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梗不仅是一种娱乐文化,更是一种时代的表达方式。这点并无太多疑问。但其中潜在的内涵是,更多人关注的实际是梗的内容所反映的时代思绪,而非梗形式上的特征及其变化——在语言学角度,我们或许应当称之为“语法”或“句法”。当我们仅透过内容来研究梗文化时,实际已然在将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或工具的同时,而遗忘其存在本身。因此,透过形式来探究梗,才似乎更能够揭示当下的流行梗究竟为何物。
      随着春晚运作模式的变化,从造梗机器到如今融梗的年代,梗的内涵与当下造梗的逻辑已截然不同。我们随意举几个2010年前的春晚小品名梗,譬如“宫廷玉液酒”“来是come去是go”“要啥自行车”“小锤40大锤80”“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等,大多数能够想到的名场面或金句,一提到它们,脑海中会瞬间回想至小品原本的情景之中,就如网友们常说的“你为什么可以发语音”一般。而梗与作品也正是呈现较为单一的对应关系。
      但当春晚小品开始使用当年的网络流行语,梗便不再是与原出处深度捆绑的记忆点,而是成为对原出处带有评价色彩、在现实中能够对应其他场景使用的一套用法体系。
      实际上,从春晚不再生产热梗的十几年来,梗的形式内涵仍旧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其一是新世纪以来的“流行语”阶段。从“潜规则”“犀利哥”“范跑跑”等社会热点现象总结而出的特殊名词,到“神马都是浮云”“No zuo no die”(意为不作就不会死)“定一个小目标”等互联网流行语的风靡和盛行,在这一时期,大多数梗仍旧能够找到原出处,但故事背景与梗本身的联系已大大减弱。玩梗反倒以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面目出现,即意义在于用法。梗实际包含着大众对原事件或褒或贬的评价态度。这种态度固然无法上升为一种严肃的文化政治领域,于是妥协式地徘徊在伦理层面,成为戏谑性的道德评价,“吐槽”二字可以较妥帖地总结其特征。比如“定一个小目标”实际在吐槽对普通人来说一亿元的遥不可及。因此,在其他合适的场景运用梗,而非作为文化记忆去还原梗,成为这一时期的玩梗策略。
      其二是从几年前的“奥利给”“集美们”到如今“怨种”“嘴替”“yyds”(意为“永远的神”汉语拼音缩写)等,这些与过去的梗已有巨大不同:原出处与用法几乎呈现分裂的状态,用梗之时不会考虑其背景如何,只会考虑使用,甚至不少梗本身只是一些日常用语的谐音或换喻,背景已经在之中消失。因此,梗也变得更像一种口头禅,在日常生活中辅以表达情绪,似乎其中已不包含任何文化内涵。
      正是这一变化引发着当下诸多矛盾的情绪。反对者认为这无疑是一种语言暴力,是对中文的破坏与损毁。有人认为这实际反映出某种青年的时代之“丧”,也有人将此与短视频盛行的趋势相联系,表达一种“技术有罪”而导致乌合之众的观点。而支持者或折中主义者则倾向于认为这种梗的流行趋势代表着语言的自我进化,而在其中,语言本身的净化能力足以使其弃其糟粕,需要我们耐心放长线观察。实际上,自网络时代以来,对网络语言侵蚀传统中文的讨论已层出不穷,而目前的争论似乎也不过是又一次翻版。
(摘编自新京报传媒研究《从春晚“玩梗”说起:如何理解当下的流行梗》)材料二:
“鼠鼠我啊,突然发现自己并不是最优秀的。”
“鼠鼠我啊,这一年好像把人生过得特别糟糕。”
“鼠鼠我啊,怕黑,下水道太黑太黑了。”
      不知从何时起,互联网中悄然涌现出以“鼠鼠”作为第一人称的系列热梗。
      软萌可爱的句式下包裹着不尽的感伤,这种表面看似是玩梗打趣,实则自嘲生活的失控与无序的表达方式被网友们定义为“鼠鼠文学”。“鼠鼠文学”为人们自在地输出情绪开了扇窗,自嘲为鼠鼠的人们倾诉着、感慨着、发泄着,并从中获得片刻的喘息与难得的治愈。披上“鼠鼠”马甲,人们得以放心大胆地做回最真实的自己。
“鼠鼠我啊”实为“叔叔我啊”的谐音,该梗源自网友对于Bilibili董事长进行调侃时所用的一句台词。“叔叔我啊”梗之所以大火,是因为用户对于平台的运营方式影响到了原有的二次元氛围而感到不满,于是用“叔叔我啊,最喜欢二次元了”来讽刺B站的变现路径。
      而后在贴吧,“鼠鼠”的含义又发生了变化,某饱受诟病的贴吧网友多将自己同生活在阴暗之中的老鼠做比,认为自己如同下水道中的老鼠一般见不得光,多用作“底层打工人”郁郁不得志的自嘲。
      现如今的“鼠鼠文学”融合了这一系列梗原有的表意,诸多鼠鼠表情包的诞生给这一原本颇显无奈的自嘲平添了几分可爱,“鼠鼠我啊”句式也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于生活中的诸多情境。伴随着网友层出不穷的创作,该梗中鼠鼠的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相比起部分贴吧网友口中的“老鼠人”,在“鼠鼠文学”的语境下,一句句“鼠鼠我啊”让人脑补出的形象也逐渐幻化为毛茸茸的小仓鼠。憨态可掬的小仓鼠形象使原梗中的部分阴暗和负能量得以消解。
      由共性的情绪催生的互联网自嘲梗,大多关乎自卑、社恐、职场、家庭等方方面面,由此看来,自称鼠鼠的类似表达方式屡见不鲜。写作“鼠鼠文学”,读作“现实文学”,这里充斥着人们细腻又琐碎的负面情绪和潦倒又真实的生活境遇。
      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归属和爱”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人们需要通过反复确认自己所属的群体和与世界的联系来获得安全感。然而在以熟人关系为主导的社交平台中,人们往往难以做到毫无顾虑地畅所欲言。隐形框架之下,许多真实的情绪难以分享;匿名背后,反倒没有多少顾虑。
      在偌大的赛博空间,人们习惯于借用“鼠鼠文学”等热梗安放现实困境下的茫然无措。“鼠鼠我啊”句式使人们不足为外人道的模糊心境得以外化,为人们酣畅淋漓地输出情绪开了扇窗。
      除此之外,诸如此类的网络热梗也能为人们提供名为“群体认同”的庇护。累积已久的压力和无助无处宣泄,人们又迫切地需要确认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于是与其成为漂泊于平庸之海的孤单一人,不如短暂地扮演一次鼠鼠,获取片刻的喘息和难得的治愈。
(摘编自知著网《“鼠鼠文学”,为什么火了》)(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D

A.当今时代,梗语言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载体,其反映的时代思绪大受网民关注,然而只有跳出内容圈的局限,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探究其形式特征,才能更好地揭示流行梗的内涵。
B.从“早期春晚”到“网络流行语”的领域跨度中,梗的生产方式呈现出由“作品生产”到总结社会热点的阶段过渡,前者是文化记忆层次的还原,后者则是“吐槽”式的道德评价。
C.因为“YYDS”“怨种”之类的梗与口头禅的相似性极高,其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几乎丧失殆尽,所以它们更倾向于作为一种表达情绪的辅助工具,而不是与出处捆绑的记忆点。
D.“梗语言”的发展进程带来诸多矛盾情绪,进而引发相关争论,但不管是“语言暴力说”,还是“语言进化论”,都不过是对于网络时代下传统中文受到冲击的相关讨论的翻版重演。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C

A.材料二的开头,先具体举出“鼠鼠文学”的语言表达实例,再展开相关论述,这样便于读者对论证话题快速形成认知。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以网络流行梗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探究流行梗的语言内涵,后者重在分析特定梗的火爆原因。
C.“鼠鼠文学”由谐音梗转化而来,并在后续的二次创作中脱离了原有含义,转变为消解负能量的自嘲梗,这种玩梗策略类似于春晚的记忆点捆绑。
D.根据材料二的论证可知,互联网上的自嘲梗大多是现实生活中负面情绪和潦倒境遇的真实宣泄,这种心境外化也能提供一种“群体认同”感。
(3)根据材料,下列哪一选项的梗呈现出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面目”
A
A

A.“栓Q”,英文短语“thank you”的读音空耳衍生,英文的本意是感谢。后来衍生为表达自己很无语,对某件事特别讨厌的情绪。
B.“奥利给”,第一次出现在一名快手主播直播时说的正能量语录里。作为感叹词,包含了赞美、加油打气等多种感情色彩。
C.“凡尔赛”。生活的高贵,奢华且想通过一些反向的表述,来不经意地透露出自己优越生活的人,用来调侃的词语,看似抱怨实则是在炫耀。
D.“人类高质量男性”。一位名叫徐勤根的成功人士,在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一段三分钟的求偶视频,并自称为“人类高质量男性”,受到大家广泛关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小狗一直大大方方昂首挺胸地爱人”“小狗才不是贬义词,小狗的爱永远真诚而热烈”……“乖巧、笃定、热忱”的“小狗文学”一度在互联网上走红,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种“小狗文学”梗流行的原因。

【答案】D;C;A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12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25日澳网赛场李娜完成自1978年亚太地区夺得澳网女单冠军后再夺冠的历史性征程。站上领奖台的时候面对得之不易的奖杯她把这份荣耀与团队共同分享。
          2014年1月国家网管中心决定允许李娜与彭帅、郑洁、晏紫4人单飞只需将比赛奖金和商业收益的一部分上缴便可享受教练自由、奖金自由、参赛自由。
          这一年IMG签约副总裁同时也是莎拉波娃经纪人的埃森巴德成为了李娜的经纪人。此时李娜已26岁。在埃森巴德的经营之下李娜顺畅地将竞技成绩转化为商业价值并且实现最大化的开发大笔的比赛奖金和品牌代言费用让李娜能够维持团队的良好运转。
          李娜这一切成功更离不开一个男人那便是丈夫--收敛起昔日锋芒默默退居幕后甘做后勤的姜山。有记者曾经恭维李娜说:“幸亏中国网球有李娜。”李娜不忘补上一句:“幸亏李娜有姜山。”每当比赛结束李娜也总拿姜山开涮。在台下看来理疗师阿历克斯与李娜合作始于2010年3月是团队里除姜山外资格最老的成员。悉尼赛前李娜去玩蹦极阿历克斯亲自试跳在确认对身体无影响的情况下才允许李娜蹦极。31岁的李娜能经受住卡洛斯的魔鬼训练并且在长年的职业征战中保持旺盛的体力阿历克斯功不可没。
          曾经七届大满贯得主海宁的主教练阿根廷人卡洛斯接手教练以后身体与技术之外他带给李娜的更大帮助应该是心理上的。他要求李娜享受网球所带来的快乐。卡洛斯的出现让李娜团队关系融洽。在澳网横扫拉德万斯卡进入四强后除2014年澳网李娜一路高歌猛进向着自己的第二座大满贯发起冲击。这一次她又如愿以偿澳网夺冠让李娜排名逼近世界第二。再面对媒体的镜头没有了任何压力的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澳大利亚某杂志评其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摘编自麻晓天《李娜:中国金花怒放的背后》)材料二
          我能够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我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国甚至全亚洲的网球运
    在澳大利亚的时光固然充满了喜悦、幸福,以及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但做出放下球拍的决定,比在澳大利亚的高温下连续赢下7场比赛要艰难许多。
          我的双膝已经经历了四次手术现在我的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最后那次手术之后我试图回到赛场。但是哪怕我用尽全部的力量我的身体却告诉我岁的我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
          网球这项运动这些年在中国发展非常快我已经在这项运动的世界舞台上取得了成功。我所获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我的梦想为
          网球是一项个人运动,但是,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这里虽然不能对陪伴我走过职业生涯、对我的成功付出汗水的人们一一表示感谢但是我必须感谢那些无论高潮还是低谷都陪伴着我的人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摘编自2014.9.19《李娜退役告别信》)材料三
          回望李娜15年的职业生涯无论对她个人还是对我们都好得不能再好突破已经完成荣誉摆放在那里为什么不笑呢?
          当众人为她的离去惋惜时在9月19日的退役新闻发布会上李娜表示自己的退役没有遗憾当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如果退役会不会后悔’我自己内心很坚强地告诉我‘没有’”。
          在美国《时代》周刊2013年度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名单中李娜入围“偶像人物”榜单并成为封面人物。在网球这项全球范围商业运作最成熟并且最受欢迎的运动中李娜也成为最具开放性形象的中国运动员。
          2014年李娜法网夺冠后国际女子职业网联嗅到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开始把重心向亚太转移短短四年中国专业女子网球赛事从同样无可置疑的是,成为超级体育明星的李娜也激励了更多的中国青少年。李娜曾说过:“我确实不知道有多少,但我知道有很多孩子拿起了网球拍,这对我们是好事。要相信自己,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认为梦想很重要。”
    (摘编自白岩松《总有一种告别让人笑容满面》)(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后,李部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的形象,令澳洲一些媒体折服,因此而被评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B.从2009年“单飞”开始,六七年时间里,李娜取得了巨大的个人成功,获得了国际女子网球界的多项殊荣,这是李娜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使然。
    C.李娜在退役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退役是因“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话里话外,都是心有不甘、充满遗憾之情。
    D.李娜能够夺冠,团队成员的力量功不可设,大家各同其职:姜山主要负责后勤,阿历克斯主要负责体能,主教练卡洛斯则主要负责李媼心理的调整。
    E.李娜把“在网球场上代表中国”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她怀着梦想来,带着感恩、成功离开,她的成功故事极大地激励了青少年参与网球运动。
    (2)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3)李娜说:“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李娜成功的外部原因。
    (4)李娜网球职业成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她的成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发布:2025/1/11 8:0:2组卷:2引用:1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25日澳网赛场,李娜完成自1978年亚太地区夺得澳网女单冠军后再夺冠的历史性征程。站上领奖台的时候,面对得之不易的奖杯,她把这份荣耀与团队共同分享。
          2009年1月,国家网管中心决定允许李娜与彭帅、郑洁、晏紫4人单飞,只需将比赛奖金和商业收益的一部分上缴便可享受教练自由、奖金自由、参赛自由。
          这一年,李娜成功与全球最大的体育经纪公司IMG签约,IMG副总裁,同时也是莎拉波娃经纪人的埃森巴德成为了李娜的经纪人。此时,李娜已26岁。在埃森巴德的经营之下,李娜顺畅地将竞技成绩转化为商业价值,并且实现最大化的开发,大笔的比赛奖金和品牌代言费用让李娜能够维持团队的良好运转。
          李娜这一切成功更离不开一个男人,那便是丈夫--收敛起昔日锋芒,默默退居幕后,甘做后勤的姜山。有记者曾经恭维李娜说:“幸亏中国网球有李娜。”李娜不忘补上一句:“幸亏李娜有姜山。”每当比赛结束,李娜也总拿姜山开涮。在台下看来,这些调侃,是李娜对姜山浓浓爱意的表现方式。
          理疗师阿历克斯与李娜合作始于2010年3月,是团队里除姜山外资格最老的成员。悉尼赛前李娜去玩蹦极,阿历克斯亲自试跳,在确认对身体无影响的情况下才允许李娜蹦极。31岁的李娜能经受住卡洛斯的魔鬼训练,并且在长年的职业征战中保持旺盛的体力,阿历克斯功不可没。
          曾经七届大满贯得主海宁的主教练阿根廷人卡洛斯接手教练以后,身体与技术之外,他带给李娜的更大帮助,应该是心理上的。他要求李娜享受网球所带来的快乐。卡洛斯的出现让李娜团队关系融洽。在澳网横扫拉德万斯卡进入四强后,除了称赞卡洛斯使她的网球生涯好转,李娜还特别感谢他“拯救”了她的婚姻。
          2014年澳网,李娜一路高歌猛进,向着自己的第二座大满贯发起冲击。这一次,她又如愿以偿,澳网夺冠让李娜排名逼近世界第二。再面对媒体的镜头,没有了任何压力的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澳大利亚某杂志评其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摘编自麻晓天《李娜:中国金花怒放的背后》)材料二 我能够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我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国甚至全亚洲的网球运动,这也将会是我一生的事业。但是,即便如此,职业生涯就像是人生,它们都会有终点。
          在澳大利亚的时光固然充满了喜悦、幸福,以及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但做出放下球拍的决定,比在澳大利亚的高温下连续赢下7场比赛要艰难许多。
          我的双膝已经经历了四次手术,现在,我的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最后那次手术之后,我试图回到赛场。但是,哪怕我用尽全部的力量,我的身体却告诉我,32岁的我,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
          网球这项运动这些年在中国发展非常快,我已经在这项运动的世界舞台上取得了成功。我所获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我的梦想,为国家获得的荣誉也是我个人的骄傲。
          网球是一项个人运动,但是,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这里虽然不能对陪伴我走过职业生涯、对我的成功付出汗水的人们一一表示感谢,但是我必须感谢那些无论高潮还是低谷都陪伴着我的人,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摘编自2014.9.19《李娜退役告别信》)
    材料三 回望李娜15年的职业生涯,无论对她个人还是对我们,都好得不能再好,突破已经完成,荣誉摆放在那里,为什么不笑呢?
          当众人为她的离去惋惜时,在9月19日的退役新闻发布会上,李娜表示自己的退役没有遗憾,“当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如果退役会不会后悔’,我自己内心很坚强地告诉我‘没有’”。
          在美国《时代》周刊2013年度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名单中,李娜入围“偶像人物”榜单,并成为封面人物。在网球这项全球范围商业运作最成熟并且最受欢迎的运动中,李娜也成为最具开放性形象的中国运动员。
          2011年李娜法网夺冠后,国际女子职业网联嗅到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开始把重心向亚太转移,短短四年,中国专业女子网球赛事从两项跃升到十项,而这一切正源自李娜的成功。
          同样无可置疑的是,成为超级体育明星的李娜也激励了更多的中国青少年。李娜曾说过:“我确实不知道有多少,但我知道有很多孩子拿起了网球拍,这对我们是好事。要相信自己,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认为梦想很重要。”
    (摘编自白岩松《总有一种告别让人笑容满面》)(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后,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的形象,令澳洲一些媒体折服,因此而被评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B.从2009年“单飞”开始,六七年时间里,李娜取得了巨大的个人成功,获得了国际女子网球界的多项殊荣,这是李娜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使然。
    C.李娜在退役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退役是因“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话里话外,都是心有不甘、充满遗憾之情。
    D.李娜能够夺冠,团队成员的力量功不可没,大家各司其职:姜山主要负责后勤,阿历克斯主要负责体能,主教练卡洛斯则主要负责李娜心理的调整。
    E.李娜把“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她怀着梦想来,带着感恩、成功离开,她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青少年参与网球运动。
    (2)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3)李娜说:“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李娜成功的外部原因。
    (4)李娜的成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发布:2025/1/11 8:0:2组卷:1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20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以下简称“联大”)上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既是从现实出发的行动目标,也是高瞻远瞩的长期发展战略。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概念,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净零排放”,狭义的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更为宽泛的则是指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碳中和的实现首先要求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最大程度的减排,比如要求极大地提高能效、高比例利用非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但受资源、技术局限或安全、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少部分排放并不能完全避免,这其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森林、海洋等碳汇进行自然吸收,同时另一方面可能还需要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杺”(CDR)的应用,比如碳捕葓、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等,也就是说,到2060年前,我国并非是要实现“绝对的零排放”,而是要将人为活动排放对自然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达到人为排放源和汇的新的平衡。
          我们早就有碳达峰目标,而把碳中和跟碳达峰放在一块,它的约束力就比较强,简单说就是碳中和使得碳达峰的意义更加明显。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逐渐改变现实,进行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中国“十四五”规划对碳减排有一些明确的目标和部署,提出非化石燃料使用量占比要提高到20%,还提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要在未来5年提高0.9个百分点,意味着国土上要增加约9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面积。加快绿色能源替代,这是未来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主要出路,它的重点在新能源相关材料领域的先进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等方面,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以完成结构性替代。碳循环经济更是值得关注的新领域,通过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把发电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净化之后加以综合利用,这样能实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另外,减少碳排放不仅需要技术,还要改变观念、改变生活方式,如有人买很多衣服放在家里,这些都是不环保的做法,因此要建立可持续消费观念,践行节约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更艰辛:全国人均收入水平远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80%。受疫情影响,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不稳定性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短板依然很多,要实现新达峰目标与碳中和目标,需要坚持绿色发展,通过卓绝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受到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总体发展态势并没有受到影响,因此,碳中和目标同样难以动摇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
    国际方面,《巴黎协定》要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立即明确国家自主贡献减缓气候变化,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碳中和,在21世纪末将全球地表温度相对于工业化前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以内。不仅如此,各缔约方还将为争取实现1.5℃的温控目标付出努力。
          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增幅已经超过1℃,中国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升温水平。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率升温,全球温升幅度可能会在2030年至2052年达到1.5℃。目前的全球升温已经导致气候风险越来越高,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例如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智利,也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联大”的承诺不仅展示了大国的勇气与担当,对全球气候治理也起到了激励作用,日、英等国承诺要比中国早1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B.我国碳中和要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需要通过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人为形式,最终达到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目标。
    C.碳达峰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数值达到顶峰,再逐渐下降,碳中和的加入,使得碳达峰的意义比以前更加明显。
    D.《巴黎协定》为21世纪内全球平均气温的升幅设置了红线,各缔约方应该在科学和公平的基础上加快减排行动。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与中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现实状况有关。
    B.如果通过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术”的应用,可部分消除少量不可完全避免的碳排放,有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C.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意味着要增加约9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面积,这对碳排放问题有决定性作用。
    D.尽管受到美国贸易保护和新冠病毒等因素影响,但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态势并未受到影响,这也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3)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文中提出了哪些措施和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发布:2025/1/25 8:0:2组卷:3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