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国家公祭日,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 又到一年“12•13”国家公祭日。山河肃穆,草木含悲。中华门城墙上留下的弹孔依旧清晰可见,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一件件实物记录着历史,凄厉的防空警报响彻南京上空。
这是一个令无数人为之疼痛的日子,这是一段需要不断被铭记的历史。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攻入南京,在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30万同胞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生灵涂炭的悲剧、满目疮痍的痛楚,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想起来总是让人痛彻心扉,每一次重温之时总是让人悲痛不已。
昭昭前事,警惕后人。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灭种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沐浴于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任何时候,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国家公祭日设立5年来,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爱国情感的力量在汇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矢志不渝,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铿锵有力。
“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上曾这样宣示。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5年来,从纪录片《二十二》的热播,到《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再到加拿大多伦多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正义不被扭曲,和平才有可能实现”。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今天,我们纪念死难同胞、铭记那段屈辱历史,就是要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珍惜和平、捍卫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和意志。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这是苦难历史带给中国的深刻教训。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从“开除球籍”边缘的奋起直追,到现代化建设“杀出一条血路”,40年改革开放带来了“史诗般的进步”,迎来了民族复兴更加光明的前景。在曾经被侵略者蹂躏的这块土地上,在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这块土地上,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这何尝不是对历史最深沉的祭奠、对先辈最好的告慰?但历史同样启示我们,要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但也要看到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关头,国际形势和国内矛盾纷繁复杂,唯有激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砥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历史担当,才能筑就民族复兴的坦途。
每当一位幸存者离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照片墙上,就会有一盏灯熄灭,今年已经有20盏灯熄灭,劫后余生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但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公祭仪式上传来的青少年朗诵声慷慨激昂,无数人在“默哀一分钟”中追古思今,一代代人把历史铭刻在了内心深处。81年过去了,有些变化沧海桑田,而有些追求和梦想却始终如一。
(有删改)(1)文章以“国家公祭日,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为题,有什么好处?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一段中“山河肃穆,草木含悲”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仔细阅读全文,说说设立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4)如何理解文章结尾“81年过去了,有些变化沧海桑田,而有些追求和梦想却始终如一”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1)观点鲜明,简明地概括了文章的中心;点明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意义。
(2)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河和草木人格化,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压抑的气氛,表达了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之情。
(3)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提醒我们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
(4)不管社会如何变革,一代代人始终坚守着追求和平的理想、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
(2)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河和草木人格化,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压抑的气氛,表达了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之情。
(3)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提醒我们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
(4)不管社会如何变革,一代代人始终坚守着追求和平的理想、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47引用:3难度:0.6
相似题
-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ㅤㅤ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ㅤㅤ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ㅤㅤ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ㅤㅤ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ㅤㅤ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ㅤㅤ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选文第②段中加线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4)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答出两点即可)
(5)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发布:2024/12/26 20:0:2组卷:130引用:5难度:0.5 -
2.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问题。
[文本一]
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 ①从《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一出出“国风好戏”,到博物馆文创成为广受热捧的爆款,再到中华传统服饰成为新一轮时尚潮……近年来,以国风之名进行的各类文化演绎开展得如火如荼。
②今天,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角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与国风、国潮屡屡“破圈”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生活在“Z世代”的年轻人主动拥抱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之美。国风“火起来”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活起来”。
③确实,当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回归,并流行于年轻群体时,我们看到“国风热”成为文化生活新时尚。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的京剧、黄梅戏等传统戏剧、《虞兮叹》等古风歌曲,被做成表情包的三星堆文物,无不因文化之美打动着年轻人。
④国风呈现传统文化之形,也寄托传统文化之魂。无论是东方审美的意境,还是为人处世的哲理,很多都能在国风中找到答案。比如有的产品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融入设计,既打造了中国独有的文化IP,又提供了美感与素材,还借此弘扬了传统神话故事中坚持不懈、甘于奉献等精神。
⑤国风“出圈”的背后,恰是文化的“破壁”。当《清明上河图》在现代技术的修复下褪去历史尘埃,当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让人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当精美的灯光、舞台让千年前的歌舞技惊全网,传统文化实现了与现实的接续交融。技术赋能文化表达,文化充盈技术内涵,这正是国风古韵在今天重焕新生,并且“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原因。
⑥文化是国风的内核,那些打着国风的旗号粗制滥造,甚至坑蒙拐骗的,只能是“伪国风”。真正的国风,能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火爆荧屏的《典籍里的中国》、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等,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创新先要守正,国风之魅力不在“风”,而在“国”,否则无论包装得多么华丽,都只能是“无根的浮萍”。说到底,国风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
⑦国风的流行,激荡的是深沉而惊艳的文化自信,镌刻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用新时代的创意展现瑰丽多彩的中华文明,既能唤醒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也可以向世界展现东方之美。
(作者:吕京笏。有删改)[文本二]
①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广受关注。电视媒体与网络视听平台持续发力,推出了多主题、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与创新意义,其创作特点和经验值得总结。
②在内容呈现上,文化类综艺节目拓展内容覆盖面,除了诗词、戏曲、文物等领域之外,还延展到典籍、国乐、传统节日、杂技等方面,在思想穿透力、文化影响力、艺术感染力方面下足功夫,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与精神高度。例如河南卫视《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深度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内涵与精神高度,描摹历史风貌,其国风、国韵、国潮引发一轮轮观看热潮与网络热议,引起观众共鸣。
③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久久为功,更需要花大力气、开动脑筋,创造性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将中华美学精神巧妙熔铸其中,从而真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传播。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持续打动我们、滋润我们、鼓舞我们。
(摘编自《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本一第②段指出国风“火起来”的背后,与传统文化“活起来”几乎没有必然联系。
B.无论是东方审美的意境,还是为人处世的哲理,很多都能在国风中找到答案。
C.国风的流行,彰显深沉而惊艳的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
D.如今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风节目还没有能够吹进现实的角落。
E.文本一国风“出圈”和文本二列举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都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的传播。
(2)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⑥段是如何论证“国风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
(3)文本一第⑤段与文本二第②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发布:2024/12/27 3:30:2组卷:78引用:2难度:0.1 -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分生
郭华悦ㅤㅤ①戏要常带三分生,我的理解是,这“三分生”指心理层面的“生”。就技巧而言,唱戏自然得学到十分熟。熟能生巧,巧而生悟。但一个人若总是认为自己已经学到十分,闭着眼也能完美无瑕地走完整个流程,心中容易自满而缺乏上进。久而久之,惰性渐深,麻木而无所悟,技艺难有寸进。
ㅤㅤ②技巧十分熟,心理三分生,哪怕经年苦练,技巧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一旦上了台,心中还是得带着三分生,如此,表演者才不敢自满,能虚心接受来自外界的意见和感悟,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ㅤㅤ③成功的表演,不仅要有娴熟的技巧,还得有和观众内心的交流和互动。实时的灯光,现场各种环境因素的微弱变化,都是表演者必须感应到的,但一颗因自大而封闭的心自然很难感应到。要将自己身上的每个细胞都“打开”,仔细感受来自外界的变化,这要求表演者时时保持虚心和警觉。
ㅤㅤ④_______。要写出好的文章,需要长年不辍地练好文字的基本功。有十分熟的技巧,才能下笔如有神。但除此之外,还得留出三分生的余地。有这三分生,作者才不至于流于虚骄自满而难以再续;也因为有这三分生,文章留出了空间,不至于因自大封闭而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技巧十分熟,下笔留三分。这三分留在心间,也就有了日后的更进一步。
ㅤㅤ⑤为人处世,亦得留三分。一个人,不管在哪个方向,走得再远,心间也得留着三分生。十分熟的专业,是努力的结果;三分生的警醒,是日后更进一步的空间。缺了这三分,人便容易因惰性和麻木而阴沟翻船。
ㅤㅤ⑥与人相处,三分的空间至关重要。熟极翻脸,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人太熟了,容易因知根知底而忽略对方的感受,失了分寸,视一切不宜为理所当然。哪怕熟人,心间长存三分生,才不会熟视无睹,才能时时刻刻关注对方的感受,倾听对方的心声,这样的关系更能细水长流。
ㅤㅤ⑦三分生,讲的是戏,亦是人生。
(1)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在横线处拟写一个分论点。
(2)说说你对第⑦自然段划线句的理解。发布:2024/12/26 20:0:2组卷:8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