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四 解成长之惑阅读开启智慧,阅读丰盈思想与情感。请与散文组的同学一起阅读、思考、分享吧。
童年随之而去
木心 ①回家啰!
②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③在家里,每个人的茶具饭具都是专备的,弄错了,那就不饮不食以待更正。到得山上,我还是认定了茶杯和饭碗。茶杯上画的是与我年龄相符的十二生肖之一,不喜欢。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
④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⑤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⑥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①。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⑦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⑧“碗!”
⑨“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⑩“那饭碗,越窑盌。”
⑪“你放在哪里?”
⑫“枕头边!”
⑬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⑭“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⑮“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⑯“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
⑰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⑱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⑲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⑳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㉑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㉒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㉓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㉔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㉕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㉖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㉗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②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㉘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㉙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㉚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㉛我告诉了她。
㉜“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㉝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㉞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㉟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2006年1月第一版。有删改)【注】①盌(wǎn):碗 ②氽(tǔn):漂浮,一般用于方言。
(1)阅读选文,按统一格式完成思维导图①②③处填空。

(2)文章③—⑥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小语和小文在朗读⑯段母亲的语言时,发生分歧。你支持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小语:要读出疑问语气。母亲的意思是,与“我”商量,询问我是否想回去取碗。
小文:要读出反问语气。母亲的意思,回转上山去取碗是不可能的,不要想那碗了。
(4)以下是小文的质疑性批注,请你选择其中一条,帮她释疑。
批注1(第33段):“我”把越窑盌遗落在睡狮庵,山高路远,母亲还是派人去取回给我。这里碗只是漂远了一点,请船夫划船亦可轻易追回,为什么母亲不再帮我追回?
批注2(结尾处):为何说“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答案】(1)①睡狮庵•遗碗;②小伙子•送碗;③船头(河中)•失碗
(2)这一部分是插叙。介绍了这只越窑盗的来历,并通过母子对话表达了“我们”对这只越窑盗的珍视。为后文“我”遗忘了碗,碗不慎漂走后无尽惆怅的情节与心绪作铺垫。
(3)我同意小文的观点。理由如下:当时“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且船上人很多,如果回去取,要一船人等“我”,明显不合适;前文母亲说“回去可以买,同样的”可见母亲希望重买一只,而不是取碗回来;后文提到,“我”懊悔,觉得上山下山时间太长了。母亲显然早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不会支持回去取;后来母亲派人去取,是因为“我”不肯听从母亲的建议,固执地不肯上船。所以母亲的做法是无奈之举,并非一开始就想回去取。
(4)示例:我来解释批注1:母亲是一个温柔而宽容的人,对自己的孩子充满真挚的关爱。孩子因不慎遗忘了心爱的碗而愁闷,劝说亦无法让孩子释怀。母亲只好派人回山取碗。这是一个母亲对不慎犯错的孩子的理解与宽容,是一个母亲希望弥补孩子的遗憾所做的努力。母亲也是一个睿智而豁达的人,懂得抓住教育的契机。当碗第二次被孩子弄丢时,母亲淡定地让孩子吃东西喝茶,告诉孩子那个碗会被别人捞起。这是母亲想告诉孩子,喜爱的东西,不一定要长久拥有,只要美好存在着,“不碎”,那么我们就没有失去。如这个精美的越窑盗,别人捞到了,也会珍爱,我们不必遗憾。她还轻描淡写地告诉孩子,失去美好的东西“这种事以后多着呢”,这是为了让孩子懂得“失去是人生的常态,不可执着”的道理。
(2)这一部分是插叙。介绍了这只越窑盗的来历,并通过母子对话表达了“我们”对这只越窑盗的珍视。为后文“我”遗忘了碗,碗不慎漂走后无尽惆怅的情节与心绪作铺垫。
(3)我同意小文的观点。理由如下:当时“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且船上人很多,如果回去取,要一船人等“我”,明显不合适;前文母亲说“回去可以买,同样的”可见母亲希望重买一只,而不是取碗回来;后文提到,“我”懊悔,觉得上山下山时间太长了。母亲显然早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不会支持回去取;后来母亲派人去取,是因为“我”不肯听从母亲的建议,固执地不肯上船。所以母亲的做法是无奈之举,并非一开始就想回去取。
(4)示例:我来解释批注1:母亲是一个温柔而宽容的人,对自己的孩子充满真挚的关爱。孩子因不慎遗忘了心爱的碗而愁闷,劝说亦无法让孩子释怀。母亲只好派人回山取碗。这是一个母亲对不慎犯错的孩子的理解与宽容,是一个母亲希望弥补孩子的遗憾所做的努力。母亲也是一个睿智而豁达的人,懂得抓住教育的契机。当碗第二次被孩子弄丢时,母亲淡定地让孩子吃东西喝茶,告诉孩子那个碗会被别人捞起。这是母亲想告诉孩子,喜爱的东西,不一定要长久拥有,只要美好存在着,“不碎”,那么我们就没有失去。如这个精美的越窑盗,别人捞到了,也会珍爱,我们不必遗憾。她还轻描淡写地告诉孩子,失去美好的东西“这种事以后多着呢”,这是为了让孩子懂得“失去是人生的常态,不可执着”的道理。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44引用:1难度:0.3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与稻田重逢
谢枚琼 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或其他缘故,给一丘丘稻田命名。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长方形的就叫长条丘,荷叶状的叫荷叶丘。在昌蒲洼的田就叫昌蒲丘,在尖子山脚的就是尖子丘。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来的,那就叫新开丘好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③每一丘稻田即是每一家的孩子,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比喻。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④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长方形,显得规整,足有五亩三分。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邻居槐三爷见了,半是调侃半是妒忌地讲:转什么转呢,别人又搬不走你的田。
⑤田是好田,种田的亦是好手。爷爷在长丰大丘干得风生水起,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⑥后来,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当时爷爷已八十高龄,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有次新初随口说了一句:“老伯你就莫操长丰大丘的闲心喽!现在种田也有新法子了呢!”给爷爷呛得半天不吭声。自此,他的心思便转移到了自家屋后的菜地里。
⑦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子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那时的爷爷经常搬把竹椅子倚门而坐,望着长丰大丘叹着气。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
⑧爷爷奶奶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一年到头已难得回老家一趟。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经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淡去。只是父母还会在家里,不时提及一丘丘稻田的名字。我理解和田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父母对于田地的那份情感。他们骨子里和爷爷一样,把自己的一生与田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父母的语气里自有一份难以排遣的无奈。母亲自言自语道:有什么法子呢?又没有哪个愿意来种。
⑨阳春三月的一天,正是水桐花开的时节,母亲意外接到了新初打来的电话。原来新初回到了村里老家,他不想再南下打工了,打算回来好好种田,问母亲闲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新初许诺,下次给家里送新米来。父亲在一旁搭话:“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种好。”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他已经添置了崭新的农机农具,什么耕整机、插秧机、施肥机,都配了好几种了,政府给补贴了上万元,自己花不了几个钱。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里,帮着把基本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
⑩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家。父母望着车窗外的乡野田畴,满目的青色让他们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他们指点着视野里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四方丘、枫叶丘……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
⑪他们最关心的当然还是长丰大丘。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能看见长丰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层盈盈新绿,着实让人一番惊喜。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我仿佛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让人陶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1)根据时间线索,完成下面表格。时间 长丰大丘与春树塘 家人态度 儿时 田里有黑油油的泥,塘里有水 向往、喜爱 上世纪90年代起 田里杂草丛生,塘里堆满淤 ② 接到新初电话时 ① 高兴、欣喜 周末回家时 浮起新绿 ③
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3)“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我仿佛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让人陶醉。”读着该句,此时的你一定会想到了丰收,一定会情不自禁的吟起下面选项中的哪两句,请选出最符合语境的一项
A.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D.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4)揣摩标题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途径,本文标题是:“与稻田重逢”,你认为好在哪里?发布:2024/12/27 3:30:2组卷:65引用:3难度:0.3 -
2.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我煨①暖了,你离开的背影
吴钧尧 ①孩子,我想起你的“四脚兽”时代。你十个多月时,你妈妈出公差,我把你托给楼下的余妈妈照看。我把你送到她家,看到余妈妈摆弄满桌子的玩具,吸引你注意。你看到五颜六色的玩具,咿咿呀呀地扭着小腰、伸出小手去抓。余妈妈偷偷转身,努起嘴、皱着双眉,那表情任谁看了,都知道她正努力调动脸部所有肌肉,催促我“走、走,赶快走”。孩子,我走得急,仿佛余妈妈的表情真的挤出声音了。
②我回到七楼家里,望了眼楼下庭院。你一定不知道,你跟我的距离只有短短半分钟,我却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把思绪转回写作计划。傍晚,我到余妈妈家接你,余妈妈正在厨房忙碌,上午吸引你注意的玩具散落一地,已无法提起你的兴趣。你坐在客厅深处,灯光稀微。你四处张望,欲哭的表情里满是孤独、失望。你看见我,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如一头奔驰的豹,朝我奔过来。两只手掌,一前一后,嗒嗒嗒地,声势与速度同等威猛。
③我大步上前,一把捞起你。
④孩子,我离开你之前,当然偷偷瞄你。你当时被玩具吸引,没有回头。我很好奇,若你玩腻之后,会怎样搜寻我的背影。这让我想到我母亲。
⑤孩子,我很少与你说,小时候我也曾跟你一样,搜寻爸爸妈妈的背影。有一次,妈妈带我进城,我们到了堂姐的冰果店。我喜欢冰果店中陈列在玻璃后形形色色的冰品。我贪吃刨冰,沉迷在甜香中,压根忘了妈妈什么时候不在了。堂姐促狭地说:“你妈妈不要你了。”我慌慌张张,四处搜寻不到妈妈,竟相信了堂姐的话,凶猛地哭了。孩子,当时我相信妈妈是我的全部世界,就像你相信,我的胸膛是你永远的操场。孩子,你年岁渐长之后,是否渐渐感到亲情间的某种倾斜,总是长辈费心照看晚辈,晚辈偶一回眸,长辈就感激涕零。
⑥下一回,凝望妈妈的背影时,我已经是“男人”了。
⑦高中毕业后,我成了一名军人。
⑧新兵训练中,“五百米障碍”是最大的考验。它的项目有快跑、爬竿、跳壕沟、爬矮墙、持枪匍匐前进、通过低矮的铁丝网。一次操练,看见身高一米九的大个子,攀爬两公尺高的“矮墙”,竟蹬不过去,一米六多的矮个,反而飞跃而过。我和战友不禁窃笑。等轮到自己上阵,正式戴上钢盔、系上腰带、背上枪,通过“五百米障碍”时,却在“矮墙”前手软脚重过不了关。
⑨当时,每逢假日,妈妈会不顾舟车劳顿来看我。她带来零食,看着我狼吞虎咽。我常想,当时妈妈的心中,必定是两难,________。
⑩每次分别,我都目送妈妈走上交通车,凝望微胖的妈妈蹒跚上车的背影。车子开动了,我看见妈妈频频挥手,好像在说,别送了,回去吧。
⑪孩子,交通车离开以后,我没有回到营舍,而是来到五百米障碍场苦练。先持装备爬竿,再战矮墙,我一次一次地挑战它。几天后,测验成绩出色,我望着妈妈上车的地方,喘着粗气说:“妈妈,我做到了!”
⑫孩子,那一刻我的心情,多么像你,豹一般的四脚兽,快速奔向我。只是我已经站了起来,用一个儿子的独立姿态,轻轻煨暖妈妈的背影。
【注释】①煨(wēi):用微火慢慢地煮。
在“赏美文•学写作”的读写活动中,老师推荐赏读《我煨暖了,你离开的身影》,并布置了以下两个任务,请你完成。
(1)请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妈妈“两难”的心理。(30字左右)
(2)这是一篇语言生动、情感真挚的文章。请自选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不少于100字)发布:2024/12/27 3:30:2组卷:6引用:2难度:0.6 -
3.飘香的生命
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这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的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是如此啊!
(1)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嗅
(2)把下面的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3)照样子把成语补充完整
例:口是心非顾 扬 若 严
(5)“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和“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6)《飘香的生命》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什么感悟?发布:2025/3/9 18:30:2组卷:7引用:2难度: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