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5/6/30 5:0:15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1.下列《诗经》中的名句,没有用到“兴”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组卷:33引用:2难度:0.6 -
2.根据语境,下列三句话,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位学生向老师请教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法。老师说:“ , ,创业酌用兵家之权变, ,行文当如纵横家之灵活。采百家之学问而集于一身,必成贤。”
①治事应持法家之严明
②待人应守儒家之诚信
③读书当如墨家之兼爱组卷:148引用:6难度:0.5 -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147引用:14难度:0.7 -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四点半之后,没有线条和影子的晨光 显出来的时候,水门汀路上和弄堂里面,已被这些赤脚的乡下姑娘挤满了。
②那男人 在起得慢一点儿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
③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 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组卷:7引用:1难度:0.4 -
5.重新排列下面的句子的顺序,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说韩愈擅长写古文,死后他的文章广为流传,当时的学者将其喻为泰山、北斗,非常敬仰他。
②后来,人们就用“泰斗”一词称在某一方面成就卓越,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影响的人。
③唐代文学家韩愈是被称为“泰斗”的第一个人。
④据《新唐书•韩愈传》记载:“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⑤起初,人们把韩愈比作泰山、北斗,表达对他的推崇、敬仰之情。组卷:2引用:1难度:0.6 -
6.“读《红楼》,趣辨人”活动小组设计了一道试题如下,请给出横线处补写最恰当的一项( )
豪迈如史湘云,①_______;稳重如薛宝钗,②_______;唯有敏感如林黛玉,③_______。组卷:8引用:3难度:0.5
二、文言文阅读(17分)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经学尤明,年未二十,举为议郎。成帝初即位,举为博士,数使录冤狱,行风俗,振赡流民,奉使称旨,由是知名。是时,博士选三科,高为尚书,次为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久次补诸侯太傅。光以高第为尚书,观故事品式,数岁明习汉制及法令。上甚信任之,转为仆射、尚书令。有诏光周密谨慎,未尝有过,加诸吏官,以子男放为侍郎、给事黄门。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旨苟合;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以是久而安。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章主之过,以干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默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哀帝初即位,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已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褒赏大臣,益封光千户。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群下多顺旨,言母以子贵,宜立尊号以厚孝道,光持不可。光自先帝时议继嗣有持异之隙矣,又重忤傅太后指,由是傅氏在位者与朱博为表里,共毁谮光。后数月遂策免光。会元寿元年正月朔日有蚀之,后十余日傅太后崩。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免,光复为御史大夫,二月为丞相,复故国博山侯。上乃知光前免非其罪,以过近臣毁短光者,复免傅嘉,曰:“前为侍中,毁谮仁贤,诬诉大臣,令俊艾者久失其位。嘉倾覆巧伪,挟奸以罔上,崇党以蔽朝,伤善以肆意。《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交乱四国。’其免嘉为庶人,归故郡。”光年七十,元始五年薨。
(节选自《汉书•孔光传》)(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振赡流民 振:振奋 B.未尝有过 过:过错 C.又重忤傅太后指 忤:违背 D.以过近臣毁短光者 毁:诋毁
A.以是久而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B.唯恐其人之闻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言母以子贵/苟以天下之大
D.上乃知光前免非其罪/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
B.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
C.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
D.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选三科,是西汉博士选迁制度,分三个等第。据文意看,最高为尚书。
B.沐日,即休假日,汉代官吏每隔五天回家休息沐浴,与唐代休假制度不同。
C.朔日,中国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将每月十五叫望,每月十六称既望。
D.《诗》即《诗经》,名列五经之首,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305篇。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光出身名门,年轻有所作为。他是孔子第十四代孙,对经学特别精通,未及成年,便被任为议郎;后任博士,做了许多实事,名声因此传开。
B.孔光坚持原则,而又不敢强谏。他对皇帝提出的问题,根据经义来回答,从不无原则地附和;如果皇帝不采纳他的意见,他也不会努力去谏诤。
C.孔光三缄其口,从不妄言朝政。他在日常与家人相处时,从不谈及朝中政事,有人问到宫中温室省树种之类的闲事,他闭口不语,岔开话题。
D.孔光冒犯太后,因此丢掉官职。他因反对傅太后称用尊号一事,受到傅太后和朱博一干人的诋毁诬陷,过了几个月之后,便被汉哀帝免去官职。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光以高第为尚书,观故事品式,数岁明习汉制及法令。
②以为章主之过,以干忠直,人臣大罪也。
(7)在孔光恢复职位后,皇帝为什么免去傅嘉职务?请简要概括。组卷:9引用:1难度:0.6
三、古诗词鉴赏(9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记述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组卷:4引用:1难度:0.6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中,子路和冉有分别从军队建设和百姓生活的角度提出了“
(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的措施后,用“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了国君“竭诚以待下”“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
(4)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
(5)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
(6)杜甫在《登岳阳楼》中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它极其恢宏气象的句子是:“组卷:3引用:2难度:0.6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不归人
高洪珍 ①春天的夜,冷得跟初冬没有太大差别。天空没有月亮,仅有点点星光。在这样的春夜里,总有黑色的身影行走在鲁北平原广阔的大地上,他们是前辈,是家人,是我们的兄弟姊妹,是这片土地的耕种人。
②秦皇台地处鲁北平原东北部,粮田灌溉都是靠引黄干渠里的黄河水浇灌。每年春天,韩墩干渠提闸放水只有一次。没有水的日子,人们在田间地头瞅瞅这里,看看那里,干不下活儿,其实也没有什么活儿,化肥都撒进了地里,就只等着春灌了。
③终于在一个晴日的午后,人们得到了提闸来水的消息。仿佛跟吹了集结号一样,在家的劳力都纷纷扛起铁锹奔向了麦地。庄稼是百姓的命根,庄稼喝不上水,种子撒不进泥土,生活就成了虚妄的空袋子。这田野是他们心中的圣地,是一辈子的依赖。
④我家大哥,是我们家中最棒的劳力。听说来水了,大哥迅速开起整装待发的拖拉机,拖着抽水泵,拉了一车的塑料管子,去了东洼。凭着经验,抢占地点最重要。浇地不像打仗往高处寻,而是专拣蓄水比较多的深水处蹲机子,放泵,顺管子,即使管子多一点也无碍。
⑤西南坡是我家地块最集中的地段。大哥加上两个侄子三条汉子像钢铁战士,在黑夜里成了一抹动人的剪影。他们扛起铁锨,拿上手电筒,精神抖擞,浑身的肌肉都在鼓动。两个抽水泵同时蹲在沟渠的崖畔上,吐着白花花的碎银,让心底亮亮堂堂。叔侄兄弟们平日各自忙碌,凑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趁着这样的夜晚,趁着这样寒冷的春夜,带上一瓶老白干,拿上两个咸鸭蛋,一包花生米,地头席地而坐,谈天说地,笑声不断。一杯酒下肚,热辣辣,暖和和,驱寒又保暖,心醉如仙。安静下来的夜,更显辽远。起身去巡视一圈,发现决口了,一声呼唤,三条汉子迅速围堵,激战一般。一大锨一大锨的泥土,同时落向决口处。再大的决口,对他们来说也只不过是一次力量的冲锋,一次肌肉的伸展。
⑥大妹家的麦田在大东洼。大妹是这个家的顶梁柱。自从大妹夫的腿受了伤,她就像一个铁打的男子汉,甚至比男子汉更坚强。她知道,这个家的老小需要她,被车挤断了腿的丈夫需要她,这二十多亩地更是需要她。站在这个距离村庄二里地的大东洼,就站在了旷野的最深处,幽深与黑暗、静寂与孤独缠绕着这个坚强的女人。一棵树都没有的大东洼,连个坐下来休息的地方都没有。脚下就是刚刚化冻的大地,坐下也是一阵寒凉。其实,也无心坐,必须围着地边逡巡,怕水冲坏了坝子。日子就像这地坎坎坎坷坷,一直走得很艰难。
⑦“哗——”,还没等转到地北头,就发现坝子决口了。白花花的水,像是猛兽,拼命挤着往外跑。大妹就近用铁锨从地里挖起泥,甩过去,水流湍急,泥一下子被冲没了。此时,没有别的补救方法,唯有踩进决口处,减缓水流。穿着高筒雨鞋,一脚扎进已成泥的地里,泥水也随之进入了雨鞋,腿触电一般冷到大半截。没有时间去求助,也没有时间去哭泣,更没有时间去抱怨命苦。只有使出浑身力气,拼了命地补救这溃败的堤。就近挖出带着麦苗的泥快速甩到脚下,再挖,再甩……水流在大妺拼命甩过来的泥土下渐渐平静了,冲垮的口子终于一点点缩小了。裹着棉衣的上身汗透内衣,而停下来就冷得打颤。没有人陪伴的夜晚,只有天空的星星作伴,那是一种遥远。隔着时空一般的村子,偶尔一两声狗吠,像缥缈的另一个世界。在人前从不哭泣的大妹,在这空旷的没有人烟的地里,在此刻,尽可以让泪汹涌。想想家中尚不懂事的两个女儿;想想丈夫那做了四次手术炎症仍然未消的腿,走路一瘸一拐,根本不能到泥水地里来;生活就像这断了的腿,失衡又无奈。沉重的医药费和孩子的学费,无尽的愁绪和压力,伴随着无尽的叹息和默默的泪水,在黑夜里流淌。那只是稍稍停歇下来才有的无助的泪。也只能让所有的痛安放在这黑夜里,安放在稍稍轻松些的时候。只是这样的时候太少。生活如潮水,当春浇的忙碌再一次袭来,只能把所有压力和无奈切换成眼前的拼命干活。
⑧从小就特别胆小的大妹,看到一只老鼠都吓得尖叫,看到一只虫子都吓得哭泣。就是这样一个胆小的大妹,在一个个春天的夜晚,在每年的春浇时节,都会与黑夜有一个彻头彻尾的相遇。种地累,春浇争分夺秒,不分白天黑夜,更累。生活的艰辛,把她锻打成了一块铁,在黑夜里闪光。大妹曾经多少次光着脚在这块地里打药。这个在炎热的夏天都不曾光着脚的女人,背起四五十斤重的喷雾器,就跟背书包一样轻松自如,那是长久的体力活,已经原本柔弱的身体适应了这种高强度劳动。一块铁有多坚硬,大妹就有多坚强。为了摆脱贫困与负累,只有坚持,坚强。眼前的冷,夜晚的黑,又算什么呢?眼睛就是这个春天夜里的一盏灯,能够看清脚下的地,更能够看出回家的路。
⑨在与泥土打交道的活儿中,春浇算是最累的。春种秋收,没有这泥泞的春浇,怎么换来那金黄的麦子,丰硕的秋天?!没有这三五天甚至七八天带着泥水的衣裤、疲惫的身子、熬红了的眼睛,怎么会有幸福的笑脸和冬日的悠闲?!老百姓地里出,地里攒。挣分钱,不是血就是汗。
⑩多少个春天,多少个夜晚,在鲁北平原这片广阔的大地上,无论是壮年还是老年,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在这春浇里建立起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经风沐雨,坚持劳作,成了这片土地上永远的守夜人。
(选自《散文百家》2020年,有删改)(1)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2)作者在第⑤⑦段分别叙述了大哥和大妹两处春浇场景的故事,概括这两个场景有何不同。
(3)散文通常会夹叙夹议,请结合第⑧段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4)文章结尾写道:“都会在这春浇里建立起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成了这片土地上永远的守夜人”,结合全文,分析“信念”的意蕴。组卷:1引用:1难度:0.7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一振聋发聩的提问,引发文艺工作者的诸多省思,也擂响了攀登文艺高峰的征鼓。
我感到,“文艺高峰”问题是个有深度、有难度、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特别是放在历史与今天、文艺与社会、文艺发展与创作规律等研究视野里,都会与此话题发生联系。沿着总书记关于“高原和高峰”这个形象化的比喻,我在想,“高峰”绝非可以短时间内堆垒而成,它是伟大的地球力量使然,是地球板块持续运动和撞击的结果。“造山运动”形成的山系往往以隆起的高原为巨大的底座,在漫漫高原的底座中心,一定会耸立着连绵不绝的高峰。也因此,真正的高峰都不是孤峰,他有众多可以比肩的兄弟,从而形成团结壮丽、向上升腾的景象。
文艺发展史上的“高原”和“高峰”,也可以当此理解。
推动形成文艺“高原”和“高峰”的那些力量,从根本上说,来自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力量。那些看上去仿佛出自个人之手、团队之手的一部部文艺作品,如果是“高原”和“高峰”,一定是对接、传递、参与、借助并以高超的文艺才华,深刻感受和充分反映了国家、民族和时代力量的作品。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力量,或早或晚,一定会选出其最佳的代言人,借腹生子,作为自己在文艺上的形象和表征。文艺作品不朽的灵光,来自孕育她的“母亲”,更来自那个仿佛无形的、不容易发现的、但可能更为关键的“父亲”。文艺家只有深深地融入时代洪流,深入生活的一线,如同那些崛起的伟大山系,在板块撞击最猛烈、最短兵相接的锋面中“受孕”,才可能诞生出具有传奇生命的巨子。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艺发展史,文艺作品高峰往往与社会历史有关:
一是国家、民族、人民面临巨大挑战或生死存亡的关键之际。社会的方方面面会激发出巨大的物质与精神力量,参与到全方位的应战当中。优秀的文艺家当然不会置身事外,而是冲锋陷阵到最前沿,用自己的作品凝聚民族和人民的力量,成为时代精神的化身。
二是开放的盛世。文明互鉴、文化融合,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变化,极大地解放人们的心灵,为文学艺术的创作开辟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可能,带来骤然绽放的创新和变化。而盛世的优裕、宽容和自信,会在文化冲突和融合中确立坚定的主体地位,在这时,消化和转化能力最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最为旺盛。
三是社会发展进步、变革变化的力量最为丰沛的时代。和停滞、封闭、沉闷、缓慢似乎已经凝固的历史时间相比,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飞跃、生产关系的变革变化、整个社会的日新月异,会带来一种历史速度、一种时代激情、一种强烈的希望。在这时,受到时代刺激和激励的文学和艺术,经受更多的春光雨露,也会成长得更加繁荣茂盛和多姿多彩。
我不及枚举更多,只是感到,文艺的“高原”和“高峰”的出现,可能具有滞后性,可能在尘埃落定、大浪淘沙之后。同时,高原和高峰,往往人烟罕至,并不容易得见和识别,真正触达需要耐心和韧性。文艺创作是历史力量和时代精神的沉淀。他是风之子,扶摇直上,冲在最前面;他也可能是殿后的那个人,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默默清扫巨大的历史留出的空场。
(摘编自《文艺高峰出现在大浪淘沙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明确表达了对我国当前文艺创作的极度不满,引发深思。
B.“高峰”是因地球板块持续运动和撞击才得以耸立在高原底座中心,并非堆垒而成。
C.充分反映国家、民族和时代力量的作品是国家、民族和时代力量文艺上的形象和表征。
D.开放盛世的文明互鉴、文化融合及盛世的优裕、宽容和自信共同促成了文艺作品高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习总书记振聋发聩的提问引出问题,既有现实针对性,又从政策层面引人重视。
B.文章多次提到“我感到”“我在想”等,表明作者并不确定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其严谨。
C.文章运用多处比喻,有力论证了是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力量推动了文艺“高峰”形成。
D.文章既有道理分析,又有史实总结,立足当下,纵观古今中外,层次清晰,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高峰”与多话题的联系性说明这的确是个有深度、有难度、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B.高原、高峰作品一定感受和反映了国家、民族和时代力量,同时也与个人、团队有关。
C.社会发展进步、变革变化的力量相对于凝固的历史时间,更能带给人以希望和成长。
D.作者认为,只有拥有耐心和韧性,才有可能真正看到文艺“高原”和“高峰”出现。组卷:10引用:1难度:0.7
七、作文(60分)
-
12.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篇名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帖子在网上“走红”,网友们纷纷响应“别人家的孩子”是自己的“夙敌”,因为自己一路就是这样听着长大的。坊间也有类似的说法正在流行:比如有一种旅行叫别人家的旅行,有一种好大学叫别人家的大学,有一种妈妈叫别人家的妈妈,有一种公司叫别人家的好公司,有一种幸福叫别人家的幸福……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超出材料含义范围作文;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34引用:2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