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苏州园林》的节选文字,完成各题。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②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下面对选文第①段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DD
A.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和池沼在设计上很独特。
B.苏州园林中池沼的布置显示出一种艺术美。
C.苏州园林中假山的堆叠显示出一种艺术美。
D.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
(2)选文中没有用到的说明方法是DD
A.打比方 B.引用 C.举例子 D.下定义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C
A.选文①②段之间是并列关系,且都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述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B.第①段中“大多”“往往”等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C.第②段中“盘曲嶙峋”“珠光宝气”等词语,体现了选文语言平实的特点。
D.第②段中“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表达方式为议论。
【答案】D;D;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65引用:5难度:0.7
相似题
-
1.“三手烟”的危害 说起吸烟,人们认为它只是对那些直接吸烟(一手烟)的“烟民”,或被动吸烟(二手烟)的“被害者”的健康有危害。但现在有研究发现,“三手烟”对人的健康同样有害。美国波士顿“麻州儿童综合医院”的专家们经过研究证明,即使吸烟者将烟熄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室内的家具、地毯、墙壁、衣物等物件表面上仍会残留着吸烟过程中散发出来的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对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三手烟”中所含的有毒成分包括氢氰酸、甲苯、砷、铅、一氧化碳、放射性元素钋-210和其他10余种高度致癌的化合物,这些有毒成分成了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虽然不少烟民为了不危害别人,到露天空旷处和允许吸烟的场所吸烟,但是即使如此,也不足以防范“三手烟”的危害。到室外吸烟,吸烟者身上和口腔中残留的有害物质也会被带回室内,污染室内的空气;如果在室内吸烟,即使开着窗或开着风扇,也无法完全清除“三手烟”,吸烟时散发出来的有害物质,很容易滞留在墙壁、家具甚至吸烟者头发和皮肤上,旁人进入室内,就等于在吸“三手烟”。长期在这种吸过烟的环境下生活、工作,哪怕是从未接触过烟草,患肺癌的概率要比不在受烟草侵害的室内增加3倍。
成年人由于抵抗能力较强,“三手烟”对他们的危害短时间内还不明显,“三手烟”最大的受害者是儿童。这是因为儿童对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远远低于成年人,他们如果在吸过烟的环境里“摸爬滚打”,手上、身上便会沾染这些有害物质,甚至有可能“吃下”一些。
要消除“三手烟的危害,有效的做法就是戒烟。近年来,很多国家都加大了禁烟的力度。2015年6月1日,我国首都北京开始施行《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公共场所及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禁止吸烟,禁烟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选择《百科知识》有改动)(1)下列对文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直接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内容,全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B.文章开头从“一手烟”二手烟“的危害谈起,自然的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
C.第二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本段还运用了下定义,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D.文章语言平实,准确,如第三段中加点的“短时间内“就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下列关于“三手烟“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三手烟“是指室内的家具,地毯,墙壁,衣物等物件表面上残留的有害物质。
B.“三手烟“是指吸烟者身上和口腔中残留的被带回室内,污染室内空气的有害物质。
C.“三手烟“是指吸烟者吸烟时散发出来的滞留在墙壁,家具等物体表面甚至吸烟者的头发和皮肤上的有害物质。
D.“三手烟”是指包括氢氰酸、甲苯、砷、铅、一氧化碳、放射性元素钋-210和其他10余种高度致癌的化合物在内的有害物质。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到露天空旷处和允许吸烟的场所吸烟完全可以防范“三手烟”对人的危害。
B.消除“三手烟”危害的唯一方法是在公共场所及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禁止吸烟。
C.从不吸烟的人也会患上肺癌,都是因为他们大量吸入“三手烟”,致癌物质在肺部积聚过多。
D.在室内吸烟时,可以通过开窗或开风扇减轻“三手烟”对人的危害,但无法完全清除“三手烟”。发布:2024/11/11 8:0:1组卷:6引用:3难度:0.6 -
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人类起源于一条鱼
①2019年10月26日,有着中国“搞笑诺贝尔奖”之称的菠萝科学奖颁奖大会在浙江温州举行。本届的特别奖菠萝U奖颁给了一项古生物学的成就——澄江古生物化石研究。该项研究的宣传语是:澄江小虫虫,你的小祖宗。
②澄江古生物化石在业内大名鼎鼎,距今约5.3亿年,是世界范围内保存非常完好的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共有16个门类,200多个古生物化石。科学家在其中发现了大量奇特且完整的古生物,这一发现为地球生命的“寒武纪大爆发”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③在这些“小虫虫”中,最为人们所知的是昆明鱼化石,它的发现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舒德干。昆明鱼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产生脊索的动物。有了脊索,接下来动物就可以进化出脊椎,而脊椎对动物来说意义非凡。脊索对昆明鱼的意义在于:首先,有了脊索,昆明鱼在5.3亿年前寒武纪的海洋中就可以拥有更多生存的机会,昆明鱼体内的肌肉就能以它为基础呈“之”字形排列,从而让其游得更快;其次,有了脊索,昆明鱼便可以进化出一件特殊的“武器”——颌,这个武器对进食和防卫来说非常重要。
④有了脊索和以此为基础进化而来的脊椎,动物就可以进化出头骨和颅骨。有了颅骨的保护,感觉细胞和神经中枢才能安全地进化。最终,颅骨里面的神经细胞越来越多,形成神经节,众多的神经节最后发展成为一个终极成品——大脑。
⑤在了解昆明鱼的情况之后,有的科学家称昆明鱼是当今人类的祖先。这是怎么回事呢?从生物学的系统来看,人的位置是这样的: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灵长目-类人猿亚目-人科-人亚科-人属。也就是说,所有的脊椎动物都从属于脊索动物门。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脊索动物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支持这个貌似非常荒谬的结论:人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其实,这种说法是有科学道理的。众所周知,人类胚胎早期有一个阶段的形态和鱼非常相似,并且还有鳃裂。19世纪20年代,德国的解剖学家马丁•拉斯科发现,在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都曾经出现过鳃裂。所以,人类起源于一条鱼并不是胡说八道,而是符合“因为所以,科学道理”的逻辑。
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动物界有一种动物和昆明鱼非常接近,那就是文昌鱼。脊索动物门中除脊椎动物亚门外,还有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中只有一种动物,那就是文昌鱼。文昌鱼的大部分特征像无脊椎动物,只是它的背部有脊索。与其他门的动物不一样,文昌鱼一直没有进化,始终在“原地踏步”,这也使得它成了生物进化史中的“活化石”。
⑦在了解了“小虫虫”的前世今生,尤其是昆明鱼的情况后,你去澄江县看到“澄江小虫虫,你的小祖宗”这条标语,一定不会感到不明所以,而是会忍俊不禁。
(选自《知识窗》)
(1)下列对选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详细介绍了人类起源于一条鱼的原因。
B.第①段采用了以记叙为主的表达方式,意在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第⑤段中画线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删去后文意会发生改变。
D.本文综合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等。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澄江古生物化石研究”获得本届特别奖菠萝U奖的原因是:研究发现澄江小虫虫是人类的小祖宗。
B.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舒德干最早发现昆明鱼,它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产生脊索的动物。
C.人类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这个结论虽然非常荒谬,但却符合“因为所以,科学道理”的逻辑。
D.文昌鱼是因为它的背部有脊索,所以一直没有进化,这使得它成了生物进化史中的“活化石”。
(3)本文为什么说人类起源于一条鱼,请简要概括。发布:2024/12/1 8:30:1组卷:252引用:9难度:0.7 -
3.说明文阅读。
真假近视都是不可逆的 ①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患者呈现低龄化、度数高的特点,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很多家长认为假性近视或低度的真性近视是可逆的。在门诊中,经常有近视患儿家长问:“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孩子的视力恢复正常?”一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7-12岁小学生、13-15岁初中生、16-18岁高中生及19-22岁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1%、74.36%、83.28%和86.36%.而在调查中,居然有近五成的家长不知道近视是不可逆的。
②事实上,如果是真性近视,无论中低度还是高度近视,都不可逆。假性近视实际上是调节痉挛,是由于长时间高强度近距离用眼,导致睫状肌持续紧张收缩不能放松所致。对这种类型的“近视”,通过放松调节,多看远处,必要时辅以睫状肌麻痹药物使用,是可以恢复部分视力的。但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假性近视,不过是即将步入近视的一种过渡状态,临床上很少有一直能维持视力而不近视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方法能够逆转真性近视或者阻止假性近视转变成真性近视。现有的任何方法,都只能延缓近视发生的时间和进展速度。
③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和进展,并非一朝一夕。刚出生的婴幼儿都是远视眼,一般而言,4-5岁的孩子应该具备200度左右的远视储备,6-8岁的孩子应当具有100度到150度的远视储备。所有近视眼的发生,都是从远视储备消失的那一刻开始的,尽管此时双眼的视力可能是1.0甚至更好。当远视储备消失后,由于青少年身体还在生长发育,眼轴会继续拉长,就必然会发展成近视眼。因此,远视储备的珍惜和维护,在近视防控中至关重要。有的孩子上学期视力还是1.0,才过了半年就变成0.5了。其实,这种视力的急剧下降并不突然,因为从半年前远视储备消失开始,近视就启动了。
④那么,导致远视储备被迅速消耗的“元凶”包括哪些因素呢?高强度的近距离用眼(包括看手机、看电脑、看书、写作业、练琴等)和缺乏日间的户外活动是主要原因。医生推荐的户外活动时间是至少每天2-3小时,但很多孩子由于各种原因做不到。课间10分钟的户外活动,对于近视防控至关重要,但很多学校为了避免课间学生打闹,索性禁止学生课间10分钟外出活动。
⑤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患了近视,戴上眼镜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医疗手段永远都是辅助的。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天天玩游戏,不多到户外活动,近视就会不断加深。因此,改变不良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才是近视防控中最重要的一环。
(1)根据文章内容,给“假性近视”下定义。(50字以内)
(2)选文第①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②段加点的“到目前为止”能否删去?为什么?
(4)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不管是中低度近视,还是高度近视,一旦是真性近视。都不可逆。
B.假性近视,是即将步入近视的一种过渡状态,临床上很少有一直能维持视力而不近视的青少年近视患者。
C.一般而言,6-8岁的孩子应当具有100度到150度的远视储备。
D.所有的青少年身体还在生长发育,眼轴会继续拉长,就必然会发展成近视眼。发布:2024/12/27 3:0:1组卷:94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