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螳螂捕蝉(原文)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àn)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呜,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
      吴王决定去攻打楚国,他对左右的人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吴王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说吴王放弃攻楚的打算,但又不敢直说,就拿着弹弓,带着弹丸,一连三天早晨,在王宫后面的花园里走来走去,露水打湿了衣服,也全不在意。吴王问他:“你这是为什么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少年说:“园中有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停在高高的树上不停地歌唱,饮着露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身后想吃掉它;螳螂屈着身子靠近蝉,想捕捉它,却没想到黄雀就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人在树下举着弹弓瞄准自己。这三个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它们身后隐伏的祸患。”吴王想了想说:“你讲得很好!”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1)对照译文,我能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①谏:
劝说。
劝说。

②三旦:
三天早晨。
三天早晨。

③善哉:
很好。
很好。

(2)年轻人一连三天早晨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其目的是
D
D

A.习惯早晨锻炼。  B.用弹弓打黄雀。  C.观察螳螂捕蝉。  D.引起吴王注意。
(3)根据文章内容,补充填写下面的关系图。
蝉←
螳螂
螳螂
黄雀
黄雀

【考点】拓展延伸
【答案】劝说。;三天早晨。;很好。;D;螳螂;黄雀;人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23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宴在宫内,因欲以为子。宴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注释】
    ①若:好像。奇爱:十分喜爱。②以:把。    ③欲:想,希望。      ④乃:于是。    ⑤知:明白。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解释文中的字,再理解词句的意思。
    ①何氏之庐也。庐:
     

    ②人问其故。故:
     

    ③即遣还外。遣还:
     

    发布:2025/3/13 5:0:1组卷:50引用:2难度:0.6
  • 2.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这段文字选自《
     
    》。
    (2)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也(穿透)
    C.吾矛之(好处)       D.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④其人弗能应也。
     

    (4)“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D.他说的盾没有那么坚固,矛也没有那么锐利
    (5)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
     

    A.言过其实的人。
    B.说或做三思而后行的人。
    C.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的人。
    D.说或做不考虑后果的人。
    (6)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发布:2025/3/12 20:30:2组卷:90引用:3难度:0.3
  • 3.先按原文填空,再完成练习。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
     
    ,此不为
     
    ?”
          一儿曰:“日初出
     
    ,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
     
    ?”孔子不能决也。
    (1)解释下列字词。
    ①及:
     
     ②探汤:
     

    (2)用现代汉语替第一个小孩儿说明他的理由。
     

    (3)两个小孩儿各持己见,是因为第一个小孩儿是从
     
    的角度判断的,第二个小孩儿是从
     
    的角度判断的。
    A.触觉
    B.视觉
    C.嗅觉
    D.听觉
    (4)科学证明,两个小孩儿的观点都是错的,因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与太阳看起来的大小和日出、中午时感受到的温度无关。“孔子不能决也”正应了《论语》中的名句
     

    A.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发布:2025/3/12 22:0:1组卷:24引用:1难度:0.8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