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成语中“备”的意义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备”相同的一项是 CC
A.求全责备
B.有备无患
C.德才兼备
D.攻其不备
(2)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请找出本段文字的议论中心 BB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该提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
D.只有逆境才能成才。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有置疑和意译两种。直译要求原文文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文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译出原文大意。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实在难以翻译时可辅以意译。)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B
A.人要想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意义十分重大。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面君子不仅天赋高于常人,而且后天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积善”要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旗帜,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
D.《劝学》一文句式整齐,读时朗朗上口,作者再对偶中适当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答案】C;B;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7/7 8:0:9组卷:0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遒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 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阳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曰。”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1)对下列加点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子欲去秦之楚——由“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可推定“去”为“离开”之义。
B.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由“𫐓以为轮”可推定“以为”为“把……作为”之义。
C.臣与燕、赵之王有故——由“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可推定“故”为“原因”之义。
D.数使人来——由“范增数目项王”可推定“数”为“多次”之义。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 ②不拘于时。 B.①且轸欲去秦而之楚。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①王以其言为然。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①而犀首之燕、赵。 ②蟹六跪而二螯。
A.“陈轸者,游说之士”改为“陈轸者,游说之士也”后,就变成了“……者,……也”格式的判断句。
B.“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改为“轸重币轻使于秦楚之间”,就变成了一个带有典型标志词的状语后置句。
C.“轸不之楚归何乎”改为“轸不之楚何归乎”,就变成了典型的定语后置句。
D.“仪之言果信矣”改为“果信矣,仪之言”,就变成了典型的主谓倒装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通过文本对话可以看出三人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B.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说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C.陈轸对秦惠王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使秦惠王深信不疑从而善待他。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楚王不听信田需合纵的事,于是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
(5)将上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未之重也,而使陈珍使于秦。发布:2025/1/3 8:0:45组卷:5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①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②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辞咎犯,问雍季③。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④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⑤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
注:①咎犯:春秋时晋国的卿。②厌:满足。③雍季:春秋时期晋国大臣。④遇:对待。⑤权:权宜,变通。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 上使外将兵。 B.战陈之事,不厌诈伪。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虽愈利,后无复。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 肉食者谋之。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皆以美于徐公。
C.虽不能察,必以情。
D.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
②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发布:2025/1/3 6:30:1组卷:1引用:1难度:0.5 -
3.下列各句中“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发布:2025/1/3 7:30:1组卷:2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