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宇宙级”的知识浪漫ㅤㅤ①“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当“太空教师”王亚平再度说出这句话,一堂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画上了圆满句号。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在距地球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上,翟志刚、玉亚平、叶光富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时隔8年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担当“最高讲台”。
ㅤㅤ②“飘”在核心舱里的三位航天员相互配合,首先带领大家参观了航天员的太空家园。空间站里布置着家人的合影和可爱的毛绒公仔,让王亚平休息区的小小角落显得尤为温馨。王亚平仔细向同学们展示了“太空厨房”里的微波炉、冰箱、饮水分配器和食物,还演示了航天员如何利用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等设备在轨锻炼。
ㅤㅤ③有同学好奇,在太空中能像在地面一样转身吗?叶光富现场做了转身的动作,结果却是上半身向右转,下半身向左转。“怎么才能实现转身呢?”叶光富伸出右手开始不停画圈,成功转身!主课堂内爆发出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完全没想到,真是太神奇了!”天地间物理现象的不同深深震撼了高一学生刘奕赫,“老师说这是一个角动量守恒的问题,现在我们还没有学到,但是我特别感兴趣,课后就想去了解一下为什么他会出现这种情况!”
ㅤㅤ④水面张力实验是赢得同学们惊叹声和掌声最多的一个环节。王亚平用一个金属圈伸进水袋,拿出时水竟在金属圈内形成了一层水膜,再往水膜上继续加水,水膜越来越厚,最终变成一个大水球。“失重状态下,水的表面张力大显神威,才能做出地面无法做出的水球。”王亚平一边做着实验,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实验原理。
ㅤㅤ⑤干货满满的授课中,三位“太空教师”还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浮力消失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花朵绽放的水膜、神奇的太空快乐球等“名场面”迅速刷屏。
ㅤㅤ⑥“天宫课堂”集中体现了我国多方面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与八年前的太空授课相比,“天宫课堂”的“教室”升级了;8年前,天宫一号的活动空间约15立方米;如今,天和核心舱的活动空间则达到约50立方米,是天宫一号的三倍多。“天宫课堂”的设备也升级了。从抵抗失重环境下肌肉萎缩的小小“企鹅服”,到航天员喝的再生水,一个个细节都体现出我国航天科技的日新月异。高难度高风险的太空出舱已成为中国航天员“必备技能”,他们像搭积木一般搭建起美感十足的T字型中国空间站。此外,通信保障技术更加成熟。在空中,天链一号中继卫星接力保障;在地面,数十个岗位严阵以待——从空间站到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让太空授课“信号满格”,为更充分的天地互动护航。放眼全球,像中国这样的太空授课,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可以做到。
ㅤㅤ⑦飞天梦与科学梦将引领着更多孩子的梦想,激励他们探索未知,种下科学思维的种子。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直面世界科技前沿,需要更多类似“天宫课堂”这样的科普形式,让公众和前沿科技“相遇”,进一步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
附录:中国航天大事年表
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
1970年,中国用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
1975年,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实现了人造卫星“收放自如”。
199年,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
2003平,航天员杨利伟飞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207年,“嫦娥一号”来到月球。
2008年,“神舟七号”带三名航天员飞天,翟志刚顺利完成首次出舱活动。
2012年,“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施自动交会对接。
2013年,“嫦娥三号”发射成功,是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无人登月探制器。
2018年,“玉兔二号”探测月球背面。
2020年,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发射升空。
2021年6月,三名航天员来到我们中国的空间站——天宫。
2021年10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
……
(选自2021年12月1日《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有改动。)(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别开生面:指新的面貌。后比喻另外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式样。指新的面貌。后比喻另外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式样。
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
(2)“天宫课堂”的三位“太空教师”翟志刚翟志刚、叶光富叶光富和 叶光富叶光富为我们演示了 微重力环境下的太空“冰雪”实验微重力环境下的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有趣的太空实验,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实验在地面课堂也可以进行,为什么要进行太空授课实验在地面课堂也可以进行,为什么要进行太空授课,我还有一个新想法:未来学生是否可以在太空上课未来学生是否可以在太空上课。
(3)第⑥自然段围绕第 11句话,通过介绍本次天宫课堂 教室教室、设备设备、通信保障技术通信保障技术在这三个方面的升级,展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
(4)本文语言生动、贴切,比如这一句:这是时隔8年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担当“最高讲台”。之所以称之为“最高讲台”,一方面是因为 这是在距地球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上进行的太空授课这是在距地球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上进行的太空授课,另一方面是因为 这体现了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这体现了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文中划线句运用了 列数字列数字和 作比较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 突出本次“课堂教室”相比八年前的“太空授课”升级了,即活动空间变大许多突出本次“课堂教室”相比八年前的“太空授课”升级了,即活动空间变大许多。
(5)阅读附录“中国航天大事年表”,你读懂了什么?如果请你给我国航天研究过程找一个关键词,你会选什么?(参考:梦想、好奇心、毅力。团结、勇敢、艰辛、坚持、创新……)结合以上阅读材料,围绕你选定的关键词。写下你此刻的想法。
我选择“毅力”这个词语。中国航天技术发展体现了我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毅力。从1956年至今,中国人民始终在探索,未曾言弃,这是毅力最好的体现。我选择“毅力”这个词语。中国航天技术发展体现了我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毅力。从1956年至今,中国人民始终在探索,未曾言弃,这是毅力最好的体现。
【答案】指新的面貌。后比喻另外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式样。;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翟志刚;叶光富;叶光富;微重力环境下的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实验在地面课堂也可以进行,为什么要进行太空授课;未来学生是否可以在太空上课;1;教室;设备;通信保障技术;这是在距地球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上进行的太空授课;这体现了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列数字;作比较;突出本次“课堂教室”相比八年前的“太空授课”升级了,即活动空间变大许多;我选择“毅力”这个词语。中国航天技术发展体现了我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毅力。从1956年至今,中国人民始终在探索,未曾言弃,这是毅力最好的体现。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0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船底鱼
在辽阔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中小型的鱼——䲟鱼。䲟鱼的体型长得苗条匀称,它行动敏捷,善于游泳,性格活泼,并具有吸附在大型的鲨鱼、海龟、鲸的腹部或船底的习惯,所以,人们称它为“天生旅行家”。
䲟鱼吸附在物体上,在周游的过程中,遇到饵料丰富的海区或者见到它的“船主”——大型鲨鱼捕食时吃剩的一些残食,就悄悄地离开自己所乘的“船”,去吃上一顿可口的美餐。然后,再寻找一条新“船”,继续前进。一旦找不到“船”,它便吸附在附近的礁石等固定的物体上,作短暂休息。这时,它的细长的尾巴,似海藻随海流飘动,以此引诱鱼类,待有良机,它便继续吸附在新“船”上。
䲟鱼在大海中乘“船”周游,不仅省力气,而且还靠着船只和鲨鱼等的威力免受敌害侵袭,真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1)在短文中找出下面各词的反义词。
笨拙——
(2)䲟鱼的体型
(3)䲟鱼在大海中乘“船”周游,真是一举两得的美事!“一举两得”指的是什么?请用“ ”在短文中画出来。
(4)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①䲟鱼喜爱旅行,所以被称为“天生旅行家”。
②䲟鱼的“船主”指的是大型的鲨鱼、海龟、鲸等。
③䲟鱼有时候离开“船主”是为了得到休息。发布:2025/3/13 8:0:2组卷:64引用:3难度:0.5 -
2.阅读。
泉州大桥 泉州大桥是福建省最长的城市公路大桥。从远处眺望。它似长虹卧波,又如巨龙横跨大江两岸。
来到桥头,只见两旁各矗立着两座六角亭子,古色古香。亭子里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泉州大桥”四个金字。桥面宽六十米,比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还要宽。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络绎不绝,人们川流不息。大桥两旁的栏杆精巧别致。每根栏杆上,间隔装上含苞欲放的莲花和形态逼真的青石狮子。这些狮子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睁眼远望;有的毛发皆竖,跃跃欲跳;有的口含石珠;有的侧耳倾听……这些狮子,不正象征着“东方睡狮”已经苏醒,正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世界上吗?
桥下流水哗哗,我仿佛听到大桥上人民在前进的脚步声;我仿佛看到建桥工人的雄姿。多少个日子,他们顶酷暑,冒严寒;多少个日子,他们战洪水,抗台风;多少个日子,他们放弃休息,日夜苦战。
宏伟的泉州大桥,是泉州人民聪明才智和无穷力量的结晶。
(1)从段文中找出下面相符合的词
①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②裹着花蕾,等待开放。
③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
(2)泉州大桥的三个特点是:
(3)作者的观察点是先
(4)用“﹏﹏”线划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用
(5)用“
(6)短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意思是什么?发布:2025/3/13 11:30:2组卷:156引用:1难度:0.5 -
3.课外阅读。
卢沟桥的狮子 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这是一座联拱石桥,总长约266米,有281根望柱,每根柱子上都雕着狮子。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有几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几厘米,甚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楚。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扎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正是由于这件事,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1)短文主要写了
A.卢沟桥 B.卢沟桥上的石狮子 C.卢沟桥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2)第2自然段中,作者既写了狮子的大小,又写了狮子的
(3)我能想象出,卢沟桥上还有这样一只狮子:它
(4)为什么说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A.因为卢沟桥上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所以它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B.因为卢沟桥上的狮子多得数不清,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C.因为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所以它成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发布:2025/3/13 8:0:2组卷:53引用:4难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