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问题。
乡村戏事
徐群
      ①当银镰似的一弯新月悬于村庄上空,乡野夜色渐浓,晚饭吃得有些迟的农家人,刚端起饭碗,喧天的锣鼓声便划破村庄夜空,从村口老戏台连绵不绝地传来。
      ②那是演戏前的开场锣鼓。锣鼓响,脚底痒。那时村民们面朝黄土,天天在田地里挥汗劳作,一旦空闲下来,生活似乎缺了些东西。一场戏,便把老老少少的魂儿完完全全地勾了去。连平时勤快的农妇,顾不上洗濯,撂下碗筷牵着孩子就走。几乎全村人倾巢而出涌向戏文场,十里八村的人也纷纷往这赶。过去难得有看戏的机会,一到本村做戏文,往往会请亲戚邀旧友,倾其所有尽力操办,杀鸡宰鹅摆上桌。我们那里把看戏待客的礼数叫做“吃戏文饭”,因此也有不少百里以外的戏迷,早一天就住进了本村的亲戚家坐吃戏文饭。
      ③村里老戏台就建在穿村而过的小河旁,戏台子半个在岸边,半个悬河上,好生动的水台。
      ④远不到戏开场时候,台下已摆满了一排排凳子和竹椅。我们这些小孩在戏文场上追逐嬉闹,有胆大一点的几个爬上戏台,模仿些戏中人物的动作台词,几分相像,引人注目。
      ⑤演出旺季几乎天天有几台戏,不分白天黑夜轮流演,一样的锣鼓喧天,一样的人如潮涌。但总觉得夜场来得韵味足,氛围更浓。在那星光璀璨,月色朦胧的夜晚,河水缓缓地流着,亮宽宽的像面镜子,那方戏台也变得光彩耀眼。
      ⑥戏文终于开演了,满场全是黑压压的人头。来晚的站在后排或旁边,伸着脖子向台上张望,再晚点的伸长脖子也看不见。虽说草台班子,当一个个人物粉墨登场,简陋的戏台照样风生水起。尽管一开始人们心里都清楚台上演得是戏,但随着情节的展开,不由自主地跟着入了戏。时而忧伤、时而欢笑,时而义愤填膺。
      ⑦女人是最容易动情的,演到哀婉凄绝处,演员甩着水袖,做着拭泪的动作。台下看戏的大嫂们,不由得眼角润湿,闪烁泪花,老太太则掏出手帕,一下一下抹着老泪。年轻的女子,如痴如醉地听台上旦角咿咿呀呀地诉说着不幸或相思,突然想起了自己不被父母认可的婚姻,忍不住悲情,呜呜哭泣起来。戏里戏外的女人们,借助这样的方式,宣泄自己内心压抑的情感,尽情地释放了一回又一回。
      ⑧少年看戏,无非是凑个热闹,看个稀奇。当初我一个懵懂小子,哪里晓得戏文里唱的什么典故。
      ⑨那时,对我而言,后台其实比前台更有看头。每次看戏,我都会偷偷溜到后台去看演员们上妆,下场,好像在看另一出好戏。后台休息间像个临时仓库,几只斑驳的戏箱上,堆满花花绿绿的戏服,一串串不同颜色不同形态的髯口,还有几顶珠光宝气的凤冠。一个即将出场的演员在化妆,尽管外面有点喧哗,仍在镜子前平心静气地涂粉、描眉。下场的演员在休憩。俊俏的花旦摘了假发原来是个男的,男扮女装。而那银髯飘飘的老员外,取下脸上挂着的髯口,竟然是一个胖乎乎的中年妇女演的。
      ⑩除了后台,最有吸引力的自然还是戏场边卖小吃或小玩意的摊子。插在稻香靶子上的糖葫芦,臭豆腐和香瓜子,还有用汤勺子绘的糖人画,当然也离不开那些心仪的小玩意儿,气球,玻璃弹子,木刀木枪。拿了大人那里要来的一点零钱,我在各个摊子来回穿梭,钱花完了,嘴巴仍未满足。
⑪多数时候,做戏的班子来自外乡,有时也不乏本地临时拼凑起来的班子,集结了方圆几十里能唱会做的戏迷。农闲时光或逢年过节,在各个村子间巡演。
⑫走出乡村很多年,但乡村戏事我怎么也忘不掉。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C

A.作者回忆年少时在乡村看戏的场景,通过多角度描写,表达对故乡的情思。
B.村里男女老少都很喜欢看戏是因为过去难得有看戏的机会且戏文精彩。
C.文章第十段写戏场边卖的小吃、小玩意,与文章主题无关,可以删掉。
D.文章的语言细腻优美,生动鲜活,除细致地描摹外,也多用叠词和拟声词等。
(2)根据文章内容,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①
乡村演戏的地点和环境
乡村演戏的地点和环境
)——女人看戏常被感动——(②
少年看戏看热闹
少年看戏看热闹
)——(③
“我”偷看后台演员们上妆下场
“我”偷看后台演员们上妆下场
)——戏场边卖小吃、小玩意的摊子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而那银髯飘飘的老员外,取下脸上挂着的髯口,竟然是一个胖乎乎的中年妇女演的。(赏析加点词语)
②台下看戏的大嫂们,不由得眼角湿润,闪烁泪花,老太太则掏出手帕,一下一下抹着老泪。(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4)分析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5)下面的链接材料出自《社戏》,结合本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说“走出乡村很多年,但乡村戏事我怎么也忘不掉”。
【链接材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答案】C;乡村演戏的地点和环境;少年看戏看热闹;“我”偷看后台演员们上妆下场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53引用:5难度:0.3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母亲和我的书
    梁晓声
          ①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那份儿喜悦,我日夜祈祷的就是这回事儿。避开人,我躲在一个地方哭了,那一时刻我最想我的母亲……
          ②一九六三年,我上小学五年级。已经有了三十多本小人书。买粮、煤回来,我总能得到几毛钱。这几毛钱加上母亲平日给我的一些钢蹦儿,渐渐积攒到一元多,就去买小人书。母亲从不反对我买小人书。
          ③我还经常出租小人书。有一次火车站派出所一位年轻的警察,没收了我全部的小人书,说我影响了站内秩序。我一回到家就嚎啕大哭。我那种可怜的样子,使母亲为之动容。于是她带我去讨还我的小人书。
          ④“不给!出去!出去!”车站派出所年轻的警察粗鲁地将母亲和我从派出所推出来。母亲对他说:“不给,我就坐台阶上不走。”他说:“谁管你!”砰地将门关上了。“妈,咱们走吧。我不要了……”我仰起脸望着母亲,心里一阵难过。亲眼见母亲因自己而被人呵斥,还有什么事比这更令一个儿子内疚的?“不走,妈一定给你要回来!”母亲说着,就在台阶上坐了下去,并且扯我坐在她身旁,始终用一条手臂搂着我。我觉得母亲似乎一动也没动过,仿佛被一种持久的意念定在那儿了。我想我不能再对母亲说:“妈,我们回家吧!”那意味着我失去的是三十几本小人书。而母亲失去的是一个十分自尊的女人的尊严。
          ⑤天渐渐黑了,“给你们吧……”年轻警察将我的小人书连同书包扔在我怀里。母亲终于拉着我起身,昂然走下台阶。“站住!”年轻警察跑下了台阶。向我们走来。母亲则将我扯近她身旁。像刚才坐在台阶上一样,又用一条手臂接着我。年轻警察拦住一辆汽车,以不容违抗的语气对司机大声说:“把那个女人和孩子送回家去。要一直送到家门口!”
          ⑥我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青年近卫军》,要一元多钱。我还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无精打采。
          ⑦在自己对自己的怂恿之下,我到母亲的工厂向母亲要钱。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切机板上。
          ⑧“妈……”“妈……”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熟悉的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你来干什么?”“我……”“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我……要钱……”“要钱干什么?”“买书……”“多少钱?”“一元五角就行……”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数着。
          ⑨母亲数完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切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⑩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竟快是一个老女人了!那时刻我努力想回忆起一个年轻的母亲的形象,然而竟回忆不起母亲她何时年轻过。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我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并因自己十五岁了才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而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⑪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毛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
    ⑫“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得给你钱的吗?”那一天母亲教落了我一顿。数落完了我,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⑬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我用那一元五毛钱郑重地买下了《青年近卫军》,从此,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⑭_____。
    (选文有删改)(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将文章情节补充完整。
    ①“我”积攒零钱买小人书,母亲从不反对;
     

     

    ④“我”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母亲数落“我”后又给“我”凑足了买书的钱。
    (2)警察对我和母亲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上下文,说说警察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3)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母亲拉着我起身,昂然走下台阶。
    (4)请对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5)读完全文,深深感动之际,请你为文章补充一个简短的结尾段与第①段相呼应。思考后写在下面横线处。
     

    发布:2024/12/27 2:0:1组卷:29引用:5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独的文明
    余显斌
          ①苍龙山清秀如眉,值得一游。
          ②这,是一个朋友说的。那儿,我很少去。一天,有点空闲后,我和妻子带着饮料,还有食物去了。当时是秋天,树叶黄红一片,天气晴好如水。到了地方,果然很美。
          ③苍龙山犹如长眉,微微皱起。一座亭子,在眉毛一样密密麻麻的树林里,如一颗美人痣一样,时时隐现。
           ④我们沿着上山的台阶慢慢走着。一级级台阶,弯弯曲曲,干净如洗。
          ⑤到了半山腰时,那儿有个平台,几棵松树挺立着一片青绿,树下有张石桌,几张石凳。
          ⑥几个年轻人围着桌子,有的吃着饼干,有的喝着饮料,大声说笑着,还有的叽哩嘎啦地绕树追赶着。我和妻子走累了,擦着额头的汗,坐在一旁休息,喝起了饮料。
          ⑦那几个年轻人吃完饼干,喝完饮料,扯出卫生纸仔细擦了手。接着,一个个手一扬,将卫生纸无一例外地白花花地扔在地上。我看了,不由得皱皱眉。妻子忙拦着,轻声道:“别管闲事,和你无关。”
          ⑧我摇摇头,长叹了一口气,没有说什么。
          ⑨这时,一个老人拿着个蛇皮袋子慢慢走来,将卫生纸小心拾起,仔细折叠后,放进了袋子。一个小伙子见了,大声道:“老头,这饮料罐能卖点钱。那点纸,能卖啥?”说完,“哐”的一声,扔过一个饮料罐。老头见了,无言拾起,轻轻放入袋中。
          ⑩接着,又有几个易拉罐飞来。
    ⑪老人没说什么,只是抬头望望,再次拾起。
    ⑫老人已经七十多了,头发花白,一脸的皱纹。
    ⑬我见了,暗暗同情起老人来,拿了自己和妻子喝过的饮料罐,走了过去,笑着放入他的袋子里。他再次抬起头,对我微微一笑,算是招呼。然后,扛着袋子悄悄下山去了,消失在阳光里。
    ⑭那天,我和妻子尽兴而归。
    ⑮几天后,和朋友再见,谈到苍龙山的洁净,谈到那个可怜的拾破烂的老头。朋友一愣,告诉我:那是本市环保局的一个局长,退休后回到小城,一次,去苍龙山游玩,看到满山垃圾,一声叹息,找个袋子开始捡拾起垃圾来。以后,这就成了他的惯例,每天如此。
    ⑯一时,我脸红了,妻子也脸红了。原来,苍龙山的洁净,苍龙山的优美,不是天然生成的,是一个老人用手一下又一下捡拾起来的。
    ⑰文明,不是清闲的文字描写,是一种弯下身子的身体力行。
    (1)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
    (2)阅读下面一段话,揣摩加点的词语表达了老人怎样的心理?
    我见了,暗暗同情起老人来,拿了自己和妻子喝过的饮料罐,走了过去,笑着放入他的袋子里。他再次抬起头,对我微微一笑,算是招呼。
    (3)说说文中的老人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发布:2024/12/27 2:30:1组卷:12引用:3难度:0.5
  • 3.课外阅读我能行。
    献身革命的方志敏ㅤㅤ1935年1月,因为叛徒出卖,方志敏被捕。蒋介石知道后,命令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头子俞伯庆劝降方志敏。俞伯庆假惺惺地对方志敏说:“蒋委员长很想重用你,你为什么不争取出来为党国效力呢?”方志敏哼了一声,说:“蒋介石是什么东西?”俞伯庆压住怒火又试探着说:“你们红军不是已经败了吗?”方志敏坚定地反驳:“我们永远不会失败!”
    ㅤㅤ俞伯庆见劝降不成,又派了军法处长和方志敏“谈话”,处长说:“你知道你们那个孔先生吧?他现在可是党国的少将参议,春风得意得很哪!”
    ㅤㅤ“这个无耻的叛徒,我绝对不会跟他一样。”方志敏一听,站起身厉声喝道,“革命者宁可被敌人残杀也决不投降敌人!要我屈膝投降,休想!”
    ㅤㅤ三番五次的劝降都失败了,敌人终于露出了豺狼的凶相。他们给方志敏吃霉米饭,里面还要加上稗子、谷壳和沙石。牢房里黑暗潮湿,老鼠到处窜,臭虫爬满墙,虱子满被褥。除了恶劣的生活环境外,敌人每天还要用酷刑“招待”他,皮鞭、老虎凳、辣椒水,可方志敏仍然没有丝毫的动摇。
    ㅤㅤ1935年8月6日,劝降不成的国民党无奈地将方志敏押赴刑场。在刑场上,敌人让方志敏转过身去,方志敏大笑道:“我都不怕,你们怕什么?我倒要看看法西斯的子弹是怎样射穿我的胸膛的!”天下起了雨,方志敏倒在了他热爱的这片大地上。
    ㅤㅤ叶剑英元帅曾题诗称颂方志敏:“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正因为有无数个方志敏式的“耿耿丹心,铮铮铁骨”,才炼铸了中华民族不倒的长城。
    (1)“春风得意”在词典中的意思有:①形容考上进士后得意的心情;②指进士及第;③形容人官场腾达或事业顺心时扬扬得意的样子。“春风得意”在文中的意思是
     

    (2)对第1自然段方志敏说的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方志敏坚信革命一定能胜利。
    B.方志敏认为坚持正义的共产党一定会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C.方志敏憎恨当时的国民党反动统治。
    D.方志敏认为俞伯庆在欺骗他,因为他根本不相信蒋介石。
    (3)文章中的画线句子表现了方志敏同志
     
    的精神。
    A.刚正不阿
    B.视死如归
    C.不屈不挠
    D.义正词严
    (4)短文从哪两个方面表现出方志敏具有坚定的革命意志?
     

    (5)方志敏只有一个,短文的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正因为有无数个方志敏式的‘耿耿丹心,铮铮铁骨’,才炼铸了中华民族不倒的长城”?
     

    发布:2025/2/28 10:30:1组卷:16引用:2难度:0.0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