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ㅤㅤ虎年伊始,中国元素一路火出圈。通过一眼入画的《只此青绿》,让观众大呼“原来最能打动内心的还是传统文化”;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用中华传统文化为世界留下别样奥运记忆;北京冬奥闭幕式上的“折柳送别”诉说中国式浪漫;拿下中国雪上项目首金的谷爱凌,雪服上印着中国龙,雪板上刻着龙纹,骄傲地说要把中国元素带到世界、带到自由式滑雪中……_____,击中了埋藏于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  )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的审美情感。事实上,传统文化元素“占领”舞台,并非是一时的“群情激昂”,(  )是源于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青睐。……科技成果的进步,也(  )地改变了文化生产。现代科技手段及其催生的科技美学,有效助推了传统文化节目的跨艺术门类创新,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古与今、新与旧完美(  ),蝶变升华,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摘自胡一峰《从传统文化热看文化自信》,有删改)(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C

A.也 耳濡目染 结合
B.而 耳濡目染 融合
C.也 潜移默化 融合
D.而 潜移默化 结合
(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

A.在这些亿万目光瞩目的舞台上,中华传统文化都“活”起来了。
B.亿万目光瞩目,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些舞台上,都“活”起来了。
C.亿万目光瞩目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些舞台上都“活”起来了。
D.中华传统文化都“活”起来了,在这些亿万目光瞩目的舞台上。
(3)文中加点词“骄傲”的感情色彩,与下列句中加点词一致的一项是
B
B

A.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阴影。
B.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C.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
D.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D

A.通过观众一眼入画的《只此青绿》,大呼“原来最能打动内心的还是传统文化”。
B.一眼入画的《只此青绿》,通过观众大呼“原来最能打动内心的还是传统文化”。
C.一眼入画的《只此青绿》,“原来最能打动内心的还是传统文化”让观众大呼。
D.一眼入画的《只此青绿》,让观众大呼“原来最能打动内心的还是传统文化”。

【答案】C;A;B;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98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从备选词语中选择填空。
    漫步语文世界,才能欣赏到一幅幅理想的生活画卷,这里,
     
    有重山那边波涛喧嚣的大海,
     
    有夹岸桃花引路的世外桃源,
     
    生活的理想如此光明美好,我们就没有理由不为之努力奋斗。
    (备选词语:只有,不仅,况且,可是,而且,既然)

    发布:2024/12/26 21:0:8组卷:270引用:3难度:0.7
  • 2.读“死”书与读“活”书
    蒋孔阳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           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           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1)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是
     

    A. 如果……就……B. 与其……不如……
    C. 既然……就……D. 不但……而且……
    (2)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A. 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B. 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
    C. 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D. 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3)与作者所说的读“死”书的方法不相符的是
     

    A. 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
    B. 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记牢,然后照着去应用。
    C. 要准确掌握书中的形、音、义,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
    D. 要把书真正读懂,不能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4)下列名言警句哪一句可以用作本文的论据
     

    A.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B.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D.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5)本文没有运用下列哪一种论证方法?
     

    A. 道理论证 B. 事实论证   C. 对比论证 D. 比喻论证。

    发布:2024/11/21 17:30:1组卷:22引用:2难度:0.8
  •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______我走到哪里,_________我睡得很沉,_________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______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发布:2024/11/21 2:0:1组卷:429引用:7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