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能将文化观念加以固化表达和传播的,主要是文明的经典。直接创造文化观念的是劳动。劳动是动态的过程,并不能固定下来,也难以持久流传。文字诞生之前的文明进步缓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先进的、独特的观念难以保存,从而无法长时间、远距离地传播,进而造成文明难以累积式地发展。道金斯就指出,通常的文化模因,像流行歌曲,“只能在短期内迅猛地扩散,但不能持久”,而那些“可以流传几千年历久不衰”的文化模因,“通常是由于见诸文字记载的东西拥有巨大的潜在永久性”。这就表明,文字出现之后,经验被记载下来了。事实上,这些被记载下来的经验,不断被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人验证,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经验记载被淘汰和遗忘,取得好效果的经验记载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得到补充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其中一些记载成为经典。有学者认为,所谓文明,无非是“平行于生物基因,可以代代相传的一个信息系统”。这样的信息系统包括口耳相传的经验,从经验提炼而来的格言和谚语,以及从这些东西中升华而来的经典。例如,远古时期,还在森林里生活的人类先祖不得不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有意无意进入毒蛇的领地。对毒蛇的提防和恐惧经过口耳相传,最后进入经典之中,蛇由此成为一个非常负面的形象。经典教化和生理反应一起,持续地强化着这一形象。卡尔维诺由此指出:“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经典跟普通的经验以及从经验中升华而来的格言、谚语不同,后者“最多被视为一些世俗智慧,对人亦缺少说服力和约束力”,而经典则是具有“规范性的论说”,具有“表述上的普遍性”和力量上的“权威性”,是“文化的基本内核”。我们的底层文化观念,就表达在我们文化的经典当中。
在今天,我们不可能像自然物一样直接地跟世界打交道,我们的任何观察、任何活动,都渗透着来自我们经典的文化观念。哪怕是站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的高处远眺,山川、河流、植被……我们所见到的东西,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任何一个名字,都是一个分类,或者是某个分类中的一个元素,它们所在的分类是基于与人类生活的相关性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断言:“自然界不过是观念的异在的形式。”毫不夸张地说,通过塑造我们的底层文化观念,经典间接决定了我们的行动,从而决定着我们的生活面貌。著名文化学者孙隆基就主张,人的活动,虽然首先受到人的生物本能的影响,但主要由来自于体外的“良知系统”“支配”,而这个良知系统,则随着文化而变化。传统中国人的良知系统,主要由儒家和道家的经典塑造。儒家文化经典的深远影响,让我们将家庭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基督教及其经典的影响,造成了西方人“超家族的集团组织”,“总是过着集团而斗争的生活”。正如《大观念》一书的出版者指出的,“蚂蚁不必有观念而活,因为它生命的全过程是确定不变的。但人类有选择的自由、且总有按照观念进行选择的自由”。因此,我们必须追问这些观念,否则“我们就生如蚂蚁而不是人类”。
(摘编自苏德超《为什么要阅读经典》)(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B
A.劳动虽然创造了文化观念,但是由于缺乏固化表达的功能,所以不能造成文明以积累的方式发展。
B.经过不断的验证之后,那些取得好的效果的经验记载,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得到完善,才可能成为经典。
C.格言、谚语,虽然也能体现一些世俗智慧,但它不具备经典所独有的“规范性的论说”这一文化的基本内核。
D.经典总会对人们的行动有间接的决定作用,从而也决定着人们的生活面貌。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夸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C
A.文章开篇从文化观念的角度论述了文字诞生前文明发展的特点,进而阐释了经典的形成机理。
B.文章旁征博引,引用马克思、卡尔维诺等名家学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论证效力,也丰富了文章内涵。
C.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用生物基因、毒蛇、蚂蚁等具体可感的事物,来阐抽象的释经典与人类行动的关系。
D.文章列举儒家文化经典与基督教经典对中西方的各自影响,举例证明支配人的良知系统是随着文化而变化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
A.按着道金斯的观点,流行歌曲最早是出现在文字之前的,只能在短期内快速地扩散,所以成为不了经典。
B.毒蛇的形象之所以负面,是因为人类先祖对它的恐惧和提防,后来进入经典并可能被持续地强化。
C.原始森林中的白桦树和东北虎,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了,因为它们渗透着人类经典的文化观念。
D.人类生命的全过程是并不是一成不变,因为人类有按照观念进行选择的自由,必须要追问这些观念。
【答案】B;C;A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11引用:6难度:0.7
相似题
-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禹偁没有发生多少作用;西昆体起来了,愈加脱离现实,注重形式,讲究华丽的词藻。梅尧臣反对这种意义空洞语言晦涩的诗体,主张“平淡”,在当时有极高的声望,起极大的影响。他对人民疾苦体会很深,用的字句也颇朴素,看来古诗从韩愈、孟郊、还有庐仝那里学了些手法,五言律诗受了王维、孟浩然的启发。不过他“平”得常常没有劲,“淡”得往往没有味。他要矫正华而不实、大而无当的习气,就每每一本正经的用些笨重干燥不很像诗的词句来写琐碎丑恶不大入诗的事物,例如聚餐后害霍乱、上茅房看见粪蛆、喝了茶肚子里打咕噜之类。可以说是从坑里跳出来,不小心又恰恰掉在井里去了。再举一个例。自从“诗经”“邶风”里“终风”的“愿言则嚏”,打嚏喷算是入诗的事物了,尤其因为郑玄在笺注里采取了民间的传说,把这个冷热不调的生理反应说成离别相思的心理感应。诗人也有写自己打嚏喷因而说人家在想念的,也有写自己不打嚏喷因而怨人家不想念的。梅尧臣在诗里就写自己出外思家,希望他那位少年美貌的夫人在闺中因此大打嚏喷:“我今齐寝泰坛外,侘傺愿嚏朱颜妻。”这也许是有意要避免沈约“六忆诗”里“笑时应无比,嗔时更可怜”那类套语,但是“朱颜”和“嚏”这两个形象配合一起,无意中变为滑稽,冲散了抒情诗的气味;“愿言则嚏”这个传说在元曲里成为插科打诨的材料,有它的道理。这类不自觉的滑稽正是梅尧臣改革诗体所付的一部分代价。
(节选自钱锺书《宋诗选注》)
(1)请概括梅尧臣的诗歌风格。
(2)如何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
(3)从材料看,怎样才能摆脱西昆体“意义空洞,语言晦涩”的毛病?发布:2024/11/18 0:0:1组卷:6引用:5难度:0.6 -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漫谈说理文
朱光潜
①“摆事实,讲道理”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愈来愈广泛、愈重要的社会活动。开会讨论要说理,作报告要说理,写社论要说理,写教科书要说理,发动群众要说理……总之,凡是需要开动脑筋的地方,凡是要辩护自己,说服旁人的地方,没有不需要说理的。近几年来我们对于诗歌、小说、剧本的写作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至于说理文怎样写,就很少有人过问,尽管这个问题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等一系列论著里三番五次地郑重地提出过。文学界对这问题谈的少,是否说明说理文容易写,有理自然说得出,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呢?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写过四十多年的说理文,也费过一些摸索,尝过一些甘苦,至今还不能写出一篇称心如意的文字,所以我可以说,写说理文对于我并不是一件易事。
②写说理文究竟难在哪里?在推理还是在行文?问题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手续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续才用语言把理表达出来。这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
③据我个人的经验,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在多数场合,我并不打什么腹稿,只是对要说的道理先有些零星片断的想法,也许经过了一番组织,有一个大致不差的粗轮廓,一切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意思既然来得多了,问题也就复杂化了。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也许接不上头,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也还是紊乱的模糊的乃至于错误的。有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哪个应先说,哪个应后说?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为重点?主从的关系如何安排?这时候面前就像出现一团乱丝,“剪不断,理还乱”,思路好像走入一条死胡同,这是难产的痛苦,也是一个考验的时刻。
④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想得明确周全。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有的准备,而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我认为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提法还是片面的。
⑤就我从阅读中所体会到的来说,说理文的写作和文艺创作在道理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有时我甚至想到理论文也还是可以提高到文艺创作的地位。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如对准确、鲜明和生动的要求也适用于说理文。修辞学家们说,在各种文章风格之中,有所谓“零度风格”,就是( )的那么一种风格。据说这种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我认为这种论调对于说理文不但是一种歪曲,而且简直是一种侮辱。说理文的目的在于说服,如果能做到感动,那就会更有效地达到说服的效果。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就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又怎能叫人发生兴趣,感动人,说服人呢?
(选自《朱光潜全集》,有删改)(1)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补充第⑤节的内容。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理文有说理文的特殊规律,对它谈得少,研究得不够,并不意味着它就容易写。
B.传统的写作观念认为“理在文先,意在笔先”,作者认为这与实际的写作不够吻合。
C.说理文的裁剪主要是裁剪语言,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这样就能使说理透彻。
D.关于“零度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的论调,作者认为是对说理文写作的一种歪曲。
(3)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4)关于怎样写好说理文,作者主要阐述了哪些看法?请概述。发布:2024/12/3 2:0:1组卷:24引用:5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审美文化的热点大都与审美文化的市场有关,早几年人们对于审美文化的市场化仍深感疑虑、心怀抵触,如今这种负面态度已日益被宽容、接纳甚至欢迎的正面心态所取代,人们已经逐步承认了市场在审美文化运作机制中存在的合法性,习惯了审美文化的市场策划和商业操作的程序,对审美文化的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予以高度重视,并且在运作上形成许多创意。
小说与电影联动现在小说创作很少像以往那样旁若无人、独来独往,而是采取与电影、电视联手国市场的做法,或者是将热门小说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或者是将热播影视剧改写成小说,或者是在同时推出的小说和影视的两相照映中提升双方的人气,其结果则是相同的,那就是印数、票房和收视率的飙升。还有一个做法现在也越来越盛行,就是小说与电影结盟以“贺岁片”的形式占据市场。独树一帜的“冯氏贺岁片”已走过了十年历程,越到后来便越是借重文学之力而取得胜场。2003年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手机》票房达到5300万元,2004年根据赵本夫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下无贼》将这个数字提高到8000万元,2007年根据杨金远的小说《官司》改编的电影《集结号》更创下了2.6亿票房的佳绩!而上述小说也随之不胫而走,一时为之洛阳纸贵。
商业戏剧应运而生国内戏剧市场一直不太景气,这一低迷状态因商业戏剧的问世而得以扭转,“商业戏剧”因在戏剧内容和演出体制上以制造“卖点”见长而得名,戏剧内容的“卖点”包括戏剧的实验性和探索性,演出体制的“卖点”则是指邀请当红明星担纲出演,特别是后一点,可谓屡试不爽、无往而不胜。例如由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半生缘》,2005年在北京公演时请明星刘若英担任女主角,从而将原本不属常规戏剧观众群的刘若英的“粉丝”们吸引进了剧场,他们所表现出的过度热情使这出本来不具商业潜质的话剧着实“火”了一把,在当年北京的戏剧演出市场中拔得头筹。另外,《琥珀》《最后一个情圣》《暗恋桃花源》等话剧,在素称口味挑剔的北京观众那里几乎是每演必火,也是巧妙运用明星效应的商业操作所致。
经典作品时尚化,如今重拍“红色经典”成风,一大批曾经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表现革命斗争题材的经典老片扎堆儿被翻拍成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红岩》……翻拍“红色经典”不能说没有道理,它是对于以往塑造人物形象和设计故事情节的“概念化”“公式化”弊端的一种逆反,采取的对策是走“人性化”“世俗化”的路线,将这些几十年来已在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心目中扎根的偶像真实的、日常的、人性的一面展现出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社会体制转型以来,中国审美文化总体上呈现出与市场经济相互接近、靠拢、渗透、交融的趋势。另一方面,审美文化的市场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新的问题、矛盾和缺失。像如何在适应市场规律的同时尊重文化规律、审美规律的问题,如何保持审美文化的品味、格调、趣味的问题,审美文化如何增强社会责任感、道义感的问题等,解决得并不很好。由此可见,审美文化与市场经济、商品社会真正做到去除分化、优化整合,尚有待时日。
(摘编自姚文放《“审美文化”概念的分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审美文化市场化的态度逐渐走向正面,因而近来审美文化的热点大都与审美文化的市场有关。
B.小说与影视联动,以“贺岁片”的形式占据市场的做法,也可以促成印数、票房和收视率的飙升。
C.商业戏剧制造“卖点”无往而不胜的做法,包括戏剧的实验性和探索性。
D.中国审美文化总体呈现与市场经济相互靠近、融合趋势的同时,也出现了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即审美文化的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被高度重视,在运作上形成许多创意。
B.文章第二段列举电影《手机》《天下无贼》《集结号》的票房数字,是为了证明小说可以借影视走红。
C.文章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中间部分从三个层面并列地论证了审美文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D.文章对中国审美文化市场化既做了肯定性的论述,也客观地指出了其带来的问题,体现了辩证思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大部分小说创作与电影、电视联手闯市场,呈现出几种不同做法,虽然形式不同,但结果相同。
B.由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半生缘》2005年在北京戏剧演出市场中夺冠,明星吸粉是主要原因。
C.展示出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偶像真实的、日常的、人性的一面,基本要走“人性化”“世俗化”的路线。
D.审美文化与市场经济、商品社会不能真正做到去除分化、优化整合,中国审美文化的品味就无法提高。发布:2025/1/1 0:30:2组卷:7引用:3难度:0.6