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与理解。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种下田园梦
      ①1930年初秋,在北平的一家医院里,有个小男孩出生了。父亲给他取名袁隆平。小时候的袁隆平很调皮,充满了好奇心。6岁那年,他和同学们去参观了一个非常美的圆艺场,那里面有金黄的梨子挂满枝头,紫红的葡萄垂在架子上,四处开满了鲜花。这个美丽的圆艺场,在袁隆平的心中种下了一个田园梦。从那个时候起,他特别喜欢大自然,盼着长大以后能去学农业。
禾下乘凉梦
禾下乘凉梦
       ②长大以后,袁隆平圆了小时候的学农梦。他从农学院毕业后,来到了农校工作。1959年至1960年,是我国最困难的时期,全国闹饥荒。袁隆平也挨了不少饿。看到人们都挨饿,袁隆平心里很难过。他下决心研究水稻,让人们吃饱饭。通过查找资料、搞试验、向农民请教,袁隆平发现农民最需要高产的水稻种子。袁隆平想啊想,满脑子都是产水稻,有一天晚上,他想着想着,就进入了梦乡。他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朋友们坐在稻穗下乘凉……
      ③这个美好的“禾下乘凉梦”,给了袁隆平很大的鼓励。他不顾风吹日晒,常常只带点头和,蹲在稻田里寻找长势特好水稻。1961年7月的一天,在观察了上万株水稻后,隆平发现了一株有230粒稻谷的子!他高兴极了,给它取名“鹤立鸡群”。但是“鹤立鸡群”的种子长出的稻株表现并不好,高高矮矮,参差不齐,这是什么呢?袁隆平反复琢磨,查找各种资料。有一天,他灵感突现,意识到那株“鹤立鸡群”是天然杂交水稻。“天然杂交水稻属于偶然现象,我可以研究人工杂交水稻!”想到这里,袁隆平充满了干劲。
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成功了
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成功了
       ④既然大自然中存在天然杂交水稻,那就一定存在天然雄性败育株。只要找到它,就能解决水杂交的难题。1964年6月下旬,正是早稻穗花季节,袁隆平和妻子在湖南安江农校周边的稻田里开始了寻找之旅。因为在强光下观察效果最好,所以袁隆平总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走进蒸笼一样的稻田,他肩上斜挎着一只标本夹,右手一只镊子,左手一个放大镜,一朵一朵地观察稻花。串串汗珠不断从他的脸上滚落下来,身上的白衬衫早已被汗水浸透,变得有些发黄。只见他不时用衣袖胡乱擦一把脸,接着又低头沉入放大镜的微观世界。在他眼里,除了田野里那些正开得洋洋洒的稻花,世间其他的一切仿佛都已不复存在。
      ⑤一天,两天,三天……十三天过去了,袁隆平大海捞针般的寻觅毫无进展。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好不容易走到田头的苦楝树下,靠在树干上,就昏了过去,醒来之后,他喝了几口水,又走进农田。妻子埋怨他:“你不要命了。”他笑着说:“命还是要的,这条命要跟时间赛跑呢。再不抓紧,过几天扬花季节就要结束了。”
      ⑥十六天后,袁隆平在勘察第6400株稻穗时,终于发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败育株,后来又先后找到了5株。1970年10月,在海南的一处荒野里,袁隆平的助手终于找到了1株天然雄性败育野生稻。正在北京的袁隆平立即赶到海南,展开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1973年,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成功了,解决了全世界许多人吃不饱饭的问题。人们把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把袁隆平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全世界的人们都感激袁隆平。
永远的怀念      ⑦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以各种方式寄托哀思,表达对他的敬重和悼念。虽然袁隆平院长离开了,但他留下的种子已然改变了世界。袁隆平院士曾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的精神也影响着无数青年。
(1)给他两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2)请用串联小标题的方法,写下短文的主要内容。
袁隆平从小种下了田园梦,长大后立志研究水稻杂交育种解决人们温饱问题,在“禾下乘凉梦”的激励下,他从野生杂交水稻入手,用了多年努力,人工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成功了,全世界的人们都感激袁隆平。去世后,人们还永远怀念袁隆平。
袁隆平从小种下了田园梦,长大后立志研究水稻杂交育种解决人们温饱问题,在“禾下乘凉梦”的激励下,他从野生杂交水稻入手,用了多年努力,人工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成功了,全世界的人们都感激袁隆平。去世后,人们还永远怀念袁隆平。

(3)我们从“总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走进蒸笼一样的稻田”,可以读出袁隆平为了在最佳时段寻找稻花,不惧骄阳、不怕炎热的吃苦精神;从“拖着疲惫的身子”“昏了过去”“喝了几口水,又走进农田”这一连串的动作,可以读出 
不顾个人身体安危,积极拼命工作的精神
不顾个人身体安危,积极拼命工作的精神
;从他和妻子的对话中,还可以读出 
珍惜时间、勤奋工作的精神
珍惜时间、勤奋工作的精神

(4)仔细阅读第④自然段,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我提出的问题:
“东方魔稻”指的是什么?
“东方魔稻”指的是什么?

我解决的答案: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5)袁隆平离世,全国人民以各种方式寄托哀思。你认为纪念袁爷爷最好的方式是
珍惜粮食、节约不浪费。
珍惜粮食、节约不浪费。

【答案】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成功了;袁隆平从小种下了田园梦,长大后立志研究水稻杂交育种解决人们温饱问题,在“禾下乘凉梦”的激励下,他从野生杂交水稻入手,用了多年努力,人工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成功了,全世界的人们都感激袁隆平。去世后,人们还永远怀念袁隆平。;不顾个人身体安危,积极拼命工作的精神;珍惜时间、勤奋工作的精神;“东方魔稻”指的是什么?;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珍惜粮食、节约不浪费。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5/3/3 20:30:2组卷:13引用:2难度:0.4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经常受到侵华日军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侵华日军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他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杀害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牺牲时年仅13岁。
          材料二:邱少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jù)在上甘岭的敌人,他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负了发起冲锋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他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邱少云身上燃起了大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也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1)古往今来,爱国英雄层出不穷,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下列选项中,都属于爱国英雄的一组是
     

    A.孔子 岳飞 杨靖宇
    B.李白 方志敏 董存瑞
    C.林则徐 黄继光 赵一曼
    (2)阅读两则材料,从牺牲时“年仅13岁”“年仅26岁”这些语句中,我感受到了
     

    (3)从两则材料中,选择一个最打动你的句子,用“_____”画出来,并把打动你的原因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发布:2025/3/12 8:0:1组卷:29引用:1难度:0.8
  • 2.非连续性文本。
    项目 上网时间、年龄 上网目的
    调查项目 每天都上网的学生 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 10岁以前“触网” 聊天交友 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 玩网络游戏 学习、查阅资料
    所占比例 82.9% 70.4% 61% 19.3% 34.4% 30% 16.3%
    (1)下列从统计表中得出的结论,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有82.9%的学生每天都会上网。
    B.中小学生上网的人数不多。
    C.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上网是为了看动漫、电影和下载音乐。
    D.有16.3%的学生上网是为了学习、查阅资料。
    (2)你觉得上网和学习成绩的好坏有关系吗?说说你的理由。
    (3)请你根据上面的统计表反映的情况,结合自己的体会,向广大中小学生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发布:2025/3/9 11:0:2组卷:41引用:3难度:0.5
  • 3.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1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它代表了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材料二 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截止到2011年2月,腾讯、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微博注册用户均超过1亿。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用微博维权,用微博问政;政府也开通微博,了解民意。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1)从材料一中摘录出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写出右边这幅画的寓意。
     

    发布:2025/3/9 21:30:2组卷:35引用:5难度:0.4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