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巳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囊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苏轼《黠 鼠赋》节选
【注释】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 )聱( mài)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像狗一样
②使童子烛之 照照
③橐坚而不可穴也 咬洞咬洞
④堕地乃走跑跑
(2)下列选项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BB
A.堕地乃走 |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
B.举烛而索 | 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
C.向为何声 |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
D.发而视之 |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蒲松龄《狼》 |
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②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4)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像狗一样;照;咬洞;跑;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1/8 9:0:1组卷:327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