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陈家兴
ㅤㅤ①历代治乱兴衰,其得其失甚多。但归根到底则是: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ㅤㅤ②“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要有这种眼界、这种魄力、这种气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这一理念之所以宏阔超凡,正在于其眼界乃是放眼天下,坚持“五湖四海”。其魄力,体现在不论亲疏贵贱远近,一切唯才是举。其气度,足以延揽天下英才共襄盛举、共图大业。
ㅤㅤ③历史上那些有能力的雄主,都是在用人的眼界、魄力与气度上高人一筹。战国七雄独秦一统,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五湖四海的用人谋略,使秦国成为重要人才的净流入国。如宋代洪迈所言:“楼缓赵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而“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在用人上搞亲疏远近、不能举贤任能,导致六国成为贤能之士的净流出国。如魏之张仪、范雎、尉缭等,皆流失在他国建功立业。在一定意义上说,魏国简直成为秦国治国大才的培养基地,其中原委,启人深思。
ㅤㅤ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当然不是说只有外来人才方堪大用,用本土人才就不好。春秋时期的晏子是齐国人,齐景公以为相,用其策,国力日强,尊王攘夷。因而,用人的关键问题是,不能唯亲,而要唯贤,“为官择人,唯才是与”。祁奚告老辞政时,晋悼公问谁可替他,一问举解狐,再问举祁午,解狐为其仇人、祁午乃自己儿子,此谓“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今天,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无论党内党外、国内国外,无论亲疏、贫富,都应当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决不能因这些外在因素阻断人才进入的通道。
ㅤㅤ⑤如何“聚”?这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首要问题。唐太宗希望封德彝举荐贤才却久无所举,问之答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太宗则斥道:“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倘无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不能广开进贤之路,在发现和遴选人才问题上存在制度性壁垒,则如何能聚?唯以此为重大命题而悉心破解之,方能开阔眼界、打开思路、破除壁障。
ㅤㅤ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在“用”。袁绍也很礼贤下士,却不善用,如郭嘉所言:“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曹操每得一贤才而用得其所,是以其军队不足袁绍十分之一却胜负已分,如其当初之言“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古人云:“好贤而不能任,能任而不能信,能信而不能终,能终而不能赏,虽有贤人,终不可用矣”,聚才是学问,用人更有大道,更见气度魄力,不可不深研琢磨,使用当其才、才尽其用。
ㅤㅤ⑦“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争。要想赢得竞争,赢得未来,必当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达致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境界。
(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A
A

A.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B.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C.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
D.要想赢得竞争,赢得未来,必当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第③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具体证明了什么观点?
(3)联系上下文,完成括号里的任务。
①今天,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无论党内党外、国内国外,无论亲疏、贫富,都应当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决不能因这些外在因素阻断人才进入的通道。(请写出加点部分指代的内容。)
②倘无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不能广开进贤之路,在发现和遴选人才问题上存在制度性壁垒,则如何能聚?(请将这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请简要阐述文章第⑤段与第⑥段不能交换位置的理由。
(5)请从古语“好贤而不能任,能任而不能信,能信而不能终,能终而不能赏,虽有贤人,终不可用矣。”中提炼作者暗示出来的“用才的大道”。

【答案】A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8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ㅤㅤ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ㅤㅤ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ㅤㅤ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ㅤㅤ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ㅤㅤ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ㅤㅤ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选文第②段中加线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4)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答出两点即可)
    (5)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发布:2024/12/26 20:0:2组卷:126引用:5难度:0.5
  •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分生
    郭华悦
    ㅤㅤ①戏要常带三分生,我的理解是,这“三分生”指心理层面的“生”。就技巧而言,唱戏自然得学到十分熟。熟能生巧,巧而生悟。但一个人若总是认为自己已经学到十分,闭着眼也能完美无瑕地走完整个流程,心中容易自满而缺乏上进。久而久之,惰性渐深,麻木而无所悟,技艺难有寸进。
    ㅤㅤ②技巧十分熟,心理三分生,哪怕经年苦练,技巧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一旦上了台,心中还是得带着三分生,如此,表演者才不敢自满,能虚心接受来自外界的意见和感悟,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ㅤㅤ③成功的表演,不仅要有娴熟的技巧,还得有和观众内心的交流和互动。实时的灯光,现场各种环境因素的微弱变化,都是表演者必须感应到的,但一颗因自大而封闭的心自然很难感应到。要将自己身上的每个细胞都“打开”,仔细感受来自外界的变化,这要求表演者时时保持虚心和警觉。
    ㅤㅤ④_______。要写出好的文章,需要长年不辍地练好文字的基本功。有十分熟的技巧,才能下笔如有神。但除此之外,还得留出三分生的余地。有这三分生,作者才不至于流于虚骄自满而难以再续;也因为有这三分生,文章留出了空间,不至于因自大封闭而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技巧十分熟,下笔留三分。这三分留在心间,也就有了日后的更进一步。
    ㅤㅤ⑤为人处世,亦得留三分。一个人,不管在哪个方向,走得再远,心间也得留着三分生。十分熟的专业,是努力的结果;三分生的警醒,是日后更进一步的空间。缺了这三分,人便容易因惰性和麻木而阴沟翻船。
    ㅤㅤ⑥与人相处,三分的空间至关重要。熟极翻脸,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人太熟了,容易因知根知底而忽略对方的感受,失了分寸,视一切不宜为理所当然。哪怕熟人,心间长存三分生,才不会熟视无睹,才能时时刻刻关注对方的感受,倾听对方的心声,这样的关系更能细水长流。
    ㅤㅤ⑦三分生,讲的是戏,亦是人生
    (1)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在横线处拟写一个分论点。
    (2)说说你对第⑦自然段划线句的理解。

    发布:2024/12/26 20:0:2组卷:8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问题。
    [文本一]
    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      ①从《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一出出“国风好戏”,到博物馆文创成为广受热捧的爆款,再到中华传统服饰成为新一轮时尚潮……近年来,以国风之名进行的各类文化演绎开展得如火如荼。
          ②今天,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角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与国风、国潮屡屡“破圈”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生活在“Z世代”的年轻人主动拥抱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之美。国风“火起来”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活起来”。
          ③确实,当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回归,并流行于年轻群体时,我们看到“国风热”成为文化生活新时尚。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的京剧、黄梅戏等传统戏剧、《虞兮叹》等古风歌曲,被做成表情包的三星堆文物,无不因文化之美打动着年轻人。
          ④国风呈现传统文化之形,也寄托传统文化之魂。无论是东方审美的意境,还是为人处世的哲理,很多都能在国风中找到答案。比如有的产品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融入设计,既打造了中国独有的文化IP,又提供了美感与素材,还借此弘扬了传统神话故事中坚持不懈、甘于奉献等精神。
          ⑤国风“出圈”的背后,恰是文化的“破壁”。当《清明上河图》在现代技术的修复下褪去历史尘埃,当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让人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当精美的灯光、舞台让千年前的歌舞技惊全网,传统文化实现了与现实的接续交融。技术赋能文化表达,文化充盈技术内涵,这正是国风古韵在今天重焕新生,并且“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原因。
          ⑥文化是国风的内核,那些打着国风的旗号粗制滥造,甚至坑蒙拐骗的,只能是“伪国风”。真正的国风,能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火爆荧屏的《典籍里的中国》、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等,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创新先要守正,国风之魅力不在“风”,而在“国”,否则无论包装得多么华丽,都只能是“无根的浮萍”。说到底,国风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
          ⑦国风的流行,激荡的是深沉而惊艳的文化自信,镌刻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用新时代的创意展现瑰丽多彩的中华文明,既能唤醒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也可以向世界展现东方之美。
    (作者:吕京笏。有删改)[文本二]
          ①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广受关注。电视媒体与网络视听平台持续发力,推出了多主题、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与创新意义,其创作特点和经验值得总结。
          ②在内容呈现上,文化类综艺节目拓展内容覆盖面,除了诗词、戏曲、文物等领域之外,还延展到典籍、国乐、传统节日、杂技等方面,在思想穿透力、文化影响力、艺术感染力方面下足功夫,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与精神高度。例如河南卫视《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深度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内涵与精神高度,描摹历史风貌,其国风、国韵、国潮引发一轮轮观看热潮与网络热议,引起观众共鸣。
          ③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久久为功,更需要花大力气、开动脑筋,创造性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将中华美学精神巧妙熔铸其中,从而真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传播。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持续打动我们、滋润我们、鼓舞我们。
    (摘编自《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本一第②段指出国风“火起来”的背后,与传统文化“活起来”几乎没有必然联系。
    B.无论是东方审美的意境,还是为人处世的哲理,很多都能在国风中找到答案。
    C.国风的流行,彰显深沉而惊艳的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
    D.如今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风节目还没有能够吹进现实的角落。
    E.文本一国风“出圈”和文本二列举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都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的传播。
    (2)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⑥段是如何论证“国风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
    (3)文本一第⑤段与文本二第②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发布:2024/12/27 3:30:2组卷:78引用:2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