝对中心的位置,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计篇》)所反映的就是这个客观现实。
    (摘编自黄朴民《从神职与政事的分合看先秦史演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了解中国先秦历史的关键,所以能揭示出巫觇系统与政事系统的关系。
    B.在早期古代国家形成之前,巫觇系统与政事系统的职责是不分的,殷商时期,二者职责彼此独立。
    C.同商代相比较,西周的太史寮地位有所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史寮的权限和影响则显著减弱。
    D.西周晚期,太史寮权力丧失殆尽,这种政局变化标志着以军事为中心的政务成为国家事务的主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礼记•表记》,深刻地论证了殷商时期的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
    B.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简单化解读,文章明确反对并提供新的理解。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提出观点,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阐述,条理清晰。
    D.作者两次引用杨宽的观点,均是为了论证太史寮与卿事寮两大系统的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教在殷商王朝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祖先崇拜在殷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B.商代的宗教神职人员数量庞大,构成复杂,对征战等国家事务具有发言决策权。
    C.西周有过太史寮带兵的例子,这足以证明西周时期卿事寮和太史寮职权的混淆。
    D.从金文《卫盉》《五祀卫昴》的内容中,我们可以发现三有司职位和权力的演变。

    组卷:3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选材一:
    敏探春兴利除弊
          平儿进入厅中,他姊妹三人正议论些家务,说的便是年内赖大家请吃酒,他家花园中事故。见他来了,探春便命他脚踏上坐了,因说道:“我想着我们一月有二两月银外,丫头们又另有月钱。前儿又有人回,要我们一月所用的头油脂粉,每人又是二两。这又同才刚学里的八两一样,重重叠叠,事虽小,钱有限,看起来也不妥当。你奶奶怎么就没想到这个?”平儿笑道:“姑娘们所用的这些东西,自然是该有分例。每月买办买了,令女人们各房交与我们收管,不过预备姑娘们使用罢了。姑娘们的每月这二两,原不是为买这些的,原为的是一时当家的奶奶太太或不得闲,姑娘们偶然一时可巧要几个钱使,省得找人去。如今我冷眼看着,各房里的姊妹都是现拿钱买这些东西的,竟有一半。我就疑惑,不是买办脱了空,就是买的不是正经货,弄些使不得的东西来搪塞。”……探春道:“因此我心中不自在。钱费两起,东西又白丢一半,通算起来,反费了两折子,不如竟把买办的每月蠲(juān免除)了为是。此是一件事。第二件,年里往赖大家去,你也去的,你看他那小园子比咱们这个如何?”平儿笑道:“还没有咱们这一半大,树木花草也少多了。”探春道:“我因和他家女儿说闲话儿,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
          三人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探春因又接说道:“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有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馀,以补不足,未为不可。”
          宝钗正在地下看壁上的字画,听如此说一则,便笑道:“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李纨笑道:“好主意。省钱事小,第一有人打扫,专司其职,又许他们去卖钱。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平儿道:“这件事须得姑娘说出来。我们奶奶虽有此心,也未必好出口。此刻姑娘们在园里住着,不能多弄些玩意儿去陪衬,反叫人去监管修理,图省钱,这话断不好出口。”
    选材二: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也就猜着必有原故,所以引出这等丑态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众人来了,探春故问何事。凤姐笑道:“因丢了一件东西,连日访察不出人来,恐怕旁人赖这些女孩子们,所以越性大家搜一搜,使人去疑,倒是洗净他们的好法子。”探春冷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说着便命丫头们把箱柜一齐打开,将镜奁、妆盒、衣包之物一齐打开,请凤姐去抄阅。凤姐陪笑道:“我不过是奉太太的命来,妹妹别错怪我,何必生气。”因命丫鬟们快快关上。
          平儿丰儿等忙着替侍书等关的关,收的收。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那王善保家的本是个心内没成算的人,素日虽闻探春的名,他自为众人没眼力没胆量罢了,那里一个姑娘家就这样起来;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他自恃是邢夫人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看,何况别个。今见探春如此,他只当是探春认真单恼凤姐,与他们无干。他便要趁势作脸献好,因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嘻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凤姐见他这样,忙说:“妈妈走罢,别疯疯颠颠的。”一语未了,只听“拍”的一声,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探春登时大怒,指着王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性了不得了。你打量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你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说着,便亲自解衣卸裙,拉着凤姐儿细细的翻。又说:“省得叫奴才来翻我身上。”凤姐平儿等忙与探春束裙整袂,口内喝走王善保家的,又劝探春休得生气。探春冷笑道:“我但凡有气性,早一头碰死了!不然岂许奴才来我身上翻贼赃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探春姊妹和平儿讨论头油脂粉钱等浪费颇多,由此可以看出贾府奢侈铺张之甚。
    B.探春去赖大家玩乐时,发现很多不起眼的事物都值钱,说明她观察细致入微且敏慧。
    C.平儿提出让探春说出改革治理的方案,是因为王熙凤生病后不再管理贾府的事务。
    D.探春骂王善保家的,“你打量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你们姑娘”指贾迎春。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语言通俗明白却底蕴深厚。如,宝钗笑道,“三年之内无饥馑”,引自《四书》中“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等。
    B.作者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更偏向于从日常的生活中挖掘不平常的意义,如多写儿女私语、愚妇口舌等。
    C.选材二中把人物放在激烈的冲突中,使人物的真实性情一下子显露出来,如展现了王善保家的狗仗人势的小人嘴脸。
    D.选材二中,平日里毒辣的王熙凤识趣地让着探春,给她陪笑脸,对探春的人物形象塑造起到一个对比突出的作用。
    (3)有人说,在贾府这个表面花团锦簇的封建大家族中,探春扮演着“先觉者”的角色,请结合选文,谈谈她的先觉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选文二中,探春说自己“歹毒”“没有气性”,真是如此吗?试根据小说内容,分析探春的性格特点。

    组卷:4引用:5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情,谨拜以闻。
    (李密《陈情表》)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东,东亦客,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一日辍汝而就也。
    (节选韩愈《祭十二郎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告诉不许 告诉:告知
    B.不名节 矜:看重、推崇
    C.请归取其 孥:妻子、儿女  
    D.将成家而 致:使……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急星火 吾念汝从
    B.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吾不一日辍汝而就也
    C.刘夙婴疾病 嫂尝抚汝指吾
    D.臣不胜犬马怖惧 亦未知其言悲也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B.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C.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D.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4)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就是“奏章”,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一种公文,常用来陈述衷情。
    B.“秀才”指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
    C.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分“伯父”“仲父”“叔父”,而“季父”通常专指最小的叔父。
    D.“万乘”指高官厚禄。古代兵车一车一马为一乘。封国大小以兵赋计算,凡地方千里的大国,称为万乘之国。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在字词的表达上自然真切,句式上多是短小精悍的四字句,形象的比喻、大胆的夸张传达情感,语势连贯,行云流水。
    B.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乙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文风,而是采用散文形式,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
    C.甲文语言表达切合身份,如以“伏惟”“蒙”“谨”等词语运用恭敬而得体。“愚诚”“微志”等词语谦逊、虔诚中进一步表明自己定会知恩图报,为祖母尽孝的诚心。
    D.乙文中韩愈呜咽追叙自己和侄子幼年的孤苦伶仃,成年后的东奔西走聚日无多;同时流露出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做法的悔恨和自责。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②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7)苏轼曾说过“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请结合文本分析苏轼这样说的原因。

    组卷:2引用:2难度:0.5
  •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  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
    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
    C.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
    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
    (2)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组卷:119引用:26难度:0.2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扬南朝宋武帝刘裕当年为收复中原而大举北伐,军容之盛、气势磅礴的两句是:“
     
     
    。”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发的诗句是:“
     
     
    。”
    (3)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一诗,写出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的诗句是:“
     
     
    。”

    组卷:39引用:5难度:0.9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论语》的内容,回答问题。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关于“色难”,大致有两种代表性解释:一是东汉包咸的“色难,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论语章句》);一是东汉郑玄的“和颜悦色,是为难也”(《论语注》)。请翻译短文并简要说明你同意哪一种解释。

    组卷:13引用:4难度:0.6
  • 8.下面这段文字中划线的这句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用几个短语简要概括,总字数不要超过15个字。
          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中国早在明朝就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发现意味着先占,先占即取得领土主权,这就是国际法则的“先占”原则。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明朝已经将钓鱼岛纳入国家版图,一些使臣的笔记里还标明了中国渔民在钓鱼岛周围海域的航线。明以后的历代政府更是采取了开发、利用、管辖和保卫等措施,对钓鱼岛行使主权以有效统治。可以肯定,日本关于钓鱼岛主权的主张是站不住脚的。 

    组卷:17引用:10难度:0.7
  • 9.下面的语句中暗含一个三段论推理,请仔细研读,在后面的横线上补写上相应的语句。
    改革是新事物,当然避免不了要遇到前进中的困难。
    大前提:
     

    小前提:改革是新事物
    结  论:
     

    组卷:12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黄河
    ②郑和下西洋
    ③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
    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
    读了上面六个短语与诗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72引用:10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2.0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