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与古文运动的先驱者相比较,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文起八代之衰”的重担会历史地落到韩愈的肩上。韩愈大大超越了他的先驱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他善于展开文学争鸣。西魏的宇文泰和苏绰,隋代的杨坚和李谔,曾依靠将相之权,采用严厉的行政措施,来反对艳丽浮靡的“今文”,推行《尚书》式的“古文”,并且强制规定“自是之后,文笔皆依此体”(《周书•苏绰传》)。但效果极差,嗣响无闻,终于失败。韩愈则不同。他不依靠行政手段,而是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摆事实,讲道理,深刻地剖析了“古文”与“今文”的功过是非。是非明则方向定,人们容易接受,乐于响应。因此在他的周围自然团结了一大批作家及“古文”爱好者,为古文运动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其次,对六朝文学采取了正确的态度。对于六朝文学,先驱者常是采用简单的一概骂倒、全盘否定的态度,甚至连屈原的优秀辞赋,也被他们斥为“亡国之音”而不顾(柳冕《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但谩骂攻不倒骈文。韩愈则不然,他在批判的同时,对六朝文学并不全盘否定,对骈文有益的成分加以吸取,以便作为营养,用来壮大“古文”的新肌体。他虽自称是“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但这只是口号标榜,实际并非如此。他对六朝文学是熟悉而精通的,如他对唐初的骈文典范——王勃《滕王阁序》,称赏备至。他自己的文章如《进学解》《原毁》等,也自然地融骈入散,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再次,善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上,先驱者的火力虽猛,却没有在艺术特征及创作实践方面下苦功,因而理论脱离实践,因盲目而无用。柳冕曾感慨地承认:“老夫虽知之不能文之,纵文之不能至之!”(《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韩愈则不仅有高明的理论,而且有成功的创作经验。他的优秀“古文”典范,自古至今,像磁石吸铁那样,吸引了人们,骈文就很难与它争锋了。韩文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与骈文相比较,创造了适时通用的文学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成败至关重要。韩文之所谓“古”,并非真是要恢复先秦两汉的体制;恰恰相反,他是“惟陈言之务去”,提倡“能自树立不因循”的创造,要求像司马迁写《史记》那样,改古语为今言,创造出比较接近当时口语、适时通用的文学语言,为“古文”形象地反映生活创造条件。韩愈打的是“复古”旗号,实是为文学革新服务。正因为这样,所以韩愈能把先秦两汉那种堂皇的文字,变为生动活泼、逗人喜爱的日常杂文,极富艺术魅力。一是针对现实,有为而发;发愤抒情,不平则鸣。这样,韩文就具有了充实的内容。如《送孟东野序》,以为文学是“物”(自然与社会)使之鸣的结果;文学反映的是“不平则鸣”之“物”,所以韩文言之有物,现实性斗争性很强。总之,在唐代的古文运动中,不管是理论还是创作,韩愈都能匠心独运,无愧于“文起八代之衰”的称号。
(摘编自蒋凡《为什么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A
A.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们没有承担历史的重任,因此他们没能“文起八代之衰”。
B.韩愈对六朝文学采取了既否定也借鉴的做法,这种做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C.古文运动的语言复古,并非要以先秦两汉的体制为本,而是改古语为今言。
D.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因为不管是理论还是创作,他都能够匠心独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C
A.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韩愈与古文运动先驱者的差异。
B.文章从三方面入手指出韩愈大da超越了他的先驱者,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阐述了韩愈在古文运动中取得的文学成就。
D.文章在论证韩文的创新精神时,从语言的通用和内容的有物两方面展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B
A.用行政强制提倡“古文”效果极差,而只要采用百家争鸣的方法就一定成功。
B.倡导“古文”时,古文运动倡导者高水平的实践比高水平的理论更具说服力。
C.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柳冕虽然在理论上大力提倡写古文,可惜没有付诸实践。
D.《送孟东野序》反映了“不平则鸣”之“物”,因为内容充实,所以现实性强。
【答案】A;C;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3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1)本文是一篇
A.说明文
B.记叙文
C.散文
D.驳论文
(2)本文选自
A.《且介亭杂文》
B.《朝花夕拾》
C.《呐喊》
D.《野草》
(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发布:2025/1/3 0:0:1组卷:1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改变,在电光石火间
毕淑敏 ①一本书,就是一堆念头的菜园子。作者只是种菜的老农。把自家的西红柿,萝卜种出来后,便不知它们将去向何方,有何际遇。而那些念头走街串巷,深入千家万户,走得更远。它们是一个个陌生人,却能很轻易地走进许多人的心灵。
②因此,我相信,一定有一本藏在远方的书,它是我们的至交,它的肚腹中藏着一句话,有可能改变我们精神世界的架构,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最后甚至扭转我们的人生轨迹。
③为什么看似单薄甚至不堪一击的书本,却在某种程度上很容易改变我们?因为你不是作者,对书没有戒心。
④在接受理念时,太尊敬和太叛逆都不是好事。太尊敬了,就隔着一道天堑,觉得彼此的境况可比性太差,适用于你的不应适用于我,甚至是肯定不适用于我,于是被尊敬引到另外的岔道上;至于太叛逆时,那是谁的话都听不进去,灵魂的抽屉已塞得满满的,甚至没有空隙再放入一张A4纸。只有当我们漫不经心时,所有的警戒都已被下,懒散,安全地翻着书页,润物细无声的改变反倒容易发生。
⑤人在放松时,潜意识就像池塘里的小鱼快乐地游动起来。而人们的绝大部分生活正是受着潜意识的控制,潜意识有时比我们的意识还要健康。它善良、聪敏,不墨守成规。不故步自封,甚至也不自卑。它更能分辨什么是对这具驱体有用、有好处的东西。
⑥当你和书交流时,你就是放松的。当书中的某一句话,在不经意之间和你的潜意识发生轻轻碰撞的当儿,有一些很重要的、你未曾意识到的改变,就在电光石火中产生了。
(1)题目中的“改变”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本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说理,请从文中任选一例具体说明。
(3)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④段中“于是被尊装引到另外的岔通上”是说受书中错误理念的误导,走上邪路。
B.第⑤段中“有用、有好处的东西”指“书中的某一句话”。
C.本文重点讲述了读书的好处。尤其强调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读书效果最好。
D.本文从书能够走进读者的心灵谈起,围绕中心展开议论。最后进一步回扣文题。发布:2025/1/3 1:0:5组卷:5引用:3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聚焦文化认同功能,推动传统现代融合。准确把握节日文化的文化认同功能,是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立足点。文化认同既是节目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节日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条件。节日文化由时间制度的确定,价值观念的形成,仪式活动的内容方法、用品和饮食习俗等一系列文化内容构成。这些构成要素,无不是在集体协商,反复调适、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群体意志和文化认同的产物,构成由“我”到“我们”的节日文化记忆。传统节日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弘扬节日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传统节日与现代节假日体系融合,成为创新节日文化的重要举措。
保持公共性前提,丰富节日文化内涵。保持公共性是节日文化创新前提,在制度、习俗,仪式等公共事项创新基础上实现节日文化创新,是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宝贵经验。历史上,在公共性前提下进行节日文化创新是一种常态。近年来,我国在节日文化公共性创新上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比如,“春运”作为当代中国春节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相关部门和行业重视,全局性的交通系统总动员、主流媒体全程报道等一系列举措,使“春运”成为中国节日的独特景观,形成丰富多彩的现代春节文化。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新的节日文化传统已经蔚然成风。在交流互鉴中保持定力,让“节”味恒久流传。文化传承不是简单重复和“原汁原味”的拷贝,文化总是在交流中繁荣,在互鉴中获得创造力。在国际化,信息化条件下,节日文化如何在频繁的交流互鉴中保持自我?立足当下,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不能丢的,什么是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需要加以调试和不断丰富的。比如,重视家庭,热爱家乡的优秀传统不但不能丢,而且还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进一步加强。
创新节日文化,我们要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强化应对时代变迁的调适能力,提高运用新手段新彤式的创造能力,增强有我而不排他的文化定力,进而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彰显鲜明时代特征的节日文化体系。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李松,有刷改)(1)下列对文章中文化认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准确把握节日文化认同功能,是节目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落脚点。
B.文化认同是节日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和基础条件。
C.节日文化是在集体中发展形成的,体现集体意志。
D.传统节日与现代节假日体系融合是强化节日认同重要的举措。
(2)下列不属于文中提到的中国节日创新发展的举措的是
A.聚焦文化认同功能,推动传统现代融合。
B.保持公其性前提,丰富节日文化内涵。
C.取其精华,弃其糟柏,批判继承。
D.在交流互鉴中有我面不排他。
(3)下列对文本语言和写作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本文按照总分的结构方式组织材料,层次条理清晰。
B.“春运”运用举例论证证明我国在节日文化公共性创新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C.本文观点新颖、主题鲜明,语言整饬华丽。
D.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发布:2025/1/3 7:0:1组卷:4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