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每个钩码重0.5N,均选用轻质杠杆。

(1)将中点置于支架上,杠杆静止时右端下沉,应将杠杆两端的螺母向 左左(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位置平衡。调平后,进行了三次实验,记录数据如表一,由表中数据可得出初步结论:F1×s1==F2×s2(选填“=”或“≠”)(s1和s2分别表示支点O到F1和F2作用点的距离)。
表一
实验次数 | F1/N | S1/cm | F2/N | S2/cm |
1 | 1.0 | 15 | 1.5 | 10 |
2 | 1.5 | 20 | 2.0 | 15 |
3 | 2.0 | 10 | 1.0 | 20 |
不具有
不具有
普遍性(选填“具有”或“不具有”)。移动右侧钩码至图丁位置,杠杆重新恢复平衡,老师提示同学们尝试测量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看看有什么发现。(3)同学们改变两边钩码数量,移动钩码,使杠杆重新在图乙位置平衡,记录F1、S1、l1和F2、S2、l2。重复以上操作,数据记录如表二:
表二
实验次数 | F1/N | S1/cm | L1/cm | F2/N | S2/cm | L2/cm |
1 | 2.0 | 9 | 9 | 1.5 | 13.5 | 12 |
2 | 3.0 | 10 | 10 | 2.5 | 13.8 | 12 |
3 | 2.5 | 8 | 8 | 2.0 | 11.5 | 10 |
≠
≠
F2×s2,F1×l1=
=
F2×l2(选填“=”或“≠”),“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影响了杠杆的平衡,物理学中用物理量 力臂
力臂
来描述这个距离,比较s1和l1,s2和l2的大小可知(1)问中把杠杆调到水平位置的目的是便于 测量力臂
测量力臂
。最后同学们通过该实验认识到要得到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必须要 多次实验
多次实验
。【答案】左;=;不具有;≠;=;力臂;测量力臂;多次实验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8/7 8:0:9组卷:33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如图甲为“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
(1)把质量分布均匀的杠杆中点作为支点,其目的是消除 对实验的影响。
(2)如图甲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这样做的目的方便读出 。
(3)在杠杆的两侧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乙。若在A、B下方再各加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 端将下沉。
(4)小明根据图乙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小华认为他的结论不可靠,理由是 。
(5)图丙为小明制作的“杠杆力臂演示仪”,杠杆AOB可绕O点(螺母)转动,不计摩擦和杠杆自身重力。当杠杆处于图丁所示水平位置平衡时,松开螺母保持OA水平不动,使OB向下折,再拧紧螺母形成一根AOB'(B'对应B点)。保持物块M的位置不变,要使杠杆在图乙所示位置保持平衡,则应将物块N移动到 (选填“①”“②”或“⑧”)处。发布:2024/8/3 8:0:9组卷:8引用:1难度:0.5 -
2.小明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杠杆质量分布均匀,每个钩码质量均为50g。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右端高,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左端的螺母向 调节。
(2)实验中小明发现用图乙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在水平位置平衡,但老师建议不宜采用这种方式,其主要原因为 。
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
B.不方便测量力臂
C.力和力臂数目过多,不易得出结论
D.杠杆受力不平衡
(3)完成实验后小明突发奇想,想利用该杠杆(重心始终位于O点)制作一个可以直接测量质量的“杆秤”。
①如图丙所示,以杠杆上的A点为支点,当在C位置挂3个钩码,杠杆在水平位置刚好平衡,则该杠杆的质量 g。然后小明将C位置的3个钩码取下,挂到右侧作为“秤砣”。
②为了将该“杆秤”的零刻度线标在A位置处,小明应在图丙C位置处装配一质量为 g的吊盘。
③接着小明在图丁的D位置标记上该“杆秤”能测的最大质量 g,并将其它质量数均匀标记在AD之间的刻度线上,完成“杆秤”的制作。
④小红用小明制作好的“杆秤”测一物体的质量,不留意只将两个钩码作为“秤砣”来使用,则小红的测量结果会 (选填“偏小”、“依然准确”或“偏大”)。发布:2024/8/31 1:0:8组卷:49引用:2难度:0.6 -
3.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1)先调节平衡螺母,如发现杠杆右端偏高,则可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为了 ;
(2)待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分别在两边挂上钩码,在杠杆上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理由是 ;
(3)在实验中记录了下列一些数据,但未完整,请将未完成的空格填好;左边 右边 次数 F1/N L1/cm F1L1 F2/N L2/cm F2L2 1 2 10 20 4 5 20 2 2 20 40 2 20 40 3 4 15 60 5 60
(4)只做第1次实验,得出数据,(填“能”或“否”)得出结论;
(5)有位同学在实验中,只做了一组数据是:F1=2N,L1=10cm,F2=10N,L2=2cm,于是他得出结论的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如何评价?。发布:2024/8/3 8:0:9组卷:9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